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对策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2 23:45:07 点击:

    摘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中老铁路建设的加快推进,中国与老挝的农业产业合作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期。基于这一背景,对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合作的意义必要性、条件基础、合作机遇和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研判,提出了沿中老铁路建设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带、建设万象现代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老挝外向型农业产业发展和助力高附加值绿色农产品走出去等措施建议。

    关键词:“一带一路”现代农业国际产能合作老挝

    老挝是与中国理想信念相通、社会制度相同、发展道路相近的社会主义友邦,是好邻居、好朋友、好同志、好伙伴。自1961年中老建交以来,特别是2009年9月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中老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友好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中老关系取得长期稳定健康发展。2013年由中国提议的“一带一路”倡议,为中老关系注入了新的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样的使命,共同的梦想,恰似纵贯中老的澜沧江-湄公河水,把我们的前途牢牢相系,将我们的命运紧紧相连习近平,《携手打造中老具有战略意义的命运共同体》,2017。

    农业是中国和老挝经贸合作的重点领域,也是打造中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容。老挝具有较为丰富的农业资源、急迫的农业产业提升改造需求以及本国和周边的市场需求,而中国具有较高的农业现代化技术、丰富的农业产业发展经验和较为健全的农业产业投融资体系,中老两国在农业发展方面有着很强的互补性。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大力推进,中老农业合作向纵深推进。如何发挥中老双方的各自优势,打造中老现代农业经济走廊,打造“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典范,必要而且迫切。

    一、中老合作的意义

    (一)是打造中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

    建交半个多世纪以来,特别近年来,中老两国高层往来日益密切,政治互信愈加稳固。继2013年9月,首次提出中老命运共同体之后,2017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老挝进行国事访问之际,提出两国要致力于打造中老命运共同体,并得到老挝最高领导人的高度认可。随着中老全方位合作的持续深入,中老双方逐步意识到,开展农业领域的深度合作是建设中老命运共同体的最佳结合点,因此,两国在农业合作方面开展了多次交流与磋商,并签署了多项合作协议和备忘录。推进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合作,是双方落实中老两国高层合作共识的重要体现,是打造中老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举措,将对推动两国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发展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是“一带一路”倡议先行先试的样板

    “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亚洲国家和地区之间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合作方式日趋多样,极大地深化了互利共赢的双边、多边关系。亚洲很多国家都是发展农业的农业大国,因此现代农业也是“一带一路”倡议经贸合作领域的重点内容。深化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围绕现代农业产业领域的规划创新、治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进一步提升老中經贸合作水平,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上提供国际合作的“试验田”,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提供产业合作,特别是现代农业产业合作的示范、引导和服务。

    (三)是中老铁路沿线经济带建设的火车头

    目前正在加快建设的中老铁路,是两党、两国最高领导人亲自决策和推动的重大战略合作项目,也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的重大工程,将助力老挝实现变“路锁国”为“陆联国”战略。中老铁路将成为连接中老经贸合作的交通大动脉,将利用互联互通的交通便利,通过促进人员流动、货物运输等方面带动中老两国的经济交流和贸易往来。依托中老铁路,推进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合作,有利于将中国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以及老挝丰富的农业资源转变为现实生产力,进而形成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带动中老铁路沿线经济带的建设,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四)是参与国际减贫合作的创新

    通过发展产业减贫脱贫,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真正消除贫困的根本出路。受历史发展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贫困问题一直制约着老挝的发展,老挝的贫困发生率在东盟成员国中高居第二。加快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合作,深化中老双方农业企业合作关系和创新合作模式,将使更多的老挝百姓、更多的老挝企业参与进来,并形成国际减贫合作模式的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持续的脱贫路径,帮助更多老挝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二、中老合作的基础

    (一)老挝农业资源丰富

    老挝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老挝的平原面积431万公顷,耕地资源丰富,土壤较为肥沃,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起到积极的作用;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较大,林木资源丰富;草场资源丰富,适宜养殖各种畜禽;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沛,水热同季,为农业种植提供充分水量;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对滋润土壤、发展水产业非常有利;受自然条件影响,农作物资源、畜牧和渔业资源以及林业资源十分丰富;老挝的自然条件很适宜热带和亚热带果木的生长,成活率高、生产期短。

    从发展现状看,一方面,老挝耕种地、森林、草场等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率均不高,还有大量可开发余地,因此老挝现代农业开发的潜力巨大。2017年,老挝农业产值增长278%,占GDP的1634%。另一方面,老挝生态环境尚未破坏,农业污染少,因此在老挝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拓展绿色现代农业市场具有潜在优势。

