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赚钱为王”刷新商业游戏规则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2 01:15:10 点击:

    似乎是受了《资本论》“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影响,管理会计界也一直在大谈“价值创造”之类。殊不知,“价值”与“使用价值”只是虚幻的概念,至今不能真实有效地计量。因此,所谓“价值创造”完全无法落到实处,“不接地气”的空谈是无益的。就管理会计而言,可以精确计量的是,公司在一定期间内赚了多少钱,这是“短期赚钱”;同时,可以适当估算的是,公司现在已经为将来作了多少投资,产生了多少虽然尚未变现、但已指日可待的权益,这是“长期可持续赚钱”。所以,“赚钱为王”可以具体化为“短期赚钱”和“长期可持续赚钱”两个方面,构建出由“总赚钱”、“净赚钱”、“未变现权益”等组成的完整的指标体系,这才是切实可行的公司业绩指标,是不容置疑的商业世界游戏规则。

    一、如何将净利润扫地出门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某位历史人物因故淡出江湖,被社会记忆所遗忘了。若干年后,当他重现于历史舞台时,却发现已经有人在冒名顶替自己了。本来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需要尽力证明自己了。如果再加上替身演员已经盘踞了“大佬”宝座,有许多人在靠着他吃饭,在为他摇旗呐喊,那么这位“本尊先生”想要“王者归来”,就更不是一时半会能完成的事了。因为很多利益相关的人们,会有意无意地装聋作哑,不想出来“主持公道”,甚至于把水搅得更混。看来,出路在于,要让更多的圈外人明白出了什么事,形成“正能量”的社会压力,让冒名顶替者越来越难以混下去,直至人间蒸发。

    类似的事情就发生在财务会计领域!净利润作为代表公司业绩的主流指标,虽是山寨版,却主导了商业世界的游戏规则,在盘踞了近百年后,已经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纠葛。在本刊登载的《现代财务会计是怎样造假的》(2015年1月号)和《对拟投资公司的现金流诊断》(2015年2月号)中,揭露“净利润”造假的要害之处,是依据许多似是而非、不能成立的理由,在会计恒等式两边“同增同减”地塞进名目繁多的私货,相当奇葩。现在新会计准则的所谓“综合收益”,也不过是重新编排或重新折腾那些内容,不思悔改地“新瓶装旧酒”而已。现代财务会计远离人类常识,玩的是“自欺欺人”的把戏,但因了既得利益者会阻挠变革,又不可能很快“改邪归正”,已经被历史错误彻底绑架了,这就是现状。

    真相大白后,当代会计人,特别是因“现金导向”传统而最早醒悟的当代中国会计人,实在有点“躺着也中枪”,无可奈何地要代会计前辈“受过”,愧对被蒙骗了的世人。会计人员所能做的,只有尽可能区别对待自己的“饭碗”和“学术良知”,不要因为前者而昧着良心无视后者,继续无穷尽地在财务会计烂泥潭里打滚。借着“欺人”以谋生本来不是我们的错,即使不想造假,会计准则也还会逼着我们一如既往地这样做;但继续“自欺”下去,以为财务会计还是个“高大上”的行当,很有学问,值得探讨,值得研究,很受尊敬,那就是犯傻了。我们的内心要经历“行业成就感越来越弱,羞耻感越来越强”的煎熬过程,但又很难就此有所作为。“识时务者为俊杰”,在会计变革的大趋势中,尽快推动赚钱为王管理会计一统“会计江山”的进程,同时听任现代财务会计自生自灭,直至被社会所彻底抛弃。

    当然,从“主持公道”的角度,社会上还有能发挥更大作用的重要力量,那就是在会计专业小圈子之外的非会计人士,他们人数更多、职业范围更广泛,因为不曾被财务会计“洗脑”,更容易接受“赚钱为王”的公司业绩理念,进而向会计提出全新的信息需求,从行业外部施加压力,倒逼会计彻底改革。本专栏的前几篇文章说明,只要围绕现金流来分析,公司到底赚不赚钱,非会计背景的人士也不难推算出来的,所以需要直接回到人类常识上来,回到“赚钱为王”理念上来,也需要广泛的宣传和鼓吹,这就牵涉到文化环境的问题。

