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构建武术英语翻译基础研究的思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6 05:10:08 点击:

    摘要:武术翻译不仅是一种技能,而且还是一门学问。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综合体,具有民族、地域、时代的特性,建构的武术翻译是一种以交往理性为基础,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并把这一研究对象作为建构的武术翻译学独立的知识体系。武术翻译是在武术学与翻译学之间独辟蹊径、自成体系,有自己独特的对象、范畴、理论和方法论系统的新专业领域。

    关键词:武术英语 翻译学 基础研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7-0016-04

    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有我们民族博大的文化背景,其中倾注了中国人浑厚深远的才智与传统哲学理念。中华武术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中国古典哲学的博大精深与多种因素的和谐统一,涉及先秦儒家、道家、墨家、兵家、阴阳家、宗教、医家等流派的哲学思想,并各家之所长,汇多彩之风格的同时,武术文化涌现出大量的哲学用语和带有浓厚民族色彩的信念和行为。武术所具有的特征和优势,如何在继承、挖掘的同时更优化、更准确地与外文化间进行交流与沟通发扬,为武术实现本土化和全球化的结合提供有效的语言途径和经验,就需要提出构建传统武术英语翻译基础研究的优化思考。武术英语翻译是新兴的研究领域,涉及面甚广,如果对其相关学科缺乏深入的基础研究,那么武术英语翻译则难有所作为,武术亦难以持续发展。

    1 传统武术英语翻译基础研究的背景

    1.1 历史传播背景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中华文化对外交融之时,代表文化尊严的武术便参与其中。武术国际传播具有历史性,在公元前3世纪的周、秦时代与古代武术技术直接相关的青铜器就已通过朝鲜半岛传入日本,可推测,中国古代武术可能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向日本传播,从魏晋以来,航海事业日趋发展,自唐末至明朝达到高峰,郑和七次下西洋,不仅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扩大了我国与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促使中国东南沿海华人向海外流动,在这个过程中,对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武术国际传播贡献最大的是1910年创建的精武体育会,精武体育会特别注重海外的技术传播,注意培训各分会教员,加强了各国各分会的交流,并将秘密公开传授,将武术包含的主要内容展现在海外,据文献记载,其技击术就有黄河流域拳术66套,兵械89套,空手入白刃6套,传播的内容丰富,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不同的传播对象,从而达到广泛传播的目的,也开创了武术国际传播的新纪元。

    1928年成立的中央国术馆又以官方组织在国际武术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936年德国柏林第1l届奥运会出神人化的武术表演,《德意志报》《汉堡报》都发表了评论,盛赞中国武术功夫精湛卓绝,富有艺术性、高超精妙。武术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军事性、自卫性、体育性、攻防格斗、健身强体、演练观赏的功能或是说某种艺术功能、修身养性等功能不同于西方的运动技术。

    1.2 现代武术传播背景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传播武术的有效手段有出国表演、推广竞技武术、举办国际培训班、派出教练员、成立国际和洲际武术组织、举办武术国际比赛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武术更进一步推向了世界各地。1952年,国家体委设置了民族形式体育研究会,依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进行武术整理、继承和推广。1982年,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提出“要积极稳步地把武术推向世界”。自1982年起,中国武术协会先后派出一批优秀武术运动员教练员赴国外多个国家援外教学,在国外培养了一大批武术骨干力量。同时,中国武术协会和武术研究院先后在上海、杭州、广州、深圳、北京等以及香港、韩国、马来西亚等地区和国家举办了一系列国际武术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训练班,在武术向世界的传播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85年在西安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并成立国际武术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同年欧洲武术联合会在意大利波伦亚市成立,次年,南美武术功夫联合会成立,1987年亚洲武术联合会在日本成立,1989年扎伊尔牵头成立非洲功夫联合会,1998年大洋洲武术联合会在新西兰成立。至此,国际武联拥有5个洲际委员,这些国际洲际武术组织的成立,标志着武术在世界范围的发展,开始走向联合统一的道路,国际武术事业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武术的国际传播出现了新局面。但是,中华武术国际交流最大的障碍依然是语言问题。中华武术处处显示人生哲理,具有高雅深刻的内涵,准确地将武术理论、技击、养生与科研成果介绍到国外使国外学者正确理解掌握,促进武术的发展与学术交流,武术翻译很自然地成为我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研究课题。

