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参政党之建设取向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5 19:40:18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中国参政党因其固有的特殊内涵成就了其在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形成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之“特色”所在。现阶段,保持参政党之特色是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政治参与的新期待,实现参政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为此应努力将参政党建设成为具有自身代表性,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习型、民主型、创新型和服务型的新型政党,实现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的相互促进。

    关键词:参政党;多党合作;特色;建设取向

    中图分类号:D6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1)02-0024-0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因其独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而成为人类政治文明中一种崭新的政党制度类型。它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共同创造的政党制度,民主党派作为这一制度中的主体之一,因其在中国政治体制和政治生活中特有的性质、地位、作用、发展目标及各自代表性之特有规定性,而成为世界上独具特色的政党类型,也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之“特色”体现。

    一、参政党理论之特有内涵

    作为中国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成立于中国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在与国民党专制政府反复较量和尝试“第三条道路”的失败中,最终接受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成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并与之合作的亲密友党。民主党派自觉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体现了民主党派对中国历史潮流的准确把握,和顺应社会发展趋势的政治智慧,也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争取了合法的政治空间。参政党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概念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发展脉络,其性质地位、职能作用和自身建设具有特定的规定性。

    (一)中国参政党之独有属性

    民主党派的性质是其质的规定性,对中国民主党派性质的认识是随着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变化而逐步完善的。在1989年中共中央颁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简称[1989]14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各民主党派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同中共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第一次明确了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政治身份。某种意义上,参政党和民主党派内涵是一致的,只是在名称上民主党派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而言,而参政党是相对于执政党而言。“参政党”的身份定位表明民主党派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是合法参加国家政权的政党,是执政党的亲密友党;同时,参政党与世界上其它政党又有区别,即参政党参加政权,参与政务,但不是参与执政,更不是联合执政。在政治上,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与接受领导的关系,按照“长期共存,相互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与中国共产党结成了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参政党”概念的提出,创造性地解决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和现实政治问题,使多党合作有了合作的对象和主体,使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政治角色有了“参政党”的逻辑支持,从而使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理论层面和逻辑层面上得到了说明。在参政党概念提出的基础上,才有了对参政党的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

    2005年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简称[2005]5号文件)中对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的性质在原来的定性基础上又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内容,反映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以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同时赋予民主党派作为“社会主义参政党”之特有属性和时代合法性,表明目前的中国政治舞台上,只有8个民主党派是合法的社会主义参政党。对参政党“质”的规定性是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的一个创新。

    (二)参政党职能、任务之特别规定性

    同世界上其它类型政党所具有的功能和职能相比,中国参政党有其特定的职能和任务要求。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服务社会、利益表达与协调关系、自我教育是参政党的职能,其中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是其基本职能。参政议政的基本点是“一个参加、三个参与”,参政议政的第一要务是发展,新时期参政党的一切工作,包括加强自身建设和履行参政党职能都必须围绕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来展开,衡量参政党价值和作用发挥得如何也是看其在促进发展上所发挥作用和所做贡献的大小。

    民主监督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实行的相互监督,但重点是民主党派对共产党的监督。这种监督是在执政党和参政党团结合作及利益一致基础上,通过民主方式进行的政党间的政治监督,不是法律监督。监督的方式是通过提出意见、批评、建议,监督的内容有特定的要求,包括:国家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执政党重要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情况;党的领导干部、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履行职责、遵纪守法、为政清廉方面的情况。因此,这种监督的目的是在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支持和帮助执政党更好地执政和改进工作而进行的友党间的监督,而不是象西方的反对党或在野党那样站在执政党的对立面,为了取得执政地位而挑毛病,这种监督是有利于维护和完善中国目前的政治体制的,而不是改变和颠覆这种体制。

    (三)参政党自身建设之特定目标

    在新世纪民主党派要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政党?这是关系到其未来发展前途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在新世纪,“民主党派要以思想建设为核心、以组织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把自身建设提高到新的水平。”其建设目标是:要把自己建设成为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中国共产党密切合作,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积极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的、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为此,参政党建设必须坚持共产党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政治联盟特点,坚持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参政党建设的明确目标和原则是根据参政党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性质以及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内在规定性确定的。这样的目标设定和原则要求,理论上看,既可避免多党竞争、相互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又可避免一党制、缺乏监督导致的种种弊端;在实践上,有利于各民主党派履行职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协调关系、沟通思想、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四)参政党代表性之特有内涵

    中国各民主党派成立之初就各具特色,在各自的界别、政治纲领等方面各有差异。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保持各自的界别代表性,每个党派都有自己重点的成员发展领域和参政议政的领域,并在履行职能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政党权威和政治话语

    权。在新世纪新阶段,民主党派的代表性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理解,根据中国民主党派的特点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民主党派的代表性主要体现在政治代表性、利益代表性、界别代表性和人物代表性上。

