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论《呼兰河传》的民俗抒写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20:00:16 点击:

    内容摘要:萧红是一位创造力突出的天才女作家,《呼兰河传》是她的代表作。在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中,她不仅创造了散文化小说的新样式,而且在民俗抒写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萧红在作品中抒写了众多故乡民俗,这些民俗不仅为作品增加了地方色彩,它们本身也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拟从民间节日、人生礼仪、民间戏剧、民间信仰等几方面入手,简要分析《呼兰河传》的民俗抒写,力求能够揭开这些蕴含着独特人生体验的民俗的神秘面纱,能够带给读者更多的文化审美体验。萧红的民俗抒写不仅表现了传统落后文化对人的戕害,而且也揭示了乡土农村社会固有的黑暗生活法则。

    关键词:萧红 《呼兰河传》 民俗抒写

    民俗,即民间风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社会生活中世代传承、相沿成习的生活模式,它是一个社会群体在语言、行为和心理上的集体习惯。i在文学的长廊中,民俗抒写不乏少见,萧红更以成熟的笔触,写出了记忆中的家乡,一个东北小城的独特风景和人民的坚韧与愚昧。《呼兰河传》涉及了众多民风民俗,从这些民俗中我们看到了呼兰城人民的生活方式,也看到了一些中国古老的风俗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变化,这些古老民俗,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他们生活的信条。

    一.时空以外的时空:民间节日

    节日,主要指的是民间传统的周期性的集体参与的事件或活动,民间节日属于民间自发的遵循和继承的一种仪式和活动,它必须具有很长的历史传承性和周期性。ii作为承载着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的民间节日,堪称民俗大杂烩,在不同的节日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饮食、穿着、行为习惯等都不一样,因此从节日中探索民俗是很有必要的。

    《呼兰河传》中描述了几个典型的东北节日习俗。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鬼节,小说中称“盂兰会”,每当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在河上放河灯,目的是为了让已经往生的人沿着河灯的明路去投胎转世,给他们照亮阴间的路。而这天出生的孩子则被认为是往生的鬼投胎投来的,他们的命是很不好的,尤其是女子很难找到婆家。但如果家里财产多就没有任何问题,可见所谓鬼神,人们也不是全信的,当物质达到了一定的高度,鬼神什么的也就无所谓了,可见人们的虚伪、贪婪。农历四月十八是娘娘庙大会,这个节日也是为了鬼神,而不是为了人。逛庙会的以女子居多,十分热闹。烧香祭拜的人多是为了求子,这在诞生礼仪中也有提及,送子观音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神,目的就是为了求子。求子的形式在不同的地域是多样的,《呼兰河传》中提到要在娘娘庙前买一个不倒翁,必须是嫁人的妇人买,摆在家门口显眼的地方,以求子早到。作品中还提到了正月十五闹元宵的情景,典型的庆祝仪式是唱秧歌,秧歌是东北地区的典型文艺娱乐方式,唱秧歌時男人扮女人,滑稽可笑,十分热闹。

    在萧红的作品中,大多数民间节日都是为了鬼神而准备的,这些祭祀活动已经成为了一种世俗需求,如七月十五是为往生的人投胎,四月十八是祭拜送子娘娘,功利目的毕露无疑。当然,不仅是萧红笔下是这样,事实上中国人拜鬼神绝大多数都是有功利的目的,需要的时候拜一拜,不需要了就抛诸脑后,这和西方的拜神观念有很大不同。虽然是为了拜神,但是民间节日也促使了很多活动的产生,比如书中提到的放河灯、唱秧歌、庙会等,这些娱乐形式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黑土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萧红通过细腻的心思和独特的笔触,来展现东北大地独特的民间节日习俗,不仅揭示了底层民众的蒙昧无知,也对底层劳动人民的生命意义进行了思考。

    二.特定的通过仪式:人生礼仪

    人生礼仪,又称“通过礼仪”,主要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中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一些特定的仪式活动,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婚嫁礼仪、寿诞礼仪、丧葬礼仪等等一系列人生重要的过渡礼仪。iii《呼兰河传》主要描写了婚姻和葬礼两种人生礼仪,这两种仪式也是人生最重要的仪式,婚姻标志着新的人生阶段的开始,而葬礼则是一个人生命的结束。

