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与制约因素分析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2 23:35:06 点击:

    摘 要:粮食安全问题在国家战略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中国粮食安全还存在着诸多制约因素,进行粮食生产区域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建立财政支农体系,从价值形态上对粮食生产进行支持;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加强食物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是确保中国粮食安全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粮食安全;制约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8-0199-02

    粮食安全问题是各国政府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它在国家战略安全中与国家的经济安全、军事安全、信息安全一样处于重要地位。中国粮食安全目前也还存在诸多制约因素。

    一、中国粮食安全的制约因素分析

    粮食安全是一个系统工程,由诸多环节构成,安全与否取决于各环节的安全状况,目前,中国粮食安全也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表现在:

    1.资源短缺制约。农业发展受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制约严重,而耕地又是最基本的制约因素,目前中国拥有可耕地面积2003年仅为13 004万公顷,只占世界总耕地的7%,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3,高产耕地则更为稀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耕地面积下降的趋势还在继续。同时中国又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水资源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且水资源利用方式粗放、用水效率低下,淡水资源紧缺已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瓶颈”。

    2.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受自然因素影响大,风调雨顺,收成好,灾害严重则收成差,甚至颗粒无收,所以,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防治灾害,减灾抗灾,改善粮食生产条件,提高粮食生产率保障粮食生产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农业基础设施相当薄弱,基本上还在是靠天吃饭,农业基础设施仍是制约农村经济的最大障碍,现有的水利设施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修建的,年久失修,设施老化,急需除险加固。

    3.农业技术应用和发展滞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业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在农业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在农业应用与推广上发展滞后,没有充分发挥农业科学技术作用,研究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基因工程研究,对日常生产、管理技术应用性技术关注少,如:高产技术、农业灌溉技术、节水技术、化肥施用技术、农作物栽培管理技术等,目前,自杂交水稻问世后再无大的技术突破。随着耕地减少趋势,如何在有限的耕地上满足对粮食需求问题只能依靠科技突破。

    4.生态环境恶化。农业是一个综合发展的产业体系,受耕地、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诸多综合因素的影响,目前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土地污染问题,致使土壤养分下降,退化严重,污染严重,重金属超标,另外,滥用农药、化肥施用不当也造成土壤板结、环境污染,从而进一步加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

    5.受制于结构调整的矛盾,质量矛盾十分突出。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导致消费方式转变对粮食提出更高要求。居民对粮食的消费也从满足数量,向数量、质量并重,并向健康、营养、卫生、多样化、优质化方向发展,与此同时中国人口也将从目前的13亿还要持续增加,到2030年估计达16亿,这就为中国粮食产业带来巨大压力,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但现阶段中国粮食品质、品种结构与消费需求矛盾尖锐,大量优质、专用粮食品种少,而普遍、劣质品种却大量滞销。

    6.经济体制改革的滞后制约着粮食产业的发展。在经历了粮食的统购统销到取消对粮食的管制,中国正在朝粮食市场化方向的改革,但预期目标与现实还有一段路要走,目前粮食市场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各个层次的批发市场建设滞后,期货市场发育不完善只处于起步阶段,交易量小,大多数农民没有进入交易市场,经营也不规范等等,还需加大体制改革的力度。

    二、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需要处理好的几个问题

    1.耕地面积扩大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粮食种植需要土地支持才能保证最基本的粮食生产。前几年过度垦荒毁林,围湖、围海造田,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已造成大面积森林毁坏,水土流失严重,在西部一些地区,农业生态环境现如今已经是十分脆弱。这一状况严重加剧和恶化了粮食生产的生态系统和粮食生产的条件,影响粮食种植业可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国家在西部和生态脆弱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政策,保护脆弱的粮食生态环境,但另一方面也造成粮食播种面积的下降,当然导致耕地面积下降的原因还包括新增建设用地,进而影响到粮食总产量。二者之间的矛盾反映了经济社会如何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何平衡发展的问题。

