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环境伦理学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定位与实践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5 21:00:06 点击: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环境问题的背后折射出更多的环境伦理学问题。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作为培养环保工作者的主要阵地,培养出以工学为特色的环境领域科学家和工程师,他们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他们缺少人文的情怀,缺少环境伦理学的理念和思想,缺乏环境伦理学的实践应用能力。当今社会环境保护的问题,对环境伦理学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实践意义,环境伦理学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学科定位,教学中课程的分量的重视和提高,对于环境学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其环境伦理学思想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环境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定位;实践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以平均8%的经济增长速度高速发展,但环境却在急剧恶化,环境问题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环境问题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国际关注。近几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江河污染严重,污水实际处理能力低下,部分污水处理厂存在“晒太阳”的现象,固体废弃物增加,城市笼罩在垃圾之中,食品安全受到严重的威胁。人们更多的将希望寄托在环境保护工作者的身上,以及国家对环境的投入力度的加大,希望通过环境保护者,通过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实现对环境的治理,这种愿望是好的,但是科学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有效、引导地发挥,能够起到好的一面,反之引导不利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导致资金大量的浪费。除了是社会层面的问题以外,还包含环境保护工作者自身的环境伦理学精神匮乏,导致在实际的工程实践过程中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作为培养我国环保领域的优秀人才的基地,每年有大量的环境保护人才走向环保工作的重要岗位,他们对于我国环境保护指引和实践起到重要的作用,在坚实的环境工程背景知识下,如何提高人文精神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环境伦理学在环境类院校中学科专业定位的尺度把握,在本科生教学中占有的学时比例,如何去进行教学,在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增加相关的课程是否有必要等,都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本文就该方面展开讨论并发表些个人的看法。

    一、中国面临的环境生态问题及思考

    1.中国面临的环境生态问题。中国面临的环境生态危机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①土地流失。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增加了2.16倍,达到367万km2,约占国土面积的38%。②土地荒漠化。中国沙漠面积达262万km2,相当于广东省面积的14倍,占国土总面积的27%。沙漠面积以每年2460km2的速度扩大,这意味着每年失去一个中等县的面积。沙漠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大部地区,这些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造成了严重的荒漠化和盐碱化。③森林覆盖面积减少。乱砍滥伐严重破坏了自然植被和森林的许多生态功能及其人文历史遗产。乱砍滥伐、填湖垦种和陡耕种使自然灾害更加严重和频繁。近年来封山育林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三北防护林由于树种单一等原因,实际上效果并不显著。④草原退化。大约13500万hm2草原发生了退化、荒漠化和盐碱化,占中国草原面积的1/3。目前,每年200万hm2草原遭到破坏。草原过度放牧和开垦,在河流的源头发生了草场退化。⑤自然灾害加剧。近年来,大中型灾难发生的频度不断增加,受灾难影响的总面积和耕地面积也不断扩大。90年代以来,每年大约有1/3农作物播种面积受灾,其中一半受灾面积土地,作物减产至少30%。⑥空气污染和酸雨。煤烟是造成中国严重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因为煤是中国最重要的能源,占总能源消耗的3/4;受酸雨影响的土地面积也在不断扩大,酸雨在过去11年中已影响了大约100万km2的面积,酸雨中酸的含量增加了2~8倍。⑦水污染和缺水。中国严重缺乏淡水,水污染加剧,工业废水排放量增加,处理难度加大,尤其以制革和印染废水最为突出,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增加,导致水体的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加剧,水体卫生条件恶化。

