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中国民族经济政策回顾及其评价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3 15:35:12 点击:

    民族经济政策是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成就显著,这是党和国家根据不同历史时期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民族经济政策的结果。本文将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族经济政策的演进历程,评价各时期民族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总结其经验教训,力求为新时期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合理、有效、全面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民族地区 民族经济政策 回顾 评价

    作者张丽君,女,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韩笑妍,女,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王菲,女,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地址:北京市,邮编100081。

    民族经济政策,是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们党民族工作的根本宗旨和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新中国成立60年来,民族地区经济总量增长迅速,尤其是改革开放的30年间,民族地区的GDP总量已由1978年的324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30,626.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7.4倍,年均增长10.2%。财政能力显著增强,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工农业生产得到空前提高,边境贸易发展迅速,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正是60年来党和国家根据民族地区发展实际,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民族经济政策的结果。

    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对民族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一直予以高度重视,国内学者及相关研究人员也对此进行了研究。金炳镐回顾了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民族政策的发展历程;王文长分析了国家宏观政策及具体的制度安排对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并对国家扶持民族经济发展的政策形态及效应进行了研究;张红梅以如何提高中国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政策的有效性为核心进行了理论阐述和实证研究;彭秋虹重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民族经济政策;温军对中国民族经济政策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估等。这些研究成果都不同程度地对中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政策的内容进行了梳理。本文将从分析民族经济政策的特殊性出发,对各历史时期民族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评述,透过中国民族经济政策的发展及演变历程,归纳其内在的启示,力求为新时期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合理、有效、全面的政策建议。

    一、民族经济政策的概念及其特殊性

    民族经济政策,是国家为发展、扶持、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经济而实施的政策,是为指导和影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活动所规定并付诸实施的准则和措施,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对于民族地区发展而言,民族经济政策是一项重要的区域经济政策,但同时又是一项特殊的区域经济政策,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政策对象的特殊性。一般的区域经济政策,是指中央政府为推动和协调地区经济发展、调控区域经济运行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的总称。其政策对象主要是区域发展的重点区域,或者是区域调节的重点区域,如落后区、萧条区、膨胀区等问题区域。而民族经济政策的实施对象则是全体少数民族群体及民族地区区域。因此,民族经济政策与一般的区域经济政策相比,其政策实施的针对性更强,作用的主体和范围更为明确和具体。

    2、政策环境的特殊性。民族经济政策的实施对象具有特殊性,决定了其政策实施的环境也有别于一般的区域经济政策。民族经济政策以中国民族地区为实施区域,主要包括内蒙古、宁夏、新疆、西藏、广西五大民族自治区和云南、青海、贵州三个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高的省份(以下简称民族八省区),加之分布于全国各地的30个民族自治州、120个民族自治县(旗)以及1100多个民族乡,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4%以上。民族地区地理区位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及经济发展环境等的特殊性,是民族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环境特殊性的具体体现。由于各民族地区发展状况与非民族地区相比差异显著,各民族地区之间、各民族之间的发展状况也参差不齐,民族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要“因地制宜”、“因族制宜”、“因时制宜”,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照抄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而要切实把握政策实施对象,即目标区域和目标主体的特殊性。如国家在民族地区实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政策导向时,就应考虑到民族地区地理位置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公共设施条件落后等特殊环境,坚持兼顾公平的政策导向,加大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倾斜力度。各民族地区也应依据本地方的特点和需要,制定适宜本地区、本民族发展实际的经济发展政策。

    3、政策目的和功能的特殊性。民族经济政策的目的与一般区域经济政策的目的有重合之处,均是通过政府的集中安排,对选定的地域单元予以利益补助,促使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格局协调并保持区域分配合理。但由于政策对象和环境的特殊性,民族经济政策制定与实施的根本目的在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改变民族地区普遍存在的贫困落后状态,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中国在各个时期民族经济政策的制定都受到整个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影响。目前,中国民族问题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经济和社会加快发展的愿望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现实矛盾。国家扶持民族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实践,其主要功能就是要根据各少数民族的特点和需要,帮助各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发展,切实解决好这一矛盾。

    4、政策原则的特殊性。民族经济政策与一般的区域经济政策相比,有其自身完整的政策结构和政策系统,这决定了它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同于其他区域经济政策的基本原则,必须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国家财政、投资、人力及相关政策的倾斜,一方面尽快解决民族地区贫困问题,另一方面增强民族地区内在活力,形成具有自我调节、自我发展能力的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提高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

    二、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主要民族经济政策及其作用

    民族经济政策的形成与演变,既受不同时期国际环境背景的作用影响,又深受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等特定环境的影响。总体上看,中国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与相应的民族经济政策演变大致经历五个阶段。

    (一)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时期(1949.10-1957)

    新中国成立之初,随着大西南、大西北逐步解放和民族自治地方的建立,国家开始三年恢复和第一个五年计划。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制定的民族政策,其目的是解决民族平等问题,扶持地方政府尽快恢复经济,使少数民族已有的社会制度过渡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

    1952年12月的《中央关于民族地区的五年计划的若干原则性意见》中明确指出,各省、自治区在制定经济发展计划时要全力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照顾到民族地区发展的要求和愿望,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

    在工业发展政策方面,1952年中央在《关于民族地区的五年计划若干原则性意见》中提

    推荐访问:经济政策 中国 回顾 民族 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