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民族地区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探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5 14:25:10 点击:

    [摘要]政治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政治文化建设得好不好,直接影响整个新农村建设的效果和农村的和谐与现代化。为此,我们需要搞好民族生态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完善政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进行制度创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多渠道开展舆论宣传,增强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和信任;以人为本,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主动吸纳借鉴世界政治发展中的先进政治文化资源。综观当前中国农村政治文化发展的路径,可以看到我们是任重道远。

    [关键词]政治文化;生态经济;以人为本

    [作者简介]卜桂花,广西民族大学政法学院2006级硕士研究生,广西南宁530006;郭建甲,河海大学计算机及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江苏常州213022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9)04-0033-06

    一、搞好民族生态经济,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

    政治生活总是以一定的经济生活为基础的。经济状况不仅能够为政治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也促使人们通过政治活动来争取和实现更多的物质利益,农民只有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经济富裕了,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政治、参与政治。试想,徘徊在温饱线上的农民,肯定更多的是关心自己的生存问题,哪会去想政治呢?因此,搞好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是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途径。

    鉴于东部沿海地区及国外的发展经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更应注重对生态学理论的借鉴,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生态学,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经济本着呵护生态、珍爱环境、节约资源的宗旨,最大程度地减少环境污染,改变了传统产业经济对资源的疯狂掠夺,大大缓解了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矛盾,同时也缓解了与该资源相关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及人与人的和谐。生态经济的特点之一就是格外关注环境承载力的临界线,摈弃单线性发展,注重可持续性发展。

    由于自身地域和发展程度的限制,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较之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受破坏的程度要轻微一些。在这个时期,政府用现代化的生态经济理论加以引导,建构民族地区的文化生态经济模式所遇到的阻力将趋向更小,也就更容易合理而充分地利用民族地区的禀赋,在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下执行合理的公共政策。民族地区应对本地区的生态资源进行优化与整合,充分发挥本地区的资源优势发展经济。

    首先,可持续农业就是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最佳选择。目前,民族地区耕地过于分散,农民拥有的耕地面积太小,不利于农田基本建设;而且技术水平低,市场化程度低,产业结构与资源结构发展不一致。所以发展民族地区可持续农业的目标正是要求民族地区发挥当地资源优势,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特色经济,实行农业产业化,完成生态经济的整合,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相互协调发展,使资源开发能够有序进行、永续利用,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另外,我国民族地区是药材的重要产地,如云南的云木香、三七,西藏的虫草,广西的罗汉果、田七等中草药,这些都是可以利用的优势资源。我们可以把这些打造成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的文化品牌,借助多元化的宣传工具进行民族文化生态宣传,形成少数民族文化生态的规模经济效应。

    其次,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绿色产业也是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渠道。民族的才是最宝贵的,原生的才是最有价值的。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而且具有独特性,交通的改善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譬如新疆的天池、火焰山,青海的塔尔寺,内蒙古的昭君墓、成吉思汗陵,四川的九寨沟,贵州的黄果树瀑布,广西的桂林山水、德天瀑布,云南的大理三塔寺、蝴蝶泉、西双版纳密林、石林等都是民族地区著名的旅游胜地,若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是极其有限的,而且旅游业的发展具有投资少、收效快、积累率高的特点。同时,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带动能力强,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可以为当地居民提供一条脱贫之路。

    只有搞好民族生态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提高民族地区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从而农民才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政治,参与政治,促进政治文化的发展。

    二、完善政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进行制度创新

    人类社会发展史是一部制度创新史。制度问题是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诺思在考察西方社会的兴起后认为,制度在社会中起着更为根本性的作用。吴敬琏认为,制度重于技术。在国家的治理过程中,制度可以起到规范人的政治行为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形成公共事务处理的相对最优方案,规范公共权力的运行,分配和促进公共利益,降低人们政治行为的成本。

    现阶段的民族地区各类矛盾突出。经济上,经济落后,与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不协调;政治上,在强调与中央保持一致的同时,中央政令执行不畅,权力部门腐败突出;文化上,在倡导主流文化时,拜金文化普遍盛行,腐朽文化沉渣泛起;社会生活上,大中城市房价畸高,城乡社会保障缺失,公平正义实现度低。以上各领域存在的种种尴尬都与政治制度存在的弊端息息相关。因此,我们必须完善政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进行制度创新。

    首先,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农村村民自治制度。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制度创新是村民自治健康发展的基本条件,制度建设直接关系到村民自治的成功与否。制度是否健全,是衡量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要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健全和完善村民自治章程、依法治村规划等规章制度;建立和健全以村民会议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民主议事制度;以村务公开、民主评议和村民委员会定期报告工作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农村干部的管理、任用制度等都应包括在农村政治发展的制度体系之内。

