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宁夏回族华侨华人社会与现状初探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6 15:50:18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文章首先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概念界定、回族华侨华人概况加以阐释,继而通过大量实地调研材料,梳理了宁夏回族华侨华人形成的历史轨迹、社会现状、国外分布与特点,并对宁夏归侨和侨属的状况及政府侨务工作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宁夏回族;华侨华人;社会现状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2-0586(2012)02-0109-08

    国内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对其人数统计和移居途径、历史演进和现状特点、辨识标准以及主观认同等问题进行了积极的讨论,已取得初步成果。近十几年回族华侨华人逐步进入学者视野,陆续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虽然在数量统计等问题上尚存在较大的争议,研究亦不足,但海外回族华侨华人研究的重要性已在学术界达成共识。

    根据1990年学者的统计数据,回族华侨华人总数大约在19万左右。作为国内最大的回族聚居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人口219万,占全国回族人口的1/5。但从近代历史和现实情况来看,宁夏移居国外的回族华侨华人较少。无论在政府侨务工作中,还是学术界关注群体中,其人数、移居地、途径、现状特点、历史脉络等总体状况都不很清晰,现有资料亦很匮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政府与学界对宁夏回族华侨华人的基本状况了解模糊,从而也使这一问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笔者通过对宁夏外事办侨务处、自治区人大民宗外侨委和侨联等具体相关部门、组织的调研,以及对部分归侨和回族侨眷的访谈,并借助现有资料,力图显现海外宁夏回族华侨华人的基本情况,试图通过研究以求对其形成的历史轨迹、社会现状、国外分布与特点加以梳理与探析。尽管这一探讨尚表现得较为粗浅,但希望能因此为学界提供宁夏回族华侨华人的基本概况。

    一、概念界定及回族华侨华人概况

    据国内学者谭天星先生的定义,“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是指“居于今天中国领域之内诸少数民族的先辈移居国外者称之为少数民族华侨(仍保留中国国籍)华人(已加入所在国国籍)”。实际上,少数民族华侨华人就是指其主体民族在中国,但自近代以来因为各种原因移居国外作为侨民或者已经获得所在国国籍的中国少数民族移民及其后代。由于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的原因,中国对外交往日益密切,加上部分历史的原因,我国向国外的移民,不仅有作为主体的汉族,而且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这就从历史到现状,构成了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群体,并成为海外华侨华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约有570万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生活在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国内学界早于20世纪末已经对其加以关注,“维吾尔族华人(侨)”“壮族华人(侨)”等称谓也已频繁出现。

    “近百年来,由于各种原因,居于沿海和边疆地区的一些回族人民漂洋过海、或穿越国境成为华侨或华人。他们主要是从三条线路出去的:一是19世纪甘肃回民起义失败后逃至中亚各国的‘东甘人’约有8万多之众;二是泉州丁姓、郭姓回民近百年来移居海外及台港澳等地,约3万人;三是云南的回族商人进入缅甸、泰国约2万多。”回族的华侨华人主要分布在中东阿拉伯国家、南亚、中亚地区和泰国、缅甸、尼泊尔等国,人数大致在19万左右。事实上,海外回族华侨华人的统计存在较大争议,除数据统计有一定困难外,笔者以为随着人口域外流动的增多,回族华侨华人的数量应远不止此。这些生活在海外的回族华侨华人中大多数是通过朝觐、经商等途径移居的,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政治因素外出的,例如现在生活在中亚的东干人。

    宁夏全区6.64万平方公里,辖22个市、县(区),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人口630万,回族人口219万,占全区人口的34.7%。宁夏由于地处内陆西北,与海外的联系较少,相比较而言,宁夏移居海外的华侨华人人数很少,尤其是在解放前,宁夏回族的向外流动显得更加微弱,故归侨、侨眷极少。据1990年前后的统计,全区的归侨203人,侨眷16708人,港澳同胞眷属3216人,区内侨务工作对象合计约2万人。海外亲友约5万人,散布在52个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泰国、菲律宾、朝鲜、澳大利亚、匈牙利和港澳地区。其中居住在香港的最多,约1万人,其中除大多为祖籍宁夏的同胞外,曾在宁夏工作过的有400多人。

