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广东华人在欧洲(一)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6 19:55:14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今年九月,我社收到远在葡萄牙的广州籍华侨麦基洗德先生的来信,并随信投来他一部《当代欧洲广东华侨史》,计五章十六节,约十五万余字的鸿篇巨著。资料详实、内容丰富,是他多年来在欧洲主要的十来个国家如德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西班牙等通过实地走访采集资料著就。此文对于了解广东华侨在欧洲的近当代历史,具有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和阅读价值。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至今,广东移民在欧洲的华侨人数,从一百八十多万人迅速增长到两千三百多万,几十年岁月犹如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正如荷兰首相马克·吕特笔下描述的那个在街口卖可口花生糖的华人小贩,他是千千万万华人华侨的缩影,靠着勤奋努力、自强不息的表现在海外逐渐赢得尊重,成为所在国的精神代表,以实际行动展示和构筑了华侨在国外的良好形象。

    我们对麦基洗德先生来稿阅后,被章章节节的海外华侨的艰辛创业历程所感动,本想以分期连载的方式全文推出,奈因刊物篇幅与出刊时间所限,只能综合整理出一部分分期载之,以飨读者。

    ——编者

    英国、法国、荷兰、德国、葡萄牙……这些主要西欧国家的“唐人街”都流行着最早的华人故事。有趣的是,这些“最早一个”或“最早一批”的主人翁,籍贯均为潮州、台山、广州、梅州、琼州、合浦(琼州和合浦其时仍属广东)等粤广华人的后裔。这些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是谁?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背井离乡漂泊到异国生活?

    英国:香港吴姓海员和闻名世界的华埠唐人街

    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伦敦唐人街坊间就流传着最早到英国的华人故事。

    据大英博物馆资料记载,有三个祖籍潮州的香港吴姓华人海员,经常出海行船暹逻(泰国),安南(越南),漂洋过海,经验丰富。在1899年的冬天,他们随着一艘英国轮船来到伦敦后没有盘缠而流落在此,于是只好在伦敦东部的船坞区落户,后来和当地贫困劳工一起开设杂货店、餐馆。十年后,他们居住的地区开始形成初具规模的华人社区。数十年后,吴姓三海员陆续过世,船坞区也逐渐式微。加上伦敦市政府发展苏豪区,华人社区便从东部迁移到爵禄街一带落户。这三个吴姓海员就是英国华侨史上记载的最早到英国的华人。

    直到1960年代,由于英国允许香港新界原住居民来英国居住,一大批以种菜为主的香港新界农民便移民到英国,大多在伦敦唐人街经营中餐馆、杂货店、洗衣店、旅馆等业务。唐人街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七十年代伦敦西敏市政府把爵碌街列为步行街,这就是后来闻名世界的伦敦华埠唐人街。

    法国:广东花匠的游历记和华工的血泪史

    根据法国法国大学汉学家的资料(中法文版)记载,第一名华人是来自广东顺德种花工匠、粤人基督信徒胡若望。当时,来自中国的丝绸织品,棉麻布匹,壁饰挂毯,中国式桌几陈设,瓷器漆器,乃至珍珠玛瑙等,都是巴黎王室贵族、富户人家争相购买的珍品。十八世纪,他随马达加斯加籍的表姐来到法国,经由库泊列神父引领到宫廷觐见路易十四国王,引起了法国凡尔赛宫里一番热闹的景象。

    据说,拿破仑在被囚的岛上宴请路过的英国海军军官舰长时,胡若望正在窗外的花园里工作。席间,拿破仑指着胡若望说:“你看,这些中国人十分良善,他们有才能智慧与自尊心,决不会长期像这样忍受英国人或任何其他民族的奴役的。”这就是传说中最早一个到法国的广东人。六年后,胡若望因病由教会送回广州。这个首先踏上浪漫法国土地的华侨故事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而第一批踏上法兰西土地的广东华侨又是那些人呢?

    史载,早在十六世纪中期,法国就从香港、澳门招募廉价的广东劳工充当“猪仔”,为他们开发抢到的殖民地。而招募前去法国土地上做工的,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当时,法国国内大部分壮丁都被派上前线而缺乏劳动力,克里蒙梭政府向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商酌,由段祺瑞当局于1917年7月对德宣战加入盟国阵线,从广东南方募集“参战华工”十万人入法。当时参战广东华人受派负担前线任务地区是诺尔省,加莱海峡省和索姆省。这些资料在法国大学图书馆均可查阅。“参战香港澳门华工”真正参与战斗的详细记录无法知晓,但是,1919年战后复员点名时,却实实在在缺少了二万七千人,这样百分之二十七的损失是惨重的。战争结束后,绝大多数的”参战华工”约三万六千人陆续回香港澳门,但也有二万九千多人留下来,在法国成了广东籍华侨,娶妻育子,成家立业,到了30年代已有近万名广东华侨后裔,分流到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这批中国南方华侨的后裔到了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已成为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广东籍华侨的主要组成。

    荷兰:华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是荷兰的代表

    2011年,荷兰首相马克·吕特在撰写纪念荷兰华人一百周年的大型丛书的前言里写道:“在我住的城市海牙有许多老人还清楚记得:在他们童年时期上世纪三十年代那位站在BOLCRWAAG 固定地方贩卖可口花生糖的小贩。他只是那个年代在荷兰的经济危机中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许许多多的中国人中的一个缩影,但他的求生方式却极有荷兰人的代表性,自强不息,勤奋努力,忍辱负重。”

