•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水墨画的平和冲淡与抒情写意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05:30:07 点击:

    摘 要: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及美学精神对王安忆的影响很大。王安忆的大部分乡镇小说与个别都市小说不时透露出水墨画的平和冲淡与抒情写意,她的情节淡化与水墨画的留白有相似处,她对自然美和田园化的追求与水墨画的美学倾向更有惊人的相似。

    关键词:王安忆水墨画乡镇小说平和冲淡抒情写意

    对绘画的熟悉和爱好使王安忆在小说创作中常常有意或无意地借鉴绘画的技巧和意境,其中,对工笔画和水墨画的借鉴尤为突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王安忆的笔下,既具有工笔画的精致美,又追求水墨画的冲淡美。当然,精致美与冲淡美一方面是创作客体本身的审美属性,另一方面,也是创作主体刻意突出与追求的。王安忆小说对中国绘画艺术的成功借鉴使传统绘画与当代日常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这里,侧重谈一下王安忆对水墨画的借鉴。水墨画,顾名思义是以水和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画种,是和工笔画分庭抗衡的画种之一。它以黑白两色来画解世间纷繁万物的变幻,一笔一画间无不透露出中国传统哲学观照下的古典美学的烙印。概括地说,工笔画重形似,水墨画重神似;工笔画重细致精丽地写实,水墨画重快意淋漓地写意;工笔画重富贵气象,有雕琢之美,水墨画重野逸情趣,有自然之美;工笔画重“助人伦,成教化”的审美意识,水墨画重理想人格的表现和抒发,而且重诗书画的融合一体。如果说工笔画是重物质的“俗”,那么水墨画则是重精神的“雅”。如果说工笔画的哲学接近儒家,那么水墨画的哲学则接近道家。如果说王安忆对都市生活的刻画更逼真写实,那么她对乡镇图景的描绘则较抒情写意。她不仅使上海有了灵气,也使乡镇有了美感。

    淡化情节,抒情写意

    水墨画虽然不乏“皴”类的细致繁密笔法,但给人的总体印象恐怕脱不了一个“淡”,这或许与它只用黑白两色有关,或许与它多以自然景物为对象有关,或许与它常用的笔法(如留白)有关,或许与绘画者的心境有关……而王安忆的一部分乡镇小说,也如水墨画一般“淡”。主要体现在故事性不强,比较抒情写意,有点像散文,这对注重情节的读者是一大挑战。

    《姊妹们》情节几乎淡化到了无,有人说,“《姊妹们》是采用散文随笔的写法,结构极其散漫,完全置传统的小说规范于不顾,没有记叙统一甚至是相关的故事情节,既没有对自然环境、生活气氛加以渲染,也没有刻画人物性格,既不机智也不巧妙,基本上是静止的、直线式的叙述,并且是边叙边评。”①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很美丽的女儿国,她们那么俏丽、纯洁、妩媚、鲜活、充满生命力。王安忆不无激情地赞到:“她们是我们庄人性的最自由和最美丽的表达。”王安忆虽然在情节上作了淡化处理,但在意境上却丰富和深化了。正如有人对《姊妹们》的赞美:“作品开头对‘我们庄’风土人情散文式的描摹,仿佛走的是沈从文、汪曾祺风俗小说的路子,往下看方觉王安忆走得比他们更远,没有核心故事,没有主要人物,似乎又回到了‘四不要’的叙事策略。但这回并不像精神探索小说叙事那样峥嵘毕露,而是犹如写意画,只简笔勾勒人物情态,随意点染世事感悟,素材是旧的,境界却是全新的。”②