    总体上看,近代以来宁夏回族的迁移人数非常少、不成规模,大多是零星的迁移活动。这部分侨民的形成主要是政治原因。解放前夕,国民党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及其亲眷子女和部分官兵在国民党失败后逃往台湾,后大部分从台湾移居港澳及海外,今生活在美国洛杉矶和沙特麦加。离开时的人数不确定,有认为在200人左右,也有认为是60人左右。

    改革开放后,宁夏新移民人数增多,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在国外留学深造后定居所在国。此外,笔者从宁夏伊斯兰教经学院了解到,该校毕业学员中有些人在国外的中国企业从事翻译工作,有的后来去其他当地公司任职,或自己组建公司进行经商活动,或与外国人结婚,在国外(主要是在苏丹、利比亚、埃及、约旦和阿联酋等阿拉伯国家)定居成为侨民,其中最为有名就是在利比亚的华侨HHX。这可能是新时期宁夏回族侨民中最具有特点的部分。

    显然,宁夏回族华侨华人的人数较少,其移居海外的途径亦主要有经商与政治两种因素。由于宁夏与阿拉伯世界广泛的经贸联系,使得宁夏的一些回族前往这些国家从事经商活动,进而定居在所在国,形成了宁夏回族侨民最主要的一部分。“从全世界的少数民族华侨华人来说,经济因素仍是移民的主要成因。”此外,还有很小一部分宁夏回族华侨华人是通过探亲、留学、继承财产出国定居的。

    二、宁夏回族华侨华人现状

    回族华侨华人生活在国外,必然要经历融入当地社会文化环境的适应过程,其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及语言等方面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这种适应过程或者变化呈现出在不同的居住国、主要聚居地不完全相同的状态。最明显的区别在于生活在西方国家(如美国)的回族华侨华人与生活在伊斯兰国家(如沙特)的回族华侨华人,他们的文化适应和融合情况大不相同。

    1 美国的宁夏回族华侨华人状况

    生活在美国的宁夏回族华侨华人人数少,从调查情况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解放前后到洛杉矶的宁夏回族,即马鸿逵家族的亲属及其他官员的后代。另一部分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移民,他们通常是因留学等原因移居的,在美生活时间较短。

    在美回族华侨华人的生活方式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衣食住行完全西方化。在美国的第一代华侨主要从事经商活动,到第二代或第三代华侨华人基本上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相当部分进入了政府部门供职。多数与当地人通婚,并加入美国国籍,这些带来了美国回族华侨华人在血缘、语言、文化、价值观、国籍上的多样化。通过姻缘、血缘建立起来的人际网络和文化价值观,极大地加速了美国的回族侨民融入居住国社会的进程,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子孙对父辈祖先民族的文化认同,其故国观念相对淡化。但他们在融入当地文化社会环境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与国内亲属相同或相似的社会习俗,如庆节习俗和婚丧方式等。在宗教信仰上基本秉承伊斯兰教教义的规定,但相对淡化。在日常生活中很难保留完全的禁忌,如在饮食上,不再遵循严格的规定,只会在一些重要的日子里(比如主麻日等)坚守严格的饮食禁忌。对中国传统的文化表现出了一定的认同,他们会在春节时联系国内的亲人,进行问候和祝福。对其祖籍地宁夏还有许多的记忆,访谈对象在与我们交谈时还提到了“贺兰山”和银川的“北塔”“西塔”和“玉皇阁”等地标性建筑,对银川的老街巷名称仍有清晰的记忆。这种对故国和祖籍地的认同感在第二、三代及以后的回族华人身上,是逐渐减弱的。可见这种对故国的认同受移民时间的影响,与移民时间的长短成反比。从语言上来看,他们在家里交流使用英语,老一代的偶尔会说几句汉语西北方言,青年一代完全不会汉语。

