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先声夺人”——刍议中国的公共外交战略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6 01:45:07 点击:

    摘要:自“9·11”以来,公共外交的概念越来越被世界各国熟识,中国也不例外地参与到研究和实践中。在阐述公共外交的涵义和作用的基础上,阐释中国公共外交目前存在的问题,并简要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公共外交;“先声夺人”;中国公共外交战略

    中图分类号:D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8-0176-02

    2004年胡锦涛同志在第十次驻外使节会议上指出,“维护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争取和平稳定的国家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基本目标”。①可见,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益复杂多变,面对新的形势,营造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伟大复兴事业是多么的重要。实践证明,我们只有发展和完善公共外交工作,才更有效地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化害为利,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

    一、公共外交的涵义界定

    公共外交最初被定义为:“超越传统外交范围以外国际关系的一个层面,它包括一个政府在其他国家境内培植舆论、加强国内利益团体与他国利益团体在政府体制以外的相互影响、借助传媒(如外交官和记者之间的沟通联系)、达到对他国政策制定以及涉外事务处理施加影响的目的。”美国国务院编撰的《国际关系词典》认为“公共外交旨在通过交流理解、信息沟通和影响外国的公众实现增进美国国家利益的目的。” “公共外交是指由一国政府支持的,通过出版物、电影、文化交流、广播和电视等形式,影响他国的公众的一种外交方式”。另外美国学者汉斯认为,公共外交的重点在于减少国家间的误解和猜疑,树立良好的国家形象,从根本上服务于美国外交战略的总体需要。

    还有一种说法是,公共外交包含对内对外的两个维度。印度学者拉那认为,公共外交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既是为了赢得拥护,也劝说别人,他在不同形式的非政府人士的支持下,影响外交事务。也就是说,公共外交所要完成的使命一方面是要动员本国的民众支持自己的外交行动,另外一方面是促进国外的公众理解自己的外交政策,进而促使该国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政策。

    从上述的定义中不难看出,与传统外交相比,公共外交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首先,公共外交的对象不是传统外交中的政府,而是他国民众。萨道义认为:“外交是运用智力和机制处理主权国家政府间的官方关系,优势也推广到主权国家和附庸国家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经典的外交定义中,外交所要处理就是政府之间的官方关系,与民众是搭不上边的。而恰恰相反,公共外交的对象却是公众,旨在通过公众舆论,为本国的外交争取支持并影响外国政府的外交政策。

    其次,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还是一国政府,这就是他不同于“民间外交”了。也就是说,只有当某一外交行为是由一国政府出面组织或者背后支持的,按照该政府意志影响本国和外国公众的思想意志的,才算是公共外交。

    第三,在西方观念中,公共外交不同于宣传,“宣传”有贬义的色彩,又强行灌输的含义。宣传中可以说假话、空话,但是公共外交却强调要“讲真话”。

    第四,公共外交一个显著的特征的是公开性。公共的主要目的是借助媒体,舆论的力量,由政府提供信息,施动的对象是国内外的社会公众舆论。

    二、中国的公共外交现状

    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个年头了,中国的发展日益强大,对世界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中国也越来越来成为舆论的主题词。所以中国有必要大力发展自己的公共外交,以增强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具体讲,发展公共外交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首先,公共外交能突破传统外交政府对政府的僵化和民间对民间的软弱,着眼于未来,通过沟通和交流赢得外国民众的信任和承认,中国也因此更有理由更有可能开展成功的公共外交以塑造自己的软权力体系,丰富我们综合国力的概念。

    其次,公共外交可以掌握宣传方面的主动,世界著名的电台有美VOA、BBC等,在互联网上占主导地位的语言是英语,占到80%以上,中文只占3.7%。有资料表明。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信息来源于只占世界人口七分之一的西方发达国家。面对这样的事实,如果我们不能抓住宣传主动权,只会被误解更多。由于历史等各种原因,冷战思维一直弥漫于西方国家中,西方国家及一些偏执势力对于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事业,都会对以无条件的反对和攻击。西方媒体对中国报道时严重的歪曲,致使外国许多普通人士也对中国有所误解。实践证明,公共外交的发展,可以使中国的对外宣传起到先声夺人的功效。

