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由法德关系看中日关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5 13:55:13 点击:

    [摘要]近代以来,法德之间发生了三次大的战争,两国之间可谓是世仇。然而,二战结束后的短短十几年,法德两国由宿敌变成朋友,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动机”。中日两国关系与法德关系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但中日之间至今仍未达成真正的谅解。在当今全球化时代中,实现双赢是中日两国的最佳之举。法德的和解对中日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法德和解;中日关系;文化认同

    [中图分类号]D5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0)05 — 0056 — 02

    一、近代以来法德关系的发展演变

    法德两国从中世纪开始就处于斗争状态之中,法国为了其欧洲大国地位试图阻止德意志帝国的统一,而德国的分裂使其在与法的斗争中处于劣势。于是,德意志帝国开始寻求统一之路,1870年的普法战争就是其统一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最终法国战败,统一的德意志帝国出现,改变了欧洲的国际关系格局。德国把屈辱性的《法兰克福条约》强加给法国,惨败的法国被迫割让具有战略意义和资源丰富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偿50亿法郎。更令法国人屈辱的是普王威廉一世竟以胜利者的姿态在凡尔赛宫加冕为德意志皇帝。

    1870年的战争并没有结束法德之间的宿怨,阿尔萨斯和洛林问题为法德关系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恩格斯曾预言:“兼并的结果,法兰克福和约对于法国来说只不过是暂时的休战”,〔1〕“法国将力图而且必须重新得到阿尔萨斯和洛林”。〔2〕德意志的统一使其成为当时欧洲重要的一极,德国首相俾斯麦为巩固战争成果,最初采取防御性的保守主义路线,力图孤立法国。欧洲局势的变化使其改变原来的不结盟政策,开始走上了结盟的道路。但是,无论是三皇联盟还是三国同盟,其政策的最根本的主线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即防止俄奥敌对或过于亲近,最大限度的孤立法国。

    1914年以法国为主的协约国和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之间爆发了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1918年11月11日,德国代表在巴黎东北的贡比涅森林联军司令福煦的列车上投降,法国洗雪1870年耻辱的机会到了。于是法国把苛刻的凡尔赛合约强加给德国,收回了阿尔萨斯和洛林,并剥夺了德国的一切海外殖民地,德国还需赔偿大量的货物和黄金。这使德国人和1870年的法国人一样,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种子,法德之间的再次战争不可避免。

    1939年纳粹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具有戏剧性的一幕是当德国攻下法国,迫使贝当政府投降时,希特勒特意把接受法国投降书的地点安排在当年的贡比涅森林的列车上。

    二战结束后,国际格局的中心从欧洲开始向大西洋两岸转移。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大国,而曾经独据世界中心的欧洲因为战争逐渐衰落。欧洲各国开始反思,认识到欧洲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对付来自美苏的潜在威胁。在此基础上,法德走向和解。1950年法国外长罗伯特·舒曼提出了关于建立欧洲煤钢联营的“舒曼计划”,阿登纳立即做出反应,表示支持。1951年4月,法德意荷比卢六国外长签署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之后《巴黎协定》使联邦德国以“平等成员国”的身份加入北约组织,法国逐渐放松对德国的限制。1957年《罗马条约》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法德两个民族终于在欧洲一体化的框架内走到了一起。

    二、近代以来的中日关系发展演变

    近代的中日关系是主要表现为日本的侵华史。1894年日本挑起了甲午中日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割占中国台湾等地区,最严重的是《马关条约》的签订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几十年后,日本又发起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南京大屠杀杀害了中国60多万人,日本军国主义犯下滔天罪行。两场战争使两国人民受到创伤,两国社会开始倒退。

    1972年可称是中日关系史上的里程碑之年,中日两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开创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中日邦交正常化”至今的36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世纪70至90年代是平稳发展阶段和90年代至今为复杂多变阶段。

    建交后的二十年中中日之间总体上以合作和友好为主,尽管双方也曾有过摩擦和矛盾。主要表现在1972年签订了《中日联合声明》对台湾问题和历史问题作了原则规定;1978年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两国在双边地区安全问题方面达成共识;另外,日本决定向中国提供日元贷款,开启了两国政府间的经济合作关系。进入80年代,两国之间出现摩擦,但并没有影响到两国的良性互动关系。

    90年代以后,中日关系进入了新时期,高层间的互访频繁,两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中日之间的贸易额不断增加,日本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出口国。同时,两国间的政治摩擦日益凸显。1994年日本不顾中国政府反对邀请台湾行政院副院长访日;日本政府修改教科书,公然篡改历史,否定对中国等亚洲国家的侵略;2001年小泉以公职身份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其后连年参拜导致中日首脑互访中断四年多;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国领土,“日本青年社”屡次登岛,日本政府非但不对这些侵犯中国领土的行为加以限制,反而不顾历史事实,强说钓鱼岛是日本领土。钓鱼岛问题和近年来出现的东海石油问题等纠缠在一起,成为当前和今后中日关系发展难以绕过且令人担忧的问题。中日之间明显的呈现了一种“政冷经热”的关系。

    三、解读法德中日关系

    法德之间、中日之间的关系可谓错综复杂,二者存在相似之处:

    (一)地缘政治的角度,法德是中欧的重要大国,且两国是邻国,二者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很深。而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亚洲重要国家,敏感性和脆弱性在两国之间有集中体现。

    (二)现实主义认为权力决定国家利益和行为,利益是政治的核心。在推动法德两国和解的主客观因素中,对国家利益的考虑占主导。面对美苏争霸的新形势,德法两国考虑到要想在国际舞台上有立足之地,合作势在必行。中日在当今全球化和无政府社会的大背景下同样存在利益和谐的地方,两国的经济依赖程度越来越深,中国已成为日本最大的贸易国,日本与美国、欧盟一起成为中国的前三大贸易国,经济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日两国与法德两国也存在不同:

    (一)两对国家看待历史的态度上有很大的不同。二战结束后,德国对待历史的态度很诚恳,德国总理勃兰特在华沙犹太人死难者纪念碑下下跪。得到了世界人民的谅解,同样为德国树立了良好的大国典范。但是,日本的法西斯势力并没有彻底清除,国内仍然存在残余势力,且日本国内尤其是高层部门对自己国家犯下的罪行始终没有清醒的认识,甚至歪曲历史,否认对亚洲人民的侵略,公开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因此,日本始终得不到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的原谅和认可,大大损坏了其在国际上的威望。

    (二)文化认同感不同。建构主义认为世界政治是通过社会建构而存在的,世界政治体系除了物质结构外还存在社会结构,认同决定利益和行为。德国和法国都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信奉资本主义价值观:资本主义制度、市场经济和自由民主思想,文化上都属于基督教文明。中日两国之间目前缺乏文化认同感,二者属于不同的政治体系,坚持不同的政治制度,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分歧,且信仰不同的价值观,中日两国仍需整合。

    由此可见,中日之间的关系要比法德关系复杂的多,中日和解的存在更多困难,但是法德和解对中日关系的改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理论构建中日关系

    中日关系至关重要,其处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两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关系到亚洲的稳定和崛起,关系到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因此,中日关系需要谨慎处理。

    首先,中日两国应像法德那样从现实主义视角出发,寻求共同利益。现实主义奉行权力界定利益观,利益是政治的核心。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中日两国的利益交叉和互补之处越来越多。经济、地域上已经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相互依存关系;在反恐问题上,二者的利益是一致的;和平和发展是两国的共同追求。基于此,中日两国政策制定者应充分利用二者的结合点,以利益和谐来代替冲突,推动中日关系向前发展。

    其次,中日两国须从战略高度来把握。这正是法德所做的,最主要的是正确认识世界大国应当承担和履行的国际责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国,对日本来讲,首先就是对历史上给世界和平发展造成的破坏进行真正的反省,对其侵略行径给亚洲各国造成的严重伤害进行忏悔和道歉,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是世界和平发展的推动者和建设者。对中国来讲,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为重,正确认识和处理中日关系中的摩擦,不以局部的不和谐影响两国的全面发展。多做有利于和平发展的努力,不做激化矛盾扩大紧张的举动,这些是中日两国必须履行的国际义务。另外,中日两国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过程中,必须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属亚洲,又都处于东北亚,在各自向世界强国转变中不可能没有竞争关系,不可能不产生摩擦,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种竞争关系及摩擦。

    再次,建构主义认为国家可以造就一种从根本上就趋于合作的国际政治文化。无政府性不是国际关系的第一推动力,因为无政府本身也是国际社会成员在相互关系中建构的,它可以是敌对冲突,也可以是友好合作,根本在于国家社会成员如何去建构他们之间的关系。主体间的实践活动形成共有观念,共有观念形成文化,文化决定了行为体的身份、利益和行为。因此,中日之间需要建构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认同感—亚洲意识。日本自古就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学在日本颇受关注,特别是最近当儒家文化在世界各地掀起热潮时。基于此,中国应抓住这一有利条件在中日之间架构沟通桥梁,用观念性因素来推动行为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和平环境使中日之间能够正确的对彼此的角色、利益、安全进行相互认同。

    最后,中国应努力发展“价值观外交”。约瑟夫·奈提出“软权力”这一概念,奈认为软权力指的是“一种源于文化和价值观念并在大多数情况下被忽视的吸引力”。 〔3〕事实证明,软权力在当今国际关系领域的作用日益凸显,各国在发展硬实力的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软权力。中国近几年与其它国家之间进行的“文化交流年”其实就是弘扬软权力的一种表现。随着各国之间相互依赖的日益加深,中国要想成为强国,光靠发展经济和军事实力是不够的,文化影响力必不可少。中国应向世界各国大力弘扬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以文化增强理解进而推动国家关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37.

    〔2〕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510.

    〔3〕 约瑟夫·奈.硬权力和软权力〔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6.

    〔4〕王绳祖.国际关系史上册〔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5〕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M〕.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6〕王新生.中日友好交流三十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7〕马端云,高秀清,王升.中日关系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康拉德·阿登纳.阿登纳回忆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9〕A·W·德波特.欧洲与超级大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10〕王蕾.康纳德·阿登纳的欧洲战略述评〔J〕.世界历史,1996,(05).

    〔责任编辑:杜宇〕

    推荐访问:关系 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