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浅谈清代朱石梅所制锡砂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6 08:00:28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据北宋诗人梅尧臣《宛陵集》中《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句“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推测,宜兴紫砂陶壶应始于北宋初年。而说到锡器的历史,早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时期,先民就已经能够熟练地开采锡矿并冶炼制造锡制品了。

    据《大明会典》记述:“凡器皿,洪武二十六年定;公侯一品二品,酒注、酒盏用金,余用银。三品至五品,酒注用银,酒盏用金。六品至九品,酒注、酒盏用银,余皆用瓷、漆、木器……;庶民酒注用锡,酒盏用银,余瓷、漆……”,说明了明代朝廷对各阶层器用有明确的制度。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手工制造业的不断进步,锡器造型及装饰愈为丰富,明代涌现出许多制锡名家,所制器物在当时已价值不菲。张岱在《陶庵梦忆·砂罐锡注》中记述:“吴中技绝,陆子冈之治玉,鲍天成之治犀,周柱之治镶嵌,赵良璧之治锡,朱碧山之治金银,马勋、荷叶李之治扇,张寄修之治琴,范昆白之治三弦子,俱可上下百年,保无敌手。”“宜兴罐,以龚舂为上,时大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锡注,以黄元吉为上,归懋德次之。夫砂罐,砂也;锡注,锡也。器方脱手,而一罐一注,价五六金,则是砂与锡与价,其轻重正相等焉,岂非怪事!一砂罐,一锡注,直跻之商彝周鼎之列,而毫无惭色,则是其品第也。”[1]因锡材有质地软、延展性好、气密性好、易于加工的特点,故明清时期所制锡器品类多,产量大,质量精。

    明清时期,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沈存周、陈鸿寿、杨彭年、卢葵生、朱石梅、瞿应绍等人,将锡制紫砂工艺器物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朱石梅,又名朱坚,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石梅,又称石楳、石某、老某,号石父、壶史、石棵坚、某道人,别称铁壶主人、铁壶仙史、虹舫主人。堂号有晋砖室、壹卢、绿荫舫、博雅斋、梦逸斋、铁壶庐等,陈鸿寿(字曼生)、陈甫(字瀛芝)的族兄。朱石梅制锡器,继承明清时期赵良璧、归复初、沈存周等人之技艺,仿效各紫砂式样,制作紫砂文人锡壶,颇具影响。浙江钱塘举人陈文述[2] (1771-1843)在《画林新咏》中注:“山陰朱石梅仿古,以精锡制茗壶刻字其上……易字而画,花卉、人物皆可奏刀。”[3]蒋宝龄[4](1781-1840)之子蒋茞生[5]《墨林今话续编》有:“朱石梅坚,山阴人,工鉴赏,多巧思。砂胎锡壶,为其所创。”

    何绍基(1799-1873)在《东洲草堂诗钞》卷二十六(清同治六年长沙无园刻本)中记述:“崔春泉八十四,侯青甫八十、马菊邨七十九、彭逸湄七十、汤雨生六十七、朱石梅五十五,合画松石芝兰为巨轴,彭雪嵋得之,属题小句于石罅。”根据何绍基完成《东洲草堂诗钞》在1845年,朱石梅时年55岁,及侯云松(青甫)与朱石梅年龄相差25岁推断,朱石梅应生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

    关于朱石梅的卒年,蒋茞生《墨林今话续编》记述,“(朱石梅)偶写墨梅,亦具苍古之致,尤精铁笔,竹石铜锡,靡不工。今年将七旬,侨居袁浦,纵饮剧谈如少年。每有宴会,非得此翁不乐也。”笔者从2013年嘉德拍卖所见石棵款锡刻梅花纹诗句椭圆形茶叶罐,“傲骨梅无仰面花”器身刻铭及“八大”意味的梅花图案刻工简练,具有质朴和老辣苍劲的特点,明显有别于其他时期秀雅风格作品,说明属于朱石梅晚年创作的作品。其落款“丙寅”年应是清同治五年(1866),朱石梅时年76岁。据此判断,朱石梅应卒于1866年或之后。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朱石梅生卒时间为1790至1866年或之后。

