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邓小平的治国韬略与领导艺术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5 14:15:13 点击:

    [摘 要]邓小平治国韬略与领导艺术突出表现在六个方面:一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治国风格;二是立足现实,着眼大局的治国谋略;三是开拓进取,敢字当头的创新精神;四是抓住中心,统筹兼顾的辩证统一;五是“柔中带刚,棉里藏针”的巧妙融合;六是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谋略艺术。邓小平以他极富魅力的治国艺术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敬佩,给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带来深刻的影响。是留给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键词]邓小平;治国韬略;领导艺术

    [作者简介]徐凤琴,四川音乐学院社科部讲师,法学硕士,四川 成都 610021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2-0043-04

    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其近80年的革命生涯,充满着传奇色彩。这种传奇,既体现在他治国的非凡胆略和超群才能上,也体现在他极富魅力、独具特色的高超的治国艺术上。他作为20世纪中国的三大伟人之一,不仅以他创立的理论指引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进方向,引导中国走上了重新崛起和民族复兴的道路,而且以他极富魅力的谋略思想和治国艺术赢得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敬佩,给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带来深刻的影响,是留给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

    关于邓小平治国韬略的形成,江泽民同志作了很好的论述。他说,邓小平“以对当代中国和世界的深刻了解,为党和国家重新走在时代潮流前面,为中华民族以更强大的力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规划了崭新的和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他立足中国大地而又面向世界,正视国情现实又放眼未来,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高瞻远瞩地构思和设计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当然,这种成果的积累是一个辩证扬弃的过程,后代人对前人的继承,均融人了自己的探索与创新。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治国风格

    邓小平曾经面对国内外有关他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的议论,公开申明自己是“实事求是派”。“实事求是派”一语中的道出了他治国兴邦的领导风格。可以说,邓小平的全部领导艺术的灵魂,就在于实事求是。邓小平是个现实主义型的政治家,素以务实著称。在邓小平的治国实践中,首先注重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在近半个世纪安邦治国的国务实践活动中,始终坚持从中国国情的实际出发,提出制定和执行党在各个时期的路线、方针和政策。]962年,从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出发,为促进农业生产发展,邓小平提出著名的“猫论”。他引用刘伯承同志常讲的那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最典型地反映出他的务实风格。“猫论”实质上宣告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有利于发展社会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办法我们都可采用。

    1973年至1975,邓小平从实际出发搞全面整顿,排除极“左”思潮的干扰和破坏,促使全国的混乱局面出现转机。1978年邓小平从拨乱反正的实际出发,倡导和支持真理标准大讨论,进而把党的思想路线转移到正确轨道上。率先倡导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实事求是地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晚年错误和毛泽东思想区别开来,顶住了否定毛泽东的历史逆流;邓小平说,毛泽东一生中大部分时间是做了非常好的事情,如果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他认为,实事求是不仅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与根本点,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是我党“最基本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是进行科学决策的首要原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更是从实际出发,提出一系列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邓小平认为我国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大实际。制定我国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从历史的发展来看,邓小平的实践标准、生产力标准、“三个有利于”标准、三步走战略目标,本质上都是实干标准、求实标准。他指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他具体地运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勇于实践,大胆探索,在求实中走自己的路,从而形成了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

    二、立足现实,着眼大局的治国谋略

    邓小平在构思治国方略时就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他审视中国生产力落后的实际情况,改变了原定分两步在本世纪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治国目标,提出了分三步走在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相应地创造了“温饱”、“小康”这样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表明社会发展进程的新概念,体现了脚踏实地的精神。邓小平总是从战略高度来观察、思考、处理和解决问题。他要求我们的领导干部“考虑任何问题都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大局”。“要从大局看问题,放眼世界,放眼未来,也放眼当前,放眼一切方面。”

    邓小平既立足中国现实,脚踏实地,又高瞻远瞩,着眼两个大局,讲大局,这是邓小平作为战略家的一贯风格,也鲜明地体现在他的治国韬略上。一是对全球大局的谋略。邓小平实事求是地分析冷战后的世界格局和形势发展的大趋势,考虑的是世界范围内具有国际影响的、长远的、全局的战略问题,其中有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与稳定,南南合作、南北对话以及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政治新秩序等重大国际战略性问题。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科学论断,要求抓住时代主题转换这个最大的机遇,发展自己。在考虑上述问题时,邓小平显示了其个人以及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的高度责任感和恢宏气度。邓小平由此而成为一位引入注目的世界性的老资格的政治活动家。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中华民族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舞台上也具有了一种新的形象。

    二是对全国大局的谋略。国内大局,主要就是发展。早在1975年,他就明确地讲,把国民经济搞上去,把我国建设成为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大局。进入历史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又说,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一切都要从这个大局出发,服从这个大局。他关于全国大局的谋略还主要体现在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上。对大局要结合实际辩证地理解

    和掌握。在拨乱反正中,邓小平抓住了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这一根本,使人们从“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他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抓住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针对“姓资姓社”的思想疑惑,提出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由此纠正了人们对改革开放的许多模糊认识。这种立足现实,着眼大局的韬略使他的治国目光能高瞻远瞩,统筹全局,使他的治国决策能高屋建瓴,势如破竹。