    认同意识表现出双重认同的特点。总体上看生活在美国的二、三代回族华人知晓并承认自己有中国人的血统,但认同所在国的文化。突出的表现为生活方式的西方化,并完全适应了美国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融入美国的社会当中,但总体上看他们的政治参与还是相对较少。“我们都知道完全融入美国的主流社会是很难的,生活在那里的华人有时很无奈。因为在美华人就很少参与政治活动,比如选举,这几年才出现了一些华人的议员,其社会参与也是很少的。”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生活在美国的宁夏人社会地位和社会参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国力与主观认同的增长是成正比的”。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发展非常认同,并关心中国的发展和宁夏的情况,访谈对象在拜访其亲属时还被问到秦腔、京剧的情况,可见对一些传统文化的形式有记忆。但对回族文化的认同明显要微弱得多,完全服从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李安山认为所谓主观认同是该民族群体须愿意认同其华侨、华人或华裔身份。这表现在三个方面:知道其中国祖籍地、保持与中国祖籍地的联系、希望或经常到中国祖籍地来寻根…。如果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根据访谈资料,生活在美国的回族华侨华人的主观认同意识在逐渐减弱。他们认同中国和祖籍地宁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其他原因,使得他们主观认同的欲望和回国寻根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一方面逐渐增强的中国国力加强了他们主观认同的意愿,但另一方面又因为种种原因,在一些问题上有所顾虑,使他们很少到中国祖籍地来寻根。我们认为,出国时的情况(政治出逃)对这些回族华人的主观认同有一定的影响。

    2,伊斯兰国家的宁夏回族华侨华人状况

    移居到伊斯兰国家的宁夏回族侨民在文化适应上呈现出一种完全不同的状态。生活在沙特的华人社会处境和生活水平良好,其中一部分人达到了中产阶级的生活水平。在这些回族华侨中的第一代主要是个体经营者,多“从事国际贸易、房地产、食品加工及纺织等业”,第二代多在沙特接受过高等教育,除一部分继承父业以外,相当的部分进入了沙特的军政、科教、文卫系统工作。在调查中,我们从一位曾在沙特留学的侨眷那里了解到宁夏籍回族华侨NH的情况。他是在新中国建立前跟随马鸿逵家族一起到香港后移居到沙特的,后一直生活在麦加。他的两子一女都在沙特接受了高等教育,女儿大学毕业后成为医生,并且和沙特人结婚,所生的孩子获得了沙特的国籍。其儿子在政府部门担任公职,和沙特女子结婚。属于中产阶级,生活水平较好。他们在语言、文化和生活习俗方面已完全融入沙特社会。由于与所在国在宗教信仰上的一致性,他们完全坚守了自己伊斯兰教的信仰,并严格遵循教义教规,信仰的需求在很大的程度上得以实现。在语言上NH老人还会讲地道的宁夏银川方言;他的孩子们也能说一些汉语,但已经无法交流;他的孙子辈出生在沙特,根本不懂汉语,在家中主要使用阿拉伯语进行交流。生活在沙特的第二代回族人和沙特人通婚,带来了沙特回族华侨华人在血缘、语言、文化、价值观的多样化,极大地加速了沙特回族侨民融入居住国社会的进程,其文化表现为多元并且开放。他们的生活方式受到当地穆斯林的影响,吸收了当地文化,表现得非常传统。在沙特的第二、三代回族华人大多都接受了很好的高等教育,故此在家庭里本民族语言文化传承受到了很大影响。据了解,在沙特的回族华侨华人相对比较松散,没有一定的社团组织,这可能与沙特社会禁止任何人结社有关。华侨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通过婚丧嫁娶活动来实现的。

