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5 09:05:20 点击:

    随着交际原则在教学中的运用,建立在目的语文化认知和应用基础上的交际能力被确立为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束定芳、庄智象曾指出:“具有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的英语学习者,其英语交际能力的获得相对容易些。”蒋惠英、陈维维等都对此做了研究,提出在英语语言与文化学习中,要高度重视中国文化的渗透,使其发挥更大的正迁移作用。在本次研究中,我们课题组将研究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产生的正迁移作用,对英语学习者实行“双语”教育,提高学生的母语和母语文化素养,促进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使英语和英语文化的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研究方法

    由于低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较高、动力较大、投入时间较多,英语表达能力处于上升期。因此此项调查选择低年级的学生为调查和受试对象。首先,对入校时英语单科成绩高、汉语成绩低和汉语基础好、英语属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学生做追踪调查比较,尤其是在阅读、翻译和写作方面的差异。之后课题组成员设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中国传统文化、汉语语言文字、中国古代文学等诸多方面,调查学生对于目前课堂上中西方文化补充信息量及补充方式的意见和看法。然后随机抽取受试班级,由任课教师按顺序在课堂时间发放三部分问卷,受试学生不借助任何辅助工具,在1个小时之内独立完成。之后,整理分析调查结果,了解学生对课堂的评价与自己的需求。然后,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不同受试班级的翻译、写作和阅读课的课堂教学中,研究并实践利用中国文化的正迁移作用的方法。

    二、结果分析

    1.英语学习中文化导入的问题。通过课题组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学生与老师在文化学习必要性方面看法相同,但是在文化内容的选择上出现了分歧。老师和教材都过于注重主流的英语国家文化,误以为“全球化”等同于“英美化”。

    2.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能力问题。中国传统节日,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经问卷看出,受试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传统节日的难度较大。

    3.中西方文化的掌握情况对比。大量研究认为,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与目的语语言的习得相辅相成。问卷结果反映出目前中国学生的西方文化知识并不欠缺,但对中国文化的认知程度却偏低,对母语文化的了解不容乐观。

    三、中国文化对英语学习的正迁移作用

    语言反映文化的特征,因此在学习外语时,母语不可避免地会对外语学习产生影响。所谓迁移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由于目标语与已经习得的语言之间的相似和差异而产生的影响。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已有知识对新学知识有帮助,就是正迁移;相反,即为负迁移。这些年对语言文化的大量研究表明,母语文化在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中会发生正迁移作用,即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会对外国语言文化的学习起帮助和促进作用。高一虹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弗洛姆(BrichFromm)的“生产性人格”理论,通过对52名中国外语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实验提出了“生产性外语学习”的概念,即“在目的语学习的过程中,目的语与母语水平的提高相得益彰;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的鉴赏能力相互促进;学习者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在生产性外语学习中,母语和母语文化起着积极的作用”。许多英语界泰斗如傅雷、钱钟书、季羡林、许渊冲、王佐良、许国璋、王宗炎等也都是学通古今、在中国语言文化方面有极高的造诣的,还有林语堂的《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和《吾国吾民》(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丁往道的《中国文化掠影》(Limpses of Chinese Culture)等,都是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典范。在本实验中,课题组针对如何在英语语言与文化学习中正确利用中国文化,使其发挥正迁移作用进行了研究。

    1. 中国文化是培养英语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基础。首先英语教师与英语学习者对于英语教学中运用中国文化要有正确的态度,尊重不同的文化,发现两种文化的共同点,从而建立对于文化的认同感。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到中国旅游、学习和生活,对我们厚重的文化底蕴充满了好奇和渴望,因此,英语学习者有了新的责任和义务——知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盲目崇洋的民族自卑心态或狭隘的民族主义都会阻碍跨文化交际的发生。所以英语学习者要在学习他人的过程中不忘展现自我,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是脱离或蔑视中国文化,而是要增进文化交流。

