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面临职能转型和课程设置调整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04:00:06 点击:

    1993年,国务院提出在上世纪90年代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地区,应以发展初中后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为重点。现在的中职和高中录取比例被确定为以1:1录取为目标,但在高考扩招、而初中毕业生又减少的大背景之下,中职学校出现了生源不足、生源素质下降等问题,连同教师职业倦怠、毕业生就业困境、教师更新迟缓、教学跟不上新产业新技术发展等问题成为中职改革的新课题。

    发达地区中职“招生难”

    金老师原是一所公办技工学校的招生负责人,去年起受聘担任民办学校杭州某汽修学校福州校区的常务副校长。今年8月,福建省漳州教师冯展为该校送来3名应届初中毕业生。金老师当场向冯展给付了劳务报酬及往返车费共计3860元,并给来校注册的3名学生报销了单程车费。令金老师没想到的是,冯展随后将3名学生带到了另外一所公办技工学校。

    早在2006年,福建省教育厅就发出《关于严肃招生纪律坚决禁止中等职业学校招生送收“回扣”问题的通知》,严禁采取送“回扣”等手段进行抢拉生源的违规招生行为。此后,教育主管部门在每年招生前都再次发文重申,但送“回扣”招生的方式在一些中等职业学校依然存在。

    中职学校为什么要送回扣?原因是招生难。自称“做了十几年招生”的金老师说,招生费用已经是行业惯例,而且年年看涨,在社会上甚至形成了专业的招生团队,他们和一些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联系,哪个学校给的招生费高,就把毕业生推荐给哪个学校。同样做了十几年招生的冯展也感叹招生越来越难了。他从1995年开始兼职做招生,招生费从最初的二三百元涨到现在最高1800元。他过去一年能招30多个学生,今年只招了3个。

    对于中职招生难现象,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巡视员张昭文表示,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情况,东部的城市招生难的情况更突出一点,西部农村地区高中阶段还没有普及,招生不是很困难。要解决局部地区中职招生生源紧张这一问题,需要在东西部之间进行生源交流。东部地区在面向本地的初中毕业生和未升学的高中毕业生招生的同时,要面向周边的省区,面向农村、面向西部招生。还有,要面向进城农民工随读的子女招生,因为现在进城农民工随读子女在东部城市数量不少。西部地区中职生源比较富余,但是办学资源不足,教育部希望西部的地方面向中东部把自己的生源送出去,同好的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这两年,云南、贵州、宁夏、青海等地都有大批西部学生送到东部去,比较好地解决了东部生源不足、西部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东西部生源交流的难点在于,中职学生入学时多是未满18岁的未成年人,不适宜远行求学。而且中职毕业后工资往往不高,异地求学成本收益比较差。这些都影响了东西部之间中职教育的教育资源和生源交流。

    国家政策扶持中职

    为扶持中职发展,国家制定了很多政策。1985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即从中学阶段后开始分流,初中毕业生分别进入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当时要求在5年左右,使大多数地区各类高中阶段职业学校招生数相当于普通高中招生数。1994年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实施细则具体阐述了在2000年应达到的分流目标:各类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总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从这个意义上讲,现在要求初中毕业生分流高中、中职校各50%,比十几年前的要求已经大大下降了。这种分流是有法律依据的。国家在1996年9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中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与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合格劳动者的重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后的教育分流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到1999年,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比例为49.5:50.5,基本上实现了普通高中招生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的一比一。这个分流比例从那时起成了各地初中学校的一种惯例。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完整的中职学校体系,但由于生源的变化,目前中职教育正面临职能转型和区域调整。中国东部城市地区因生源不足致使中职教育资源相对过剩,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则面临中职教育资源不足。在这种现实情况之下,中职学校的职能正从解决城市富余劳动力就业,逐渐转变成为大量农业人口提供就业培训,其地区性资源分布亟待调整。

    强制分流衍生种种问题

    由于中职资源东西部分布不均,加上义务教育强制分流,衍生出了种种问题。在湖南娄底市双峰县花门镇任教的初中教师严新成告诉《教育》旬刊记者:“整个双峰县各中学里学习成绩中下水平的学生,大都被要求报考职高。中学每向职高输送一名学员就可获得800元的报酬。”据严新成透露,初中学校将学生介绍到中职学校,导致很多学生想上高中却不准报考。初中学校得到的推荐报酬,都是中等职业学校出的。那么中等职业学校的钱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据福建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介绍,福建省共有300多所中职学校,其中民办学校约占20%。高达80%的公办职业高中每年从政府拿到的生均经费已经超过普通高中生均经费30%。这直接导致了公办职高招生数量增加,普通高中招生数量下降,而公办职高数量的增加又进一步导致了职高招生竞争激烈。

