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日本对非公共外交的多维解构:以JICA为中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6 03:30:08 点击:

    摘要日本一直十分重视公共外交。战败国这一敏感符号致使其在传统外交领域受到诸多复杂因素的掣肘,相较之下,公共外交便成为其发展与他国关系,重归“正常国家”,进而谋求大国地位的替代路径。非洲作为世界一大“资源富矿”,又是联合国的重要“票仓”,自然成为日本公共外交的重要对象。几十年来,日本对非公共外交已形成了以“对外援助”为先锋、“互动外交”为辅翼的“双轨外交”体系,且借由2008年外务省统合各援助部门,成立全新的“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为契机,使其对非公共外交的整体合力更为“凝聚”,似有在非洲与中国分庭抗礼之势。本文试以JICA为中心,从历史、范围、机制、实践四个维度解构日本对非公共外交行为,以求为学界和业界提供参考。

    关键词日本非洲公共外交解构JICA

    一、 问题的提出

    1965年,美国学者埃德蒙·葛里昂(Edmund Gullion)首次提出了“公共外交”(public diplomacy)的“古典概念”。其认为,“公共外交”是“旨在处理公众态度对政府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所产生的影响。它包含超越传统外交的国际关系领域,政府对其他国家舆论的影响,一国私人利益集团与另一国的互动以及外交使者与国外记者的联络等。”

    Edmund A. Gullion. “What is Public Diplomacy”. http://fletcher.tufts.edu/murrow/Diplomacy.公共外交不同于传统外交,虽然两者本质上都是政府维护国家利益,但它们的实现方式却有所不同:前者以改善本国形象,转变目标公众判断,形成有利舆论,进而影响他国政策;而后者则是于谈判桌上互动交锋,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一论述在提出后不久便迅速进入官方和学术话语体系,并被付诸国际关系和外交事务的具体实践,逐渐成为一种同传统外交迥异的理论和实践范式。当今世界,传统外交与公共外交一道,共同构成国家总体的外交战略。

    相比于世界上其他“正常国家”,作为“二战”的战败国,日本在传统外交范畴受到了国际法的严格规制,不仅完全断绝了军事外交的可能性,连独立从事政治外交的能力都大为弱化。

    刘国华、李阵:《战后日本的公共外交》,载《日本学刊》,2007年第4期,第19页。此外,经过战后20年“高度经济增长期”的飞速发展,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但是,“资源短板”和“政治侏儒”依然是制约其进一步成长的两个挥之不去的“梦魇”。而非洲不单自然资源丰富,在联合国也拥有很大发言权,契合日本的核心需求。可以说,施行以对外援助(ODA)为先锋的对非公共外交不仅是其战略维度的现实需要,也是其“扬长避短”“曲线救国”的无奈选择。

    当今学界关于日本对非援助的研究较多,但其大部分基于传统的国际政治学科视角,即集中于研究日本在政治、经济等“硬实力”层面对非洲的直接援助,以期发现过程中两方互动关系的内在变化与国家利益的重新分配。

    参见王金波:《日本对非援助战略研究》,载《国际经济合作》,2011年第2期,第28-32页;钟伟云:《日本对非援助的战略图谋》,载《西亚非洲》,2001年第6期,第14-19页;周玉渊:《从东南亚到非洲:日本对外援助的政治经济学》,载《当代亚太》,2010年第3期,第107-124页;王平:《日本对非政府开发援助述评:外交战略的视角》,载《外交评论》,2012年第6期,第113-126页;胡令远、王盈:《日本对非外交的新理念、新动向及新挑战—以2005年入常受挫为起点》,载《东北亚论坛》,2014第6期,第71-82页。即使是国际上研究日本ODA援助的顶尖学者艾大伟(David Arase)、罗伯特·奥尔(Robert M.Orr),也是采取的这一研究路径,一致将日本ODA的实践与“公共外交”理论框架相割裂。

    参见David Arase, Buying Power: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Japans Foreign Aid, Published in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in 1995, Lynne Rienner Publishers,Inc;Robert M.Orr Jr., The Emergence of Japans Foreign Aid Power,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0。然而,援助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援助主体在受援国建构正面形象的过程,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当地公众,使其对主体产生积极的态度转变,进而变相地实现国家利益的扩展延伸。而纵览当今关于日本公共外交的相关文献,从研究对象上看,将日本作为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非洲作为其目标客体的专项研究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基本上是研究领域内的“盲区”和“开拓地”。研究方式上,以廉德瑰、刘国华为首的诸多学者都习惯于对日本整体的公共外交行为进行概括、总结和分析,着重关注诸如特点、历史、局限等宏观维度的问题,但较少微观层面的、对单一案例的深度阐释。且部分研究中虽然也明确提到了日本公共外交实践中日本官方与其各非盈利组织之间的连结性行动,但却并未充分意识到2008年成立的新“日本国际协力机构”(简称JICA)隐含的巨大公共外交潜力以及其在当下日本对非公共外交中发挥的中心与纽带作用,特别是在JICA统合了ODA协调与志愿者派遣等双重职能之后,对外援助得以借助驻非志愿者与非洲民众的实地“基层互动”过程“外显”而出,显著提高了其对非公共外交效率。但是,当前的学者们还是习惯沿用旧有的ODA研究取向,不是将JICA看作是纯粹的援助协调机构,就是将其与日本对非公共外交的具体实践相孤立。

    参见廉德瑰:《日本公共外交的特点》,载《日本学刊》,2011年第1期,第40-51页;刘国华、李阵:《战后日本的公共外交》,载《日本学刊》,2007年第4期,第19-29页;王晓博:《日本对外援助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载《东北亚研究》,2013年5月第3期,第14-20页;龚娜:《新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与日本国家软实力》,载《日本研究》,2012年第4期,第11-15页。

    推荐访问:多维 解构 日本 外交 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