    民主党派的政治代表性主要反映在它的进步性方面,“民主党派的进步性,是与它们积极参加我们党领导的建立新中国和建设新中国,实现中国的独立、统一、民主和富强的历史伟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阶段,这种进步性集中体现在各民主党派同我们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长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理论上,这种进步性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而言的,是中国参政党的特有属性,也是多党合作的政治前提。正是具有了这种进步性,民主党派才得以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长期存在和发展,并与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国家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民主党派的利益代表性是指各民主党派是代表其成员及其所联系群众的利益,负有更多地代表和反映他们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的责任。民主党派的界别代表性是指八个民主党派的成员分别来自、并广泛联系不同领域的社会阶层和群体,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并由各个阶层中的中高级知识分子组成。民主党派代表人物的代表性体现在民主党派代表人物的高层次性。民主党派的组织发展,要求“以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为主”,这些“代表性人士”大多是某一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在党派各自界别领域内,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

    二、保持参政党特色之重要意义

    参政党之特色内涵,是实现多党合作的必要性因素之一,没有参政党特色的存在,就没有多党合作制度的存在和发展。现阶段,保持参政党之特色是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政治参与的新期待,实现参政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满足人们政治参与的需要

    政治参与是中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功能之一。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社会的利益结构已经从原来单一性利益结构向多元性利益结构过渡。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大众传媒的扩大和社会整体受教育水平的普遍提高,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领域的多元化趋势日益增强,社会阶层不断分化、组合,阶层间的利益需求和政治愿望与过去相比明显不同,社会各方面的矛盾将会变得更加复杂而多样,这将不可避免地会使传统社会的政治权威、以及政党执政和参政的社会根基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任何一个执政党要应对和整合社会多元化的利益诉求,都需要构建纵横交错的利益表达机制,满足人们不断增强的政治参与意识的需要。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仅要建立多渠道的利益表达和信息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各方面群众的利益要求和代表这些利益的政治诉求,还要在掌握国家政权和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以制度化、法制化的途径,特别是通过政党和政党制度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建设,发挥八个民主党派对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和社会整合功能,扩大公民的有序政治参与,引导和推动不同社会阶层朝着相互理解、彼此宽容、容纳多元的方向发展,化解社会矛盾,降低政治风险,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从而建立起新的利益整合机制,满足人们不断扩大的政治参与需要。

    (二)多党合作实践发展的需要

    我们搞的是多党合作,既然合作,而且是长期合作,就要求合作的各方都有自己的核心优势,以增强合作的实效。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加强执政党建设的决定,党的建设正在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作为多党合作中的参政党建设也历史地提了出来。我国民主党派作为一个政党的自觉意识,只是在[1989]14号文件提出“参政党”的概念后,才开始引起党派自身的重视和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但是客观地说,党派作为一个政党,本应有的代表性功能和特色优势发挥得还很不够,还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同。在同民主党派成员座谈中,很多党派成员提出,党派还应该在关注和反映各自所代表的群体的利益诉求上多下一点力气,多提出本党派特点的意见和建议,彰显党派的作用和活力,这是多党合作的必要性和价值体现,也是巩固和发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

    (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新要求

    中国民主党派成立之时,就以推动社会民主、促进国家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时代要求,又为民主党派发挥作用提供了广阔的政治舞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作为一种有效的民主实现形式,能满足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广泛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的愿望。每个党派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都有自己的核心成员,他们能够提出具有各自党派代表性特色的、针对性和专业性都很强的建议和意见,为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服务。同时,把每一个党派各自所联系的社会群体的意见和建议以党派的名义反映给决策者,在协商的基础上达成共识。正是这种政党之间的特色和差别,形成了中国政党制度特有的协调功能,这是一种典型的协商民主形式。参政党越是能够体现他们的特色优势,多党合作事业就越有生命力,社会主义民主的范围就将不断扩大。否则,八党一面,只能使各个参政党的政治发展空间越来越萎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难以健康发展。

    三、保持参政党特色之建设取向

    参政党建设理论是研究有中国特色的参政党生存、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理论,为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和参政党的可持续性发展,参政党建设应围绕参政党的建设目标,贯彻参政党建设的基本原则,体现时代性、前瞻性和科学性,努力将参政党建设成为具有自身代表性、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习型、民主型、创新型和服务型的新型政党。

    (一)保持特色,建设有自身代表性的参政党

    建设有自身代表性的参政党是关系到中国民主党派生存、发展及作用发挥之重要属性。新世纪新阶段,为保持民主党派的政治代表性,必须加强参政党思想建设,使参政党的广大成员在思想上、政治上认同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及其路线方针政策,推动各民主党派进一步探索政治交接的长效机制,使政治交接成为参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一项主要工作长期贯彻下去。为了增强民主党派的利益代表性,必须不断提高参政党的政党意识,加强对党派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生存危机感的教育。为了保持民主党派的界别代表性,必须不断适应形势的变化,坚持组织发展特色,在保持各党派主体特色的前提下,进一步解放思想,适当调整和拓宽组织发展的取向标准,根据各个党派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避免趋同化,避免清一色。为强化党派代表人物的代表性,必须加强对代表人物的选拔培养,代表人物是实现民主党派代表性的最终载体。在代表人物选拔培养上,要放宽视野,广纳贤才;创造条件,重在

