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从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来看民族院校课程改革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17:50:17 点击:

    摘 要:由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少数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不同,形成了少数民族教育诸多的特殊性。本文从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着手,分析其特殊性与民族院校课程的改革的关系,意在优化课程实施,完善民族院校的课程结构体系。

    关键词:民族院校 课程改革 民族教育 特殊性

    民族院校从成立之初为国家培养共产主义干部,到如今为少数民族地区培养高素质人才,更为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添砖加瓦。当前,我国共有15所民族院校,据统计,1998年全国普通高校的校均规模为3336人,2005年为8715人,增幅为161%;而1998年民族院校的校均规模为3036人,2005年为11286人,增幅为273%。可见,民族院校的发展是蓬勃的、有潜力的,但与此同时,责任也愈发沉重。2000年以来,全国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占全国在校大学生的比例一直维持在5.7%至5.9%之间,少数民族学生十分之一以上就读于民族院校。2006年,国家民委所属6所院校在校生达9.1万人,包括55个少数民族,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达到70%以上,其他5个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也达到60%以上。民族院校面对60%以上的民族学生,要提供更好的课程与教学,就应该从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出发,以完善民族学院的课程改革。

    一、民族院校的课程改革

    何谓课程改革,百度百科指出课程改革是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课程改革一般来说分为三个部分:

    1、课程目标。在广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它即是教育意图,包含了“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在狭义上的课程目标的涵义定位于教育内部的教育与学生的关系,它的涵盖面是特定的,主要指“教育目标”。本文这里的课程目标是取其狭义的解释。

    2、课程设置。是指一定学校选定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可分为学科类课程和综合实践类课程两种课程类型。课程设置主要规定课程类型和课程门类的设立,及其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和学时分配,并简要规定各类各科课程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学习要求。

    3、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存在的。“课程实施是把一项课程改革付诸实践的过程。实施的焦点是实践中发生改革的程度和影响改革程度的那些因素”。课程实施问题不只是研究课程方案的落实程度,还要研究学校和教师在执行一个具体课程的过程中,是否按照实际的情况对课程进行了调适以及影响课程改革程度的因素。

    二、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

    论及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性,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族教育环境

    (1)自然环境。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多处于边疆地区,地理位置偏僻,自然环境恶劣。一方面严酷的自然环境对于民族教育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了制约,另一方面贫困的经济又使得原本就落后的民族教育又雪上加霜。在面对民族院校的课程改革时,应将自然生态环境和地域的特征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使民族院校也才能实现教育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服务的主要任务。

    (2)社会环境。每一民族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特殊的社会环境。首先,经济对教育的制约以及人们对教育的低认同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经费匮乏、教学点不足, 致使许多人“不能受教育”;二是由于生产方式的落后、经济的贫困,导致了人们对教育的低需求, 致使许多人“不想受教育”;三是不少人通过与学校教育无直接关系的经商或者淘金快速脱贫致富,致使许多人认为脱贫致富“不靠受教育”。其次,从社会生产关系对教育所产生的作用来看, 在原始分散的农耕生产方式下, 形成了人们对教育的低需求。

    2、民族教育对象

    (1)语言。少数民族学生大多都是“双语”,“双语”是指汉语和少数民族语。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除汉族外的55个少数民族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完善的今天,人们也越来越重视双语对于发展民族经济和对外交流的作用,能准确地使用双语早已成为衡量少数民族大学生主要的质量指标之一。

    (2)情感和思维方式。少数民族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具有较强烈的本民族文化意识。不同文化模式又反映着不同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导向,因而每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导向就都具有各自民族的特征。这些都会对学生的行为导向产生直接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价值观念的发展与新的行为导向的形成,是其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的外在表现。

    (3)价值观和行为导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生长于本民族的文化环境,从小就接受着本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和习俗的影响,在他们的心理构架体系中,早已建立起了与本民族文化背景相符的动力定型结构。这种受民族文化熏陶和社会背景影响而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特征,势必影响少数民族学生群体心理特征的发展,使其群体在总体上显得明快、热情、活泼、坦诚而富有灵活性。

