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广西全州东山瑶族民歌文化的传承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19:45:21 点击:

    摘    要: 新形势下随着时代的变迁与社会的发展,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受到各方面的影响,有必要针对现阶段我国民歌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进行深入探究。本文对广西全州东山瑶族民歌文化的传承及发展进行探讨,首先介绍广西全州东山瑶族语言文化生活现状及特点,然后提出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最后就如何有效传承与发展东山瑶族民歌的策略进行论述,旨在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东山瑶族    民歌文化    传承和发展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东山瑶族乡成立于1951年9月27日,是国务院第一批审批的民族乡,也是广西最早成立的民族乡之一,位于全州县东部,与湖南3个县交界,有长150多公里的省际边界线;是广西52个瑶族乡中瑶族人口最多、占全乡人口比例最高的民族乡,瑶族人口占全乡总人口的85.3%。上塘村处全州县东北部,是东山瑶族乡人口最多的瑶族村落。

    为了解全州东山乡民歌及其文化情况,笔者在2018年2月份采用问卷抽样调查和访谈结合的方式,到全州东山瑶族乡上塘村进行调研。调查问卷150份,有效问卷100份;访谈该村著名传唱歌手和有名望的老人数十人。

    二、语言文化生活状况

    经过抽样调查上塘村,大致了解到6岁到12岁、13到18岁、19到59岁、60岁以上四个年龄段男女对于瑶族语言文化的掌握与了解状况,以及传承和发展的态度;其中专门入户调查20多户,他们对于民歌的发展态度,代与代之间大同小异。

    (一)语言使用情况

    上塘村瑶族大多是多语使用者,大多使用瑶语,与邻近村庄语言存在差异,本民族交流全用本民族语言,与其他兄弟民族交流则能用桂柳话、普通话等多种语言进行交流。无文字,一般祭祀祖先或举行仪式都靠心记口传诵民族歌谣完成。

    被调查人90%能熟练掌握瑶语,在本村、家庭交流都使用瑶语作为第一语言,也作為母语;个别孩子以其他语言作为母语,以瑶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在本次调查中仅有2名12岁和1名19岁女孩瑶语一般。桂柳话常被当地人作为第二语言习得,被调查者有89人达被调查总人数的89%。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被习得仅6人,且年龄分布在12岁到52岁,被作为第三语言习得的有85人,年龄在6岁到84岁。普通话在本屯可以作为交际工具有效交流,但在一定范围内还是存在困难的,特别是一些妇女和老人,基本不能顺利与其用普通话交流,而要借助当地强势方言桂柳话。从其掌握普通话的程度熟练、一般、略懂、不会分别为63%、25%、9%、3%,可以看出普通话的推广成效颇丰。粤语则大多被当做第三将或第四语言习得的人年龄在39岁以下,且青少年很少,成年人居多,且大多听一般,说略懂,并且多是因工作和经历的原因能才懂,所占比例极少只有6%。英语多为青少年作为第四语言习得,在9岁到27岁有10%。

    总的来说该村瑶族除了使用母语外,大都兼用汉语。家庭交流中多用瑶语,只有少数家庭与孩子交流会用普通话。瑶族内部之间的交流用瑶语,当与外族或不会说瑶语的人交际时,则用汉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在瑶族的生活中已占据一席之地。看电视、上网、接受教育和升学、外出打工谋生等社会活动,都是以汉语为桥梁实现的。瑶族人的日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汉语。村民大多数都能用汉语进行日常交际,不会因语言的障碍而影响与外界的交流。多数村民表示瑶后代学好瑶语,传承本民族文化,对本民文化有很深的认同感,热爱本民族文化。但由于交流的需要,他们出了本村往往要使用其他语言,其语言与邻近县村的语言存在差异,基本处于语言孤岛状态,再者从青少年的语言使用看,发展前景堪忧。

    (二)瑶歌及瑶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状况

    民歌是民间歌手口头创作的诗歌作品,讲究押韵、平仄、节奏。人们以歌传情、会友、代言、代斗,倚歌择偶。民歌往往只是编词,不作曲,曲子是传统的、前人流传的。人们唱歌即兴而唱,根据表达情感需要选择语言和曲调。东山瑶族分外爱好唱山歌表情达意,每逢歌场节日,男女青年穿上节日盛装,三五成群结伴奔赴歌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山歌很火,有插排岭、割草岭、塘底坳三个歌场,人们在农历特定时间赶歌场。基本每个村都有一个固定唱歌的地方,男女老少都可去,主要是年轻男女谈情说爱对唱。最近二三十年已没有歌场对歌,自发的大型唱歌、对歌几乎没有,对歌和唱歌多在文艺演出和特定场合进行。