    2 武术翻译的现状

    2.1 译文混乱

    在现行的武术翻译活动中,许多译者往往借助汉英武术词汇、词典等工具,加上自己的理解和习惯去释疑和翻译,而不是按照翻译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际要求来再现原文信息。大部分译者要么是不懂专业的翻译者要么是懂英语但缺乏翻译技巧和理论知识的武术工作者。这样的翻译往往忽视译文是否符合武术文化、哲学思想的实际,是否符合翻译理论。结果造成武术翻译存在的种种混乱现象。例如:功法修炼关于“气”的专业词语有真气、元气、卫气、采气等。现行的词典有译成energy有译成Vitalenergy有译成qi或chi等。又如“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又如形意拳中基本拳路“行拳”外应水、火、木、金、土五行,内应肾、心肝、肺、脾五脏。用五行生克的哲理解释:劈拳似斧属金,崩拳似箭属木,钻拳似闪属水,炮拳似炮属火,横拳似弹属土,以示相生相克等这些对原语读者看似简单、一目了然的表达翻译起来却不简单,这些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息息相关,没有深入的了解是很难对这些武术哲学词汇进行语言转换的。

    2.2 译文单一

    武术之所以受到世界人们的喜爱,是源于它的文化和技术的双重因素。不同的文体文本,因其语言形式、语言风格、交际功能以及目的不同,所以在翻译中应采取相应不同的翻译策略。就武术翻译而言,它既属于以介绍原语文化为目的的表达型文本,又属于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属的信息型文本。目前,武术翻译主要趋向于竞技武术部分及简单术语名词的翻译,对传统武术内容,尤其传统教法、练法、功法、拳谱诀、谚的翻译涉猎较少,即使翻译出译文也不能让国外读者完全理解其深层原意。这部分的翻译建设我们做的还很不够。我们应该结合国内外先进译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译出问题,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武术翻译基础理论和体系,构建属于武术翻译的标准与规范。

    3 武术翻译研究的体系

    3.1 “翻译学”沿革

    “翻译学”、“译学”这个名词在中国很早就已出现,1898年5月,张之洞刊出《劝学篇》,其中《外篇·广译》就提到了“译学”和“翻译之学”。19世纪20年代,梁启超、蒋翼振、林语堂、艾伟等学者也纷纷使用了“译学”一词建国后,董秋斯又提出了“中国翻译学”之说。然而,他们都不是从当代意义的学科名称角度来使用这个词的。1983年,罗新璋称:“我国的译论,原作为古典文论和传统美学的一股支流,慢慢由合而分,逐渐游离独立,正在形成一门新兴的学科——翻译学”。此后,“翻译学”这一学科名称迅速获得了中国学界的广泛认同。

    最近几十年以来,翻译研究呈现出爆炸性的增长趋势,研究思路因此变得繁复多样,研究领域迅速扩展。今天,我们面临的是令人眼花缭乱、彼此各异的研究方法、理论学说、研究目的、名词术语和技巧程序。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翻译、口译、视听媒体和虚拟文本的翻译,而且扩大到广义的翻译,如传播(transmission)、变换(transformation)和置换(displacement)。从专业领域也不断创立新的专业翻译学体系,如科技翻译学、中医英语翻译学、电子翻译学、软件翻译学等。地理政治的变化、通讯交通的全球化、人文主义的危机、跨学科研究和认知科学的发展,无一不在对翻译研究产生着巨大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于2004年设立了翻译学学位点,2005年教育部正式在复旦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三所院校进行翻译学学科的本科教学点,标志着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2 构建武术翻译基础研究的理性需要

    武术翻译是在武术学与翻译学之间独辟蹊径、创立学科、自成体系,成为有自己独特的对象、范畴、理论和方法论系统的领域与学科。因此对其从业人员各项素质要求极高,武术翻译是一门介于语言学、文艺学、社会学、哲学、文化学、心理学、民族学、体育学学科之间的综合性多边缘交叉性科学。它与语言学关系尤其密切,但并不隶属于它。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综合体,武术文化的传播是一种“软力量”,建立武术翻译研究,我们必须搞清武术翻译研究的研究对象、性质、内容结构及其与其它文化和学科的关系。