    沙特回族华侨华人的认同意识,趋向于多元认同。首先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表现为对本民族特征的保持、民族自豪感及民族内部的团结等,事实上沙特回族的民族认同是逐渐减弱的,代之以文化认同。对回族的认同感在对伊斯兰文化的认同中逐渐消解。其次是对居住国的认同,在政治上往往是认同于居住国,其生活因日益深刻地受到居住国政治、经济、语言和文化影响,从而加速了他们与当地居民认同与融合的过程。尤其是在生活方式和衣食住行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在沙特生活的回族老汉,在衣着上完全是当地人的装束,穿着白色长袍,外形完全和沙特的穆斯林一样。其家人也是一样,女性穿着黑色长衫。但是在饮食上还保留西北人吃面食的习惯。”这种认同的强弱也取决于居住国政府对侨民的态度、回族华侨华人的社会地位(包括从教育、就业、通婚等方面反应出来的社会地位)。第三就是对故国中国的认同,虽然回族华侨华人群体大多已经完全适应并融入当地的生活,但是中华文化的血缘联系和认同却维系着他们同祖国根深蒂固的亲情关系。他们依然对祖籍地家乡怀着深厚的感情,急切地想了解中国和祖籍地宁夏的发展情况。以沙特回族华侨NH为例,“在老汉没去世的时候,每逢朝觐他就会和家人携带一些生活必需品、尤其是食品,包括米、面、肉等,来到中国朝觐人员的驻地,送给宁夏籍的朝觐人员。”他对宁夏银川很有感情,还记得银川市在解放前使用的老街巷名称,也会向朝觐人员打听宁夏的情况,和同龄的宁夏籍朝觐人员交流。可见他们对祖籍地家乡依然有很浓厚的眷恋。这种对故国和祖籍地家乡的认同感在第二、三代的回族华人来说,已经非常淡薄了。这受到与祖国长时间联系中断的影响,可能还有民族文化传统及政治等因素的影响。

    从已有资料得知,当前生活在阿联酋的华人约20万左右。根据笔者对归侨的访谈,其中有少量的宁夏籍回族。他们大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在迪拜经商,通常多为药品、服装和餐饮等行业的从商者;还有一部分在政府部门比如在警察局、法院和宗教局等部门任职。比如我们了解到,“JLM是宁夏永宁纳家户人,曾是宁夏经学院学员,现在迪拜政府宗教部门工作,他的爱人也在当地工作,孩子都在那里上学。在迪拜生活了将近十年已定居,但没有加入国籍。另有ZFZ,银川市北关人,也是宁夏经学院毕业的学员,在迪拜居住了十几年了,有自己的服装公司。”

    生活在迪拜的回族华侨生活水平相对较好,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彼此之间的联系较多且关系紧密。通常会在斋月和节日组织和举办活动,同时也参加当地中国侨联组织的一些活动,宁夏回族侨民还在侨联担任了相应的职务。在阿联酋的华侨华人已经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中心或协会等组织。有许多华人同乡会,如福建同乡会、浙江同乡会等等,宁夏籍的华侨华人同乡会尚未成立,但正在筹划当中。同时生活在迪拜的华侨华人还有自己的出版物,有向华侨华人发行的报纸和杂志,如《绿洲》《华人时报》和《迪拜华人》等。还有由侨联发行的报纸《侨报》,在宣传国内的侨务政策、了解国内社会经济文化状况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另外,在迪拜还可以收看到国内的卫星电视,甚至可以看到宁夏卫视,可见生活在迪拜的宁夏侨民了解国内信息是相当便捷的。

    迪拜的宁夏回族在文化方面表现出双重的认同,一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意识较强,另一方面也认同所在国的文化。他们重视春节和中秋等中华传统佳节,虽身在异国但要相互问候并举行相应的活动来庆祝。“在迪拜买了房子的宁夏人,会说在老了后,还要回到宁夏生活。”可以看出对家乡宁夏有强烈的认同和感情。“事实上生活在迪拜的宁夏回族华侨华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除了宗教信仰维系原来的状态之外,生活习俗发生了变化,比如在服饰上,尤其是生活在阿联酋的回族女性表现得比较突出,必须身穿当地女性的服饰。在饮食上也入乡随俗,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还会保留部分宁夏回族的饮食习惯。大家在聚会时还会做宁夏的面片。在四五年前,宁夏杨姓回族在迪拜开了第一家牛肉面馆,很受欢迎,有很多当地的华侨华人光顾。”迪拜社会宗教文化多元,相对开放,生活在那里的回族华侨宗教信仰的需求得到充分的满足。由于相同的宗教信仰,生活在迪拜的宁夏回族侨民更加容易融入当地的社会中,表现出很大的适应性。我们的访谈对象在迪拜近旁沙迦,偶遇解放前夕跟随马步芳外出的甘肃回族老人,“他们一家人都生活在沙迦。从衣着打扮来看,完全是阿拉伯的装束,但讲地道的甘肃方言”。

