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职业教育精准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实现路径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19:15:18 点击:

    摘    要:在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背景下,西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社会培训和技术转移等方面仍面临现实阻隔,影响了其精准服务区域发展的能力、质量和效益。因此,西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要找准抓手,不断探索寻求突破之策,彰显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的特殊优势,切实提高职业教育与培训的质量,重视应用技术研发及推广,从而提升其精准服务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职业教育;精准服务;民族地区;区域发展;西北民族地区

    作者简介:马君,男,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薛寒,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9)09-0001-09

    随着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和“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构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稳定,而且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幅员辽阔的西北民族地区聚集着包括汉、回、维吾尔、哈萨克、塔吉克、柯尔柯孜、藏、土、达斡尔和蒙等 50 多个民族,现有2个民族自治区,13个民族自治州,20个民族自治县(旗)。[1]少数民族人口比例在全国各地区属于最高水平。2012年,我国确定了592个国家级扶贫重点县, 西北民族地区占155个, 占比近三分之一。[2]实践和研究都表明,这些地区发展落后的根本原因之一是教育的落后。因此,大力发展教育,尤其是重视职业教育是民族地区摆脱贫困、振兴经济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为此,西北民族地区应紧抓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红利,充分发挥职业教育社会服务“分布广、扎根深、见效快、后续力长”的精准优势。然而,西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在人才服务、培训服务、技术服务和文化服务等方面能力存在明显不足,本文试图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探索应对之策,以服务西北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教育精准服务的现实考量

    “服务”(social service),即 “社会服务”,这一概念由蒂特马斯(1951)第一次提出。广义的服务指以提供劳务的形式来满足社会需求的社会活动,如义务教育、就业培训、医疗、养老和卫生服务等,又包括针对困难人士和弱势群体的保障性服务,是具有发展性和保障性双重属性的社会活动。狭义的服务指直接为改善社会成员生活质量、发展社会成员生活福利而提供的服务,从服务的类型和范围上讲,即包括对全体成员的基本公共服务。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拓展网格化管理,要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这为社会治理精细化背景下的社会服务指明了道路,提出了精准服务的改革思路。“精准服务”是指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和转变,即由过去粗放型、指令式的服务模式转向集约型、精细化的社区服务模式,在履行其社会服务职能,将社会服务的功能定位精准化,针对特定地区、特定对象和特定内容因地制宜地开展社会服务活动。[3]一直以来,西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与当地社会成员的生活、生计以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联系,具有对己谋生和对群服务的两层含义。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和创新社会服务工作所面临的更高标准和更严要求,西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以精准化为取向推进其社会服务供给方式的创新具有深刻的现实依据。

    (一)基于对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解读与践行

    国家职业教育政策是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职业教育的目标、任务、遵循的行动原则、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等,不仅具有可操作性,也具有实施的强制性和权威性。近年来,国家颁布一系列政策,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精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2005年,《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辦学方针,促进职业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结合。2005年,《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意见》提出:“要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始终坚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宗旨”。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职业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民生以及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作用。2017年,《技工教育“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构建社会服务功能更加健全的现代技工教育体系”。国家尤为重视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和扶贫功能。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服务当地特色优势产业、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工艺、提供公共服务和帮助贫困家庭脱贫致富的能力。2018年,教育部、国务院扶贫办印发的《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强调,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脱贫攻坚的作用,通过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实现家庭脱贫,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国家颁布的这一系列政策文件充分肯定了职业教育服务民族地区的发展价值,提出了职业教育精准服务民族地区的诸多可操作性建议,为西北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二)基于对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类型的分析

    20世纪50年代,苏联民族学研究者托尔斯托夫、列文和切博克萨罗夫等人提出“经济文化类型”这一概念。[4] 20世纪50年代,林耀华等学者运用经济文化类型理论进行本土化研究,经过长期的实践与总结,界定“经济文化类型”的内涵为“居住在相似的生态环境之下,并操持相同生计方式的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共同经济和文化特点的综合体”。 [5]我国西北民族地区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表现成为多样的经济文化类型,例如:哈萨克族生活区为典型的盆地草原游牧型;藏族生活区为典型的高山草场畜牧型;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和部分裕固族和锡伯族生活区属于绿洲耕牧型;部分回族、维吾尔族、满族及蒙古族生活区属平原集约农耕型。[6]西北民族地区复杂的经济文化类型,决定了这一地区加强职业教育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具有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社会服务特点,其生产性特征、大众教育倾向、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价值导向以及在“投入——产出”方面的性价比优势[7],更加适用于西北民族地区现阶段的发展特点,更利于增强西北民族地区的“造血功能”,这些功能与优势赋予了职业教育精准服务西北民族地区的实践价值与时代使命。

    推荐访问:高质量 精准 职业教育 路径 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