    其次,要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的选举制度。毋庸讳言,民族地区选举制度改革滞后、不完善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人大代表的直接选举程度较低,选民本民族的情结比较浓厚,更倾向于选举本民族的干部;此外,在干部的选拔和任用上,选举往往由于不能充分体现选举人的意志而流于形式。为此,要扩大直接选举,坚持差额选举,采用竞选竞聘制,让候选人通过媒体或面对面与选民交流,使选民多方面地了解候选人,更好地行使选举权。我们认为,只要能够坚持国家的方针政策,并代表大多数农民的利益,能够带领农民走上健康的高品质的生活,这样的领导干部就可以大胆地为民族地区所用。

    再次,进一步完善民族地区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制度。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逐步推进与实行,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地位逐步得到提高,我们必须进一步提升乡镇人大的权力,促进村民以这种形式来更好地参政议政,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此,我们要把那些政治素质高、文化水平好、群众基础稳固,有原则、有一定参政议政能力的人员推荐为人大代表;同时,要扩大乡镇人大代表的职权,对乡镇人大的决定权进一步进行规定,强化乡镇人民代表大会的质询权,从而更好地发挥人大的作用。

    最后,在和谐社会构建和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应该更好地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我国民族政策体系制度化、法律化的基本载体。”由于历史的、自然的、现实的等各种原因,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文化基础十分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现代化发育水平低。在这种情况下,假如将缺乏参与市场平等竞争条件的民族地区农村同内地发达地区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市场竞争,无疑会使民族自治地方在竞争中被远远抛在后面,导致其与发达地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因此,民族地区在认真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充分享有自主权的同时,应拥有对于各项改革措施的变通执行权,对不适应新时期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地方,可以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进行修改,制定一整套适合于民族地区的特殊灵活的政策措施。

    总之,完善民族地区农村政治制度,坚定不移地进行制度创新是搞好民族地区新农村政治文化的关键,也是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进行的关键。

    三、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公民法律意识

    民族地区薪农村政治文化是民主型、法治型的政治文化,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本质要求,依法治村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目标任务。

    在民族地区农村,存在着一个普遍的现象,那就是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宗族宗法观念强烈;法律意识淡薄。因此,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必须抓好以提高广大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的农村普法教育。农村干部群众学法、懂法、守法是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基础,要突出农业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与农民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法制宣传应当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充分利用现有的宣传栏、有线广播、地方电视台、网络、学校等,开辟法制宣传教育专栏,设立法律咨询点,调解各种民事纠纷,并对典型案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除对农民进行普法教育外,还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把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美德在农家”以德治村活动结合起来,与“少生快富工程”结合起来,与“遵纪守法户”活动结合起来,通过齐抓共管,大家共同努力,促进农村社会的进一步稳定。在不断提高广大农村群众民主法制意识的基础上,努力克服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存在的不良倾向和宗族意识、集团意识、利己主义观念,把农村的民主法制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符合我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有助于依法保障广大农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农村社会经济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利于引导广大农民更广泛地参与农村社会经济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规范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各种法律行为,依法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和及时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总之,推进民族地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提高农民法律意识,是一项浩大的社会工程,需要结合农村实际,勇于探索实践,长期不懈地推动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发展,从而促进民族地区新农村民主型、法治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四、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文化、教育的发展程度是一个地区总体水平的体现。教育是培养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根本途径,教育是科技兴农、发展和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条件,同时也是培养政治理念,引导政治行为,提高村民广泛、有序参与村民自治政治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建设法制社会的重要条件,是消除农村政治文化分歧的重要途径。正如列宁:认为文盲是站在政治之外的。必须先叫他们识字,不识字就不可能有政治,不识字只能有流言飞语、传闻偏见,而没有政治。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发展等诸多原因,我国大部分民族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教育科学文化发展严重滞后,处于文化荒芜状态。农村教育整体上更是薄弱,主要表现在:农村教育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许多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亟待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经费投入不足;急需扶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接受义务教育;中小学辍学率有上升趋势;农村教育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为“三农”服务的能力亟待加强;一些地方和学校办学模式和教育结构单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现象;各类教育资源整合不够,效益不高。

    文化水平的落后使得农民在掌握政治信息、利用参政渠道时遭到许多难以克服的技术上的I可题,从而影响了农民的参政能力和参政质量。尽管许多农民表现出较强烈的政治认同感和支持感,但由于文化知识特别是现代政治知识的缺乏使得农民的政治心理中积淀着许多对政治体系和政治人物的盲从、恐惧、被动的服从等封建传统的思想。因此,要消除农村政治文化的歧异,改善农村政治文化的现状,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文化教育。