    2.环境生态治理的策略。中国政府已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采取措施治理污染,防止生态日趋被破坏。国务院制订了中长期的环境计划,我国相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要达到的目标包括:保护自然森林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绿化、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和控制荒漠化、发展可持续性农业,并于下个世纪中期前建立一整套自然环境预警和保护体系。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增加环境保护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并在制定影响经济结构的政策决策时考虑到环境的影响。①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实现由资源消耗型、污染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和清洁产业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内部优化;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展清洁生产,建设和发展生态工业,形成产业互补生态链。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减少资源消耗、加强资源再生利用,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资源节约意识日益增强,循环经济必将成为未来人类社会一种新的经济形态。②提高公众的环境伦理学意识和公众参与性,环境保护是一项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广大民众拥有更多的知情权,但我国以前在环评程序中,没有更多地促进政府与公众的良性互动。由于公众参与项目决策不足,导致近些年来一些项目建成后环境纠纷不断,甚至引发环境群体性事件。公众参与一方面能够带动政府改善工作作风,更加亲民务实,打造高效率政府;另一方面也能调动市民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同时能融洽政府和公众的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③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环境保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依靠科技进步,运用科学技术支撑环保监测、环境监察,严格控制新建项目中使用落后工艺、技术和设备,引导和促进企业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新的技术的引进同时谨防造成二次污染。在加快企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企业节能降耗、资源综合利用,鼓励和支持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使用新型能源,走低能耗、低物耗、少排污的清洁生产发展道路,积极引进先进技术治理污染,提高科学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支持作用。

    二、环境伦理学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规范。环境伦理学是一种新型的应用伦理学,它遵循的是区别于传统伦理学的新的道德标准、行为的基本原则和道德规范。这些原则和规范的确立和实践应用,对于用道德手段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伦理学的基本规范包括:(1)爱护并尊重生命和自然界;(2)不应当伤害生命和自然界;(3)应当保护和促进生命和自然界的发展;(4)确立新的全球伦理观。有的学者从生活的具体层面来论述环境伦理的主要道德规范,认为除了要坚持利益公正的基本原则外,环境伦理的“游戏规则”可以归纳为“合理消费”、“控制人口”,“维护和平”、“适度发展”等几个方面。

    2.环境伦理的预防原则和环境正义。环境伦理学必须是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伦理学。预防原则虽然是以一定的科学依据为基础的,但其科学的准确性却是不完全的。污染治理过程中我们倡导“源头减量”,同时我们尽可能的避免污染物的产生,这是最好的环境保护方法和治理的方法。使“预防原则”的观点深入人心,应该避免“严重或者不可逆转的损害的可能性”这一环境伦理就显得很重要了。避免环境风险、维护人类的生存基础就是以人类持续生存为目的的伦理性原则。环境正义主张享受良好环境的公平性。环境正义包括代际正义和代内正义。代际正义是指为人类的子孙留下良好的环境,这是关系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是学术界研究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伦理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整体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的理论基础。以当今社会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减排问题为例,有些西方学者鼓吹为了维护“富国”的现有生活方式,不惜牺牲“穷国”的生存权利;或者以“全球问题”为名,干涉发展中国家按照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利用本国的自然资源的权利,反对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本国的经济和技术,把自己的环境道德标准和行为方式强加给发展中国家,压抑发展中国家人民环境道德进步的历史主动性。

    三、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专业开设伦理学课程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体现

    1.环境保护工作者环境伦理的生态转向及社会责任。在环境保护工程施工中,缺少对工程师在环境中伦理责任问题的关注。先前工程师把对雇主保持忠诚放在首位,这种伦理观念在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过于狭隘。工程师的社会角色地位、循环经济的价值诉求、人类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都期待工程师承担更多的环境伦理责任,这必然导致工程师传统伦理责任的生态转向。探讨这些问题对深化环境伦理学的研究以及落实我国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2.环境伦理学哲学视角下的工程设计。2011年日本地震海啸,感慨我国的建筑质量和环境建设的差距,我国“豆腐渣工程”层出不穷,污水处理厂“晒太阳”,受到空前的关注。各种环保建筑工程作为人类改造社会使之为己服务的行为受到了强烈的质疑。中国目前正处于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工程活动已成为我国现代化里程的重要标志。但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工程师环境伦理规范的引导和约束方面似乎存在更多的问题。如工程师在工程的设计和决策中,单纯考虑经济和技术因素,不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工程的实施中,因监督不力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的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都反映出我国工程师的职业道德、环境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缺乏。加强工程设计者的道德意识、道德水平则成为了环境伦理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环境保护人员的道德意识之上,制订出一个可行的设计道德操作规范,以外部制约的方式完成工程设计人员的环境伦理道德内省和提高。从技术层面讲,工程实践者,特别是工程设计者,他们既是工程技术的实施者,又可能成为工程活动合格与否的评价者,由于工程技术的专业性,工程设计者很可能同时充当“裁判员”与“运动员”的角色。鉴于工程技术活动特别是大型工程技术活动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巨大影响,对工程师的伦理道德要求也亟须一次大的转向,即从传统的工程师人际伦理向新型的工程师环境伦理的转向。转向并非意味着工程师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伦理关系,而是要求工程师从更深远的空间和时间维度为社会大众和后代考虑。目前欧美国家已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环境伦理要求。