    总体上来看,海外的宁夏回族华侨华人在居住国处境良好,生活居于中等水平,对祖国有浓厚的感情,虽不是很了解但民族感情尚存,尤其是对家乡的历史记忆更为深刻。与国内的亲属保持一定的联系,方便时也会回国探亲。一般情况下,有强烈的了解国内发展的愿望,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各种媒体来了解。他们认同意识的强度与在所在国居住的时间长短成反比。第一、二代的华人对祖国怀有强烈的民族感情,对家乡的一切抱有浓厚的兴趣。但三代以后,或因语言,或因婚姻等因素,已融入居住国社会当中,对故国的认同感往往被对所在国的认同所取代。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所在国文化的深远影响,尤其是生活在美国的宁夏回族基本已西方化。生活在伊斯兰国家的宁夏回族华侨华人,由于共同的宗教信仰,因而其与当地的人容易交流和融合,部分生活习俗得到一定程度的保留。但在政治参与方面,表现为在所在国的政治参与和社会活动较少。

    生活在海外的宁夏籍回族华侨华人与国内的联系主要以民间往来为主,回国多以探亲和经商为目的,与国内政府部门的联系较少。这几年自治区侨务部门组织的外出拜访活动逐渐增多,其中对海外回族华侨华人的拜访活动主要是在2000年前后宁夏侨务部门先后会同宁夏统战等部门联合组织代表团赴美访问,拜访了包括马鸿逵亲属在内的宁夏籍回族侨民。还与美国的“宁夏同乡会”取得了联系,并建立定期互相联系的制度。海外的宁夏籍回族华侨华人和我国的驻外机构有联系,会参加由领事馆举办一些活动并请他们帮助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在民间的交流方面,宁夏籍华侨华人的捐助、慈善等活动较少,主要是因为宁夏回族人侨居国外者不多、在外时间较短,多数都处于资本积累阶段,还没有形成足够强大的经济实力。就以北美的宁夏同乡会为例,这个组织与自治区侨务部门有联系,但其成员回国仍是以个人拜访亲属为主,他们也会和一些部门和组织交流,并且给宁夏医科大学捐助一些国外医学研究的学术资料。这些对两地的文化学术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这种交流活动并不频繁。

    三、宁夏归侨、侨眷社会状况及存在问题

    宁夏归侨人数很少,在200人左右,对这部分人的安置是零星安置,这与其他的很多地方不同,因为宁夏没有大批的集中回来的华侨华人。“过去我们无所谓这样的概念,历史上出去的宁夏人是很少的,没有安置的问题。新中国以后,当时宁夏的归侨主要是异地安置来的。因为当时居住地的政治环境来到宁夏,还有部分是支援宁夏建设的。归侨群体中的宁夏回族人并不多,虽然是回族自治区但不突出,至少不是明显的特点。”全区侨眷16708人,港澳同胞眷属3216人。归侨和侨属的特点表现为大多没有遗留的房产问题。他们中的大部分文化层次相对较高,集中居住在城镇社区,有较为稳定的收入,生活有保障,社会生活状况较好。但部分归侨也存在下岗、就业、住房调配、子女升学等实际的困难。

    针对这些情况,侨务部门对归侨、侨眷在一些方面给予照顾。并制定并实施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使归侨、侨眷的合法权益得到了保护。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政治方面的权益,表现为在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和归侨、侨眷人数较多的市、县(区)人民代表大会都有归侨或者侨眷代表,积极鼓励归侨侨眷参政议政。自1991年以来,自治区各级人大代表中有归侨侨眷37人,自治区政协委员中有归侨侨眷26人,其中港台同胞7人。在经济方面,鼓励归侨和侨眷引进资金、人才、技术和设备,对于投资、兴办工商企业和公益事业、开发和经营各项事业等给予支持、照顾和法律保护。在生活方面,保证其与国内国外亲友正常往来,为他们的探亲活动提供便利条件,在住房调配方面给予优先解决。在就业和受教育方面,给予一定的照顾,建立对回族归侨侨眷人才培养的机制。最为突出的是,在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方面,给予最大程度的尊重,并使其受法律保护。

