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新媒体与传统媒介融合的舆论空间探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5 06:55:06 点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与挑战。本文在回顾新媒体发展历程、媒体融合现状的基础上,对舆论空间开放性、导向性、包容性等形态特點进行了探讨,认为媒体融合条件下的舆论空间具有官民互动距离更近,舆论空间继续扩大,亚文化丰富多样,“网红”与“意见领袖”层出不穷等特点,应辩证看待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优势与缺点,逐步完善社会舆论空间体系。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媒介;融合;舆论空间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CN61-1487-(2019)03-0096-03

    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如日中天,对于传统媒体业态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然而,是不是传统媒介“已死”?目前,这个结论还悬而未决。新媒体与传统媒介正处于不断融合的阶段,占据不同的市场份额,吸引着不同的受众群体。在当今信息流与大数据的时代,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碰撞融合的过程中,舆论空间自身的特点也显现出来。

    一、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融合

    (一)新媒体的发展

    一是新媒体的界定和特点。新媒体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系列“新”的传播媒介。“新媒体”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的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发表了一份计划书,计划书里他第一次将“电子录像”称为“New Media”(新媒体),新媒体这个概念因此诞生。近年来,新媒体的发展在我国十分迅猛,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新媒体的中介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时间维度来说,新媒体的“新”只是一个比较概念,曾经的报纸、电视对于收音机来说,也是新媒体,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界限会越来越模糊。媒体作为一种工具,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演变、更新与升级。回顾媒体发展史,在信息技术更新换代周期逐步缩短的今天,新媒体的内涵不断深化,而外延也在延伸。在信息时代,不仅是技术变革和物质形态的变化可以产生新媒体,新的软件开发、新的信息服务方式的推出都可以称为一种新媒体的诞生。从技术的维度看,新媒体是基于数字技术的媒体,数字技术是新媒体所有功能实现的前提。新媒体的信息载体是比特,比特的流动不依靠于物质实体,只要有一台连入互联网的终端,就可以接收到海量的信息,与其他受众发生互动。

    对于新媒体,许多学者给出了自己的定义,新媒体受众大致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超媒体性。也就是说,随着网络的普及,手机、平板电脑等信息接收终端不断面世,超媒体信息服务成为新媒体提供的基本服务,人们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点击链接选择性地选择接受内容,用户可以自己掌控信息的选择权。第二,交互性,是指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的交流是双向的,且整个过程中互相可控交流的程度和效率大为提高,这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最明显的区别。数字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信息的发送与接收更加方便且成本逐渐降低,这是交互性增强的技术基础。第三,个性定制。新媒体更注重用户个人体验,重视一对一、点对点式的信息服务,尤其是借助大数据等技术实现私人定制,越来越符合个人的需求。第四,超时空性,新媒体利用连接全球电脑的互联网和卫星通信,使整个世界彻底成为一个打破地理界限的“地球村”,通信速度也大大提升,降低了交流的成本,提高了信息传播的效率。

    二是我国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作为后发制人的新媒体发展大国,虽然起步晚,但是在近十年来,中国的新媒体发展速度在全球位居前列。随着中国新媒体用户的持续增长及应用的不断丰富,新媒体的发展俨然成为推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动力因素。其具体表现在:网民数量庞大,新媒体产业不断升级,产值飙升;新技术新设备频出,移动互联网展现新活力;传播应用不断丰富,新媒体逐渐成为主流等。

    (二)新旧媒介融合的现状

    国内第一个引入媒介融合概念的张雯教授认为,研究媒介融合,可以从技术融合角度展开,也能从媒介文化融合角度展开,还能从媒介组织结构融合角度展开研究等。因此,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融合研究应从四个方面来探讨。