    据史载,文中提及的“卖花生糖小贩”是个广东客家后裔,是广东华侨最早一个到荷兰谋生的广东华侨。2011年10月,秋寒料峭,这一天,在茫茫细雨中,四十三位来自百年粤裔华人家庭的后代,齐聚一堂,纪念家族来到荷兰一百周年的历史。这一群百年粤裔的广东华侨分享私藏的家族老照片。一位年近花甲,广东深圳观塘后裔徐大伟先生,在荷兰第二大城市鹿特丹开设酒吧。徐大伟老人眼睛里带着些许的遗憾,他说自己的祖父徐哲才是荷兰最早一批登上鹿特丹港囗的中国海员。

    德国:“船民”艰难弃越奔德

    当人们问起早期到德国的第一位中国人是谁?德国的第一家中餐馆在哪里?都可以从一本德语书“广东人在柏林”中找到答案。作者余德美(德文名DAGMAR)1943年出生在柏林,母亲是德国人,父亲是中国人。

    “广东人在柏林” 一书首先从最早踏上德国的两位广东台山冯氏兄弟说起。在德国政府还在奉行种族主义的年代,在柏林生活的中国学生和商人的生活显得十分艰难。1822年,跟随德国商人的冯亚星和冯亚生从伦敦来到德国。随后他俩在柏林商铺林立的弗里德里希大街靠表演二胡、中国功夫和书法谋生。余德美老人说:“在还没有电视的年代,人们只能通过街头卖艺这样的表演形式了解中国。那时德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等于零。每举行这样一次表演,两人只能挣到相对较少的6分钱(旧德币)。当时,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在给友人的一封信中详细描述了他在观看冯氏兄弟表演后的激动心情。” 但两兄弟的生活是非常窘迫的,德国著名诗人海涅写道:“那时两兄弟的表演并没有得到柏林人的赞赏,柏林人甚至不愿意付上这几分钱。”对两人后来去处的考证来源于一位德国著名的雕刻家特弗里德·沙多给冯氏兄弟画过的一幅肖像画,画上还包括了兄弟俩的两位德国妻子。现在这幅画像已经成为冯氏家族后代们凭吊宗族的纪念物了。然而,最早一批粤裔华人又是怎样移居到德国呢?

    上世纪七十年代印支动乱,当地大量粤裔侨民纷纷外逃,或翻山越岭,或投奔怒海,千方百计飞到西方国家求生。德国政府出于人道主义收容了成千上万的华侨,这就是最早到德国的第一批广东华侨。这个时期,大量印支广东华侨集体移民德国,各地媒体称为“船民潮”。因为难民乘着各类型的船只出海外逃,故称之为“船民”。一篇篇船民史,也是当代欧洲广东华侨的苦难史。在一本三十年前欧洲华文出版的画册上,可看到当年一位幸运到达德国的粤裔越南华侨黄玉液的口述:

    1975年4月30日,北越解放南越后开始全面排华,粤侨们被迫扶老携幼匆忙逃离。我的一家祖籍是香港人,但说的是潮州话,那时我们坐着舢舨离开越南。那是一条长不到13米,5米宽的舢舨,却挤载了三十六名“船民”,在同狂风暴雨巨浪搏斗后,我们被一艘船尾挂着挪威国旗的大轮船发现了,终于被救上货轮。这是一艘2千5百吨级的货轮,它的名叫“海鸿号”。这艘大货船在海上巡弋救船民,船上已经有3千多名船民获救。从来不收中南半岛难民的德国,经联合国难民委员会历经数月奔走呼吁,终于被打动。德国国会通过议案收容“海鸿号”上1087名粤裔船民,并派直升飞机到货轮上接船民们登记入境。数日后安排上岸乘巴士到吉隆坡军用机场,搭乘西德军机到达德国北边城市汉诺威。我们一家是首批被接收的“船民”,也是德国史上最早一批粤籍广东华侨。船民抵德的消息不胫而走,时逢圣诞节前二天,天寒地冻,军事基地外却挤满了德国民众,很多重要媒体都争相前来采访。

    葡萄牙:最早先到非洲,然后去到葡萄牙

    在南欧小国葡萄牙,也是最早有广东华侨移居的地方。

    据葡国旧闻史载,1920年6月,最早旅葡的广东华侨是澳门女子林丽娇,她比之于1930年到葡萄牙沿街兜售小饰品、卖领带的青田人侨领厉松标还要早。她原是嫁给澳门政府公务员,一个在澳门土生的葡国人叫菲力浦。六年后,林丽娇改嫁给里斯本开中餐馆的一个山东华人做填房。而葡萄牙最早一批广东华侨是从非洲迁移过来的。1974年,葡萄牙政变从而放弃了海外统治了500年的殖民地莫桑比克。黑人农民翻身做主人,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黑人不再从事劳工但拥有土地,本来生活富裕的华人和葡人失去了土地沦为贫民,只好再次流亡海外。其中拥有葡国国籍的一部分广东台山籍华人通过葡国政府支付难民的机票,从莫桑比克四周机场飞到葡萄牙。

    据官方详细的人口统计,从1950年至2013年,在长达六十三年中,全欧洲华侨华人总数从187 万人(2000年国家侨务有关部门公布)增长到2379 万人(根据2013年欧洲各国统计局人口公布的人数累计),其中当代欧洲的广东华侨华人总数是59.24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世界交流的频繁密切,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随着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华人华侨在海外的历史,也将会掀开新的一页。

    推荐访问:广东 华人 在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