    在涉侨政策的宣传、落实、检查方面,自宁夏侨务部门成立以来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lO年间,遵照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自治区侨办、侨联共同协作,平反纠正了归侨、侨眷、港澳同胞眷属在‘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和历史老案335件;清理了归侨、侨眷、港澳眷属职工7000多人的人事档案;调整安置了24名在20世纪60年代初被精简的归侨职工及其直系亲属。归侨、侨眷知识分子有400多人加人中国共产党,300多人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179人被选为全国、全区及地、市、县的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770人晋升为教授、副教授、高级畜牧师、高级讲师、讲师、工程师、经济师、会计师等中高级职称,许多人的科技成果获全国、全区科技奖,一些成绩特别突出者被列入《世界专家名人录》。9名优秀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受到全国表彰,50多名受到全区表彰。”

    在具体的工作中,侨务部门对区内2万多归侨侨眷和各类侨资企业的合法权益进行了维护,完成了对宁夏回族自治区侨情的分析,建立了海外华侨科技人员、企业家人才库,健全了归侨侨眷、港澳侨眷分类档案;并注意做好侨务信访工作,妥善处理了宁夏籍海外华侨在宁夏的原住房问题和宁夏日盛精化工集团等侨资企业在经营方面存在的困难。为了更好的保护归侨侨眷的利益,侨务部门修订完善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办法》,按照国家国侨办《关于进一步做好归侨侨眷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的通知》,优先照顾侨眷职工特别是归侨职工实现再就业,举办不定期的贫困归侨侨眷再就业和劳动技能培训班。同时做好归侨、侨眷子女的就学工作,有180名归侨侨眷子女被华侨大学、暨南大学所录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在落实政策的时候出现了新的问题,一些照顾政策在有些地方还难以落实。“问题是大家都不知情,因为落实侨务政策不是一个部门的工作,其他部门对这些政策不了解,还得要从概念谈起。落实政策平时就是政策宣传,但到在一些房产、就学、探亲、就业等实际问题的解决上要保障他们的权益就会有一定的操作上的困难。”姆事实上,侨务政策的落实和侨务工作的推进需要多个政府部门协同完成,因此需要对侨务工作本身及其重要性有所认识,才能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四、宁夏侨务工作的社会思考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近几年宁夏侨务工作的侧重点发生了重要转变,从以前重视生活在宁夏的归侨、侨眷的工作到开始逐步重视与国外华侨华人联系,从向内型的工作方式转换为向外型的工作方式,并已经取得很大的成绩,但这项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1)新时期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侨情普查工作有待开展,其中包含对回族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的统计工作。现有数据是1990年前后对侨情普查和分析中获得的,已完全不能反映新时期宁夏侨情的变化发展情况。(2)侨务工作的横向、纵向联系相对较少。宁夏侨务资源相对较少,故此需要改变思路,树立做“大侨务”的观念,进一步扩大对外联系的渠道,包括与国内其他省份的联系和合作。(3)对国外华侨华人的联系、访问、交流活动较少。近年来,陆续接待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港澳同胞,加强了宁夏同海外侨胞的联系,但这项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并扩大联系面。我们还发现侨务部门重视与发达国家侨民和组织的联系,对生活在伊斯兰国家的宁夏侨民不大关注,联系较少。作为最重要的开展侨务工作的机构,宁夏各级侨办的机构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据了解“基层机构设置不健全、大部分侨务工作者是合署办公,无专职人员,财政只能保证人员工资,没有专项经费,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综观以上问题,我们以为宁夏侨务工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大调研力度,以适应日益凸现的宁夏侨务与侨情:

    (一)开展新时期宁夏侨情工作的普查。掌握宁夏华侨华人、归侨、侨眷包括回族华侨华人、归侨、侨眷的基本情况。这项工作存在一定难度,但却是必须要开展的基础性工作。宁夏侨务工作当前最大的困难在于“手中无侨”,对国外宁夏华侨华人的情况不太了解,对国内变化了的侨情不太清楚,这些都直接制约了全区侨务工作的推进,限制了侨务工作的社会影响和对侨务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当务之急就是要开展侨情普查,以推进侨务工作。