    《呼兰河传》中提到了一种定亲方式——指腹为婚,要男女双方还没见过面,父母出面定亲,或者孩子根本还没出生,亲事就定下来了。在封建社会统治下,婚姻是没有自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正统,而指腹为婚则完全是封建陋习下的产物。还有一种婚姻形式——童养媳,这也是一种婚姻陋习,相当于花钱买老婆,养成人后再成亲,童养媳事实上就是婆家的佣人,小团圆媳妇就是这样一个被封建婚俗陋习荼毒的代表。小团圆媳妇本是一个健康的十几岁小姑娘,能吃能喝能干,就这样一个完全正常、健康的人,被那些坚守封建制度的人认为行为不合规矩,最终判断为“她有病”而迫害至死。封建礼教酿成了小团圆媳妇的悲剧,人们深受这样残酷礼教的禁锢而不自知不反抗,显示了他们的麻木和逆来顺受,萧红通过对这些封建陋习的描写,揭示了封建传统的残忍和不合理。同时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她也时刻关注着女性的命运,作品控诉了黑暗的旧社会对女性的压抑和毒害,呼吁着现代女性的觉醒。

    丧葬仪式是最为沉重的仪式,中国人很看重丧葬仪式,认为死者为大。《呼兰河传》也是这样,人生在世可以贫穷落魄,但死后一定要风光,虽说是为死去的人办葬礼,但事实上是为活着的人的面子。在萧红笔下,人死了有“报庙”环节,如“我”的祖母去世了,家人要到龙王庙停庙报丧,然后才能发丧。但是到龙王庙报丧的一定是寿终正寝的人才有的资格,比如十几岁未成年就夭折的小团圆媳妇,还有意外死亡的人,是不能去报丧的,因为那样死去是不吉利的。呼兰河的丧事一定是风风光光大操大办的,如扎彩铺中各种各样的花圈纸货,“大至喷钱兽、聚宝盆、大金山、大银山、小至丫鬟使女、厨房里的厨子、喂猪的猪倌,再小至盆、茶壶、茶杯、鸭鹅犬,以至窗前的鹦鹉”iv等等,可见人们对于葬礼的重视。萧红以极为漠然的口吻描写了东北地区的丧葬习俗,无论是为了人死之后的风光,还是活着的人的面子着想,这样的热闹大办之后剩下的便是对死亡的漠视。作为一个看客,萧红是这样,呼兰河的其他人也是这样,这才是风光表面下人性本真的生命体验。

    三.丰富的娱乐形式:民间戏剧与舞蹈

    戏剧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即民间戏剧、通俗戏剧和经典戏剧,其中民间戏剧是指非专业演员集体创作和表演的戏剧,它集音乐、舞蹈、歌唱、服装、化妆等艺术形式为一体,没有固定的剧本,也没有专业的剧本创作人员。v民间戏剧集合了众多不同的元素,因此从民间戏剧来了解一个地方的生活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呼兰河传》提到的一个重要的民间戏剧就是野台子戏。这种戏剧没有固定的主题,应景而生。比如庄稼收成好,唱一场戏庆祝;遇到大旱,唱一场祈雨,还要敲锣打鼓;若祈雨成功,还要再唱一场戏来还愿,可见野台子戏在农民的生产生活中是多么重要。不仅如此,野台子戏还像一场大庙会,只要有野台子戏,呼兰河就异常热闹,连着三天像一个大集会,亲朋好友一起去看戏,就连出嫁了的女儿也会赶回来看戏。因此,野台子戏不仅只是唱戏而已,它是熟知的不熟知的人相互联系的一个纽带,有了这个纽带,朋友可以约会,家人可以团聚,男女青年也可以在此相亲。野台子戏在呼兰河这个地方就有了更多的含义,它是一场有功用的戏,是一个提供集会的场地,也是一个地域的民俗文化。

    民间舞蹈是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它往往不是单独存在的,一般都需要一种特定的语境,如民间节日、礼仪、聚会和各种祭祀仪式等。vi秧歌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的一种舞蹈形式,在东北地区尤其盛行,东北二人转中就主要运用秧歌的舞步,极具幽默和观赏性。呼兰河的秧歌并没有指出特别的时间地点,似乎只要有盛大的节日和集会就会有唱秧歌出现,随时随地,简单易学,深入到了老百姓的生活中。唱秧歌时有很多道具,比如彩色绸带、红手绢、扇子高跷、轿子等等,人们在脸上涂上色彩,甚至男人还会扮成女性,滑稽可爱,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开心的笑容。秧歌这种舞蹈主要是为了庆祝各种值得庆祝的事情,因此它在人们心中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这也是东北特殊民风民情下所持有的舞蹈形式。