    第三,中国要继续发展,要更进一步地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必须要得“天下人心”。在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没有一个国家是孤立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不仅决定于本国的国情,也受制于国际环境。其中就包括国际舆论环境。要想西方国家及其民众更好地认识中国,我们不能幼稚地寄希望于西方媒体客观公正地报道中国,更不能寄希望于他们能主动填补早已存在的舆论鸿沟,而在于中国自己要有与国际沟通的能力和对外宣传的主动权。而公共外交恰好可以弥补和增强这方面的能力。

    第四,公共外交有利于中国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理念的实施,中国对外交流中向来都是强调“以和为贵”,“和谐”,“和善”,“祥和”,胡主席更是提出了“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和”是中国的文化符号,而如何使外国民众、媒体理解中国的“和”?如何化解多年的“误解”?如何营造一个和谐世界以更有利于我们发展和谐社会?公共外交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功。

    如上所述,公共外交对正在崛起的中国是十分重要的。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必须十分重视国际社会对自己形象的定位和行为判断。要努力避免被其他国家政府和公众塑造成它们的敌人。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公共外交呢?

    三、中国应“先声夺人”

    由于中国开展公共外交的时间并不长,所以不容否认中国的公共外交还有诸多的工作还需要完善。中国外交一向比较重视硬权力而轻视软权力,政府的内敛性太强,不喜大肆渲染,由于宣传教育力度不够,公众甚至某些政府官员的外交意识尤其是公共外交意识薄弱。那么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做出新的尝试和改变。

    首先,长期以来,中国外交当中尤其重视“硬权力”的维护,却忽视了“软权力”的建设。在中国,硬权力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和军事领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更是唯经济马首是瞻,历史地看,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战略决策。但是却忽视了我们在外的国际形象的塑造,随着中国的日益崛起,根据传统的外交思维模式,中国成了现有国家秩序的挑战者,这样势必会引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警惕和不满,对中国的宣传歪曲和攻击也就在所难免,这也是“中国威胁论”产生、蔓延和强化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公共外交在英国又被称为“文化外交”(culture diplomacy),从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公共外交重视文化的交流和宣传,与传统外交重视的“硬权力”相比公共外交更重视“软权力”的作用。所以,日渐进入世界中心的中国,为了更好地继续发展和谐社会事业,就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社会环境,那么公共外交的发展势必不可少的一剂良方。

    其次,建国初期,虽说积极的打开外交局面,但是由于历史和意识形态原因,当时的中国外交还是仅限于一些“兄弟国家”。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先生提出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中国的外交更是内敛了不少。正是缺乏先人一步的主动出击战略,才会被动地处于“迎战”、“还击”的尴尬状态。“韬光养晦”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时过境迁,要与时俱进,在谦虚谨慎、谦和待人的同时,中国更应该主动出击,大肆地宣传,以更好地让其他国家及公众理解自己的行动,更好地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公共外交则以“合法”的面目出现,可大张旗鼓,主动出击。

    第三,公共外交的使命就是要“赢得本国民众的支持,也劝说别人”。但是在中国,无论外交还是政府决策等一些“庙堂”之事,都是“肉食者谋之”,公众缺乏参与决策的意识。所以政府要大力地宣传和鼓励有能力的有机会的民间人士参与公共外交的自觉。对于公共外交基础的广大民众来讲,自觉地参与公共外交不但是一种爱国情怀的表现,也是民族进步的需要。而作为政府官员更应具有公共外交的意识和实践水平,这无论对内对外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种能力。所以这就要求政府要开展公共外交的教育,使公共外交逐渐成为一种全民意识。具备条件的大学,应该开设公共外交的课程,同时政府部门应该给予财政支持。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冷战思维的残余,面对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媒体的故意或恶意攻击,扭曲宣传,中国不能“任凭风雨起,独坐钓鱼台”。而应“先声夺人”主动出击,为中国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空间。

    参考文献:

    [1][日]金子将史,[日]北野充.公共外交:“舆论时代”的外交战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5).

    [2]高飞.公共外交的界定、形成条件及其作用[J].外交评论,2005,(3).

    [3]王伟,樊祎冰.对公共外交的几点认识[J].法制与社会,2009,(12).

    [4]苗凯周.微博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初探——以拜登访华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4).

    [5]“What’s Public Policy?” http://.cn/c/2004-08-31/05453538518s.shtml。

    收稿日期:2014-04-09

    作者简介:苗凯周(1986 -),男,河南兰考人,硕士,从事国际关系理论、(青年)公共外交研究。

    推荐访问:刍议 先声夺人 中国 外交 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