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我心彷徨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6 00:55:08 点击:

    作者简介:吴义勤,男,一九六六年生于江苏海安。汉族。文学博士。现为山东师范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山东省文化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入选者。兼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当代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当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著有:《漂泊的都市之魂》、《中国当代新潮小说论》、《文学现场》、《目击与守望》、《告别虚伪的形式》等专著多部,另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两百余篇。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一等奖、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省部级以上奖励十余项。曾获“山东省高校十大优秀教师”、“山东省十大杰出青年”称号。

    王素霞,女,一九六八年生,祖籍山东昌乐,文学博士,副教授。现任职于深圳大学留学生教学部,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与史论研究。中国小说学会会员,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会员,广东省文评协会学员,在《当代作家评论》、《文艺评论》及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其中多篇在人大复印资料上全文转载。主要论文有:《另类播撒的空间形式——九十年代长篇小说文体革命之一种》、《浮出海面——论文学史叙述声音的转换》、《尖叫着飞翔——对“七十年代人”现象的一种描述》、《敞开的痴迷与纠缠——论博尔赫斯小说结构在格非短篇创作中的延伸》及《都市想象与新都市小说》等。

    第一章童年岁月

    一、不平凡的“出生”

    一九○八年十一月十一日,浙江慈溪洪塘竺杨村,一幢五开间两明轩、老式两层楼房东首的房间内,伴着淅沥的雨声,一个新的生命呱呱坠地,一个新的人生、一个新的故事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拉开了序幕。故事的主人公就是徐訏,他的第一声啼哭,在这个深秋的夜晚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无限的欢乐与希望,而他后来的锦绣文章更会在将来给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注入新的生机与想象。

    我们知道,每一个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故乡有了割舍不断的联系,他开始不断地被故乡“塑造”并被赋予“性格”。故乡是对生命的一种特殊馈赠,故乡的记忆是一种生命的记忆,故乡的风土人情,故乡的文化,故乡的一切,都会化作血液,流淌在每个生命的经脉里。

    对徐訏来说,他的文学“性格”也似乎确实正是从这个深秋的夜晚开始被浙江慈溪这片美丽的“土地”所塑造的,尽管他后来浪迹四海,但心中的“故乡”却一直没有褪色。

    徐訏的家庭是一个文化底蕴厚实的家庭。徐家的祖业曾经繁盛一时,是当时有名的大户人家,到了父辈,由于战事频繁,农村经济萧条,徐家也逐渐走向败落,成为逐渐崩溃、沉沦下跌的破落户。徐訏的父亲徐荷君,又名徐曼略、徐韬,从小聪颖过人,能诗善文。他早年在北京北洋政府任财政部秘书工作,徐訏出生时,他已到上海银行工作。当徐訏十一岁那年被接到上海时,他已成了上海有名的银行家。后来,抗战时期,他还曾一度在重庆任中央银行监理会秘书,可谓名噪一时。解放后曾任浙江省图书馆副馆长。徐訏的母亲姜叶如(亦名姜燕琴)是一个长期生活在农村,勤俭克家的人。

    徐訏的出世,给父亲、母亲和全家都带来了曙光。他是家里唯一的男孩,上面有三个姐姐,不能支撑门户,有了他,全家人就像盼到了救星一般,欣喜若狂,对他也就倍加呵护与宠爱。然而,“不平凡”的出生,既是徐訏的荣耀与造化,同时又显得过于“沉重”,弱小的徐訏从一出生就要承载那么多的希望与寄托,难免给人“不能承受之重”之感,这也为他后来风云变幻的人生埋下了深深的“伏笔”。现在看来,“不平凡”的出生留给徐訏的除了“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幸福之外,更有着挥之不去的苦涩记忆。