    (二)农业合作成效显著

    在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中老农业种植、技术培训及加工贸易合作不断务实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大批中资企业赴老挝投资农业。在老挝投资合作发展农业的中国企业数量不断增加,中国已经成为老挝最大的外资来源地,农业领域投资占老挝外资总额的12%。截至2016年底,中国在老挝直接投资的农业企业共有79家,其境内企业主要集中在云南省(58家),其余分布在四川省(4家)、山东省(2家)、湖南省(2家)、广西自治区(2家)、海南省(2家)、黑龙江农垦(2家)和吉林、江苏、福建、江西、河南、广东、贵州等省。从累计境外投资额来看,截至2016年底累计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19个境内企业分布较广,除来自云南省(11家)、山东省(2家)外,还有贵州、海南、吉林、广西、四川和黑龙江农垦等各1家。二是合作生产农产品产量丰硕。2017年,中资合作企业生产的粮食总产量达到44万吨,主要包括水稻和玉米、薯类;天然橡胶产量达到78万吨;其他经济作物总产量达到25万吨,主要包括甘蔗、芝麻、橡胶、咖啡和茶叶;畜产品总产量达到463吨。三是促进老挝当地就业增收。中资企业聘用老挝当地员工超过2万人,在当地缴纳税收313万美元,通过促进老挝民众就业、政府增收,为老挝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三)农业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中老双方在推进农业合作中进行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中老双方农业合作联系机制不断健全。在1997年、2004年分别成立了中老经贸合作委员会和中国云南-老挝北部合作工作组,为增进中老两国传统友谊以及经济、贸易和技术领域的合作发挥了推动、指导和协调作用,极大地促进了中老两国多项包括农业在内的重大合作项目顺利实施。此外,中老双方还定期会举办中国—老挝经贸联合委会会议、中国-老挝经济、贸易和技术合作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和云南—老挝北部合作工作组会议等会议,就双方关注的包括农业种植、农产品贸易、疫病联控、园区建设等现代农业合作方面的重点领域深入交换意见,达成一系列共识。

    (四)农业合作领域不断扩展

    农业种植是中老农业合作的最初切入点,主要包括水稻、玉米、甘薯、蓖麻、橡胶、木薯、蔬菜、烟叶、热带水果种植合作。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以及双方农业合作共识的逐步深化,中老农业合作的领域逐步由最初的农业种植逐步扩展到养殖合作、疫病联控、农业技术交流、替代作物种植、园区建设等方面,非农业种植合作的领域有逐步扩大的趋势。中老双边农产品贸易呈持续增长趋势,目前,中国已成为老挝最主要的农产品进出口市场。

    随着东盟经济共同体的形成,以及“一带一路”倡议在国际上的加快推进,开放型的周边市场对农产品的需求保持旺盛,泰国、越南等周边国家已成为老挝农产品主要出口国。2017年老撾共出口咖啡、大米、经济作物、甜玉米、水果、香蕉、干木薯、橡胶等98种农产品,出口额10亿美元,产品主要出口到泰国、越南和中国。

    三、中老合作的机遇

    (一)国家战略机遇

    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老经济走廊,从进一步改善和提升中南半岛落后的基础设施现状着眼,遵循市场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通过沿线国家共同加快以泛亚铁路、高等级公路、海上航运、航空线路、网络信息并举的骨干基础设施通道建设,优先推进关键节点项目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技术标准体系的交流对接,为经济走廊沿线国家内部和国家间的货物贸易便利、产业链协作便利、人文交流便利和发展要素合理流动提供支撑,从而推动整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中国与老挝是一衣带水的友好邻邦,经济互补性强,市场容量、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开展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本质上是通过提高有效供给来催生新的需求,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合作和中老经济走廊建设,一方面将极大地促进老挝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和产业发展要素供给状况改善,另一方面将吸引中国的企业、资本将更多的资金、技术和工业制造环节布局到这一区域,打造跨国跨区域供应链体系,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弥补老挝作为后起国家在发展上的短板,通过经济、文化的纽带,与中国真正建立形成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使中国与老挝以及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够在新一轮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调整、价值链再造和第四次科技产业革命中不被“边缘化”而是从中获益。