    第一,技术融合。首先是传播手段的融合,可以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媒体,也可以理解为大型传媒集团运用不同媒介的传播手段在一个大平台上进行整合,使这些媒介之间内容互相推销互相补充。再次是终端融合,手持媒体的发展,比如手机、平板电脑使传播终端与通讯终端相融合。最后是三网融合,也就是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融合。第二,市场融合。由于新媒体和传统媒介的物质形态已经融合,受众市场的划分自然也不会十分明确,媒介的需求市场一定是包含新媒体和传统媒介的。其业务也呈现融合的趋势,不同形式的信息要通过广播电视、纸媒和互联网等行业的互相联通,导致媒介组织的业务渗透融合,正如“互联网+”促进媒介紧密融合。第三,制度融合。不论说互联网还是传统媒介产业,技术和经济的融合的过程中也会出现问题,这需要管制方法的调整与更新。对于新生媒介环境带来的伦理问题,政府要及时对媒介市场进行调控,建立健全相关立法。第四,文化融合。毫无疑问,新媒体与传统媒介的融合是符合全球化趋势的,这样的媒介融合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促进文化交流。受众终究是利用媒介来进行信息的交流置换,这一定程度上也是不同文化的传达沟通。融合媒介平台带来的文化交流,不仅有助于人们拓广知识面、加强交流效率,也能促进人们进行更全方位深入的有效沟通。

    目前,随着信息产业融合和改革的深入,媒体产业并购使媒介融合形式更加多样化,给媒介运营带来新的机遇。媒介之间跨媒体、跨地区融合,以及媒介产业和其他产业的多元化融合,可以使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发生巨大变化,从而大大增强媒介的实力和影响力。尤其是知识付费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自媒体大军也越来越多参与进来分一杯羹。应当看到,新媒体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巨大潜力,不论是从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是大势所趋,新旧媒介融合的变动状态日新月异。

    三、沙孟海的书法教育目标

    一方面,沙孟海是中国书法高等教育的奠基人,参与组建了中国第一个书法本科专业,主持过第一个书法篆刻研究生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个接受传统教育,并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力的书法大师,在时代巨变的洪流中,沙孟海并没有迷失方向、固步自封,而是结合时代变革和教育发展的脉络与时俱进,认真思考书法篆刻在当代生存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他在著作《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详细对新中国成立后书法的发展进行了全面回顾,在高等书法教育方面指出应该“走向学科性质的教学”。这一提法是沙孟海的远见卓识,也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另一方面,作为传统文化精髓的书法艺术,沙孟海认为其教育要实现的目标是传承和创新。传承要充分继承和发掘祖先留下来的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创新是要在古人的基础上不断开创空间,吸取时代元素,让书法文化的生命力永不枯竭。无论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还是生活中,沙孟海时时关心学生的成长,时时把书法教育放在心上。据学生刘江回忆,沙孟海在生病住院时给他的信中提到“潘(天寿)陆(维钊)二先生创办这个专业,有远大的理想,可惜他们已不在人间。现在全国书法专业只有我们一校,国家赋予的任务甚重,我们要特别珍重。”从这句话我们看到了老一辈艺术教育家关心国家、民族文化事业的赤诚之心,看到了在潘陆二位先生过世之后,沙老接过了这个“火炬”,并时时挂在心上。沙孟海内心所追求的书法教育的宏伟目标,并不是为个人之荣辱得失,而是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把书法事业放到历史长河中,在世界艺术座标上,检看自己的历史任务与使命。

    四、沙孟海的书法教育过程和方法

    马斯洛认为,教育重视学生的直接体验,注重知识以外的社会经验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在书法教育教学过程中,沙孟海非常注重学生基本功的磨炼,他认为书法学习是一种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学习,增强动作技能只有通过下苦功夫多练以丰富直接体验,心智技能只有通过生活的经验感悟以加强。在《与刘江书》中,沙孟海十分重视小篆和正楷的训练。他认为学习楷书和篆书能强基固本,可以为学习不同的书体奠定良好基础。除了强调多练增强直接体验之外,沙孟海还强调要深刻理解,充分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比如在学习小篆时应该充分了解字体、书体的变迁,从而丰富自己的学养。因为书法是技巧性很高的艺术品类,理解和练习两者都不可偏废,应该做到多练多写“多练方能熟生巧”。“深刻理解”即认识书体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掌握精髓,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盲目练习;盲目练习,缺少正确理论指导,往往容易走弯路,或走偏方向。