    朱石梅作品及师友

    朱石梅制器有锡、紫砂、锡包紫砂器几类。从功能上区分,主要有茶器(壶、杯、盏、罐)、香器(薰、炉),花器(盆)、文具(砚滴)、食器(碗、盆)等类。壶有权、桃、桥、四方、六方、井栏、坡笠、竹节、海棠、双联、刀币、石鼓、覆斗、方钟、石瓢、柱础、掇球等样。杯有方、圆、菱花、海棠、方斗、竹节、爵杯等式。壶身、壶流、壶柄、壶钮使用的材料,常与竹、漆、玉、瓷、椰、木等材质搭配组合。器物落款采用戳印、雕刻等工艺,常见款识有“朱”“坚”“石某”“品泉”“永宝”“汲古”“朱石梅制”“石某作壶”“石楳摹古”、石梅监造”“石梅仿制”等。朱石梅以锡砂为载体,在器物上篆刻梅、兰、竹、松、石、山水、人物、博古等题材,楷、草、隶、篆等书体,作品金石气息浓郁,自具风格。

    清代乾、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文学、金石考据之学受到重视。透过风格多样的作品可以看出,朱石梅对古文献及金石学均有较深的研究,除了擅长制砂、刻锡、鉴古,在诗、书、画等方面也堪称名手。他将前人的创作智慧加以吸收转化,注重在传统中创新,所制器物具有独特的造型风格和审美内涵。部分作品的造型、题刻诗句、装饰纹样取自于秦汉时期。另一部分题刻引用古句,也有以古代著名画家作品为本,结合个人意趣,以刀代笔,随性而作。

    张廷济(1768-1848)在《清仪阁题跋》中记述:“晋成帝咸康六年,岁在庚子。此砖绍兴会稽山中出土。嘉庆十三年(1808)戊寅八月,余送侄中之邦枢至省城乡试,从吴江朱石梅肆中买得值钱五百,道光十一年辛卯(1831)四月十六日,叔未张廷济。”[6]此外,《清仪阁题跋》还记述:“万岁不败砖文在侧顶,有‘万岁’二字。朱石梅所赠,云得自吴兴山中,汉人类致吉祥语,此当是汉甓也。”另记“晋孝武帝泰元九年,岁在甲申。此砖湖州出土。吴江朱石梅售来金石契载是砖云吴兴凌去非鋐葺舍所得,年下缺七字,叔未张廷济”。说明在清嘉庆十三年(1808)时,朱石梅已具有一定的鉴古能力,在杭州设肆以售卖晋砖石刻等金石古物为生,精于金石考据之学的张廷济曾为其重要顾客之一。早期阶段,因朱石梅制壶技艺尚未成熟,主要从事无紫砂内胎锡壶的创作。

    中青年时期是朱石梅艺术创作的成熟时期。朱石梅结交文人逐渐增多,常与杨彭年、程庭鹭、范芷庵、王素川、祖元昌、程石泉、史宝丰、史致光等鉴赏家、文学艺术家切磋技艺,合作紫砂、锡包紫砂壶及锡器。朱石梅的作品不但在江浙一带文人圈备受推崇,而且还得到京师王公贵族的赞许。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17921841)在《定庵全集》文集补编卷中记述了与朱石梅的交集:龚自珍即将离开江宁时,诗作《清平乐》云:“朱石梅以红梅四季赠行,报谢,即题其画册后。芙蓉老去,没个销魂处。今雨不来来旧雨,心与亭台俱古。青谿一曲盘桓,粥鱼茶板荒寒。多谢画师慰我,红妆打桨同还。”

    现收藏于故宫博物院的“石某摹古”款紫砂胎包锡雕椰壳嵌玉纽壶(图一),是朱石梅为同乡史致光所制。史致光(1752-1828),原名步云,字青路,号渔村,葆甫,山阴人,清乾隆五十二年丁未(1787)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云南大理知府、贵州布政使、福建巡抚、云南总督。该壶高9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12厘米。壶垂腹,平底,环柄,椰壳制壶盖,流及纽镶白玉。紫砂内胎中心钤篆书阳文“石某摹古”(图二)。盖沿、口沿及底包锡,器外镶椰壳,上刻几何纹饰。壶口沿刻“诗瓢酒瓢,不负不挂。花前月前,亦梦亦话。葆甫”(图三)。壶内紫砂胎,底部中心钤篆书阳文“石某摹古”。通过红木壶柄上嵌银丝篆书“铁壶庐制”,证实了朱石梅有堂名铁壶庐、号铁壶仙史的事实。

