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岭南音乐的文化守望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5 06:45:12 点击:

    王少明(以下简称王):冯老师您好!您的《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我和我的研究生都很感兴趣。这本洋洋50多万字的专著,2007年荣获第六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二等奖,以此书为代表的一批成果,是您近六十年来研究心血的结晶,也成就了您在岭南音乐研究领域的翘楚地位。我们觉得,这同您的研究方法、研究取向,如文化分析、文化阐释等有关。今天我带研究生来,就您的岭南音乐研究等问题,师生一起进行一番访谈、对话,好吗?

    冯明洋(以下简称冯):好的!翘楚地位不敢当。但音乐文化研究的方法和命题,确实是我长期坚守着的。您称我为岭南音乐的文化守望者,这很恰当,守望二字比翘楚更真实、可爱!

    王:文化,实质是人化,是人类创造文明、创造历史并令其人化的过程。研究文化现象,当然需要研究音乐。人类的初始文化,应该就是音乐!但也有人说文化的初始现象是诗歌,是文学;还有人称文学为母学的!

    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名篇《诗经》是唱的,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名篇《荷马史诗》也是唱的。音乐作为有声文化,伴随语言、劳动呼号,创造了人类最早的初始文化。而音乐从摇篮曲到婚礼歌,到葬礼歌,伴随人的一生。研究人,研究文化,从音乐开始。“通过音乐,了解文化,进而更多的了解人类自己。”是我六十年来研究工作的基本主旨。

    王:尼采也是把音乐看做比其它任何艺术都更为根本。尼采和叔本华所建构的新本体正是以音乐为基础的。

    冯:尼采和叔本华,一直被视为唯心主义学说,被批判、被忽视,这是不科学的。

    王:所谓唯心,涉及认知、审美、宗教、道德意义。佛教就渗透着这四个方面。其本质是一种心性,即生命层面的。

    冯:佛教有个重要派别“禅宗”,六祖慧能创立于广东南华寺,其寺庙音乐也是岭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视为宗教音乐研究专题之一。

    王:不仅宗教音乐,还有巫、巫术、巫文化、巫觋音乐等,也值得研究。美学家李泽厚在其《已卯五说》里讲到巫和人类的情感、意识、心灵紧密相连的关系。

    冯:古代南方巫文化相当发达。岭南民间至今仍有巫术、巫歌流行。1960年代暑假我带学生采风时,曾遇一位老歌师仙逝。为等候远方亲属,在屋内停灵三天,只在床头置清水一碗,请巫师绕灵唱歌,炎夏酷暑中遗体完好不腐。当地人说是巫术灵验。《越歌》一书也曾提到此例,强调岭南巫觋歌乐研究不可忽视。

    王:巫文化是楚文化的重要特征,也是楚文化浪漫主义之源,对于岭南音乐文化应有直接影响。

    冯:有书可证,西汉刘向《说苑·善说》中记述的《越人歌》便是一例。

    学生:冯老师说的《越人歌》在冯小刚导演的电影《夜宴》里作为宫廷歌乐被引用过。请问电影里的《越人歌》是怎么回事?

    冯:《夜宴》里的《越人歌》原封不动引用了原歌词,但曲调是作曲家谭盾自己创作的。为此事《广州日报》记者在采访《越歌》一书获奖情况时问过我。我说是两回事。第一,原来的《越人歌》是一位越女船工在船上向船主人楚王子单独唱的情歌。电影中用作宫廷歌舞群唱,不一样。第二,史书中记述的《越人歌》有词无曲,电影中的《越人歌》原词一字不差,但曲是今人创作,不要误认为是古歌。

    学生:误认为是古歌的例子确实有。如课堂讲音乐史,有人借用后人配乐的古歌放给学生听,例如《诗经》中的《关雎》、《伐檀》、《硕鼠》等,都有后人配歌,容易被学生误认为是古歌。

    冯:我也给学生听过,虽然说明是借用,仅仅“借曲知词”而已,但总会被误传、误解。

    王:杨萌浏先生最反对这样做,指出那些是“伪歌”。远古尚无记谱法,后人根据近世的琴曲、筝曲、琵琶曲、民歌等附会编配,而以讹传讹。

    学生:《广州日报》2009年7月11日有这次访谈记录,发表时标题直称电影《夜宴》里的《越人歌》系伪歌。

    冯:访谈中我也引用古语“乐由心生”、“唯乐不可以为伪”等,批评那些伪歌。但是并无指责电影音乐和谭盾的创作之意。

    王:古代诗歌大多是唱的,《诗经》、《楚辞》、《越人歌》等都是先秦经典,流传下来有词无曲,很遗憾!

    冯:既然是民歌,是口头文化,民间总会有传承线索。有学者提出横向比较、逆向考察等方法,我也做过实验。例如:把古代《越人歌》词对照湖北编钟《楚商》曲,再比较现代壮族《船歌》词曲,三者叠置,比较研究,就感到《越人歌》可能仍活在今天壮族民歌中。这种认知,说到底还是源自于对整个人文历史分析研究的结果。

    王:这种横向比较、逆向考察的实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在2011年和2013年都有冯老师的论文发表。同学们可以找来看看。现在请回到《越人歌》文本和本事的研究吧!

    冯:战国时,越地属楚。楚共王之子鄂君子晰舟游越水,“钟鼓之音毕”,船工越女歌起,直面向王子抒唱爱慕之情,王子急步向前应之。一个“拥楫而歌”,一个“举绣被而复之”。两相交映,充满浪漫情怀的王子和自由自在的越女,把楚文化和越文化的特征鲜活地留存在《越人歌》中。

    王:这种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和越文化的自由自在形态,两者交融的实证是可信的。《越人歌》和刘向的记述,含有很丰富的文化信息。

    冯:刘向记述中的“钟鼓之音毕”,引起我对1990年代湖北编钟博物馆来广州展演的《楚商》曲,和1960年代采风记录的壮族《船歌》词曲,同《越人歌》三者對照的兴趣。结果是发现三者极为近似。值得注意的是,《楚商》和《船歌》均为商调式,而今日的壮族民歌乃至整个越裔民歌,多数为徵调式。商调式只占极少数并多为古歌。

    学生:商调式与徵调式,也是近关系,影响应是直接的、显著的。

    冯:对!语言学家的话也启发了我。相传,在越汉杂处的漫长历史中,从古代的越语越歌越文化,到现代的粤语粤歌粤文化,其演化进程的中介是楚语楚歌楚文化。这又引起我联想到华夏族群大迁徙、百越族群大融合、岭南各族大整合大重建的途径,以及大整合大重建进程中,语言音韵和民歌音调的比较分析。以现代方言和民歌为据进行逆向考察,分别对西北、中原、吴越、楚越、岭南等地的方言与民歌进行排比,结果发现也是徵调式为主、为多、为近似,并多有商徵互融、互变、互动的现象。影响明显。

    推荐访问:岭南 守望 文化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