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组织资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7 02:05:06 点击:

    摘要: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组织资源是党开展活动的载体和依托,主要包括党自身的组织规模、组织成员、组织基础、组织原则、组织功能以及八个民主党派和各种非政府群众组织等方面的因素和内容。强大的组织资源是党夺取政权、巩固执政地位、维护执政安全的组织保证。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党积聚了十分丰厚的组织资源。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转型,已经使党的组织资源产生了新的损耗因素,党的组织资源面临着被削弱的危险。社会转型时期,党自身的状况及党面临着迫切的历史任务,要求党要不断开发、拓展和整合执政资源,以继续维护自己执政的合法性地位,从而确保党的执政安全。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执政党;组织资源;整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D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529(2010)01—0077—05

    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由革命党上升为执政党以后,加强自身建设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也是党近几年来提出的一个重大命题。党的执政能力能否得到提高、党的执政安全能否得到有效维护,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研究、开发、拓展、整合和利用执政资源的程度。一个执政党只有拥有和掌握了充足的执政资源,才能顺利实施执政行为、达到执政目标。党的执政资源是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在各种执政资源当中,组织资源是载体和依托。在新世纪新阶段,开发、拓展、整合和有效利用执政资源,以继续维护党执政的合法性地位和执政安全,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是党面临的迫切的历史任务。在党的执政资源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条件之一便是组织资源。

    一、党执政条件下开发、拓展、整合组织资源的客观必然性

    1.组织资源的特点

    (1)基础性。组织资源是党开展活动的载体和依托。在党的执政资源这个体系中,组织资源居于基础性的地位。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组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经过长期艰苦的奋斗,开发、拓展和整合各种资源,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成功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使自己由革命党上升为执政党。完全可以说,“没有一个全国范围的、广大群众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的、布尔什维克化的中国共产党,这样的任务是不能完成的。”正是凭借庞大的党员群众及其较为完善发达的党的组织体系,党的执政才从一种抽象的名词变成了一种具体的执政行为。假如我们党没有充裕的组织资源,就不可能取得执政地位。胜利后如果不积极开发、拓展、整合和有效利用组织资源,就不可能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2)可开发性。执政党顺应历史潮流,因势而变,与时俱进,凭借执政地位,有效使用执政手段,才可以在变化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寻求有利于执政党发展的新因素、新活力和新动力,从而不断开发、丰富执政资源,拓展执政空间。这也从一个侧面显示执政党的执政姿态和执政能力。中国共产党本身、民主党派以及各种非政府群众组织也只有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才能不断加强自身的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才能始终保持自己旺盛的生命力。(3)可变性。党执政的组织资源与执政党所处的时代、执政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会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变迁而不断变化。因此,组织资源是个历史的、动态的、时代的概念。执政党若处置得当,原先比较薄弱的组织资源,可以变得丰富雄厚;相反,若处置不当乃至逆历史潮流而动,则可能逐渐丧失原来丰富雄厚的组织资源,从而使党丧失执政地位。

    2.组织资源的现状

    努力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奋斗目标、与时俱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宗旨、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光荣的传统和务实、亲民的作风、健全而又严密的组织体系和组织结构、庞大的党员干部队伍以及丰富的党建实践经验、“荣誉与共、肝胆相照”的民主党派以及飞速发展的非政府群众组织等为党积聚了十分丰厚的组织资源。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及各级党组织努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员队伍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员队伍结构不断得到改善,分布更趋合理。并呈现出数量增加与质量整体上升、组织覆盖面增大与社会基础日趋牢固的良性发展趋势。作为世界第一大党的中国共产党,其中所蕴含的能量是世界上其他任何一个政党所无法比拟的。被誉为“中国通”的美国专家费正清认为,“是中国共产党完善的党组织系统保证了中国长期稳定”。