    《隐居的时代》既无连贯的情节,也无贯穿始终的人物,只是写了“我”插队过程中的一些生活断片。但作者融入“我”的感受,写出了那个暗淡时代的一些诗意。“我发现农民们其实天生有着艺术的气质。他们有才能欣赏那种和他们不一样的人,他们对他们所生活在其中的环境和人群,是有批判力的,他们也有才能从纷纭的想象中分辨出什么是真正的独特。”医疗队的黄医师与队里其他医师不同,“他给我们庄,增添了一种新颖的格调,这是由知识,学问,文雅的性情,孩童的纯净心底,还有人生的忧愁合成的”。这使乡民们感受到一种无法言说的美感。医疗队于我们庄具有了一种精神上的关系,“它不仅仅是实用的,功能性的,它的价值是潜在的,隐性的,甚至是虚无的,那就是,它微妙地影响了一个乡村的气质”。王安忆将乡村生活的苦难滤去,筛选出其中富有诗意的东西,如张医师洗头,丈夫替她冲肥皂沫的情景,亲热却一点也不肉麻,被大家羡慕并大加赞赏。作者对生活中美的呼唤,体现了她严肃的创作态度和深入的人生思考。这使我们想起沈从文谈《边城》创作意图时说的话:“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而王安忆追求和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审美健康的生活形式。

    “在我的《上种红菱下种藕》这部小说里,我描写的那个小镇,渐渐在现代化的强大模式中崩溃、瓦解,这大约就是所谓的现代化崇拜的力量。在这强劲的冲击下,大城市似乎还有一些抵抗力,而小的、弱的,像乡镇这样的地方,便不堪一击。它们容量比较小,必须在有节制的消长交替中方可保持平衡。眼看宽直的道路从它旖旎的曲线上辗过,混凝土覆盖柔软的水分充盈的土地,同时,暴富的神话风传在勤劳忠诚的农人耳目间,真是感到心疼。我完全不知道将会有什么样的前景,来取代这迅速消解的生活。”③在作家平静而忧伤的言说中,“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美好景致和诗意情调都在静静流淌的岁月长河里消逝了、远去了,只在作家和读者的内心深处留下一抹挥之不去的无尽苍凉和难以释怀的往事记忆。“正是有了这种悲悯,她才更加意识到了‘小镇文化形态’中生命存在的庄严。历史总是变化的,古朴、谨严也难以抗拒‘现代化’过程的挤压,那么也就会意味着这种存在的‘生命形式’会成为‘过去’,然而这‘过去’或正在‘过去’的历史,却会化为精神的永恒,成为生命的支撑。王安忆显然想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复苏这种精神,使这种精神不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在文化中消失,她要把这种精神灌注于当代文化的发展过程中。由此,她才在江南小镇的日常人生中融入了生命的热情,感悟那些与这里的生命相依相生的自然和民俗风情,于是便有了《上种红菱下种藕》。”④

    《天仙配》也是充满审美的眼光,作者善意地写农村愚昧落后的冥婚,衬托出阳间的人情美。村长的善良,老干部的怀念,都充满着人情味。作者尽力把一波三折的情节拉平,把激起的冲突淡化,使读者感到有故事但不曲折,有冲突但未激化,心被慢慢提起又被慢慢放下,造成一种冲淡美、和谐美。

    值得一提的还有《我爱比尔》,这部小说虽算不上乡镇题材的小说,但文中有很多关于绘画的描述。尤其是通过水墨画的意境来展示主人公的心情,有一种写意的效果。如:阿三在被学校开除后,自虐般地在华泾村蛰伏不出,“阿三独坐屋内,世事离她都很远。她画了一批素色的丝巾,几乎全是水墨画似的,只黑白两色,挂了四壁。房间像个禅房。她除了吃点面包,再就是喝点水,也像是坐禅。再次走出华泾村时,她苍白瘦削得像一个幽灵。又是一身缟素,白纺绸的连衣裙,拦腰系一块白绸巾”。这几句描述切合了水墨画的“淡”,当然,这“淡”并不是苍白空洞,而是有内容的,是用水墨画的淡来衬托阿三的伤感、冷清、黯然,有一种揪心的疼痛感。