    (二)区域政策机遇

    一方面,中国保持与东盟共同体、10+1、10+3等地区合作机制的沟通协调,鼓励中国的企业,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有步骤的向包括老挝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输出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以及发展模式参考,提升中南半岛国家在全球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中的竞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农业农村部、国家开发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利用澜沧江—湄公河国际合作机制等平台,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在农业领域,中国鼓励建立合作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绿色农产品电子商务,引进优良种质资源与人才技术,形成绿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另一方面,中老建交57周年,中老关系不断巩固发展,建立了高度互信互助互惠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老挝政府提出的“资源变资金战略”,首选与中国政府的合作,给中国企业带来重要合作机遇。老挝政府也正在实施的“湄公河次区域过境服务中心”战略,将重点发展交通路网,并明确表示将强化与中国的经贸合作重心地位,把中国视为最主要的外援、外资来源国和出口市场。

    (三)国际产能合作机遇

    老挝作为不发达的国家之一,持老挝原产地证可享受来自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给予的关税优惠待遇,包括普遍优惠制(GSP)、发展中国家给予的关税优惠、自由贸易协定(FTA)等。其中,对老挝实行普惠制的国家有38个,包括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挪威、瑞士、印度、韩国和土耳其等。同时,自由贸易协定框架下缔约国给予的关税优惠政策中,对老挝最重要的是东盟商品贸易协定(ATIGA)。这些关税优惠政策,带来了“后发地区”不可替代的原产地竞争优势,对于老挝吸引中国的优势产业转移,开展广泛的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发展老挝自身外向型加工产业,推动中老两国的深加工高品质农产品出口具有重要意义。图1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合作的驱动模型四、中老合作存在的困难

    (一)老挝产业基础和配套条件差

    目前,老挝全国的道路交通情况仍然较差,尚没有高等级公路;大部分农村供水、排水、电力、燃气、宽带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将近53%的老挝农村地区的农业水利设施缺乏;特别是老挝电力资源供应仍存在不稳定现象,会出现突然断电的问题,对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同时,老挝现代农业加工体系和工业体系尚未建立,企业散、小、弱,尚难以对中老现代农业合作未来拟导入的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进行有效的配套支撑。

    老挝除了首都万象市核心区,大部分省区缺乏高质量的医院、学校、商业中心、娱乐中心、酒店等生活配套设施,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弱;老挝地方政府方面,对于外来投资项目的集中审批制度尚未建立,鼓励外来投资的政策尚未形成体系,政府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效能低。

    (二)老挝劳动者素质低

    一方面,老挝人口受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总体偏低。老挝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比较小,年均仅3%左右。老挝的文盲率约为201%,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仅为17%。全国71%劳动力都从事农业劳动,7%的劳动力从事工业领域,22%的劳动力从事服务业领域。另一方面,老挝工薪偏低,每年约有几万熟练劳工赴泰国打工,造成老挝国内劳动力结构性供应不足,尤其是技术劳动力严重短期。同时,老挝政府对外籍员工来老工作有较大的限制,仅允许有条件的引进老挝本国公民无法胜任的工种。因此,中资企业到老挝投资农业项目,劳动力仍然是重要障碍,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职业农民和农业技术人员培训教育。此外,由于很多老挝劳工尚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工作散漫,遵纪守法意识淡薄,工作稳定性较差,势必将增加农业企业管理成本和重复招聘培训费用。

    (三)老挝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

    老挝由于水利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容易受到热带风暴等极端恶劣天气影响。2018年8月,老挝近600个灌溉工程受热带风暴“山神”和“贝碧卡”造成的洪灾影响严重,老挝北部6个省、中部包括万象省在内的3个省以及南部两个省的低洼地带被淹没,一百多万公顷的农田和渔场被摧毁或破坏。气候变化预计将给老挝带来日益严重的干旱和洪水灾害,粮食安全面临重大挑战,到2020年作物产量可能下降10%,到2050年可能下降30%。

    (四)老挝国内市场规模有限

    老挝全国人口约676万人(2016年),人口密度仅约为28人/平方公里,国内人口以农业人口为主,市场规模有限。由于老挝国内市场容量小,进入该市场的企业往往会面临较为激烈的竞争。若要实现规模发展,需要外商投资企业努力扩大出口。同时,着力增加老挝国民收入,促进消费,增加内需。

    五、加快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合作的建议

    (一)建立沿中老铁路布局的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带

    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契机,基于中老两国在农业领域合作的扎实基础,依托中老铁路带来的交通“瓶颈”突破,按照现代农业规模化种植/养殖、综合化经营、无害化加工、集群式发展、高效化运输、国际化营销的产业链构建要求,综合考虑老挝各地的农业生产条件、设施装备条件、要素保障条件、人力支撑条件和交通运输条件等,从有利于推动老挝加快农业现代化和积极融入国际农林牧鱼产业大市场的角度出发,结合中老双方的实际需求和发展层次,在万象建设以科技创新和商贸为主的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园,在中老铁路沿线建设以原料保障和初加工为主的合作拓展区及辐射带动区。通过打造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合作经济带,促进中老两国农业发展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带动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打造中老经济走廊和中老命运共同体以及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提供支撑。