    三、开拓进取,敢字当头的创新精神

    邓小平同志深刻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他从当代中国的实际出发,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和契机,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既借鉴世界经验又不照搬别国模式,总是从中国现实和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出发去总结新经验,创造新办法,寻找新路子。他倡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大胆地“闯”,要有“闯”的精神,“冒”的精神,这正是他创新精神的典型写照。邓小平的理论创新转化在实践中最闪光的亮点,那就是敢试敢闯,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他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大业,大胆打破了一个又一个禁区,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他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破除了社会主义不能搞市场经济的迷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逐步完善,是改革开放实践中的一项伟大创造,也是中国面对21世纪现代化建设而在经济框架上作出的合理选择,使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二者初步实现了价值互证。他率先提出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的理论,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再带动其他地区、其他人,强调这是一个大局,是一个大政策;率先倡导搞经济特区,在中国建立经济特区,充分体现了邓小平长远的战略眼光和超凡的决策艺术。实践证明,建立经济特区的试验,不仅是正确的,而且也是成功的,在国内外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和广泛的影响。他还率先提出社会主义国家对外开放的理论,率先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率先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理论,率先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等等。

    印度学者苏地生认为,邓小平是一位勇敢的实践家,应授予邓小平诺贝尔奖金。对于这种来自国际友人的赞誉,邓小平的确是当之无愧的。

    四、抓住中心,统筹兼顾的辩证统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伟大实践中,从纷繁复杂的工作头绪中找到并紧紧抓住中心环节和中心工作。他以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集中全党的智慧,找到了并紧紧把握住现代化建设这一链条的中心环节。他说:“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抓住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和中心环节,就抓住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就掌握了主动权。邓小平明确指出: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但是说到底,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在突出重点、抓住中心的同时,强调要思考全局,统筹兼顾,创造性地提出了“两手抓”的根本指导方针。两手抓是统筹兼顾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即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一手抓经济工作,一手抓思想政治工作;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而且强调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能一手硬一手软。这就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辩证统一,抓住中心与统筹兼顾的辩证统一。而且在领导工作中,他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认真抓了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科技和教育体制的改革,对外开放,军队整顿与国防建设,民主与法制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等等,既顾此又及彼。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邓小平的英明领导下,不但我国的经济建设蓬勃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而且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和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水平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形象以其耀眼的光彩展现在世人面前。

    五、“柔中带刚,棉里藏针”的巧妙融合

    柔中有刚、刚柔相济是邓小平治国艺术中最具个人魅力的气质特征。邓小平是一位意志坚强、行动果断、敢做敢为的人。早在1973年毛泽东准备第二次起用邓小平时就说:“他呢,有些人怕他,但他办事比较果断。”“外面和气一点,内部是钢铁公司。”毛泽东的“钢铁公司”道出了邓小平人格中强大的意志力量。

    在涉及国家主权与安全利益的问题上,不容谈判,寸步不让,在与素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就香港回归问题进行谈话时,邓小平这位雅号有“钢铁公司”之称的中国老人更是高出一筹。他斩钉截铁地表示:“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坦率地讲,主权问题不是一个可以讨论的问题。现在时机已经成熟,应该明确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国将收回香港。”这些简短的话语洋溢着邓小平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1997年,实现了香港的顺利回归,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

    邓小平的治国形象的确以刚强而著称,但他又从不锋芒毕露,不感情用事,而是藏而不露,刚柔相济,考虑周密,稳健持重,原则性和灵活性能达到高度的结合。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全党全国人民从历史的惨痛教训中强烈要求进行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但拨乱反正开始时,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与“两个凡是”斗争的全过程,充分反映了邓小平无私无畏的斗争勇气,也反映了他稳健取胜的斗争艺术。当时还没有完全摆脱逆境、尚未恢复职务的邓小平,为了既指出“两个凡是”的错误,又不马上直接短兵相接,因为毛泽东的崇高威望,特别是在“文革”时期树立起来的个人崇拜所形成的绝对权威给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带来一定的困难。1977年4月10日,他致信党中央和当时的中央主要领导,在信中指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用准确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这封信是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迂回批评”,亦刚亦柔,话语含蓄而又明朗,浅近而又深刻。到了当年7月,中共中央十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邓小平看到解决问题的条件已经成熟,他便改“迂回批评”为“正面出击”,对“两个凡是”的错误实质进行了公开的揭露和批判。而后,当华国锋作了自我检查之后,邓小平又以宽广的胸怀,主张保留华国锋中央委员的位置。当强硬时坚决不让,当温和时尽量宽厚,这就是邓小平光彩照人的治国涵养。

    六、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谋略艺术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局势动荡不安,旧的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世界正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中国发生了政治风波,西方社会加紧了“西化”、“分化”中国的步伐。面对来自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压力,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同志根据他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分析和判断,为我们制定了“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

    邓小平同志提出对国际形势,要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同时又强调要坚持原则,始终站在第三世界国家一边,但决不当头,不要把目标引到自己身上。这是一个根本国策。因为“这个头我们当不起,自己力量也不够。当了决无好处,许多主动都失掉了”。另一方面,邓小平又要求我们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有所作为。邓小平认为首先要心中有数,埋头苦干,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争取时机发展中国的实力。其次,在坚持反霸立场的同时注意积极主动地开展外交活动。广交朋友,争取多数,利用矛盾,趋利避害,在实践中逐步建立世界政治、经济的新格局。从这些战略策略上,我们足以领略到邓小平同志那“绵里藏针”的决策艺术。它有利于中国避免“四面出击,四面树敌”,逐步赢得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动性和更大的发言权,极大地影响着当代乃至相当长一个历史阶段的国家的外交格局,直接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安危。正确的决策引导我们打破了西方社会的封锁,屹立在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

    邓小平的治国韬略与领导艺术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体现了一个杰出政治家高瞻远瞩、胸怀全局的宏大气魄。正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出的一系列正确的重点战略决策,使中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并对当今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一股强劲的“邓小平旋风”。邓小平的治国韬略和领导艺术对于指导我们提高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科学性和创造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责任编辑 青 山

    推荐访问:治国 韬略 领导艺术 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