    建构的武术翻译是一种以交往理性为基础,以建构主义思想为指导的翻译研究。建构的武术翻译基础有着不同于以往翻译学研究模式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传统文化的开放性、实践性、社会性与“主观清晰、多元丰富”的研究模式等方面旧。建构的武术翻译的开放是指导着民族文化现实世界的开放,真正从观念性文本走向现实文本,即从人类交往实践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武术翻译活动。实践性特征是从两层意义来说的。其一,终止解构主义那种以思辨性为特征的研究模式,开始走向现实生活世界,即走出观念性文本而走向人类生存实践的思考。从这一意义来说这是开放性带来的必然结果。其二,这种实践性并不只停留在对宏观问题的探讨层面,同时,对具体的文本也有针对陛,即向实践翻译活动开放着,有其具体的指导意义。例如,结构主义语言学翻译研究模式采用了语义——句法模式进行翻译实践和翻译理论的探讨,而建构的翻译学则以语义——语用模式,从而使得对语言的理解划分为两个层面,即know that(知道为何)与know how(知道如何)。

    3.3 武术翻译基础研究

    3.3.1 横断面研究(现状调查)

    武术是民族文化又是现代世界共同的人体文化,交流中要做到术语概念的规范与统一。对目前国内外与武术英语翻译相关的词典、教科书、系列丛书等的翻译状况调查,了解其共性与异性,并找出外文化对武术文化、术语容易接受的方式,以及理解中的难点与误区,最终分析国内与国外关于武术英语翻译的概念与技巧差异。此外,武术术语的使用频次分析也是现况调查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术语的频次分析将是未来语言教学的一个方向,它可以对浩瀚的“词海”做出轻重缓急的筛选,以少而精的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员作有的放矢的教学。这样,既可提高学习兴趣与教学效果,又可节省大量的时间与投入。有必要对武术术语作详细的使用频次调查与分析研究,以框定最需要的武术学术语群体。

    3.3.2 回顾性研究(历史性调查)

    全球还没有其他学科像武术学那样,在历史上与哲学、文学、兵法、医学、美学等有着广泛的联系,所以武术的独特性也就体现在其历史发展上。故凡是与武术英语翻译相关的武术与翻译理论均有研究的必要,以增加武术英语翻译的历史底蕴。

    翻译研究一直是常究常新的,翻译研究作为一门学科,现在包涵的范围是很广的。根据Andre Lefevere与Susan Bassnett的观点,“翻译研究”在今天可指一切与翻译有关的东西。而Jeremy Munday在其Introducing Translaion Studies一书中更是对翻译研究下了一个全面的定义:翻译研究是一门新学科,与翻译理论和现象相联系。它的本质是多语言性和跨学科性的,涵盖语言、语言学、交际研究、哲学以及一系列文化研究内容嗍。

    翻译研究本质上是跨学科的,因此并不是光有外语条件就可以做出名堂来的。换言之,靠外语专业一个“单军种”,在翻译研究这个复杂的战场上是无法有效施展的,必须要依靠多种学科组成合成军协同作战,才可能取得像样的战果。更重要的一点是,中国的武术翻译研究若真的要在世界上产生影响,还离不开有中国特色的翻译研究成果,而这个研究成果的产生必然又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国学的土壤之中。因为从深层次上讲,没有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文论的认识、把握、批判与继承,要建立走向世界的中国武术翻译大概只能是一种空想。

    3.3.3 前瞻性研究

    在新的世纪里,随着世界翻译学的深入研究和中国文化的深入影响,武术翻译将焕发出新的活力。我们要考虑到在新的世纪里武术英语翻译的重心问题。武术翻译从学科基础而言,有武术语言、武术哲学、武术医学、武术文学等,涉及语言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现代竞技等多个学科,我们应该研究在新的世纪里,西方世界对武术哪些方面最为迫切需要?这样考虑才能使武术英语翻译具有超前意识和时效性。

    武术英语翻译并不总是局限于学术交流,还会涉及到市场、商品、经济交往等。武术产品诸如一些养生健身的拳谱、修炼功法或器械,要进入国际市场,就会涉及知识产权的问题,我国武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仅占一小部分比例,但进入国际市场的前景看好,武术英语翻译在这方面如何起到有力的媒介与促进作用,也是前瞻性研究中的一个命题。