    此外,沙孟海认为,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与其他学科相比书法教学是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教育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不是单纯的学生听,教师讲,只有教师讲是远远达不到书法理论知识和技法的学习要求的,它需要学生不断地练习、领悟。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好自己的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好学生求知的陪伴者和解惑者。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学习态度,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学生在书法学习中应该端正态度、热爱学习,积极学习。如果为学生创造适当的条件,学生是有解决自己问题的能力的。沙孟海的这种观念和罗杰斯提出的“非指导性教学法”非常相似,非指导性教学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为主,教师为辅,让学生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根据需要选择学习方法,实现主动学习,自我管理。

    另外,沙孟海非常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他主张人品和书品相统一。书品即人品,历来是品评艺术家和书法作品优劣的标准之一,历朝历代都有书法家赞成这种观点,如李世民、柳公权、武则天、朱和羹等,其中朱和羹的相关论述最精彩。沙孟海在他品评历代书法家时,尤其看重其人品。比如他在评王铎时,首先肯定王铎天分高,得王书正传,矫正了赵孟頫、董其昌的末流之失,但是也明确地指出王铎明朝阁臣失身于滿清的污点会贬低王铎作品价值。在教学实践中,他经常教导学生: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问和文章。在书法实践中,沙孟海提倡技法培养与德育培养同等重要。从他对书法的谈论中,更能体会他对书法教育的评价思想。在书法教育教学活动中,沙孟海强调学术滋养艺术的重要性。这里所说的“学术”指的是文化学习,只有加强文化学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才能提升“字外功夫”,有了足够的字外功夫,才能使自己书法艺术水平达到新的高度,重技法而轻文化将会制约书法水平提升的空间。沙孟海经常对学生说历代的大书法家中没有只会技法的书法家,也没有不懂文化的书法家,学习书法必须要有文化和学问做支撑才会有所成就。学生的书法学习要处理好技法与文化的关系,只有把技法练习与文化学习相结合,努力提升字外功夫才能使自己的书法学习迈向新的高度。

    综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沙孟海在书法教学实践活动中所体现的教育理念是具有深刻的人本主义意蕴的,是书法教育顺应时代潮流发展的产物。在20世纪时代变革、中西方文化碰撞大背景下,沙孟海的书法教育理念隐约受到了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作为一个经历三个时代,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并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功力的书法艺术大师,沙孟海能够把握时代发展的脉络,既能珍视传统,又能放眼世界,这反映了开阔的胸襟和远大的眼光。当今书法教育理念决定了书法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这关乎书法的传承问题以及书法的未来。我们要深入学习和研究沙孟海等老一辈教育大家给我们留下来的宝贵的书学理念,并结合时代发展的脉络而付诸实践,书法才会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注 释:

    ①《教育部国家语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语言文字工作的意见》,教语用〔2017〕1号。

    ②《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1〕4号。

    参考文献:

    [1]刘江.百年树人——沙孟海书法教育思想初探[J].新美术,1990(03).

    [2]徐清.沙孟海学术研究[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4.

    [3]杨信鸽.沙孟海书法教育思想的价值取向[J].书画世界,2015(03).

    [4]陈远鸣.潘天寿沙孟海书法比较的启示[J].书法赏评,2010(02).

    [5]R.T.Massey.Personality theories:Comparisons and syntheses[M].D.Van Nostrand New York,1981.

    [6]陈振濂.沙孟海翰墨生涯[M].澳门:澳门艺林出版社,1989.

    [7]刘放桐.“人本主义”和“人本主义哲学思潮”随想录[J].学术月刊,1999(10).

    [8]沙孟海.沙孟海论书丛稿[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7.

    [9]吴梅作.罗杰斯“非指导性教学”思想的浅析和借鉴[J].外国中小学教育,1997(01).

    [10]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J].东方杂志,1930(02).

    作者简介:沈金龙(1988—),男,云南腾冲人,心理学硕士,昭通学院心理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格心理和书法心理研究。

    许云,男,汉族,云南镇雄人,现为昭通学院书法专业负责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化史、书法学。

    推荐访问:探究 媒介 舆论 融合 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