    (1)积极的方面。第一,党的组织规模不断扩大。全国现有党的基层组织360.7万个,比2002年党的十六大时增加14.2万个。第二,党员队伍不断壮大。来自中共中央组织部公布的全国党内统计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全国中共党员总数为7336.3万名,比2002年党的十六大时增加642.2万名。第三,党员素质不断提高。同2002年相比,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党员增加660.6万名,增长40.8%。第四结构不断改善。截至2007年6月,全国党员中,工人796万名,占10.08%;农牧渔民2310.2万名,占31.5%;机关干部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2134.6万名,占29.1%;军人、武警159.7万名,占2.2%;学生194.7万名,占2.6%;离退休人员1377.6万名,占18.8%;其他363.5万名,占5%;非公有制单位职工党员318万名,占党员总数比例的4.3%。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与2002年相比,工人增加76万名,增长10.6%;农牧渔民增加137.8万名,增长6.3%;机关干部及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增加110万名,增长5.4%;军人、武警基本持平;学生增加139.8万名,增长254.6%;离退休人员增加243.9万名,增长21.5%。非公有制单位职工党员比2002年增加169万名,增长113.4%。第五,党建实践经验不断丰富。中国共产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已经有了深刻的认识,党在实践中紧密结合自己的政治路线来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已经是一个在政治上完全成熟的党。第六,各民主党派建设成效显著。第七,各种非政府群众组织飞速发展。

    (2)消极的方面。经济的发展变化和社会的转型,已经使我们党的组织资源产生了一些新的损耗因素。第一,在一些新的社会组织、经济组织中,党的组织没能及时建立,或建立了却形同虚设,从而出现了许多党建盲点;第二,党组织内部少数个体的异化、相当严重的腐败现象不仅败坏了党风,也损害了党的形象。由于价值观念、利益差距的影响,一些党员的理想信念发生嬗变;第三,有些地方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甚至处于瘫痪状态,使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比如部

    分村级党组织软弱涣散,有的地方被宗族宗派乃至黑恶势力所控制,有的村党组织缺乏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也不懂得在村民自治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使党在农村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弱化;第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力量的不断增强,社会自治性群众组织不断发展。如何积极、有效地对这些群众性自治组织分类分别加以领导、引导和指导,使之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是一个必须加以认真研究并有效解决的课题,否则就会削弱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第五,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治制度框架下,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程度,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互相监督”方面,在制度设计上尚存在某些缺陷,以至影响了民主党派作用的发挥等等。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公有制企业的数量不断减少,非公有制经济飞速发展,中国共产党的组织资源面临着被削弱的危险。所有这些,向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如何有效开发、拓展和整合执政的组织资源的严峻课题。

    二、党执政条件下开发、拓展、整合组织资源的现实途径

    1.大力加强自身建设是党执政条件下开发、拓展、整合组织资源的根本

    “一个国家的革命,核心问题是党。有了一个好党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革命胜利后,搞社会主义也要靠一个好党,否则胜利就靠不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改革创新的事业。党要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自身建设,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自身越坚强、党组织越稳固、越有战斗力,就越能与人民群众保持牢不可破的密切联系;反之,不仅会失掉民心,丧失民意,削弱党执政的坚实基础,最终还会导致国家的分裂、民族的衰败、党自身的解体。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无一不是党自身出了问题的结果。

    (1)要不断保持、丰富和发展共产党组织的先进性。组织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又是动态的。1935年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瓦窑堡会议通过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这样既保证了党保持工人阶级政党的先进性,又充分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党始终走在中国社会的前列,从而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性质,有利于党充分调动全社会忠于祖国和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优秀分子,以自己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和影响广大人民群众共同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