    (二)促进老挝农业产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方式转变

    紧扣老挝正处于“推进工业化、加快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的实际,因地制宜选定产业。构建集现代农业生产示范、科研示范、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平台、农业产业化经营平台和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平台;在万象的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合作核心区,集中进行农业良种、良法、设施农业技术、先进农机具应用、农产品采后高效加工技术、保鲜技术、冷链物流技术和装备、绿色食品工技术、绿色农用生物制品的展示、示范、培训、推广;在万荣、沙耶武里、琅勃拉邦、乌多姆赛、南塔、沙湾拿吉等合作拓展区,各有侧重的分别进行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畜禽水产的良种选育、规范化种养殖、生态农业、循环经济、资源高效利用、农副产品深加工、观光农业等的示范和推广。通过导入中国等国家先进的农业技术、加工规范、经营理念、管理体系、商业组织和市场化运作模式,以及人才、资金、市场渠道等资源,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示范,解决老挝农业良种率低、规模化种养殖技术水平低、加工层次低、市场化程度低、农业综合效益低的“5低”现实问题,以点带面、以线连片,带动老挝农业科学技术进步、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产业效益提升和农民增收致富。调动中老两国各类主体(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推动老挝中部和南部地区的农业产业基础设施条件完善,促进先进农业科技、加工技术和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提升农产品深加工水平和综合效益,扩大老挝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知名度。

    (三)推动老挝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老挝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优势,在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合作核心区集中发展农业科技、农副产品加工、农产品国际商贸、农业金融等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中高端环节;在拓展区和辐射区集中进行规模化种养殖和原料加工支撑。通过在示范园区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条件、生产生活条件、投融资环境,把中老现代农业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打造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具影响力的农业产业聚集发展平台,吸聚国际和老挝国内各类产业发展要素和资源,引进若干“融科研、生产和市场开发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企业和一批专业型服务机构,在满足老挝国内保障民生发展需要和粮食自给能力基础上,帮助老挝逐步建立起“技术和市场在外”“种植和加工在内”的外向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助力中国和老挝农业企业和高附加值农产品走出去

    中国在杂交水稻、畜禽饲养、生物防治、农业机械、农产品加工等技术装备方面有比较优势。依托老挝优良的农业发展自然条件和土地資源,借助中老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核心区建立的加工贸易体系和拓展辐射区建立的规模化种养殖生产体系,支持老挝发展绿色农业和循环经济,吸引大批中国农业企业以作为老挝为拓展国际市场的跳板“走出去”、从而实现产业链和供应链“全球布局”,以此绕开发达国家对于中国高附加值农产品出口设置的绿色贸易壁垒,在推动老挝经济发展过程中,也促进这些“走出去”中资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同时,通过国际化农业企业的导入,帮助老挝的生态有机农产品实现规模化的国际出口,推动农业产业链延伸,提升老挝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现代农业产业的率先突破,提升农产品加工在老挝产业发展的地位和贡献度,带动老挝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立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发挥云南的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作用

    发挥云南省在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和中老经济走廊的前沿省份作用,支持云南省与老挝加强互利合作,完善老北合作机制,因地制宜开展橡胶、甘蔗、水果、茶叶、咖啡、蚕桑、坚果等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和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屠宰加工、检验检疫以及配套饲料生产等;积极探索与老挝建立促进自由贸易的合作新模式,务实推进磨丁—磨憨中老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打造中老农产品跨境加工区、国际农资采购区、农业技术职业教育基地和检验检疫交流合作中心。

    参考文献:

    [1]文瀚,林卫东,陈玉保,李明老挝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剖析及对策研究[J].云南科技管理,2017(02).

    [2]刘妍,赵帮宏,张亮中国投资老挝农业的环境、方向与战略预判[J].世界农业,2017(01).

    [3]陈定辉老挝:2017年回顾与2018年展望[J].东南亚纵横,2018(01).

    [4]詹一览,陈俭,黄巧香中国—老挝农产品贸易竞争性与互补性研究[J].世界农业,2017(07).

    [5]秦磊,熊彬跨合区利用原产地规则承接东部加工制造业转移研究[J].学术探索,2018(06).

    [6]江丽老挝农业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J].世界农业,2016(02).

    〔本文系201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课题“重点产业培育和招商引资研究”(项目编号:Y201808)阶段性成果〕

    (许传坤、董美玉、段钢,云南民族大学)

    推荐访问:农业产业 对策研究 合作 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