    二、顺应中华文化传统

    所谓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世界观、价值观、语言文字、风土人情等诸多方面特点的总和,是在中华民族长期生存环境中所自发形成的。从经济上看,国家可以有“富国”与“穷国”之分;但从文化上看,没有什么“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之分,各民族的文化都是在各该民族所处的环境中发展起来,并与该民族共生共存的。中华传统文化更是如此,它代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与中华民族已经互相扶持地走过了五千年,“溶化在血液里”的东西,绝对不是想改变就能轻易改变的。中国之所以在法律体系之外还有“上访”制度,也是顺应民心,因为在老百姓潜意识里,做坏事的是底层的贪官昏官,所以要越级上告,能拦路见到钦差大臣最好:“青天大老爷,为民女作主啊!”这些都是几千年帝制文化的顽强影响。

    为什么很多在西方国家“看起来很美”的事物,一到中国就“变味”了,那就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超强的同化能力,它可以无视朝代,无视地理分布,沿着自己的轨迹发展传承,潜移默化地发挥它的作用。所以,要对我们的文化传统存敬畏之心,要顺应我们的文化传统来进行改革,否则无助于中国问题的解决。简要回顾中国近现代会计的发展,也可以观察到中华传统文化施加影响的现象。

    三、“现金导向”的中华文化传统

    在公司经营中,现金与实物是逆向而行的,采购时是“现金出/实物进”,销售时则是“现金进/实物出”。而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商业领域的表现,是我们历来偏重“现金收付”更甚于“实物进出”,这是我们所传承下来的会计思想,极富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

    早在1934年,著名会计师徐永祚先生指出,中式收付簿记与西式借贷簿记的差别,在于西式借贷以科目为主,中式收付以现金为主,所以表现适得其反。并点出中式簿记存在漠视物品的倾向:

    “复式簿记之左借(Debit)右贷(Credit),犹之中式簿记之上收下付,复式簿记之分录(Journal),犹之中式簿记之转账。惟借贷以科目为主,中式之收付以现金为主。故所表现者适得其反。吾人但知其相反可耳,何必为形式上之改革。故中式簿记现金收付之账法。本方案仍照旧采用。……历来商界对于物品会计,往往漠视,以致窃取走漏,常有所闻。不知货物用品,乃由金钱所购得,应与金钱同一重视……”(《改良中式商业簿记方案》)

    从未出国留学的徐永祚秉持各国学术平等的心态,将东西方簿记进行整合,融会贯通,铸于一炉,发起改良中式簿记运动,推行“现金收付记账法”, 由于顺应了民心,风生水起,快速扩散。据时人的描述:

    “上海名会计师徐永祚氏……标揭改良中式簿记之旗帜,登高一呼,各界响应。会同上海市商会开办补习学校,负笈人士,肩踵相接,并印行簿册,编辑论著,风行各地。综计一年之内,先后采用者,竟达数千家之多,其收效之宏,推行之速,诚有出人意表者。”(引自李梦白《对于改良中式簿记原理之另一贡献》载于《会计杂志》第六卷第5期,1935年11月1日)

    美国威斯康新大学硕士,曾任新中国首任会计司长的安绍芸指出:“根据本人的了解,收付记账方法的理论是现金收付,可以反映各类资产负债净值的增减,因而如果根据现金收付事由的类别设置会计科目,记账的目的照样可以达到。收付记账方法的会计科目实在即是现金科目的明细科目,合起来仍等于一个现金科目。所谓收方科目实即现金科目收方纪录之分析,所谓付方科目实即现金科目付方纪录之分析,故收付记账方法的会计科目中,应该没有现金科目。”(《总预算会计制度第八条关于记账方法的说明》,《新会计》创刊号,1951年1月25日)

    徐氏称“中式之收付以现金为主”,安氏称“现金收付方法的会计科目实在即是现金科目的明细科目”,都入木三分地指明了现金在中国受到尊崇的主体地位,现金是公司运营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无论会计在账上怎么折腾,所有其他账户都是现金账户的明细账,只有赚钱才是硬道理。

    而反观借贷记账法,在中国语言环境中,借和贷本是同义词,“告借无门”和“告贷无门”说的都是借不到钱,“银行借款”和“银行贷款”毫无区别,却硬要当反义词来用,严重地“水土不服”,所以“据有关资料显示,到1948年还有80%以上的工商业采用收付簿记法”(刘常青《中国会计思想发展史》165面,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也就是说,尽管从1907年开始,就有以留学生为主的许多人在不遗余力地推动,直到1948年时,借贷记账法还只有低于20%的占有率,因为当时还同时存在多种其他记账方法要共享这一份额,如左右、出入等。建国之后,又有中国人原创的,以阴阳平衡为哲学基础的增减记账法,一度让借贷记账几成绝响。

