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俄军培养外语与情报干部的摇篮——俄联邦国防部军事外语学院历史侧记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5 03:55:09 点击:

    俄联邦国防部军事外语学院,一所具有极度神秘色彩的军事院校,是俄军负责培养外语干部(军事翻译、军事外交人员)与情报干部(高级特工)的高等军事院校。该学院创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40年2月1日,原称是苏维埃红军军事外语学院,学院培养的外语军事学员大都被分配到俄联邦强力机关、各军区(集群)情报部、驻外代表机构等单位,负责搜集相关对象国军队的战略、战役情报与科技情报,实施谍报侦察和特工侦察。

    学院的前身

    1940年2月1日,根据苏维埃最高人民委员会和工农红军总参谋部的第58号指令,在国立莫斯科第二外国语师范学院成立了军事语言系(所),直接隶属于苏维埃红军总参谋部,其规模和地位类似于普通的苏军军事院

    校,主要负责培养研究英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欧洲语言的军事外语干部。该系最初的人数仅有240人,所处位置是列宁格勒大街55号,第一任系主任是尼古拉·比扬兹。2月7日,军事语言系正式开课,首位授课的老师是旧沙皇俄国伯爵、语言学家阿列克谢·伊格纳季耶夫,他在旧沙皇俄国军队中服役过,后来转入苏联红军阵营,并被授予了少将军衔。他曾先后担任过苏联驻丹麦、瑞士、挪威、法国的军事武官,是苏维埃军事外交工作的奠基人之一,退役之后出版了自传体回忆录《50年行伍生涯》。1940年6月,莫斯科东方学研究学院成立了军事语言系(所),它也隶属于苏维埃红军总参谋部,同样具有军事院校的性质。

    1941年初,两个军事语言系(所)分别改名为东方语言系(所)和西方语言系(所)。第一批培养出来的学员主要是德语、罗马语、斯拉夫语、英语、斯堪的纳维亚语、芬兰语等军事外语干部,他们中的精英分子大都留校任教,成为后来军事外语学院的主要师资力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随着国际局势的极度恶化,苏联红军加强了对军事语言干部的培养力度,缩短了军事语言干部的培养周期。到1940年11月,西方军事语言系(所)培养出了38名专业干部。1941年6月15日,东方军事语言系(所)的48名学员毕业。

    战争硝烟中学院的成长

    战争爆发以后,战场的态势对军事翻译人员的需求逐步增加,苏联工农红军总参谋部决定将两所军事语言系(所)改为军事语言强化培训班,对大批部队人员进行短期语言培训,人员最多的时候有近3000人同时参加培训,其主要学习语种是希特勒法西斯联盟国家的语言。

    1941年秋天,希特勒军队逼近莫斯科,两个军事语言系(所)被迫疏散到苏军的后方,西方语言系(所)撤离到伏尔加河沿岸的斯塔夫罗波尔市,东方语言系(所)撤离到费尔干纳市。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苏军培养外语干部的工作也始终没有停止过,两个语言系(所)的语种增加到了15个,并且第一次要求所有的受训学员必须同时掌握两门语言。

    1942年4月12日,根据苏维埃红军总参谋部的指示,两个军事语言系(所)正式合并,组建统一的军事院校,命名为苏维埃红军军事外语学院,院址暂时设在伏尔加河沿岸的斯塔夫罗波尔市。1943年7月,学院从斯塔夫罗波尔搬回莫斯科市,分别设在两个学院分部:谢苗诺夫广场分部和塔干基分部。1944年春,学院终于有了固定的院址:列弗尔托沃——以前曾是沙皇俄国阿斯特拉罕禁卫军的营区。同年5月1日,学院举行了隆重的授旗仪式,苏联红军干部管理总局局长马罗佐夫中将亲自将红旗授予了学院。

    卫国战争期间,苏维埃红军军事外语学院先后培养了约5000名军事语言干部,他们活跃在军事斗争的各条战线上:有的服役于作战部队,有的参加了敌后游击战,有的供职于各级司令部和参谋机关,有的从事新闻发布工作,有的则活跃在军事外交斗争的最前线。

    不管战争年代多么艰苦,苏维埃红军军事外语学院的教授、教官们都始终尽职尽责、努力培养出祖国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外语人才,他们以此而骄傲和自豪。学院45级学员伊万·科列宁中将曾这样称赞自己的母校:“她是我最亲爱的母亲,她养育了我,教我成长,使我成为一个真正有用的人。”