    教育部网站公布的全国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招生统计显示,从1998年开始连续4年普通高中招生人数数量上升而职业高中招生数量下降的趋势在2006年开始扭转,职业高中招生数量稳住并开始上升,普通高中招生数量开始缓慢减少。

    国家对中职学校财政投入的增加提升了中职的办学热情。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中职学校办学经费比重从1999年到2005年由59.2%下降到54%,降幅为5.2%,而2005年到2009年从54%上升到67.9%,增幅为13.9%

    在江苏、湖南等许多省份,中职学校生均财政经费达到或者超过普通高中水平,一些地方甚至率先实现了免费的中职教育,这是在高中还不是免费教育的情况下做到的。

    为什么中职要抢学生?

    生均经费不低于高中,但也不会高出很多,为什么中职要抢学生?《教育》旬刊记者了解到,国家给的经费差不多,但是中职学校办学要求低,好糊弄。在湖南娄底双峰县中职毕业的许才山告诉《教育》旬刊记者,“当年我分数线上了双峰二中,却被老师介绍到双峰职业中专学汽修。我现在可后悔了——职高就是混两年,如果当初读高中考大学该多好呀!”

    中国民主同盟云南省委在2011年进行了一项调研发现,中职学校合作办学以劳务输出型为主,造成一些学校把学生当财源,学生“进口”有钱(国家出、家长出),“出口”也有钱(企业出、学生出)。谁招的学生多,谁赚的钱就多。有些地方的中职教育就是为了招生,为了赚钱,忽视了教学质量。云南省政协委员兰靖指出:“中职教育的主要矛盾已从数量不足向质量下降转移。”

    今年7月24日,国家教育部公布了2011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统计显示,去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662.67万人,就业学生数为640.9万人,平均就业率为96.71%,对口就业率为72.91%。但中职生普遍起薪点低,75.04%的中职毕业生起薪在1000元到2000元之间。这造成了中职生就业后流动性高,持续生存能力堪忧。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大部分中职学校的教育只是基本的职业训练。只有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出熟练技师才是提高中职毕业生薪水的关键。

    教师职业倦怠是中职教育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一些中职学校,许多年轻教师对于工作产生畏难思想,这种畏难情绪并不是教学本身引起的,而是因中职招生困难,许多学校规定每位教师每年必须完成一定的招生任务,一些教师因无法完成每年的招生任务待遇被变相降低。这导致年轻教师工作3到5年后纷纷跳槽,加速了中职学校的教师与学生人数比例的降低,剩下的专业教师因教学负担过重,也会产生职业倦怠,形成了恶性循环。

    多种办学模式并存

    在国家加大中职办学经费投入后,许多中职学校把多招生、多领经费当成办学主要方针。这使得办学创新停滞,一些原有的优选办学模式也面临危机。正是这些问题的出现促成了创新的解决方案。现在中职办学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专业设置和开设的课程跟不上时代。江苏省淮南市职教中心教师崔娇芝认为,很多中职学校课程缺乏吸引力,硬件设施也跟不上,学生的实习实验条件差,实训设备陈旧简陋,很难满足教学需要。一些学校的课程实用性不强,使学生产生“学了也白学”的想法。有的学生在一些3年学制的中职学校里只读了不到1年的书就以“顶岗实习”的名义去工作了,但为了那张毕业证却还得要交6个学期的学费。由于没有受到系统的职业教育,学生也很难适应其所在的工作岗位。这使得中职学校的社会形象大打折扣。

    近几年企业在飞速发展,设备技术在不断更新,而中职学校的专业教材却还一成不变,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的需要。一些专家认为,中职改革首先应是专业设置需要更新,面向经济,适度超前。中职学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的层次、特点、条件,做好专业设置规划,更新教材,力求使培养的人才“学有所用,适销对路”。

    在中职学校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创新的办学模式。在中职学校中有一类学校十几年来越办越好,那就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学校。传统烹饪、茶道、传统艺术类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就业之后发展情况较好,为中职教育走出了一条健康的发展道路。此外,一些中职学校和企业联合发起了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在课程设置上与就业企业直通设置。

    在办学经费划拨方式上也有一些创新。中职学生自助卡是从2007开始的一种类似于教育券的中职办学资助模式,国家给一些家境困难的中职学生发放资助卡,每年直接打款1500元到学生卡里。这种资金划拨方式在扶持中职学校的同时考虑到了学生求学的选择权,让学生可能选择用手投票还是用脚投票,以选择他们认为更好的中职学校去学习。这种市场方式也有利于中职学校主动提高办学质量。

    推荐访问:转型 职能 课程设置 面临 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