    2.中国文化是进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重要参照。第二语言与文化的学习是在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对比中进行的。恩格斯曾说过,“只有将母语同其他语言对比时,你才能真正懂得所学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以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为基础的,而要获得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必须以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的对比为前提。也就是说,英语学习者只有通过中西文化对比,才能发现两种文化之间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培养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而要想进行对比并发现两种文化间的异同,学习者须对两种文化均有了解,否则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无从谈起。因此,英语学习者必须提高自身的中国文化素养,培养良好的母语交际能力,从而提高其英语交际能力。

    传统的英语教学中以呈现汉英差异为主,对英汉相同之处一笔带过,不做强调,致使学生在中国文化与英语语言文化耦和时不能做到温故而知新。虽然突出英汉差异,可以更鲜明地让学习者了解目的语的语言与文化,但同时也剥夺了他们连接先行学习和后续学习的某种机会,结果学习中不能产生共鸣,积极性受到打击。Atkinson谈到外语教学中母语使用问题时,主要谈了对比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于学习英语的人头脑中不可能是一无所有,只要有机会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英语与母语进行对比。他认为,我们的教学应顺应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但和对英美文化的了解相比,学生还没有把所了解到的零散的、感性的中国文化上升到一个系统的、理论的高度,这就需要老师在话题涉及英美文化特征时适时地和中国文化加以对比,通过分析,找出其中的共性和差异。比如在谈到美国的个人主义价值观(individualism)时,就应该与中国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做对比。两者的差异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英美人习惯但我们不理解的做法,一些具体的交际规则,比如英美人对隐私的重视、不能理解中国人对恭维和夸奖的谦虚回答等,从而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以此类推,在英语学习中遇到一种英语文化现象很难明白的时候,如果用一个相似的汉语文化现象作参照,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我们还可以在现有的课程内容中添加中国文化以及文化对比的内容,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中外文化对比或外国人士为介绍和评价我国文化而撰写的有关我国历史、文化、民俗、政治和经济等方面的文章等等作为补充阅读材料,以帮助英语学习者多角度地感知中国文化。

    3.在英语课堂上渗透中国文化,可以提高学生的母语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师对英语教材的讲授若采用汉语和外语相结合的方法(如在具体问题的讲解时,教师可以使用汉语,目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化的内涵。在讲解过后的教师点评、思考题的设置和解题部分可以使用英文,并在每一章节的最后一部分给出相关的词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就会一直处于中国文化的氛围之中,对中国的历史、文学、风土人情、政治制度、教育体系都有所了解,这就给中国文化的渗透提供了先决条件。比如可以帮助学生选择一本中英文对照的有关中国民俗的读本,教师布置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相关内容,对教学中要涉及到的相关内容可以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预习,课上的自由发言时段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轮流向全班介绍所读内容,教师进行适当点评和讲解。再如,我们在讲到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话题时,就可以结合我们国家传统文化中妇女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用英文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既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扩充了他们的词汇量,让他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更为实用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他们学到了用英语介绍我们的中国文化,提高了包括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在内的综合素质。

    中国文化对我国英语学习者的滋养是在长久的潜移默化中形成的,它自始至终影响着一个人的思维和信息的取舍。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若能利用中国文化的正迁移作用,对深入掌握英语的精髓是非常有益的。对于语言间由于个性而引起的差异,我们应通过比较法,研究如何跨越差异,培养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增强对文化差异的宽容性,掌握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最大限度地消除负迁移的干扰作用,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减少或避免“中国式英语”的发生,这也正是发挥中国文化正迁移作用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 杨文秀.语能能力·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4):5-8.

    [2] 束定芳,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92.

    [3] 蒋惠英,张杏文.母语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地位及必要性.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122-124.

    [4] 陈维维.外语教学中的“母语文化”.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9(8):142-143.

    [5] 高一虹.生产性双语现象考察.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责任编辑杨子)

    推荐访问:迁移 中国文化 英语学习 作用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