    四、环境伦理学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中的教学和科研实践

    环境伦理学理论的建构和发展依赖于正确的方法。环境伦理学的健康发展既要有宽阔的哲学视野,又要坚持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不得不承认的一个现实问题是,整个社会道德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环境保护最终还是人的行为方式的体现。在环境科学从工程专业,有必要加强环境伦理学的教育。作者所在团队从2000年开始从事环境伦理学的教学和实践工作,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工学为特色的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中的《环境伦理学》课程的设置,作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选修课程,多年来设置学时少,存在授课内容较多而学时少的矛盾。完善环境伦理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体系,使环境伦理学较为理论,偏“文科”的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在以工学为特色的培养模式中增加人文的底蕴和情怀,将教师在工程实践和科研中遇到的环境问题与环境伦理学相结合。教学相长,能够非常直接、生动的将科研与环境伦理学的思想有机、巧妙地结合起来。学好环境伦理学的关键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结合教学者结合环境伦理学讲述承担或者参与的科研项目,让学生感受到科研涉及的环境伦理学知识就在身边,并从与课堂知识点的紧密联系、学习与工作的紧密联系,认识到课堂理论知识对于科研及实际施工的基础性作用,比如笔者结合科研给学生讲述“大庆油田含油污泥处理项目”中讨论石油无害处理过程中的环境伦理学,石油在处理中如何最大尺度的回收能源,降低能耗等。特别是针对油田含油污泥处理中,重点讲述含油污泥对于食品安全、饮用水安全的影响等,使学生明白如何应用环境伦理学知识到实践中去。我们必须积极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的经验,重视工程师环境伦理教育,加强对大学生环境伦理责任的培养和引导,探索和开创适合中国工程师环境伦理教育的方法,增强环保工程师的职业良心和环境责任,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对《环境伦理学》的知识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以及环境伦理学在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地位的提高,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特点,整合、更新教材内容,将环境伦理学精神融入到环境工程中去;改革教学手段和方法,将科研内容与环境伦理学实践相结合;改革考试内容和方式,采用多样化考核手段巩固教学成果,真正的实现环境伦理学思想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的工程和实践的应用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让我们为社会培养一批技术过硬、环境伦理学素养高尚的新一代环保工作者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方.当代环境伦理学研究综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9(4):15-21.

    [2]王续.琨环境伦理学的学科定位和发展趋势[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3(5):9-10.

    [3]余谋昌,王耀先.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裴广州,林灿铃,陆显露.环境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胡鞍钢.中国生态环境问题及环境保护计划[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1,1(6):49-53.

    [6]彼得·S·温茨.现代环境伦理[M].宋玉波,朱丹琼,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7]刘宏岩,郝东明,胡金凤.试论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J].现代教育科学,2009,(2):57-58,70.

    [8]王续琨,冯欲杰,周心萍,于刚.社会科学交叉科学学科辞典[K].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9:7-28.

    [9]董玉祥.中国土地沙漠化问题的环境伦理学思考[J].中国沙漠,2007,27(3):210-213.

    [10]雷毅.生态伦理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4-45.

    [11]万静.环境伦理学的理论误区与环境保护实践[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25(1):108-110.

    [12]张敏,王益谦.两种古代环境伦理学思想的比较[J].四川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4):34-37.

    [13]王正平.发展中国家环境权利和义务的伦理辩护[J].哲学研究,1995,(6).

    [14]王云霞.试论工程师伦理责任的生态转向[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4(2):45-48.

    [15]P.Aarne Vesilind,Alastair S.Gunn.工程、伦理与环境[M].吴晓东,翁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6]王南林,朱坦.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一种新型的环境伦理理论[J].南开学报,2001,(4):69-76.

    作者简介:魏利(1978-),男,讲师,博士后,研究方向为环境生物技术与环境伦理学。

    基金项目:国家特色专业(第四批·环境工程·哈工大)2009

    推荐访问:环境 伦理学 学科 定位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