    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首先,必须动员全体人民,加强舆论宣传,树立“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舆论导向,从儿童教育开始,从义务教育抓起,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关心”科教事业发展的良好局面,从而提高民族地区的整体文化水平。其次,针对民族地区基础差、落后贫穷的现状,我们要多途径筹措民族地区教育专款,并对这些教育专款能否专项利用进行监督,以加速发展各类教育,扩大民族地区全体公民的吸收能力。国家应当把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的专项资金、希望工程的专项资金等款项大幅度地向民族地区倾斜,为民族地区教育奠定基础。最后,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鼓励更多的优秀大学生毕业后走向民族地区农村从事教育事业,为农村的发展作出贡献。同时,中部、东部地区的大学生也要支持民族地区的发展,开展支边、支农、支教活动,加速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和农村建设的发展。

    只有大力发展科技与教育事业,加强精神文明

    建设,才能消除农村政治文化歧异,促进民族地区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

    五、多渠道开展舆论宣传,增强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和信任

    政治认同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共权力、权威、行为的认同,是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断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价值观念是人民对政治合作的理解。人们对社会政治生活所产生的一种情感倾向和意识依附感、归属感,最终表现为社会成员对政治主体的一种心理反应和行为表达,即信任、认可、支持、承认与同意,这就是政治认同。

    政治信任是政治共同体中民众对权力执掌者的认同和服从,是政治资本的核心要素。政治信任主要指公民与政府之间的信任关系。政治信任是政治系统合法性基础的重要来源。马克斯·韦伯认为:没有任何一个统治自愿地满足于仅仅以物质的动机或仅仅以情绪的动机、或者仅仅以价值合乎理性的动机作为其继续存在的机会。毋宁说任何统治都企图唤起并维持对它的合法性的信仰。哈贝马斯也认为,任何政治系统需要尽可能多地投入各种不同的“大众忠诚”,如果行政系统不能把大众忠诚维持在必要的水平上,就会产生合法性危机,合法性危机是一种直接的认同危机。

    在民族地区农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日益扩大,土地等生产要素被非农化转移,农民被动接受土地的低价格而不能享有其应得的利益;农民作为城市建设和财富的实际创造者,却是最弱势的群体,拿着最低廉的工资,不能享有与原市民同等的城市公共福利,没有平等参与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力,创造着城市经济财富却不能分享其利益;农村普遍缺乏必要的社会保障,村民不能享受公共卫生、医疗和教育;生产方式落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土地产出率不高,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结果是导致农村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资源流向城市和工业,形成支持工业化的“低成本”优势;在农村基层领导方面,存在不少村干部贪污腐化,占用公款,挪用农村教育及各项建设资金的情况。所有的这些,都导致农民的政治信任和认同出现了危机。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多渠道地开展舆论宣传,以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式探索党和政府继续赢得人民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任的机制,增强农民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任。我们可以通过报纸、电视、电台、网络等开辟政策宣讲解答专栏,民情反映专版,举办读者论坛、专家讲座、人民来信回馈等多种形式,实现媒体宣传和群众参与双向互动,引导在双向交流和平等对话中消除分歧,取得共识。要充分发挥媒体作为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在宣传中体现党的意志,阐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反映群众意见和呼声,释疑解惑,到顷情绪,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媒体的宣传,应帮助群众正确认识发展与稳定、先富与后富、效率与公平、民主与法制、竞争与诚信、人类与自然等之间的关系,全面准确地领会党的方针政策,尤其要充分认识这些方针政策正是代表了最大多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这一实质。媒体应客观地报道公共事务和日常的公共事件,用实事求是的舆论积极引导似是而非、以非为是的议论,及时疏导人民群众的一些模糊认识。

    加强对舆论宣传的引导和控制,对政治稳定、营造浓郁的政治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要通过这个媒介牢固地确立统治者的政治文化,维护和保护主流政治文化,争取政治亚文化,抑制反主流政治文化的产生和传播,对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流言、传闻甚至谣言,要指出利害,及时澄清是非,要以正面的宣传报道构架起党和政府与基层群众联系的桥梁,增强对党和政府的政治认同和政治信任。

    通过媒体全方位、多渠道、多角度地做好舆论宣传工作,既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也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

    六、以人为本,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

    广大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离开广大农民的积极参与,民族地区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就只能是无本之木。农民素质高不高,农村人才多不多,是民族地区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的关键所在。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必须着重于新农民的培养和塑造。

    在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方面,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束缚了农民的市场意识,封闭或半封闭的传统生产模式也难以跟上现代化大生产的节奏和步伐;分散的小农经营难以与现代企业形成平等谈判的能力,闭塞偏远的农村难以捕捉准确及时的市场信息,淳朴厚道的传统农民在现代激烈竞争市场中的处境非常艰难。政治方面,传统农民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法制观念淡薄,缺乏保护自我的意识,更不要说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精神方面,科学教育文化落后,思想道德建设也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生态文明方面,由于城市工业转移,村镇工业建设无规划或不按规划实施,小作坊工作环境恶劣且缺少防护措施等多方面原因,民族地区的农村环境污染日渐加剧,农村人口生存环境恶化,人民健康受到危害,3.6亿多人甚至连符合卫生标准的水都喝不上。