    3、宗教信仰。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从某种意义上说,宗教也算一种特化了的文化现象,宗教文化其实也可算作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些明显地表现为民心所向、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少数民族学生生长于本民族的社会文化环境之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着本民族固有的宗教信仰、伦理道德、行为准则等。

    4、民族教育内容。

    民族教育内容包括民族多元文化的影响、民族宗教潜在特征的影响、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族教育内容方面的改革与变更的特征等。民族院校在其课程的设置和改革上,依据民族教育的特殊性,在适应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需求之下,结合各个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的背景,以及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特征来制定民族院校的课程内容。为民族地区培养适应其地区经济发展的、高品质的各级各类人才。

    三、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与民族院校的课程

    从少数民族教育的特殊性来看,民族院校的课程改革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从课程目标来看,少数民族学生大多来自自然环境恶劣的边疆地区和偏远山区,这些地区一般都比较贫困、办学条件差、师资水平低,这些都是影响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教育上的差距,造成了历年高考民族高校降分录取的现状,这无疑说明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文化基础上的差异是明显的。我们应当正视这些差异,在课程目标的制定和实施上,第一要体现整体性,即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整体性既要体现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统一要求,也要反映人才成长的一般规律,这是共性,也是方向;第二要照顾差异性,即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和差异,反映立体发展的现实可能性。制定课程目标的这两个基本依据,体现了全面发展教育所构成的一个整体,也体现了民族高校的培养和服务双重功能。

    2、从课程设置来看,民族院校的课程设置应突出主体性,反映统一社会制度下的主体文化,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国,如不突出主体文化,不强调教育目标的一致,就不可能制定出统一的培养目标,的总体教育目的就难以实现。同时,还应兼顾多样性,以突出特色来体现优势,这是民族高校特殊性的表现,也是其他院校所无法替代的。民族高等教育有其特殊性,丰富、灿烂的少数民族文化需要传播和发展,独特、多样的少数民族语言也需要研究和继承,以保证少数民族学生独特的文化—心理结构相吻合,培养适应民族地区发展的新型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如果我们应该强调主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突出主体性,兼顾多样性,应该是我们考虑民族院校课程设置的一个基本原则。

    3、从课程实施来看,在课程实施中,我们要特别强调坚持统一性和提倡灵活性的问题。在培养人才的观念上,我们应坚持统一的标准和要求,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正处在世纪之交,面临着科技发展、文化交流、知识经济的挑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前所未有的新课题。要在挑战中取胜,完成时代赋予的重任,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才是关键。提倡灵活性,就是要根据民族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知结构、思维形式、情感特征和个性心理特点而因材施教。少数民族学生来自不同的民族地区、有较强烈的本民族文化意识、采用双语进行学习和交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普通高校学生根本不会遇到的客观困难。所以在课程实施上,我们提倡灵活性。坚持统一性,提倡灵活性,是课程实施的关键,也是教师在课程实施中的艺术创造。

    参考文献:

    [1]谭敏,谢作栩.高校大规模扩招以来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分析[J].高教探索,2009(2):26-31.

    [2]我国少数民族学生十分之一以上就读民族学院,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国要闻,2007-5-14.

    [3]孙若穷.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出版社,1990.

    [4]钟启泉.课程的逻辑[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胡德海.关于我国民族教育的几个问题[J].西北师大学报,1990(4).

    [6]郑一筠.从少数民族教育环境的特殊性看民族院校课程的改革[J].民族教育研究,1997(3).

    [7]禹岩.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地位和作用[J].民族语文,1989(2).

    [8]傅懋责力,孙竹.关于使用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的问题[J].北京:民族研究,1990(2).

    [9]民族教育研究[M].1995(1).

    [10]余国生.“老、少、边、山、劣”地区儿童智力状况调查报告[J].民族研究,1986(2).

    [11]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C].教育改革重要文献选编[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推荐访问:特殊性 少数民族 课程改革 院校 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