    世界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发展中求得生存,翻译学也不例外。翻译学研究中出现的新理念,新设想必定会影响武术这一学科的翻译实践。在未来,武术翻译如何与国际最新的翻译理论接轨,且又能保持自身特色,并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本土翻译理论,这又是另一种前瞻性研究。

    3.3.4 文献计量学研究

    武术英语翻译,并不能仅仅停留在翻译实践的层面,因而不能忽略现代武术和翻译论文这两个重要的领域,因为在现代学术交流中,80%的信息来自学术期刊。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代表了当代学界的最高水平。对国际学术信息动态的了解,对各国学术论文的计量分析可了解各国研究专业性翻译的差异性,可及时发现国外研究动态与发展趋势,凝集国际科技力量共同促进武术事业,实际参与武术在全球的传播。

    3.4 武术英语翻译基础研究的整体观念

    武术英语翻译基础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研究内容虽多却是相辅相成的。首先,中外差异比较研究必须以武术哲学文化背景研究为前提,才能初步提炼出较科学的武术英语翻译规范。其次,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人文历史有了详尽的研究,才能解决语言意义对等的问题。再者,现况研究与回顾性研究相结合,才有可能制定既符合武术学的精要,又能为世界所接受的武术英语翻译标准。最后,只有结合前瞻性与文献计量学研究才能使武术英语翻译促进武术在国际上的持续发展。

    4 武术翻译学基础研究的方法与价值取向

    4.1 武术翻译基础研究的一般方法应该是人文方法——武术翻译研究在现代科学体系中的学科定位

    现代科学体系的结构有多种划分方式。一般习惯于把客观世界划分为以人为中心的人类世界和以自然为中心的自然界。在此基础上,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就相应地分化为人文社会科学(也叫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和自然科学两大类。作为整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最主要的区别,除了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之外,还在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往往包含着研究主体对研究对象的价值评价。在某种意义上,人文社会科学不断建构着人类的价值标准和价值体系。康德就是基于事实与价值的区分,划分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各自的领地。德国哲学家李凯尔特(1863-1936)也是从“价值”观念区分了这两类不同的学科,认为人文科学是同价值相联系的,而自然科学是非价值的。以此为区别各自的研究方法也不相同。武术翻译研究属于人文方法,是接受主体阐释和价值评价的方法。

    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语际转换活动,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此,翻译研究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就是对人及其所生活的社会的无尽阐释。因此,现代阐释学可作为人文科学研究方法的哲学依据,也可为翻译研究方法论提供哲学依据。

    4.2 方法学原理对武术翻译基础研究的启示——武术翻译研究方法体系

    按照方法学原理,方法按照不同划分标准呈现出不同的层次结构。较为流行的分法将方法分为二个层次:哲学方法、一般科学方法和部门科学的具体方法。更加科学的分法基于人类活动方式的不同,将人类活动方法分为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这两者又可细分为一般方法和具体方法,具体方法还可以进一部细化。由于武术的文化与民族性质和丰富的内容与种类的多样性,没有哪一种划分能圆满科学地含盖所有科学的所有方法对武术进行科学翻译方法指导,因此,需要多种方法系统内部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以及方法的性质和类型的转化。

    4.3 文化取向——武术翻译基础理论发展的方向

    文化取向是由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所决定的。语言作为组成文化的符号系统之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是文化的基础,巴斯奈特将语言比作“文化体内的心脏。“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在现代学术语境中,就是方法论与方法体系。

    5 结语

    武术翻译基础研究起步很晚,也没有建立完善独立的武术翻译学学科。武术翻译也需要更多的人才加入,但一定要有专业技术方面的积淀才行。在武术翻译的基础阶段,人们应该用一个比较宽容的态度对待翻译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只有宽松的环境才能有更多的人介入武术翻译行列。加强武术翻译学科基础建设,建立科学准确的翻译方法,通过对于武术内容的文化主体思维、技术行为和民族倾向、心理活动等在方法、方式、方向、深度、广度和速度等方面的支配和控制,使主体的主观活动逻辑与客观发展逻辑相接近,为科学准确的武术翻译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方法论。

    推荐访问:武术 英语翻译 构建 思考 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