    四.地域民间信仰:跳大神

    跳大神,俗称跳神,是东北地区盛行的一种民间活动,它源于中国东北地区各民族信仰的一种宗教——萨满教的神舞,萨满教由来已久,影响深远,信仰万物有灵,是崇拜自然、图腾和祖先的多神教,其中萨满是沟通人与神、鬼之间的代言人,他借助于奇特的仪式、服装、法器等,具有支配神灵的能力。vii跳大神在萧红的作品中多次被提及。呼兰河是个信息闭塞的小城,它在封建社会统治下过了几千年,早有了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在这里的人看来,没有什么事是跳大神解决不了的,这是他们祖祖辈辈留下来的传统,他们无条件信仰这种法术。事实上萨满教的神舞是很神秘的,这在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中有突出描写,它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萧红笔下的跳大神则完全背离了萨满教的初衷,它变成了一种巫术,是一种迷信行为。

    小团圆媳妇就是被跳大神毒害的代表人物。她十几岁就到了团圆家,阳光开朗、健康、能吃能干,然而就是她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不符合呼兰河人的规矩,不像个“小媳妇”,于是就被整治和管教。她婆婆打骂虐待,要她变“好”,后来发现她的“病”并没有好,于是便请萨满跳大神为她驱邪治病。跳大神是个大事,所有人都会跑去看,她婆婆当着众人的面,把她的衣服扒光丢到大锅里,用热水烧她为她驱鬼,直到最后小团圆媳妇的生命走到了终结。这一段萧红极尽笔力,把自己的同情、愤怒、无奈通通洒在纸上,淋漓尽致。小团圆媳妇临死前惊恐的尖叫在夜里响彻,久久不愿散开,而在呼兰河,大家围观了这场残酷的法事,却并没有多少人同情她,他们甚至出主意、帮忙、起哄、叫好。人们只是相信萨满说的都是对的,说她有病她就有病,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都是对的,不遵守就被要调教。没有人想着这样到底有没有用,仿佛只要跳了大神,一切错误就都回到了正轨,而至于跳大神后的结果,根本没人关心,只是图个心安罢了,小团圆媳妇的婆婆正是为了这种心安,把法事做的很大、很热闹。可见这种具有观赏性的萨满跳神,已融入到东北各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种群众娱乐活动。

    跳大神本没有错,它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在封闭的农村,人们往往会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意象上,而萨满正好满足了他们这种需求,因此合理的跳神是一种民俗文化。但《呼兰河传》中的跳神已远远违背了跳神的初衷,成了封建残余的产物,充满无知和愚昧。萧红对类似于小团圆媳妇事件是批判的,呼兰河的人是愚昧、麻木、无意识的,可见这种观念已经在他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与其说是封建社会的残酷剥削害死了小团圆媳妇,不如说她是被这种愚昧的封建思想毒害的。萧红对这种无知的封建意识进行批判,揭示了在长期封建、闭塞的东北地区生活的人民迷信巫术、固守传统的生活现状,同时也对跳神这种民俗文化进行了合理的批判。

    縱观《呼兰河传》中的民俗抒写,虽然着眼点是呼兰河这个小城,但萧红要抒写的民俗却不仅仅局限于这个小城,她要描写的是东北三省这个广袤的土地上的风俗民情,而呼兰河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缩影。萧红笔下的民俗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呼兰河是萧红的故乡,她从这片黑土地上获得了丰富的生活和情感经验,真实地再现了东北地区的风土人情,以及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民众的生活状态和强悍的生命力。在呼兰河这个小城生活的人们,他们是麻木、可悲的,既想摆脱这种命运,却又麻木地相信这些陋习,他们既是牺牲品,又是封建陋习的操纵者。萧红作为一个绝对的中立者,以一个看客的身份来审视这片土地,其中既有对民俗的赞扬,也有对陋习的批判,将东北地域民俗上升到批判中国乡土社会生活的高度,让人们更好地去了解东北民俗,以及东北人民所特有的强悍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6,11.

    [2]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3]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3.

    [4]宋喜坤.张丽娟.《呼兰河传》中的“跳大神”民俗意象——兼论萧红对看/被看模式的继承和发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7).

    [5]包天亮.论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民俗描写[J].安徽文学,2006(11).

    [6]王静.民俗文化视阈下的萧红小说创作[J].学习与探索,2011(3).

    [7]王威.萧红笔下的东北民俗景观[J].山东女子学院学报,2017(4).

    [8]左娇娇.荒凉的生死闹剧——浅析《呼兰河传》民俗书写中的生死观[J].北方文学,2018(6).

    注 释

    i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

    ii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8.

    iii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8.

    iv萧红.呼兰河传[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6,3.

    v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11—212.

    vi王娟.民俗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96.

    vii宋喜坤.张丽娟.《呼兰河传》中的“跳大神”民俗意象——兼论萧红对看/被看模式的继承和发展[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6(7).

    (作者介绍:连春春,北方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生)

    推荐访问:抒写 民俗 呼兰河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