    落有“行有恒堂”“行有恒堂主人制”等款识的器物,常出现在玉、瓷、铜、紫砂等类器物上,为第五代定亲王载铨(1794-1854)定制器物。收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石棵摹古”款紫砂柱形方壶,做工精湛,与民间风格器物迥异,应是朱石梅受载铨之托,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定制的一件私用茶器。此外,故宫博物院藏有署款“咸丰壬子冬,行有恒堂主人制”紫砂壶,“壬子”为清咸丰二年(1852)。以上信息说明,在19世纪中期,朱石梅多作紫砂茶器。

    申锡(1821-1891),字子贻,清道光、咸丰年间宜兴制陶名家,曾和杨彭年、瞿子冶、朱石梅等人合作制壶。《阳羡砂壶图考》赞申锡曰:“考清代阳羡壶艺,蔚为名家者,当推子贻为后劲,此后则有广陵绝响之叹矣。”现藏于南京博物院的石棵铭申锡制紫砂梅花纹秦权式壶,为朱石梅与申锡合作器物。把底部钤楷书阳文“申锡”长方印,壶底钤篆书阳文“茶熟香温”。同款识器物,见故宫博物院藏清代紫砂花浇,底刻“岁在道光甲午谷雨前五日,心轩主人造”。“茶熟香温”应为申锡款印。故宫博物院藏有“史宝丰造”款紫砂蝠寿小方花盆,盆外侧浅米色泥绘影梅亭及印寿字和蝙蝠。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的石梅杨彭年款紫砂胎包锡嵌玉桥柱础式壶(图四),高8.4、口径4.5厘米。壶身呈斛形,四角形短直流,上细下粗,镶螭虎状青玉环形把,正方形盖上嵌矩形白玉钮。器身一侧刻“牡丹图”,另一侧刻隶书“微润欲沾,雨前吐尖。己丑小春月,石楳”。紫砂胎底内钤“杨彭年制”阳文篆书印。己丑年为清道光九年(1829)。

    近代书画鉴赏家钱镜塘先生(1907-1983)藏有一件朱石梅等人绘《清蔬佳果图》扇面,作品落款:“道光甲辰三月,序伯程子(程庭鹭)携观书画十余种,有范芷庵花果一幀,用笔秀润,芷庵为恽南田入室弟子,所以能妙绝千古,时秀水陶,子锥(陶绍原)盒亦在座,共庆眼福,予遂抚一粉本,石梅朱坚”。此幅作品提到了朱石梅、程庭鹭、陶绍原、范芷庵、恽南田几个关键人物。该作品创作于道光甲辰二十四年,朱石梅时年54岁,观画者程庭鹭47岁,陶绍源30岁。朱石梅曾与程庭鹭、范芷庵合作锡砂壶器物。程庭鹭(1796-1858),清代画家、篆刻家,嘉定(今属上海)诸生。陶绍源(1814-1865),清代画家,浙江嘉兴人。范芷庵又名范述曾,武进(今江苏常州)人,能作花卉草虫,并书法,俱效恽寿平,主要活动在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善制锡包紫砂镶玉壶。

    朱石梅的创作风格

    经考证,故宫博物院现藏锡质器物,主要有盘、碗、盆、壶、罐等共千余件。所藏宜兴紫砂器物近400件[7]。锡砂壶类器物共计208件。其中,朱石梅款锡砂器物有34件,占故宫现藏锡砂壶器总数的六分之一。故宫博物院所藏锡砂壶类器物中,有200余件文物是通过收购、捐赠、文物局拨交等方式征集入藏的。这其中也包含所藏的归复初、沈存周、朱石梅款锡砂器物。清官旧藏锡砂壶仅见几例,说明普通锡质器物大量用于清代宫廷日常使用。但归复初、沈存周、朱石梅等锡砂嵌玉壶类器物,未被清代宫廷纳入进造办、进献、使用的范围。

    据不完全统计,故宫博物院等公立馆藏、民间收藏及拍卖会出现的朱石梅所制器物共约140件,带有纪年款识的作品55件。其中,故宫博物院藏朱石梅器物34件,带有纪年款识的作品14件,无纪年款识的作品20件。