    为此,必须培养具有市场意识、敢于且善于在市场中竞争的新型农民,为农村发展增添活力,为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构建新的经济基础;培育农民的民主意识、权利意识,尊重农民的意愿,培养农民对农村公共事务的参与责任,真正实现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引导农民开展创建文明户、文明村的活动,改善农村氛围,高度重视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始终把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作为重要任务;还要培育农民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农村生态文明的维护和再造。培养新农民是促进民族地区农村政治文化和新农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

    培育现代化的新型农民的一个根本途径就是教育。其中关键的是要促进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协调发展。

    农村基础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不容忽视。知识水平及素质的高低是决定农民能否增收的关键性因素。我国农村人口资源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但绝大多数的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信息反应迟钝,缺乏接纳、消化、吸收的能力。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要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采取一切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地发展农村教育;只有农村教育发展了,农民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农村大量的优秀人才培养出来了,农村人口多的压力才会转化成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对此,我国出台了贫困地区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的政策来加强农村的基础教育,在全国农村中小学免交学杂费,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农民家长应该很好的利用这个机会,督促自家的孩子很好地完成学业,从基础教育这个源头上提高农民素质。

    在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发展基础教育的同时,也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首先,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影、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育

    手段进行教学,通过推广新技术和新产品为中心的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通过对农民进行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和价值观念的引导,提高农民的科技知识和市场意识。其次,坚持非学历教育与学历教育相结合、与技能鉴定相结合、与就业相结合,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农民的知识水平差异很大,应进行分类培训,重点培训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青年农民以及农村管理干部,鼓励他们参加成人高等教育专科层次的学习;实行灵活的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方便农民半工半读,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对小学、初中毕业的农民,要对其进行职业技能培训,如家政、餐饮、建筑、修理、保健和农业技术等,使其掌握一到两门实用技术,经过有关部门的考核,发给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培训证书;对于文盲和半文盲群体,要举办各类扫盲训练班,辅之于各种专门技术、技能的培训。只有举办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才能迅速改变农村的现状,培育新型农民。

    总之,民族地区新农村政治文化的建设主要靠农民自己,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又是保证新农村政治文化顺利建设的关键。因此,只有培养与以往不同的农民队伍,全方位、多形式培养新农民,才能为新农村政治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七、主动吸纳借鉴世界政治发展中的先进政治文化资源

    在民族地区农村,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政治文化也面临多维的冲击,如果不积极拓展自身的内涵,就会丧失生机和活力。先进政治文化是具有自我超越能力的开放体系,其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的政治文化是僵化、保守和凝固的文化,必然走向衰竭没落;而创新离不开传承和发展,开放离不开交流与学习。

    民族地区农村政治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封建农业社会中孕育而生的,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其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真鉴别,要注意挖掘其精华和合理因子,特别是集体精神、和谐观念等,抛弃其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要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扩大媒体宣传的途径,增强宣传力度,完善和扩大政治社会化的渠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全民族的政治文化素质,以实现其正面价值的现代转换,努力使传统政治文化与现代政治文明相结合,实现传统政治文化的成功转型。

    与此同时,民族地区农村的政治文化要摆脱封闭保守的传统发展模式,要以开放的心态和前瞻的意识超越本土界限,积极加强与世界多元政治文化的交流和对话。在多元政治文化并存的格局之下,既参与世界文化交流与对话,对多元政治文化进行移植、整合、创新与超越,同时又保持自身独立性,从而再造出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政治文化。西方政治文化给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为丰富的资源,同时也使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有了一个横向的比较参照体系,有了可以借鉴和学习的模式,为民族地区农村政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注入了新的活力。

    对西方政治文化,我们要反对两种错误的倾向。一是对西方政治文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西方的东西都是腐朽的,固步自封,一味地坚持传统的政治文化,不懂得对外开放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政治文化。另一种错误倾向更应该谨慎,就是全盘接受西方的政治文化。要认识到西方政治文化中的民主政治理论,对我国政治发展只具有相对价值,提供借鉴和参考,不能不加分析地完全加以接收,抛弃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主流政治文化,否则会带来政治思想上的混乱。

    正确的方式是在对传统政治文化扬弃、开拓民族地区本土政治文化资源中的精华部分的同时,积极参与世界多元政治文化的交流和对语,在反对全盘西化和文化霸权主义的前提下,合理吸收西方政治文化资源中的合理因素和优秀成果。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根据民族地区农村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推动政治文化的整合和创新。构建既符合现实、又前瞻未来的富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和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先进政治文化。

    推荐访问:探析 新农村 文化建设 民族地区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