    “现金收付记账法”在中国运行了至少60年以上。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有效地传播和维护了我们“现金导向”的文化传统,直到1993年才与增减记账法同时无疾而终,只因为《企业会计准则》有一句话:“会计记账采用借贷记账法”。客观地看,当时为适应对外开放,吸引外资,生怕境外人士看不懂中国会计账表,必须有所取舍,借贷记账法得以独占市场,所谓“弱国无外交”,弱国的会计创新成果也难以存活,大抵只能如此。

    相当有趣的现象还有,中国会计准则大抵是国际会计准则的“中译本”,没啥创意新意。唯独其中的现金流量表准则,对于“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不但要求用间接法表达,也要求用直接法表达,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由此提出的要求是两者之间的严密勾稽,中国学人提出的“汪张等式”又解决了这一问题。

    比较文化理论常用于解释:某种现象为什么产生于某种特定的文化环境,而不是其他文化环境。这些中国特有的会计现象之所以产生,只能归结于我们的文化传统在发生作用,其他理由似乎都很难解释得通。

    从财务会计“利润为王”,到管理会计“现金为王”,在精确度上当然是个进化。但是公司现金有三大来源,即“股东投资”、“债权人贷款”和“自己赚来的”,前两种只是“输血”,第三种才是“造血”,所以还需要进一步精确到“赚钱为王”,主推“赚钱额”核心指标。巧合的是,在当今国人心目中,也是“赚钱为王”的。

    人们终其一生的努力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即“做大学问”、“当大官”和“发大财”,三者的价值观本来是完全不一样的。“做大学问”的评判标准是“有否为学术大厦添砖加瓦”;“当大官”的评判标准是“有否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只有“发大财”评判标准才是“赚钱为王”。但是,已可观察到的现象是,有院士因“赚钱为王”而出事了,也有官员因“赚钱为王”而出事了,即便是升斗小民,也向往买个房、买个车的滋润生活,都充分说明“赚钱为王”已经“跨界”,受到广泛关注,深入民心。中国近现代会计史已经凸显了顺应民心的重要性,对于推动会计变革的事业而言,这是很可以借助的文化环境。

    四、少谈成功案例,关注潜在需求

    管理会计至今还在推崇“最佳管理会计实践”之类的案例教学,实际上是个重大误区,我们不妨借牛顿的“苹果落地”来比较和理解。“苹果落地”就是一个可观察到的“案例”,只有从中引申出万有引力定律,能统一地预见和解释“香蕉落地”、“梨子落地”等诸多类似现象,“以不变应万变”时,才是科学。反之,如果看到什么东西落地都有话可说,一直停留在“案例”上,那无论如何还是提炼得不够,总是处于理论的低层次上。常见的现象是,总裁班的学员们听了各种成功案例后热血沸腾,以为自己也能成为世界级的管理巨头,冷静下来后才发现连门都没有。因为即使你完整详细地知道马云的成功全过程,你也别指望能创立第二个阿里。

    更有意义的做法,是要和“万有引力定律”类似,设法从成功案例中抽引出普遍性结论。例如,有个很重要的现象是,社会上总有些人自己都还不太明白、说不清楚的需求,可以称为潜在需求,一旦有人率先看出来,挑明了,并身体力行地去满足了,就可能得到巨大成功。之所以说马云之后的追随者不可能创立第二个阿里,是因为原来的潜在需求已经明朗化并大致得到满足了,再次成功的环境已不复存在。可见,关键是要能够超前地辨识这些潜在需求,并设法去满足它。苹果手机走的是直接创造和引领需求的路子;马云解决了人们在网上交易时的“信用缺失”问题,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严格地说,这本来是国际贸易中银行信用证模式的简化版,由于当年商业银行高高在上,没有注意到此类草根生意的潜在需求,才为淘宝们留下了机会);马化腾则满足了人们的潜在社交需求,足不出户即可低成本地自由沟通,同样也成功了。

    1993年以来的二十余年间,对于中华文化而言,只是弹指一挥间。当前,中国的经济实力有所增强,开始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会计学术研究也有新的独创性成果。笔者的新著《赚钱为王管理会计》(立信会计出版社,2014年6月)表明,事情还没有完结,现在又到了自行造经,再次弘扬中华会计文化的时点了。这一次有些不一样,是从管理会计领域开始,是充分吸收了“中国元素”的、成建制的“颠覆”。让“利润”回归为“赚钱”,虽对会计领域颇具颠覆性,却以常人的思维方式,对人们从来就不知道的问题 “公司赚了多少钱,怎样才能更赚钱”,给出了精确的回答,是刷新商业世界游戏规则的大事,完全迎合当前国人之所好,是潜在的社会需求。所以,这是一个极具前景的事业,其快速扩散,当可期矣。

    推荐访问:游戏规则 为王 刷新 赚钱 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