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论习近平主席重要讲话的历史意蕴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5 10:10:15 点击:

    【摘要】习近平主席的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评价,集中体现了习主席对历史的认识和把握。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将“中国梦”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历史的内在逻辑;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加民族自信心;在对待历史方面,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过程,正确面对历史的曲折和错误,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把握、认识、分析历史。这三个层面互为一体,构成了习主席讲话的历史意蕴的内涵。

    【关键词】习近平重要讲话;历史意蕴;中国梦;中华文化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5)10-0004-03

    习近平同志自担任党的总书记和国家主席以来,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对象,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类型包括讲话、署名文章、谈话、回信、批示等等;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化、生态、外交等。纵观习近平主席系列重要讲话,体现在一个“新”字上,令人耳目一新、备受鼓舞;凸显在一个“实”字上,真抓实干、实事求是;表现在一个“真”字上,情真意切、落地有声。习主席以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巨大的理论勇气,为我们描绘了“中国梦”的美好前景,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将“中国形象”推向世界,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雄才大略和勇于担当历史使命的阔达胸怀。学习习主席的系列重要讲话,能够使我们深入了解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和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笔者认为,习主席的系列重要讲话,具有厚重而深远的历史意蕴,从“历史意蕴”的角度,分析和解读习主席的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角度和思路。所谓“历史意蕴”指每个国家和民族,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和积淀的历史观念、文化成果及其载体,包括一个民族特有的历史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心理特征等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习主席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历史意蕴包含三个层面:将“中国梦”建立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之中;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传播、阐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辩证看待历史的曲折和选择,以宏观的视野认识、分析历史。三者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了习主席讲话的历史内涵和意蕴。

    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站在历史的高度,提出了“四个讲清楚”,即“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和“必然的发展道路”。这“四个讲清楚”的核心就是深厚而流长的中国历史和辉煌而厚重的中华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之中。习主席在教导各级领导干部学习文化知识时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这与李世民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的思想是一致的。习主席对中国历史、近代史及党史的融会贯通,使其讲话具有了厚重的历史意蕴。

    一、将“中国梦”融入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使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了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维度,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历史的内在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国家博物馆举办的《复兴之路》大型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这一概念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联系在一起,习主席回顾了中华民族的“昨天”,分析了当下中国的“今天”,展望了祖国发展的“明天”;并引用了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雄关漫道真如铁”和《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的“人间正道是沧桑”以及李白的《行路难》的“长风破浪会有时”三句诗词进行了言简意赅的概括,从而使我们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建立在厚重的历史之上。习主席说,中华民族的昨天,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我们这个民族,近代以后,遭受苦难之深重,付出牺牲之巨大,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但是中国人民从不屈服,不断地奋起抗争,我们也终于掌握了自己的命运。中华民族的今天正可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改革开放以来,总结历史经验,不断地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的明天可谓是“长风破浪会有时”。

    从习主席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把握“中国梦”在历史发展中的脉络和逻辑,“中国梦”连接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扎根于13亿中国人的现实(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昭示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所以,习主席在与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深情地说: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在中法建交50周年纪念大会上,习主席也强调:中华民族最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的历史文化、历史命运、历史条件决定了中国人民必须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实现自己的梦想。

    习主席在各种场合反复讲述“中国梦”与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尤其是同中国近代史之渊源和联系,这种讲述不是笼统的,而是同中华儿女的担当意识和牺牲精神联系在一起的,在谈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时,他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精华中,总结出“四种民族精神”,成为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征途中的精神资源:即,政治抱负(范仲淹),报国情怀(陆游、林则徐),浩然正气(孟子),献身精神(诸葛亮、文天祥)。习主席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这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更是我们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需的精神力量。

    二、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了中国、他国、世界的空间维度,从而以“中国声音”传播中华文明

    习主席不仅在国内各种场合深刻而反复地讲述中华民族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使我们深刻地认识了中国历史的厚重和意蕴,增加了民族自信心;习主席站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更是以一种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和领袖风范向全世界阐释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习主席以其特有的个人魅力展示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尤其是在2015年春天访欧过程中,在荷、法、德、比四国及两个总部所做的六场公开演讲中,四次都是在阐释中华文化和中国历史,被称之为“文化之旅”“在这个古老大陆上刮起了强劲的‘中国风”’。