    战后学院的建设

    卫国战争结束以后,同其它的军事院校一样,自1945年起苏维埃红军军事外语学院转入和平建设时期,大批前线人员返回到学院从事教学和日常管理工作。他们几乎都被授予了各种勋章和奖章,其中14人被授予“苏维埃英雄”称号,17人获得了“列宁勋章”。

    50年代,苏维埃红军军事外语学院的毕业生们继续在军事外交、国内和国际新闻报道、文学等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当中涌现出一大批佼佼者:著名国际问题专家弗谢沃洛特·奥夫奇尼科夫,著名作家瓦西里·斯特鲁加斯基和诗人尤利亚·德鲁尼娜,高级外交家米哈伊尔·卡皮察和米哈伊尔·斯特恩科,著名翻译家维克多·苏乌德列弗等等。

    苏维埃红军军事外语学院的毕业生不仅能够熟练应用所学的语言,而且对本国和所学语言对象国的各方

    面知识同样了如指掌。维克多·苏乌德列弗是地地道道的“军事外语学院人”,他曾长期担任苏联前领导人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高级语言翻译。他曾说过:“作为军事外语学院的毕业生,必须要时刻掌握着渊博的俄语知识和外语知识,了解各个方面的内容,能够熟练地将两种语言结合起来,将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这是作为军事外语翻译最基本的要求。”

    1954年,苏联开始了军事改革,加大了削减军队数量的步伐,苏联军事外语学院同样处于改革的漩涡之中。最初是一些语言系和教研室被撤销,到了1956年,整个军事外语学院都被裁撤掉了。但苏军武装力量总参谋部很快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1963年又重新组建了军事外语学院,同以前的学院相比,语言的种类、教研室编制、语言系的设置以及学员的数量都有所扩展。1965年,重建后的军事外语学院第一批学员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被授予了中尉军衔。

    上世纪70~90年代,是苏联军事外语学院历史上的特殊时期。根据苏维埃最高指示,学院组织了军事外语翻译强化速成班,毕业的学员被派往阿富汗、莫桑比克、安哥拉等局部战争“热点”地区,学员们不得不接受战火的洗礼。一批批语言学习班或者学习组的学员被派往埃及、莫桑比克、安哥拉、阿尔及利亚、埃塞俄比亚、利比亚、阿富汗、伊拉克、越南、也门、叙利亚等国,该时期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专业军事翻译军官。

    苏联军事外语学院的外语军官和学员们怀着对苏维埃祖国的无限忠诚,发扬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圆满完成了各项军事任务。为表彰苏联军事外语学院在培养高水平、专业化的军事外语干部与情报干部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1980年1月31日,苏联苏维埃最高主席团颁布法令,授予军事外语学院“红旗战斗勋章”。

    1973年,苏联军事外语学院西方语言系开始招收女子军人学员,这在该学院历史上是第一次。1974年,列宁军事政治研究院的军事法律系被划归到军事外语学院的编制中。与此同时,根据苏联国防部的命令,苏联军事外语学院进行了组织编制机构重新整合,并更名为苏联国防部军事外语学院,行政关系直接隶属于苏联国防部。

    当然,在学院历史上也曾发生过许多悲剧事件:1967年空降布达佩斯时,学员维亚切斯拉夫·德特内谢夫驾驶飞机坠毁,英勇为国献身;1970年,学员德米特里·费利琴克驾驶的安-22飞机在大西洋坠毁;1979年7月26日,学员德米特里·契热夫少尉在莫桑比克执行公务时不幸壮烈牺牲。2000年,为纪念德米特里·契热夫,学院学术委员会决定设立以他命名的“德米特里·契热夫奖学金”,用以表彰那些在日常学习中表现突出的优秀学员。

    1991年,俄罗斯联邦成立以后,苏联国防部军事外语学院改名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国防部军事外语学院,继续担任着培养军事外语干部与情报干部的历史使命。迄今为止,俄罗斯联邦国防部军事外语学院已经走过了68年的风雨历程。目前该学院的外语语种已达到40多个,期间共培养出近3万名高素质的军事外语干部,形成了一支经验丰富、师资力量雄厚的教学队伍,研制出许多高效的外语教学方法,编写和出版了大量的外语学习参考书,为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在俄罗斯军队建设和军事外交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推荐访问:国防部 俄军 侧记 摇篮 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