    笔者认为,朱石梅的创作风格可概括分为几个重要阶段。

    清嘉庆十三年(1808),朱石梅18岁时,时在杭州设肆鬻古,以售卖晋砖石刻等金石古物为生,并围绕古物购赠,与张廷济等人多有交集。但尚不知此阶段朱石梅是否具备制锡砂器物之技艺。青年时期的博古经历,对于朱石梅器物制作的创作创新及金石研究水平的提升应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戊寅年朱石梅28岁时,已具备制锡器能力,但是否制作锡砂器物还有待考证。

    清嘉庆十三年(1808)至道光五年(1825),朱石梅处于青年时期,制壶技艺尚在探索,主要从事无紫砂内胎锡壶的创作。此阶段,朱石梅因家藏晋砖,将堂号定名为“晋砖室”。作品装饰手法主要是借鉴明末清初时期赵良璧、黄元吉、归复初、沈存周等名家的技艺,所制器物锡胎厚重,造型及图案质朴自然,刻工精巧文雅,富金石气。器物刻铭及落款字迹比中、后期作品更为工整,字体以楷书为主。刻诗文引用了宋代苏轼、谢幼贞等词人的名句。

    清道光五年(1825)至道光二十年(1840)的中青年时期是朱石梅艺术创作的成熟时期。这一时期,随着结交文人逐渐增多,朱石梅常与杨彭年、程庭鹭、范芷庵、王素川、祖元昌、程石泉、史宝丰、史致光、许桩、改琦、石甫(顾文亨)、瞿应绍、申锡、用霖、贝墉等名家合作,创作了大量的经典作品。此阶段作品造型多样,工艺考究,富金石气。图案雅致,线条灵动,刻竹石、花鸟、人物、山水纹饰。此外,他吸收借鉴北宋时期文同,明代陈淳、夏太常,清代恽寿平、汪士慎、罗聘等书画名家的作品进行创作。

    清道光二十年(1840)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朱石梅的制锡砂技艺更趋成熟,作品笔意沉厚,刀法老到,简中带繁,浑厚华滋,耐人品味。

    花甲以后,朱石梅逐渐减少了锡器制作,侧重紫砂器物的制作,并与年少31岁的申锡合作紫砂器物。

    朱石梅所制锡器,集诗、书、画、印于一体,古朴温雅,造型与雕刻多有变化,自然天成,别有意趣。他将紫砂优良的特性与锡、玉、木等材质工艺巧妙结合,独辟蹊径,寄物抒情,其作品既是艺术的表达,也是对茶文化与金石文化的感悟与思考。

    [1](明)张岱《陶庵梦忆·西湖寻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2]陈文述,钱塘入,初名文杰,字谱香,又字隽甫、云伯、英白,后改名文述,别号元龙、退庵、云伯,又号碧城外史、颐道居士、莲可居士等。嘉庆时举人,官昭文、全椒知县。诗学吴梅村、钱牧斋,博雅绮丽,在京师与杨芳灿齐名,时称“杨陈”,著有《碧城诗馆诗钞》、《颐道堂集》等。陈文述与陈鸿寿、陈甫等人往来甚密,阮元称之为“武林三陈”或与陈鸿寿“二陈”,或并称“曼云”。

    [3]陈文述《画林新咏》,民国四年西冷印社吴氏聚珍版。

    [4]蒋宝龄,字霞竹,昭文人,工诗,山水高逸古隽,著有《琴东野屋诗集》。

    [5]蒋苣生,字仲篱,善山水,著有《墨林今话续编》,记载自清乾隆中期至道光、咸丰年间的书画家共1286人,大多为蒋氏父子所认识的江浙人士,以随笔形式叙录书画家的仕履、游踪、交往、生活琐事及诗作,咸丰三年(1853)成书,是清中后期史料价值较高的一册绘画史论著作。

    [6]张廷济,原名张济,字叔未、汝霖,号未亭、海岳庵门下弟子、眉寿老人等,浙江嘉兴新篁人。清嘉庆三年(1798)解元。工诗词,精金石考据之学,收藏鼎彝、碑版及书、画甚多。精于行书和楷书。著《清仪阁题跋》《清仪阁印谱及诗钞》《梅寿堂集》《桂馨堂集》等。

    [7]王健华主编:《你应该知道的200件宜兴紫砂》,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推荐访问:浅谈 清代 所制 石梅 锡砂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