    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了演讲,他引用中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古今贤文》的“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深入浅出、全面系统地阐释了中国的文明观:文明的多彩性、平等性和包容性。如果说这是一条“公理”,适合每一种人类文明,习主席重点阐释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变迁”“精神追求”和“精神标识”,他指出: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习主席强调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和丰厚性,并进一步介绍了中国文明对世界尤其是亚洲国家的影响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习近平主席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介绍了中国的“四个特征”:“有着悠久文明的国家”“经历了深重苦难的国家”“实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家”“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并进一步介绍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和博大精深的文明特征: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构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思想基础,有自己独特性的价值体系。

    习近平主席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的演讲则集中介绍了中华民族的特性: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一个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一定要在其薪火相传的民族精神中来进行基因测序。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中国自古就提出了“国虽大,好战必亡”的箴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睦邻友邦”“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理念世代相传。

    习主席关于中国文明独特性和世界文明多彩性的论述,不仅以“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示了坚定、自信、悠久的东方文明的魅力,而且回应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也为当今纷争动荡的世界提供了文明精神的指引和动力。

    三、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过程,正确面对历史的曲折和错误,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把握历史

    习主席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看待历史、认识历史和分析历史。习主席在各种场合阐述“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并且“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并没有盲目自信,而是客观地指出“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以及“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习主席辩证看待历史的发展过程,正确面对历史的曲折和错误集中体现在《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关于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功绩的评价以及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认识不仅是一个对历史的认识问题,更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习主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勋,并提出了辩证的评价历史和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

    习主席在讲话中全面论述了历史观:一是评价历史及历史人物所遵循的原则,二是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及功过,三是我们汲取的经验教训。习主席首先明确肯定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杰出贡献: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然后把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评价放入三个历史进程中进行观照,以历史的发展作为坐标系,以此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勋和毛泽东思想的伟大。在“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毛泽东同志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是走在中华民族和世界进步潮流前列的伟大人物。”毛泽东同志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习主席集中总结了毛泽东的“四个创造”,即“创造性地解决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创造性地建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创造性地缔造了新型人民军队”(军队建设问题);“创造性地建设了革命统一战线”(多党合作制问题);正是这“四个创造”,才能够提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正确的战略决策,及时解决了中国革命进程中一道道极为复杂的难题,引导中国革命航船不断乘风破浪前进。尽管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走过弯路,但为我们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经验和提供了条件,为我们党和人民事业胜利发展、为中华民族阔步赶上时代发展潮流创造了根本前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习主席站在新的历史高度,提出了“看待和分析”问题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也是我们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态度。

    一是要遵循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不能够超越历史的具体环境去评价历史人物这一原则。习主席提出了“四个不能”,即不能“把成功归功于个人”,不能“把挫折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条件要求前人”,同样,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这种原则既实事求是又公正合理,是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观。为我们正确认识和看待历史提供了高屋建瓴的历史观。

    二是伟大的领袖和人物都会受到时代条件的限制。对待犯过历史性错误的领袖和伟人,如何进行客观的评价和分析,习主席提出了“两个不能”,即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进行个人崇拜”;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就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如果这样,就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而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三是对我们自己的领袖和政党所犯错误的态度。这是衡量党是否伟大、是否真正对人民负责、是否对历史负责的重要尺度。习主席以政治家的胆略提出了“三原则”即“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坚决纠正”。其目的就是要从错误和失误中汲取教训,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更大的胜利。

    习主席的一系列关于中国历史、中华文明和毛泽东思想的认识和评价,集中体现了习主席对历史的认识和把握,论述既系统又深刻、既精辟又有说服力。在国家发展问题上,将“中国梦”融入到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之中,使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历史的内在逻辑;在世界政治舞台上,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在对待历史方面,辩证地看待历史的发展过程,正确面对历史的曲折和错误,从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来把握、认识、分析历史。这三个层面互为一体,构成了习主席讲话的历史意蕴的内涵。这也是习主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进行的新阐述、新概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也体现了我们党一贯的实事求是的精神。

    责任编辑:赵春燕

    推荐访问:意蕴 重要讲话 主席 习近平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