    (二)提高对宁夏侨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改变观念。侨务工作事关宁夏地区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因此要从一定的政治和战略的高度看待和抓好宁夏的侨务工作。科学认识侨务工作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根据宁夏侨务的特点和新的发展变化形式,树立“大侨务”观念,强化国内方面的工作,同时也注重向国外方面扩大延伸。对内要依托其他侨务大省,做“大侨务”工作,继续加强与福建省侨办的合作关系,借福建“大侨务”的渠道,做好闽宁合作和对口帮扶活动。对外联系方面,不能只盯着欧洲或发达国家的侨民,还要重视与中亚国家侨民和阿拉伯国家侨民的交流与合作。侨务工作需要一定的纵深感,从经济利益和国家安全的高度上看待与中亚和阿拉伯华侨华人的交流与联系。

    (三)加强和开展与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回族华侨华人的联系。从上述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尽管目前海外宁夏籍华侨华人与国内的交往日益频繁,但主要还是集中在民间,官方往来很少,尤其是回族华侨华人,更是呈现出以个别的亲属拜访为主的局面。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海外的宁夏籍华侨华人在外经济实力不强,不是国内引用外资的重要关注对象;大部分海外的回族华侨华人对国内的、宁夏的情况并不了解,侨务部门对他们的了解也不够,还有部分回族华侨华人的后代对中国的认同感在逐渐减弱。但长期来看这种状态显然是不好的。随着宁夏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往来日益增多,应充分发挥在阿拉伯国家定居的回族华侨华人的作用,尤其是那些归侨,使他们成为中国与阿拉伯国家文化、经济、贸易往来的使者和桥梁,利用其在所在国生活或工作的经历,利用他们从事国际经贸活动的多种优势(语言、环境等),积极发挥桥梁与文化中介的作用。

    笔者认为在这方面宁夏侨民大有可为。在调查中,有归侨提到过这样的想法,实际上从他们自身来讲,有为国家和地区服务的愿望和能力,但始终没有找到发挥归侨作用的平台、设施、团体和政策。“国力的提升不仅使得华侨华人在所在国的社会地位得到提高,良好的国内环境和发展机遇还会吸引很多在外的华侨华人回国投资,由此会带来很多的侨资、侨智等。华侨华人本身就是很好的人才资源,需要有好的社会环境和完善的法律机制,来保障他们的生活和创业。要能够像对待家人一样迎接回来的人,并使他们能够轻松地回来或随意地离开,使他们对历史的问题不再有所顾忌。”因此,要加强对海外回族华侨华人研究,并以此制定相关的适合这种情况的侨务工作具体方案和思路。可以看到,我们不仅要从思想上重视回族华侨华人的问题,还要从实践上注意解决宁夏回族华侨华人的实际工作、生活问题。这不仅关系到宁夏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团结,而且也有利于促进中国西北与中亚、阿拉伯地区的合作、发展与繁荣。

    (四)开阔视野,全面认识侨务工作的特殊性,深入挖掘“侨”之资源。回族华侨华人与国内回族群体之间都有着双向联系和双重影响,他们在族缘、血缘、文缘上有特殊的关系和彼此之间的认同。特有的宗教和文化纽带对认同意识的加强有重要作用。因此要看到回族华侨华人的侨务工作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华侨华人问题,具有侨务、民族、宗教融为一体的特点,在工作中往往涉外、侨务、民族、宗教等因素交织在一起。”这正是由宁夏回族自治区侨务工作的特殊性决定的。“因此我们在开展其工作时,注意结合运筹、注重民族感情、尊重宗教信仰,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广交朋友,加强联谊……介绍我国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侨务政策和开放政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地拓展我国与少数民族华侨华人的关系。出于民族共同心理上的亲近感和信任感,桥梁的沟通,感情的融洽,经济的交流合作,将推动我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在笔者调研中得到宁夏外事办侨务处、人大民宗外侨委、侨联等部门和组织的支持以及伊斯兰教经学院教师、部分归侨和侨眷的帮助,北美宁夏同乡会成员也为笔者提供了该组织的基本信息,在此一并感谢。)

    推荐访问:宁夏回族 初探 华侨 现状 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