    (2)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号召力、凝聚力和影响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中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许多新的重大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中国共产党如何对待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必须予以认真研究和有效解决、事关党的执政基础、执政安全的重大问题。为此,我们要不断解放思想,以发展的观点来看待、衡量政党先进性和公民先进性的标准。新的社会阶层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人民解放军团结在一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推动者、建设者,是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要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增强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3)要大力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和非政府组织的党建工作,扩大党的组织、党的工作的覆盖面。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应该成为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据统计,目前全国86.5%的私营企业中没有党员,已建立党组织的仅占企业总数的0.9%多一点,相当一部分企业有党员但没有党组织。今后,应在不断加强国有企业和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工作的同时,加大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和非政府社会组织等领域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消除党建盲点。

    (4)要坚持、健全和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不仅要坚持,而且要不断完善和创新。健全这项制度,既要发扬党内民主,又要维护中央权威。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为此,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建立和健全一整套党内民主制度。一是要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真正确立代表大会是党的最高领导机关和监督机关的地位。扩大在市、县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试点。同时,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二是要严格实行民主集中制、完善党的委员会制度,健全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要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完善党委内部的议事和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全委会在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决策和重要干部任兔中的作用。真正在任免干部和决定重大事项时采取党的全委会“票决制”。三是要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党的十六大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尝试了差额预选。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扩大了差额选举的比例。提名十七届中央委员人选221名,差额数17名,应选204名,差额比例为8.3%;提名候补中央委员人选183名,差额数16名,应选167名,差额比例为9.6%;提名中央纪委委员人选138名,差额数11名,应选127名,差额比例为8.7%。相较十六大,“两委”选举差额比例都超过了8%,进一步扩大了代表的选择权。今后应进一步扩大差额选举的比例,提高差额选举的层次,待条件成熟时,将差额选举推广到所有的选举层次。只有这样,才能把全社会最优秀的人才吸收到党内来,将党内最优秀的人才推举到党的各级领导层。四是要建立和完善党内情况通报制度、情况反映制度和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确保广大普通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

    (5)要建设高素质的党员、领导干部队伍,大力培养和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高素质的党员队伍是我们党最大的组织资源。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中国共产党要按照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方针,建设一支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险考验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特别是培养造就大批善于治党治国治军的优秀领导人才,这是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为此,要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壮大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要把发展党员的注意力放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特别是

    青年大学生中,并且注意以严格的党性和修养标准去提高党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要适应新的形势,探索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

    2.正确处理好党同民主党派的关系是党执政条件下开发、拓展、整合组织资源的重要内容

    (1)中国还是几个党好——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中国共产党一贯主张同其他民主党派和进步力量的团结合作。1941年11月6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上指出:“国事是国家的公事,不是一党一派的私事。因此,共产党员只有对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义务,而无排斥别人、垄断一切的权利。”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他又指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实行对民主党派的正确政策,成功地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及其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进步力量,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贡献。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续坚持并发展了同民主党派合作的政策,进一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此方针又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八大”的政治报告中也申明了这一方针。我国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新的历史时期后,由于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代表和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联盟,他们不仅是爱国统一战线的工作对象,而且是开展统战工作、促进祖国统一、推进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2)理顺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政党与政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国家内的各个政党在领导、控制、组织或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特定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分配为内容的政治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政党格局是中国共产党居于领导地位,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集中体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关系之中。在政治权力格局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表现为“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政权结构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表现为“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在政党关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表现为“平等的”、“亲密友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政治上是平等的,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框架范围内开展活动,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精诚团结、合作共事,是“亲密战友”。中国共产党与八个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这种“多重化的党际关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构成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党关系。这种政党关系模式是我国在长期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历史的必然选择与自觉的制度安排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政党政治文明发展的重大成果和重要标志,应长期加以坚持。

