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论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使命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15:40:25 点击:

    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实行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民族政策。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双语教育的使命是体现并最终实现民族平等,促进并最终实现少数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民族平等;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G75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10-0191-02

    我国的56个民族至少使用着80种以上的语言。又由于“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双语现象实际在我国历史悠久。我们今天所说的“双语”,实际是指“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在教育实践中,各民族地区的教育工作者也积极探索双语教育规律,积累了丰富的双语教育经验,提出了双语教育的有效方法、策略。但是,对少数民族实施双语教育的目的和使命却越来越模糊,甚至淡出了双语教育工作者的视野。

    一、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体现并要最终实现民族平等

    民族平等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根据宪法精神,我国在各个领域制定了相应的体现民族平等的政策。在教育领域,通过教育立法和教育政策的颁布,也充分体现各个民族在享受教育权利上的平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9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4条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适龄儿童、少年,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家庭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接受义务教育的义务。”但是,有了这些法律文件,并不一定就能实现民族平等。国家为了进一步保证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又进一步在教育内容、教学用语等方面作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12条规定:“汉语言文字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教学语言文字。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可以使用本民族或者当地民族通用的语言文字进行教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10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第21条规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职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同时使用几种通用的语言文字执行职务的,可以以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语言文字为主。”第37条规定:“招收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学校(班级)和其他教育机构,有条件的应当采用少数民族文字的课本,并用少数民族语言讲课;根据情况从小学低年级或者高年级起开设汉语文课程,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汉字。”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汉语文,不能仅仅理解为“汉族的语文”。“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和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汉语文已经在客观上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通用语言’、‘公共语言’或‘族际共同语’,所以不能从名称和历史上的情况简单地把今天的‘汉语’看做是‘汉族的语言’。”[1]

    由此看来,少数民族实行双语教育既是我国民族平等政策的重要体现,也是国家切实保障民族平等的重要举措。民族平等不是写在纸上的空文,而是需要国家在各个领域拿出具体的措施,才可以真正实现民族平等。双语教育就是国家促进各个民族在教育领域平等的举措之一。

    1.双语教育可以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以实现民族文化平等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一般使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目前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有40个。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劳动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在过去,由于长期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很多民族文化都消失殆尽。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了很多措施抢救少数民族文化,积极落实民族文化平等政策。双语教育提出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发展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

    首先,双语教育可以保存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载体很多,少数民族语言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即使是以其他方式承载的文化形态,如少数民族建筑和舞蹈艺术,其传承也需要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育的最直接目的就是保证少数民族语言的正常使用和发展。

    其次,双语教育可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间的交流,实现文化发展。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求得发展。特别是我国各民族之间长期存在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始终是民族交往的主流。我国的各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或多或少受益于其他民族文化。双语教育中的汉语学习,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提供了语言工具,从而使各民族文化之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2.双语教育可以提高少数民族的政治参与度,以实现民族政治平等

    政治权利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公民享受的一项基本权利。政治权利的实现并不随着立法、司法的过程而自动实现,而是需要社会的各个层面采取各种措施创造公民政治权利实现的条件。公民政治参与度是衡量公民权利实现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我国的少数民族公民来讲,国家采取了很多政策和措施,推动少数民族公民广泛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在语言政策上,党和国家的重大会议,除了提供汉文文件,还向少数民族代表提供蒙、藏、维、哈、朝、彝、壮等7种语言文字的文本和同声翻译。双语教育在促进少数民族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上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首先,双语教育可以使少数民族公民更准确、深刻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语言对译往往不能够完全准确地表达语义,需要读者参照两种语言的原初语义进行理解。我国的政策法规往往是先出台汉语文本,再译为少数民族文本。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公民不仅熟知母语,而且熟知汉语,母语和汉语相参照,更够较为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我国的政策法规。

    其次,双语教育可以使少数民族公民充分享受公民权利。在现代民族国家,享受权利是公民的一种主动行为,不是被动强加的。例如: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要主动行使这项权利,如果不主動行使,即被认为是放弃了自己的这项公民权利,而不会有外在的力量强迫公民行使这项权利。所以,公民要想充分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必须熟知自己拥有哪些公民权利,如何行使这些公民权利。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公民掌握两种以上的语言,扩大了少数民族公民的学习、阅读范围,对公民权利的认识更广、更深刻,有利于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

    二、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促进并要最终实现国家认同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我国现代民族国家的型塑过程极其复杂而曲折。各个民族在这一国家型塑过程中的作用、地位、态度并不完全相同。建国以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这对于缓和历史上遗留的民族矛盾问题效果显著。但是,在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少数民族的民族意识高于国家意识却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现代民族国家中,国家意识是国家主权统一的基础,也是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任何民族的民族意识不能高于国家意识,在民族教育中加强国家意识教育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基本政治要求。

    冷战结束以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市场经济驱动的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剧,西方新自由主义打着“普世主义”的旗帜,以 “为了全人类的幸福”为借口,解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国家意识,制造了一起又一起的局部战争,瓦解和颠覆一些非西方国家。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意识衰微,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国家意识逐渐进入包括西方国家学者在内的很多学者的研究视域。西方新自由主义学者通常对国家意识的衰微欢欣鼓舞,他们认为国家意识是全球化的障碍和阻力,国家意识是狭隘民族意识的延伸和拓展,是个人主义的天然敌人。西方保守主义学者则从西方国家自身的利益出发,对国家意识的衰微深感疑虑。特别是在一些移民国家,外来移民的国家意识淡漠,国家忠诚度不够,这是西方保守主义学者的一块心病,重塑国民的国家意识成为保守主义学者的自觉使命。我国近代国家意识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产生的。研究表明,我国民众关于现代民族国家的意识参杂太多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反专制情结,缺乏一种理性、清明的国家意识。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姜义华先生在其论著《现代性:中国重撰》中指出,在外患的逼迫下,中国近代的国家意识带有强烈的主权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在传统专制制度的对照下,生发出强烈的民权意识。民族、民权、民生,是近代中国人基本的国家期望。

    双语教育在重塑少数民族公民的国家意识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国家认同是国家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和前提。双语教育使少数民族公民不仅传承了自己的本民族文化,而且熟知了国家的历史,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参与国家生活,从而产生国家认同感。

    现代学校教育一开始就和现代民族国家的形塑纠缠在一起,是催生我国现代民族国家诞生的巨大力量。双语教育中的母语,是少数民族一出生就接触和使用的语言,汉语则是少数民族作为一个现代公民必须掌握的国家法定语言。现实生活中事实是,少数民族学生的困难并不在于学习母语,而是学习国家法定语言——汉语。所以,双语教育主要任务是在掌握母语的基础上,如何学习汉语,从而借助汉语学习国家的历史、现代科学文化技术,参与现代生活,实现民族文化的现代化,促进少数民族公民的国家认同正如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学家哈经雄所说,“在人类生活充满巨变的今天,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能机械、封闭地死守传统文化,而应该建设性地促进民族文化转型。新的历史阶段的民族教育,不仅要传播现代文明,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要适应和促进民族文化的建设性转型[2]”。

    参考文献:

    [1]马戎.从社会学的视角思考双语教育[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6).

    [2]哈经雄.新历史阶段的民族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2008,(2).

    推荐访问:双语 少数民族 使命 论我国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