    现全乡有二十多个歌帮,交流不多,偶有邀请才外出参加节目演出唱歌,收入不高,无固定歌唱人和场所。流行通过微信群进行歌友交流联系,或进行对歌传唱,但由于语言不同,交流时多用桂柳话对歌。上塘村歌手也唱瑶歌和桂柳话民歌,现传唱传统瑶歌较少,桂柳话民歌较多。在采访中上塘村一歌手表示,每天花四五个小时在微信上对唱桂柳民歌。尽管微信语音对歌等流行开来,让瑶歌在一定范围内恢复活力,但涉及传播范围有限。要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技术推动山歌传播,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上塘村虽是瑶族人口聚居较多的村庄,但大部分外出打工务农,留守妇女儿童和老人较多,且大部分都不会唱民歌。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2%的39岁到64岁之间的中老年人会唱,且多数场合用桂柳话民歌,瑶语民歌传唱较少,只有特定场合和人群传唱。只有一个14岁男孩在有瑶歌家族传承的情况下学会唱民歌;10岁到84岁之间12%只略懂瑶歌,其中40岁以上会唱民歌的人,多靠口耳相传学习,现在也很少唱民歌,40岁以下会唱歌较少。民众了解民歌及文化途径多样,主要通过代际传承,调查中60%从老一辈了解到,9%有家传渊源,7%经电视广播等接触,24%从当地文化活动了解,特别是盘王节等活动的文艺演出。

    在大数据和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本民族文化的思考增多。60%的人对瑶歌文化表示非常感兴趣,32%一般,5%不太感兴趣,3%不感兴趣。85%迫切希望发展瑶族特色文化,15%表示顺其自然发展。70%迫切希望后代学习唱瑶歌传承民族文化,表示顺其自然、无所谓的占26%、4%。可见当地民众民有较强的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希望传承和发展瑶歌文化及瑶族文化。

    三、影响瑶歌及瑶族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瑶歌和瑶族文化本身的限制性、社会生活变化,是影响的主要因素。语言的生命力在使用中体现,通过该语言使用群体代代相传延续。青年的语言态度和状况关乎语言存亡,如果青年成员放弃使用母语,出现母语使用代际断层,该语言活力则难以为继,会出现语言濒危甚至语言消亡。

    在调查的28名青少年中,6人日常与父母交流常用桂柳话,8人用多语混合使用;与朋友邻居交流,多用普通话交流有15人,占53%;且在学校双语或多语混合使用占39%,用普通话交流达71%,桂柳话占39%,瑶语仅占10%。青少年外出学习日常交流多用普通话,他们对于普通话的使用和认同度都很高。14到35岁有20人都倾向于后代学习普通话作为第一语言学习,瑶语和桂柳话作为第二、三语学习,日常多用普通话交流。可见语言使用和态度不成正比,瑶语的使用受现实影响有一定限制。这是限制瑶歌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方面。

    瑶歌和瑶族文化在东山瑶族乡的传承主要靠老一辈的口耳相传,传承方式较传统。年轻一代唱民歌少、唱其他歌多,老歌师歌手离世,山歌人才断层,加上民歌演唱及听众人数越来越少,瑶歌发展面临的困境,民歌文化逐渐淡出历史文化舞台。近年来其开展的文化活动和微信对歌,宣传和受众范围不广,使其难以进一步发展。随着城镇化的影响,东山民歌文化发展面临更大的挑战。

    歌谣是一种民俗文化事象,许多是在民俗仪式中产生的,唱词接近生活,又需要合拍合调。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歌谣的产生和发展受到限制,歌谣的民间创作变少,人们的娱乐方式多样化。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影响瑶歌的发展。上塘瑶族因现实制约,大多只在盘王节或特别相聚的场合,才唱民歌,或了解民歌。这是社会的变化促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环境发生变化,虽然他们迫切希望弘扬本民族语言和文化,但是受到多方制约,效果并不显著。

    四、传承与发展东山瑶族民歌的策略

    在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背景下,利用好各方的机遇和挑战,结合民族和民歌优势,走出一条适合发展的道路。特别“一带一路”倡议提供机遇,我们要主动加强与沿线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合作、互鉴共进,推动瑶族和其民歌文化走出去,将其文化精华融入中华甚至是世界文化之林,使人类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结合“互联网+”技术进行瑶文软件建设、民歌专业处理软件开发,加强瑶语保护,促进瑶族文化及其民歌的发展。在现代自媒体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加强各瑶语方言区之间的来往和联系,能丰富和完善瑶语的词汇和语音,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创新力。让各方言区瑶人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信,促进瑶语的使用,进而促进各地区间民歌及文化交流,使民歌创作和发展有更好和更广阔的空间。

    为了东山瑶族民歌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党委、政府重重視支持和引导,在少数民族语言人才培养上下功夫,为民族地形培养高质量的干部和人才;注重保护地域特色文化,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经济,尤其是形成特色文化发展当地经济。一方面定期举行比赛,成立民歌艺术节等,让民歌进校园,或举行民歌培训等,另一方面挖掘民间民歌资源,对其进行保护抢救,且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网络歌圩和网上对歌。特别是积极发动人们传承发展本民族文化,成立民间机构,如民歌协会等,发掘地区性人才,积极主动地宣传民族地区文化;培养青年一代,特别是青年文人创作民歌,让民歌更具时代性,能结合民族性和国际性传承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庆生.论东干语言传承[J].民族语文,2018(02):22-35.

    [2]农学冠,李肇隆.桂北瑶歌的文化阐释[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3]刘保元著.瑶族文化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3.

    [4]王光荣著.歌谣的魅力[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资助课题《城镇化背景下东山瑶族乡瑶歌文化保护和传承思考》课题成果(项目编号2017CXZD06)。

    推荐访问:瑶族 东山 全州 广西 民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