    (3)积极从理念上、制度上为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创造条件。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指出,要“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支持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更好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第一,要充分、有效地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民主党派参政主要是“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充分而又有效地发挥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作用,是推进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政党关系的重要条件。第二,要大力增强民主监督的权威性。要根据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主要内容,监督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重要方针和政策的制定和贯彻执行情况、党委依法执政以及党员领导干部履行职责与为政清廉等方面的情况,以提高民主党派民主监督的权威性、针对性、有效性,这样民主监督就必须依靠制度法规化的规则、程序和机制来保证,要不断完善民主监督的运作机制,并将其纳入法制勒道。第三,要选拔和推荐更多优秀党外干部担任领导职务。目前,中国各级人大代表中非中共人士达17.7万名;各级政府和司法部门担任县处级以上领导职务的非中共党员干部达3.1万人;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有副省长、副主席、副市长24人。2007年,中国致公党中央副主席万钢和无党派人士陈竺分别担任国家科技部长和卫生部长。这些都表明,我们党在这个工作方面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这从我们党和国家发展的大计来看,是十分必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力度还应该进一步加大。

    3.大力加强和改善党对非政府组织的领导和工作上的指导,是党执政条件下开发、拓展、整合组织资源的重要环节

    非政府组织就是群众自己组织的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代表群众利益、有广大群众参加的非政权性质的社会团体。包括工会、妇女联合会、青年联合会、残联、学生联合会等等。非政府组织,是党组织联系广大群众的纽带。非政府群众组织的成员几乎包括了各行各业的全体成员,都有各自的教育职能和教育系统,是群众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如不充分发挥这些群众组织的重要的作用,党的工作是很难搞好的,至少会大打折扣。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各种非政府群众组织的职能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有些地方、有些单位的党政领导干部,对非政府群众组织的工作很不重视,很少关心和支持,对其在组织上的独立性也缺乏应有的尊重。比如,在某些企业中,工会实际上变成了“第二总务科”,共青团成了党委组织部门的附属物,妇女组织则成了单纯承办计划生育等具体工作的机构,致使上级相关领导机构下达的许多任务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甚至得不到必要的支持。这些情况的存在是很不正常,需要认真大力加以改变。

    (1)在思想政治上,党应切实加强对各种非政府群众组织的思想政治领导。最主要的是要教育各种非政府群众组织的领导机构和领导成员,认真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各种法律法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政治上与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一致,自觉地接受、服从所在行业或者有关党组织的领导,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在组织上,党要充分尊重各种非政府群众组织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党对各种群众组织的领导,主要是思想上、政治上、方针政策上的领导,绝不能把这种政治上的领导关系,误认为可以否定或取消各种群众组织在组织上的独立性,把它们视为党组织的一个下属办事机构,也不能理解为可以不经群众组织的民主讨论和决定,由党组织及其领导对群众组织直接发号施令,甚至对它们的活动进行不适当的干涉和限制,或干脆由党组织包办代替。党应承认并充分尊重各种非政府群众组织在组织上的独立性,要善于对这些组织的工作进行指导和引导,支持它们独立地、负责地、放手地开展工作。在人事问题上,不应当搞“包办选举”或“指定委派”。各种群众组织的领导机构成员,应由各群众组织的成员按照各自的章程,实行民主选举或罢免。他们的这种民主权利,应当受到尊重和保证。

    (3)在指导方针上,党要立足于充分发挥不同性质的非政府群众组织的不同职能和作用,特别是要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职能和教育作用,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广大群众进行自我教育的大学校,绝不能再把它们当作单纯承办某些具体事务的机构。还要充分尊重各种群众组织所代表的不同类型群众的正当要求,坚决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党在对各种群众组织的工作指导上,应实行区别对待、照顾特点的方针,绝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势必脱离群众。

    (4)在实际工作上,各级党组织、行政领导干部,都要积极支持各种非政府群众组织开展各自的业务工作,提供必要的方便条件和物质设备,切实帮助它们解决某些实际困难。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各级党组织要做好统筹安排,协调指导好工作,使各种群众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党组织的统一领导下,既步调一致,又各具特点;既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长,而又互相密切配合、协调工作,共同做好有关工作。

    (责任编校:彭大成)

    推荐访问:中国共产党 执政 组织 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