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建设文化传承与国家认同共进的人文教育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5 05:50:06 点击:

    内容摘要:《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既涉及授课理念变革、授课内容调整、授课层次重构、授课方式更新、授课模式转型,也涉及“文化”的学术范畴所容括的多个学科兼容并包和综合搭配的多向度变革。教师需要提升对课程现实意义的认知和把握,除了完成知识传授的教学任务外,还要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文科研究能力的培养,特别要围绕大学生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的牢固树立、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跨学科综合型学术人才的培养等三个方面,在课程内容设计、课堂讲授、课下辅导、扩展阅读、理念培育等环节切合国家教育需求和当前实际,大胆创新,积极改进相应举措,从而更好实现本课程的导向影响、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文化概论》 文化传承 国家认同 课程改革

    作为“大文科”、人文精神、文化认同乃至国家认同养成和提升的必由之路和必要组成,《中国文化概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仅是一门关于文化的学术性课程,讲授该课程,还有着宏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具体来说,该课程不仅提供了文化史的基本概貌,提供了有益和有效的文化理论基石,更重要的是,既厚植了当代大学生应有的传统文化素养,也助力他们对当下文化脉动、先进文化的正确把握和遵循,还引导学生客观、科学、正面的认知和认同本国文化,进而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归属感和高度认同。

    一.对《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基本认识

    (一)《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任务

    中国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在已经进入21世纪的今天,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武秋莉,2011:175)为了在学术培养层面,促进学生建构更为牢固的中国文化知识体系,为今后的古代文化、文学、语言相关课程的学习,夯实基础;在思想引导方面,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中华民族、中国国家的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最终牢固树立国家认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学应达到如下任务:

    1.完成对不同时期中国文化从形态到内涵的变化革新脉络介绍,使学生明晰本国文化的发展轨迹,对文化发展的大体格局乃至具体文化现象、文化变迁转折,都能以理性、科学的态度加以审视,并最终形成对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主流文化的深刻认同。

    2.剖析重大文化事件、主要文化发展节点,解析其背后的因果关联、深远影响,进行横跨文、史、哲、政、经诸多方面的共时串联讨论,以及某单一领域的纵向历时对比。

    3.在梳理中国文化自上古以来的发展轨迹的同时,也对其中蕴含的人文理论、规律性认识进行探讨、呈现总之,把文化史的叙述与文化学的理论,共同教授给学生。使之既对文化史的发展内容有所掌握,又对文化理论有所了解,还对横跨文、史、哲、政、经多个领域的“大文科”研究范式有所认知。

    (二)《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使用教材分析

    检视国内高校所使用的《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教材,当前影响力较大的有如下几种: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李建中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其中,张岱年、方克立主编的《中国文化概论》使用普及度最高。这套教材初版年份较早,当时集合20世纪90年代前期国内学界文、史、哲方面的名家群策群力而成,在知识传播和学术承载的意义上,都有其经典价值和意义(胡焕龙、孙大军、高同纯,2014:55);同时,鉴于该套《中国文化概论》是较早成为当时国家教委推荐教材的著作,因此,对国内后来《中国文化概论》课程诸多教材的编撰和讲授,在基本思路和内容架构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从思路上来归纳,教材所呈现的讲授顺序为:由外部表征形态渐渐涉及精神内核构成,依次讲授中国文化的形成条件、发展历程、文化交融、表现形式、文化类型、文化精神、文化价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层次性是其重要理念。

    從内容架构方面来看,实际授课中,可分成三个讲授板块。第一个板块为中国文化的生成机制,主要阐释中国文化所依托的历史地理环境、所根植的经济基础、所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第二个板块为中国文化的形态表征,以专题的形式,对中国语言文字、典籍、文学、史学、科技、艺术、宗教、哲学、伦理道德等方面进行历时梳理。第三个板块讲授中国文化的整体内涵和价值建构,关注对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基本精神和价值系统等重要问题的分析,重点解读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中国文化的转型历程、文化内核的近代化和现代化转变。

    由上可见,目前所使用的《中国文化概论》教材,有着层次清晰、内容丰富、撰写格局经典化等突出优点。但同时我们也不能不注意到:

    一方面,由于课堂授课时间有限,《中国文化概论》课程需要在一学期之内、54学时之中讲授完成,所以面对教材所提供的庞大信息量,教师有必要对授课内容进行相应的经典化、精炼化拣选、压缩,以更好完成传递知识、灌输理念的授课任务。

    另一方面,由于教材编写成书时间较早,时至今日,很多理念、内容,突出呈现出或与当下主流意识形态略显脱节、或与近年来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相较略显陈旧等问题,特别需要任课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进行从内容到授课方式、到理念的系统化调整,才能配适新时期教学的客观要求。

    (三)新时期《中国文化概论》课程所面临的新变与挑战

    时代的发展、对外交流的日益紧密,也对本课程的讲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对国家、民族的高度认同,并在此基础上,养成理性、敏锐的文化视野,面对当前多元文化的冲击,以冷静的态度、批评性的眼光,对优秀文化成果进行受纳。这不仅需要教师传授文化学相关理论、理念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知识论和方法论两个角度来把握”,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性实践,树立文化自信来支持和认同本国文化,并学会观察和判断各种文化从形式到内涵的优劣得失(张西平,2010:5-7)。

    推荐访问:传承 共进 认同 人文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