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西方叙事到体系建构: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6 03:00:08 点击:

    [摘 要]现代化是一个颇具争议且纠结复杂的过程,中西方既存在共同的方面,差异性也是非常明显的。现代化是基于技术变革、经济发展引发的明显区别传统的一种综合性变革历程,其实质在于更加契合于现代需要。我国的现代化发轫于近代对于西方先进技术的学习,现代化一开始就与西方具有特殊的联系。我国的现代化在经历了革命、改革、发展三个阶段后,明确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在自身探索与实践中,历经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西方叙事、本土传统的理性反思基础上对于自身发展建构的全新理论体系,是新时代中国经验的总结与智慧的彰显。

    [关键词]西方叙事;中国现代化;国家治理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0X(2019)06-0069-07

    现代化从近代至今,一直是国人寻求进步与发展的代名词。什么是现代化?这是现代化研究首先解释的问题。现代化作为一个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从近代以来一直被人们所热议。无论是西学东渐的改良浪潮,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四化”改革目标的设定,抑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目标,现代化从近代以来,几乎与我国的革命、改良、变革、转型、发展共始终。但是,现代化在理论与实践过程中存在诸多爭议,甚至一度出现过一些偏差。我们对于现代化的解读更多的是带有基于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个体自身对于理想化的某种模式的想象与憧憬。

    而现代化发展历程本身也是

    对什么是现代化,什么是中国的现代化不断地思考与探索的历程。

    什么是现代化?中国现代化历程分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处于哪一个阶段?我国的现代化对当下及未来发展产生什么影响?以上问题一直是理论与现实迫切需要解答的议题。然而,在现有诸多关于我国现代化的研究文献中,对于以上问题缺乏专门而详尽的论述。很多学者在论及这一领域时往往把这一问题略过,或者直接套用西方标准下的西方中心论的表述,甚至出现了将现代化、现代化理论与现代性混淆,将现代化等同于世俗化、洋化、西化等现象。当然,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在进行现代化改革过程中的理论探索实践与发展历程。因此,明确什么是现代化是研究其他问题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

    一、现代化:一个颇具争议的比较过程

    什么是现代化,目前并未有统一的认识,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各自的表述。然而,在研究现代化过程中,除了明晰现代化的内涵之外,必须区分与之相关的几个比较重要且容易混淆的概念。现代化是现代化理论构建过程中提出的重要概念之一,全面深入了解现代化的概念本身,必须从现代化理论入手。因此,现代化的理解要追本溯源,必须明确国内外学界分别所指代的是什么现代化理论?什么是现代化?现代化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唯有此,才能对现代化概念有一个全面深入客观的认识。

    (一)国外学界对现代化基本概念的认识

    目前国外学界较为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认为,现代化作为20世纪中叶美国社会学的主流分析范式之一,“为传统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全球过程提供了一个解释。政治现代化涉及发展支持参与性决策的关键机构——政党、议会、选举权和无记名投票。文化现代化通常产生世俗化和对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坚持。经济现代化虽然不同于工业化,但与深刻的经济变革有关——劳动分工日益扩大、管理技术的使用、技术的改进和商业设施的增长。社会现代化包括提高识字率、城市化和传统权威的衰落。这些变化表现为社会和结构分化的加剧”[1]。可见,现代化理论是近代技术进步、经济发展背景下社会结构分化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分析范式。现代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进一步的增长,现代化理论也随之成长。同时,20世纪70年代基于实践的需要,现代化理论不断发展,并根据现实出现的新问题,“创造性地将其扩展到可以解释这些异常现象的新方向,使用了反射式现代化、风险社会、第一和第二现代性、生态现代化、进化论等概念”[2]。将现代化作为研究范式明确提出并进行理论建构是西方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路径。

    在这一过程中,西方的现代化理论得到发展,产生了诸多分支理论,较有影响的如经典现代化理论、新现代化理论及多重现代化理论等。然而,无论具体到哪种现代化理论,现代化本身所持有的用以区分的现代性标准本身就具有争议,由此造就了现代化理论本身也具有自身的局限性。以西方中心论为衡量标准,其本身就带有先入为主的色彩,遭到很多学者的批评,如有学者指出,“现代化理论在社会学发展研究中是一个高度成问题的概念,它假设所有社会都处于从‘原始’到‘现代’的进化轨道上,如果它们还不现代,那是因为它们是反动的和/或不发达的。这是有问题的,因为它假定西方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是所有社会都应该追求的标准;它还假设西方的生活和生活方式标准是最好的(尽管来自环境科学的证据相反)”[3]。如果单纯以西方标准衡量现代化,那么面对世界各地形式各异的不同国家,问题可能就会更加复杂。例如,具有深厚传统的国家,现代化按照现代化理论是否意味着是世俗化?世俗化一定会带来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俗化改革过程中,是否会造成文化的断层、思想的混乱以及社会治理维度的断裂?对此,一些西方学者认为,“世俗化被视为现代性的一个组成部分,世俗化和现代化是同义词,设想一个没有完全改变生活方式的现代社会是不可想象的。然而,世俗化被这些学者视为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组成部分,并将在欧洲出现的世俗化西方现代性模式和启蒙理想视为人类文明现代生活的唯一可能表现”[4]。此类观点在西方研究中获得了一定数量的支持。但事实并非如此。如果秉持这一观点,我们就很难解释现实中的诸多问题。

    同时,现代化在西方本身也并非被诸多学者所认识,内生于母体的自发型现代化历程的顺利发展,也在现实中遭遇了诸多不同于非西方国家自身特殊的现代化问题。例如,过去30年以英国为代表,在欧洲大部分地区,“现代化”进程都在努力产生反现代化力量的民粹主义回击,试图重申各种传统价值观和做法[5] 。

    推荐访问:建构 叙事 中国 历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