    当然,王安忆欣赏水墨画,但也不仅仅局限于此。《隐居的时代》里有这样一幅画面:“从美学角度来说,燎豆子更为入画,尤其是在下午第二歇的时候。太阳偏西了,成了夕阳,那光带些姜黄色,老熟而宁静。秋天的天又高爽,空气几乎是透明的,几片薄云在夕照里变着颜色。割净的黄豆地里东一片西一片地躺着割倒的深色的豆棵。陡然升起一股烟,因为无风,而笔直地上升,在明净的空气中显得特别清晰,甚至,那飞舞在烟周围的细小的灰烬都历历在目。真像是一幅油画。”夕阳的颜色、秋天的空气、薄云的变化、黄豆的堆放、燎豆的飞烟、细小的灰烬等清晰如画。《上种红菱下种藕》里有这样几句:“太阳这会儿疲软了一些,光转成姜黄的,老街就变得鲜艳起来,像一幅油画。这两个小人儿漂亮的衣群使得这幅画面活泼了。”这里,王安忆不再满足于水墨画的“淡”,借了自己对色彩的敏感和西洋画常识,作了一些弥补,这是其具有开放性的表现。

    平和冲淡,悠远宁静

    比较系统地阐述冲淡美学思想的,是苏轼的《书<黄子思诗集>后》,他对冲淡美的实质概括为:“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纤,细微;秾,原指花木稠多貌,此指浓郁;淡泊,原指恬静寡欲不追求名利,这里指朴素无华的语言。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简朴古雅之中抒发纤微浓郁的思想感情,在朴素无华的语言中寄托深远趣味。这就是冲淡美的特点⑤。王安忆对冲淡美学是比较推崇的,典型表现是《上种红菱下种藕》。她在这个长篇中多次提到水墨画、中国画,而中国水墨画的典型意境便是冲淡、平和、悠远、宁静。《上种红菱下种藕》中有几次写水墨画般的景象:“太阳又向西移了一步,在她们身后,老街褪去姜黄的底色,还原了黑和白,真正成了一幅中国水墨画。所有的细部都平面地、清晰地、细致地呈现出来,沿了河慢慢地展开画卷。”“桥洞里的苔藓也蒙了白霜,衬着石头的青,成了水墨画里的有对比的白和黑。这样,小镇子自早到晚,都有了一种晨意,寒凛凛的,但很清新。”王安忆不仅把景物比作水墨画,还特意栩栩如生地细写了顾老师老友作画的情景——轻车熟路、一气呵成,那几幅墨荷、秋虫,真是把水墨画的意境推向了高潮。

    《上种红菱下种藕》用“随物赋形”的方法写秧宝宝、蒋芽儿、张柔桑几个女孩的心理,她们纯净、困惑的眼睛里出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风情韵致、人事变迁。王安忆对于小镇人事、历史变化的种种痛惜和忧伤,实际上包含着她对整个当代文化发展的某种忧虑——消失的不仅是小镇,而是小镇所代表的一种健康自然的生存方式,一种合乎人性的伦理法则,一种古朴、谨严的文化精神。“夏介民以其农人式的本分也免不了四乡流传的致富神话的诱惑,他从沈溇到柯桥再到温州,何尝不是为了这个时代人们趋之若鹜的黄金梦。可是,这样的生活,真就是他想要的生活吗?他拥有一家团圆的天伦之乐、宁静愉快的心境吗?”⑥王安忆的其他作品,如《姊妹们》《隐居的时代》《王汉芳》《天仙配》等一系列描写乡镇的小说在风格上也是冲淡平和、意境悠远,让人想起苏轼,想起陶渊明。王安忆把水墨画的意境融进小说,使乡镇风俗图景如诗如画,散发着冲淡美学的艺术魅力。

    王安忆曾阐述自己对当前上海的看法:“上海被格式化了。不仅被媒体格式化了。还与时代有关系。这个时代的消费其实非常单调,越来越单调。这与时代潮流、全球化、工业化有关。你看那些走在街上的男孩子女孩子非常相像,吃的东西,穿的东西,包装自己的方式,非常一致……工业化的可怕,就是流水线。一个品牌就是一种格式。”⑦“他们的生活已没有浪漫的色彩,星辰日月、风霜雨雪与他们无关。钟点标志出他们作息的制度,他们的劳动理论化为生存的需要,没有风景来作点缀,一个农人为田里庄稼喜悦和烦恼的心情,他们再也体验不到。”⑧王安忆还对“时尚”有如下批判:

    她到南边走了一遭,亲眼看见在那些沿海的小镇,深长的巷子里,制作服装的工场一间挨一间,缝纫机嚓嚓地响成一片,粗制滥造着各色服装,然后再缝上名牌商标。制作名牌商标的工场也是挤挤挨挨。旧衣服的市场更是一眼望不到头,全国各地的商贩张着蛇皮袋,就像农人盛粮食一样盛着衣服,一袋袋地过镑,付钱,扛走。要不是身临其境,你是万万想不到,当代的时尚就是从这样的地方发源,流向各地。这些潮湿,闷热,飘散着海水和鱼虾的腥味,由于壅塞了内地的打工者而拥挤,嘈杂,混乱,充满犯罪和疾病的小镇,就是我们的时尚的源头。(《妹头》)

    从王安忆对城市与时尚的批判中,我们可从另一面感受到作者对健康、自然人生的向往与赞美。王安忆身处繁荣都市,却不时向往冲淡平和、悠远宁静的田园风光。

    即使写上海的《长恨歌》也有一段乡镇的插曲——邬桥。它是王安忆欣赏的乡镇图景的典型代表,不仅如诗如画,冲淡平和,还有佛理,有老庄。它与《上种红菱下种藕》中的柯桥不同。柯桥已经形神分离了,神还是过去的神,形却是现代的形。这正是王安忆痛惜哀婉的,所以,王安忆只能一再地渲染和追忆水墨画的意境,却无法完全进入其中。而邬桥则不然,且看:

    邬桥这种地方,是专门供作避乱的。六月的桅子花一开,铺天盖地的香,是起雾一般的。水是长流水,不停地分出岔去,又不停地接上头,是在人家檐下过的。檐上是黑的瓦棱,排得很齐,线描出来似的。水上是桥,一弯又一弯,也是线描的。……这类小镇,全是图画中的水墨画,只两种颜色,一是白,无色之色;一是黑,万色之总。是隐,也是概括。是将万事万物包揽起来,给一个名称;或是将万物万事僵息下来,做一个休止。它是有些佛理的,讲的是空和净,但这空和净却是用最细密的笔触去描画的,这就像西画的原理了。这些细密笔触就是那些最最日常的景致:柴米油盐,吃饭穿衣。所以这空又是用实来作底,净则是以繁琐作底。它是用操劳作成的悠闲。对那些闹市中沉浮、心怀创伤的人,无疑是个疗治和修养。……

    这不是一幅如在眼前的水墨画吗?如果上海是积极入世的,邬桥就是消极避世的;如果上海是孔孟气质的,邬桥就是老庄精神的;如果上海是喧嚣繁华的,邬桥就是宁静质朴的;如果上海是富丽堂皇的工笔画,邬桥就是冲淡平和的水墨画。如果你要寻找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就不要忽视邬桥这类地方。如果你要休养生息,就到邬桥这样的乡镇吧!至此,王安忆对乡镇的赞美真到极致了。

    (责任编辑:吕晓东)

    作者简介:周引莉(1975- ),文学硕士,河南商丘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

    ① 刘传霞:《论王安忆乡土小说创作的演变》,见《东方论坛》,1999,2。

    ② 高 侠:《王安忆小说叙事的美学风貌》,见《当代文坛》,2000,4。

    ③ 王安忆:《作家的压力与创作冲动》,见《王安忆说》,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④ 王光东:《静穆•庄严•悲悯——关于<上种红菱下种藕>的随想》,见人民网 ,2002-04-05。

    ⑤ 王启鹏:《略论文艺的冲淡美及苏轼对其发展的贡献》,见《广州大学学报》,2002,5。

    ⑥ 郑国庆:《看“生活”——王安忆看到的与没看到的》,见福建社会科学院网。

    ⑦ 夏 辰:《“讲坛上的作家”系列访谈之一 ——王安忆说》,见《南方周末》,2001-7-12。

    ③王安忆、张抗抗等:《闲说中国人续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水墨画 写意 冲淡 抒情 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