    首先,“克星”的阴影。徐訏的父亲中年得子,对徐訏当然是望子成龙。按浙东的风俗,小孩出生后一般都要请算命先生来预测吉凶、规划人生。徐訏的父亲也为徐訏请了一位算命先生。但是算命的结果却给了欢天喜地的徐家迎头一棒。算命先生说这孩子养不大,如果养大了,也准是个克星。好在徐訏的父亲是一个受了现代思潮洗礼的有理性有思想的人,他没有被这个算命先生的迷信吓倒,而是很快想到了破解这个不吉利预言的方法,父亲给徐訏起名“徐传琮”,明示传宗接代之意。算命先生的谮言也没有妨碍徐家对徐訏的溺爱,他们依然视徐訏为全家的宝贝。对于过分重视子嗣的老一代人来说,这种溺爱无疑会给子女未来的人生埋下无法挽救的败笔。可是,在徐訏身上,这种败笔体现得却不明显。他有一个极其理智的受过新思潮洗礼的父亲,他有诗书传家的理念,他知道好的教育、好的文化才能真正有助于徐訏担起传宗接代之责。所以,在徐訏刚牙牙学语时,他就请了老先生在家教儿子《四书》、《五经》。在徐訏上学读书后又为他起名“徐訏”,号“伯訏”,希望他事业“宏大”,家庭“和乐”。多年后,不想舞文弄墨的徐訏成为家喻户晓的作家,他的名字常显露于期刊报纸,可是“訏”字常排成“许”或“讦”字,为免去诸多麻烦,徐訏便接受林语堂先生的建议,改成“于”,故亦名“徐于”。此外还有一些笔名如史大刚、东方既白、任子楚、姜城北、释岂饭、云起白等等,贯穿徐訏一生的创作生涯。

    其次,父母的离异。算命先生的话没有影响徐訏的童年生活,但是却影响了他的父母、他的家庭生活。徐訏出生后不久,他父母的婚姻就陷入了僵局并宣告破裂。很难说,父母离异的真正原因是什么,长期分居、父亲在外娶了姨太太等等都可能是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但原因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结果,那种其乐融融的和美家庭一去不复返了,那种充满笑声和欢乐的日常生活场景变得非常遥远了,这种后果不仅使母亲的一生陷入了不可名状的悲剧之中,更是幼年的徐訏无法想象的,这从此在他的心里埋下了沉重的阴影,也某种意义上造成了他脆弱敏感的性格,更可悲的是,直到晚年,徐訏仍然把算命先生的预言当做父母离异的渊源,而把自己看成家庭不幸的罪魁。可见,父母的离异对徐訏精神的伤害有多么严重。当然,父母的离异对徐訏的性格也有正面的塑造,那就是他从母亲身上看到了女性的坚强与伟大,并在他其后的人生与文学中始终对于女性充满赞美与敬意。徐訏看到,家庭的变故与经济的压力,并没有压垮母亲,她仍然坚强地支撑着家庭。即使抗战以后,她辛辛苦苦积攒的十五年、二十年的积蓄,取出来后只够买一根油条!但母亲也从不抱怨,仍然从容、无悔地面对着一切,保护、养育和温暖着徐訏及全家人。母亲的坚韧与乐观始终支撑着徐訏的精神,使他在很小的时候就能独自承受生活的重负,母亲的宽容、忍让、大度与慈爱更是徐訏一生享受不尽的精神财富。

    二、五岁寄宿生

    一九一三年,对徐訏寄予厚望的父亲决定送徐訏到小学住校就读。在此之前,父亲其实早已经在家里找了一个老先生教徐訏读书。但由于后来跟徐母离异,徐父觉得家庭气氛不利于徐訏读书,他自己因为在外工作又有了新的家庭,所以回家也不是很方便,而徐訏母亲对徐訏的过分宠爱也使他很担心。这一切促使徐父做出了让徐訏提前入校读书的决定,也给五岁的徐訏带来了永远不能忘怀的疼痛记忆,一个五岁的孩子,一个被众人呵护和娇宠的孩子,突然间要离开母亲的怀抱,要离开温暖、欢乐的家庭,要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的环境、一个陌生的人生,就如一个不会游泳的小孩突然被大人推向深水区一样,那种如临深渊的绝望、无助的感觉对五岁的徐訏来说无疑是刻骨铭心的。

    推荐访问:我心 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