    培养;优化结构,统盘考虑;同时要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需求,实行对代表人物的动态管理。

    (二)党际和谐,建设和谐型的参政党

    建设和谐型的参政党是构建和谐党际关系及和谐社会的关键环节,和谐党际关系是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各参政党之间竞争与合作、差异与共识、稳定与活跃等关系的平衡状态。政党之间的和谐是一种“和而不同”的状态,就是要在承认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存在着差异,以及各个政党间的差异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反映群众利益诉求、畅通社情民意、协调社会利益关系方面的作用,加强执政党与参政党间的合作,加强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的相互促进,调动广大成员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和谐党际关系的构建是双向的,所谓的双向是说和谐党际关系的构建不仅仅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事情,也不仅仅是参政的民主党派的事情,它的构建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共产党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中居于领导地位,这决定了它在和谐党际关系构建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但如果没有参政的各民主党派的支持、参与和配合,和谐党际关系的目标也无法实现。所以,只有在共产党和民主党派之间,以及各民主党派相互之间形成一种互助互信、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和谐党际关系才能最终实现。

    和谐党际关系的构建重要的是要高举民主和团结两大主题,在维护团结的同时,突出民主的主题,任何批评和建议只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有利于人民民主,有利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应该得到尊重和正面回应,并使之逐步成为参政党的一种文化特点,只有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和导向下,民主监督才能挺起腰杆,参政议政才能收到实效,党际之间的关系才能和谐起来。

    (三)与时俱进,建设学习型参政党

    民建中央原主席成思危指出,在终身学习的社会,学习不仅是人类谋生的手段,而且成为人的需要。一个人是这样,一个政党同样如此。学习是参政党适应新世纪、新形势、新任务的必然要求。建设学习型参政党是参政党与执政党建设相互促进,保持其进步性,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必然要求。作为同中共通力合作的各民主党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多党合作的共同政治追求,为此,学习型参政党的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习型参政党建设的首要政治任务和学习内容;要加强对我国多党合作传统和政治协商制度、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时事政治的学习;加强对经济、文化、科技、法律等知识的学习;加强对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和艰苦奋斗、廉洁自律的教育和学习;加强对业务知识和反映当今世界文明进步的新知识的学习。创建学习型参政党,关键是树立学习的意识和找到学习的载体,为此,要搞好党派领导班子中心组的学习,发挥领导干部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要创建参政党的学习型基层组织,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习作为一种理念深入到广大党派成员心中。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党派成员整体素质和参政议政能力。

    (四)践行民主,建设民主型的参政党

    民主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价值取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和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对于政党制度的民主价值开发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承担着不同的义务。从参政党的角度来说,自身的民主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民主党派不民主”、“监督者不受监督”现象的存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民主党派自身民主建设的缺乏。参政党自身民主建设要着力解决民主集中制的规范化问题,建立起科学规范的运作机制,包括解决好党派领导班子中专兼职领导的作用发挥和工作分工的科学性问题,建立起党派内部领导班子和工作绩效的民主评议机制和民主监督机制。参照中国共产党党内民主建设中提出的“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进一步完善党派地方各级全委会、常委会工作机制,发挥全委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作用,从机制上更好地理顺和规范全委会和常委会的关系。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基层民主党派成员对本党派自身民主建设的参与度,维护党派成员的民主权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建立长效的参与保障机制。

    (五)持续发展,建设创新型的参政党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参政党的建设,才能真正适应新世纪新阶段多党合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建设创新型的参政党要在坚持和巩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理论和理念创新、制度与机制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创新等来实现。核心的问题是进行理论创新。理论创新,就是要使参政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与时俱进。理念创新就是要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开展工作。如在民主监督方面的理念创新,就是要逐步改变主要从政治需要角度来评价政府工作的成效、党派工作的绩效,为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评价工作的绩效,来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能;要紧紧围绕发展的主题提意见和建议,进行监督,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工作方法和手段的创新就是要不断利用新的科技手段、信息网络等手段来推进工作。制度创新应体现“以人为本”,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及“统筹兼顾”的思想方法,建立适合参政党性质地位和职能要求的长效工作机制。

    (六)参政为民,建设服务型的参政党

    建设服务型参政党是参政党建设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民主党派作为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这种服务体现为参政为民,参政为民是参政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种服务包括要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即紧紧围绕着经济建设中心,团结发展的目的,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个领域的工作,提出有全局性、综合性、前瞻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执政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服务。参政党的服务还要在为所代表和联系的社会成员服务,包括反映广大成员的意见和愿望,传达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关注广大成员的成长和发展,培养本党派的后备干部队伍和接班人,向执政党积极推荐本党派的干部参与到国家政权中去。

    编辑:壬古

    推荐访问:参政党 取向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