    2.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与保护耕地、稳定种粮面积之间争夺土地资源的问题。土地是不可再生资源,资源有限,一旦破坏很难恢复,目前,中国正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城市占地用地不可避免,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和保证种粮面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3.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问题。农业是农民的主业,粮食是农业的主体,在农民的生产经营中60%来自粮食,但粮食种植一直增产不增收现实使农民抛荒土地弃耕撂耕现象难以杜绝。与经济作物相比粮食收益偏低的现状也使许多暂时无法转移到其他行业的种粮农户纷纷转向经济作物的种植,加之国家提倡要进行农业种植业的结构调整而一些地方政府却片面理解为农业结构调整即是发展经济作物放弃收益不高的粮食产业,这使得粮食生产受到威胁,同时从农民自身角度来讲,即使地方政府不号召经济作物的发展和种植,从经济利益的角度考虑,他们也要改种利润高的经济作物。如何提高种粮农民的积极性问题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4.国有粮食企业的去留问题。国有粮食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调剂品种余缺,平抑市场物价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为了与国际贸易市场的接轨,中国正积极实施和探索粮食市场化改革道路,国有粮食企业的去留问题也就摆上了议事日程,有人主张自行消亡,顺应市场化改革取向,但在迈向完全市场化的过渡时期里也有人主张应发挥粮食企业在流通环节中的主渠道作用。当前应深化粮食企业改革,改变国有粮食企业既承担着政策性经营又承担着商品性经营的双重角色问题,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老粮”、“老账”、“老人”问题,让粮企减员增效“轻装上阵”,实现从“计划主渠道”到“市场主渠道”转变,转换经营机机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企分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三、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的对策与措施

    1.进行粮食生产区域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确保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力。(1)根据中、东、西部特点对粮食生产进行区域的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中部为基础,大力建设优质商品粮基地。中部地区是中国粮食有精耕细作传统生产的地区,光、热、水等自然条件好,集中建设商品粮基地,巩固粮食生产。东部地区面临开放的前沿地带,区位优势明显可适当放弃一些比较优势差的种植品种,发展创汇农业、出口外向型农业,腾出东部地区的市场份额。西部地区则根据资源条件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如特色林果业、畜牧水产业等,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带和产业群体。(2)依法实行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基本农田占补平衡机制,“谁占有,谁补偿”、“占一补一”,严格控制基本农田转为非农用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投入制度,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基本农田保护责任制度,通过土地严格管理和合理使用,确保耕地的数量和质量。(3)加强粮食生产基地的农业基础设施和信息体系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减轻农业损失,同时把农户与全国市场相连,引导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4)建立农业科技投入体系,增强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作用。加大粮食科研攻关,技术运用与推广及创新体系的建设,作好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粮田生态环境改善和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作,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的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

    2.建立财政支农体系,从价值形态上对粮食生产进行支持。(1)切实有效地增加国家财政的农业投入,完善财政支农政策手段,确保国家新增财力、国债资金向农业倾斜,尽快制定和出台农业投资法。(2)明确农业财政支持的方向和重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包括水利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国土整治、小城镇建设、农村电网建设与改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加大对“种子工程”、畜牧良种、优质饲料、区域化优质农产品基地、产业化龙头企业、退耕还林、还草等的支持;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通过政府投入,搞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生产能力。(3)发挥农业财政支持政策的导向功能,吸引社会的农业投资,逐步形成政府、社区,个人等多方投资体系。(4)健全农业财政投入的管理监督机制。

    3.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建立对抑制粮食价格波动,促进粮食市场稳定和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宜尽快建立:(1)建立国家粮食储备制度,从实物形态上确保粮食安全。建立粮食储备中央一级垂直管理体系,合理确定战略储备规模,分阶段逐步统一专项储备,逐步减少地方粮食储备,降低储备成本。通过粮食储备运行,调剂供需,供大于求时,吞进粮食,供不应求时抛出粮食,平抑物价,进行市场调控;建立契约关系的中央和地方委托—代理关系,减轻财政储粮压力,对委托储存单位进行严格的资格审查。(2)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安全预警机制。要研究、确定安全预警线、预警区域,制定预案。要研究建立全国性的集粮食生产、粮食需求、粮食进出口贸易、粮食库存及储备和粮食市场价格等相统一的粮食安全预警系统;要有专门机构负责,进行经常性的研究和分析预测;编制信息传输、处理与分析软件,实现软件网络化,搞好人员培训,提高粮食安全预警系统的运行速度和质量。通过粮食预警机制,及时反映粮食供求变化的警情,为粮食安全提供及时预报和防治。

    参考文献:

    [1] 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粮食安全问题[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11.

    [2] 程烨,李飞.中国耕地资源对粮食安全的保障程度[J].中国地产市场,2004,(Z1).

    [3] 沈金生.对现行粮食保护政策的思考[J].湖北财税:理论版,2003,(4).

    [4] 中咨公司保障粮食安全课题组.关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J].中国工程咨询,2003,(6).

    [责任编辑吴 迪]

    推荐访问:安全问题 中国 粮食 制约因素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