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敦煌曲之文化内蕴的探微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13:10:22 点击:

    摘要:敦煌曲中保留了大量的反映敦煌市民生活的资料,这对研究敦煌人文风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将以这些资料为基础,结合其他的学者的研究成果,分析并解读敦煌曲中市民生活的民俗风情与生活之道,对敦煌文学进行文化内蕴层的探微。

    关键词:敦煌曲;文化渊源;内蕴;探微

    民俗,是世间广泛流传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民俗文化是一定时期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而文学则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与文化的集中反映。从根本上讲,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原始质素,而社会生活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时间的推移发生渐变,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因而,文学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

    一、敦煌文化的渊源

    (一)多民族融合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敦煌历史上曾是多个民族文化撞击融合的“金三角”。各民族部落之间斗争此起彼伏,战火不断,但战马铁蹄依旧留下了灿烂的文明,并由此留下不少千古传颂的诗篇。如《望江南》两首:

    曹公德。为国託西关。六戎尽来作百姓。壓壇河陇定羌浑。雄名远近闻。尽忠孝。向主立殊勋。靖难论兵扶社稷。恒将筹略定妖氛。愿万载作人君。

    敦煌郡。四面六蕃围。生灵苦屈青天见。数年路隔失朝仪。目断望陇墀。新恩降。草木總光辉。若不远仗天威力。河湟必恐陷戎夷。早晚圣人知。

    前一首是歌颂曹议金的功德。据史料记载,曹议金曾为敦煌的稳定立下了汗馬功劳,在第一首曲子里,作者用寥寥数字概说了曹议金一生经历,抒写英雄传奇。曹议金对国家尽忠,建立功勋,扶持社稷,受到百姓的爱戴与尊重,若非时势造就,其名未必能流芳百世。与第一首相比,第二首曲的情感基调较为低沉,外族入侵,国家四分五裂,幸得皇帝开恩,征派大军保卫敦煌郡,河湟之地才免于灾难。总体来说,两首曲子都在反映战争,尤其是表现少数民族部落战乱纷争,都从不同程度给百姓带来苦难,但抛开传统的战争毁灭观,战争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多民族融合的进程,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二)教育之风盛行

    敦煌文学的兴盛有其深厚的教育文化基础作为支撑,根据《敦煌县志》记载:“士子自设立学校以来,多习读书,子弟稍长,即令就傅。……岁时各节仪,厚薄不等,其已入学及应童子试者,则送入书院肄业,文风渐盛。”由此可见,敦煌早已开学气之先,重视孩子的教育情况,由此带来社会人群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知识分子比例增加,当地出现了许多文化名人,如:西汉汜胜之,著有《汜胜之书》;东汉张奂,著有《尚书记难》;西晋索靖,时任左司马,学问一流。

    此外,古敦煌办学形式十分灵活,分为州学、县学、寺学、义学等,既讲授儒家经典,又学习地方典籍,系统阅读三史九经,自上而下形成一套严密的教育体系,形成良好的学习之风,随着家学传世之风的延续以及西域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入,敦煌一度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汇的核心地带。

    二、“敦煌一郡,礼仪之乡”

    经历了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敦煌文化博采众长,并为己所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家学传世”的良好传统的影响下,民间逐渐形成了向善向上的美德良俗。根据《隋书》、《旧唐书》、《新唐书》记载,敦煌民间流传着大量童蒙课本,它们或载录三皇五帝时的传说,或描摹山河地理之状貌,或记述市井人情,或扬先人良尚之品,或教化后人……在此基础上,产生了许多以礼仪教化为目的的敦煌曲。

    (一)忠君爱国

    关于忠君爱国,孔子曾提出仁义礼智信等核心观点,《战国策》中有“周君岂能无爱国哉”,《汉纪》中则提到“亲民如子,爱国如家”。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初期,忠君爱国的早已思想空前发展,并成为社会主流观念。《献忠心》两首就反映了这种思想:

    自从黄巢作乱。直到今年。倾动迁移每惊天。京华飘摇。......

    臣远涉山水。来慕当今。到丹阙。御龙楼。弃毡帐与弓剑。不归边地。学唐化。礼仪同。沐恩深。……愿皇寿。千万岁。献忠心。

    这两首曲子均歌颂朝廷恩德,都表达了作者忠于国家,忠于君王的决心。公元878年,黄巢兴兵作乱,佣兵北伐,倾动朝野,危及大唐社稷。一国难容二主,身为大唐边民,作者在曲子里立表忠心,“早晚得到唐圀里。朝圣明主。”表达了自己誓死追随国君,忠于国家的坚定决心。《论语·八佾》云:“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意思是说,君王对臣子要以礼相待,而臣子应当忠于国君,这里的忠,并非“愚忠”,而是站在道德伦理层面的诚恳厚道、尽心尽力、坚持真理。

    (二)谨言慎行

    语言是思维的体操,也是一门交往的艺术,掌控语言技巧,将会是个人为人处世的一笔珍贵的财富。《礼记·缁衣》云:“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意思是说,君子用道德言论教导别人,同时以身作则,说话做事前都要经过深思熟虑,约束自我。如《十二时》中普劝世人修行时,应“莫任运,要思忖”,“要慈悲,莫悭恡,小小违情但含忍”,“无利之话休谈论”,“莫谩身心须戒慎”……要求人们不仅做到知晓说话的分寸,还要掌握说话的技巧,态度要谦逊,要严格要求自己,即所谓“君子慎独”。《大学》云:“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这里的“慎独”既包括语言的约束,还包括行为的克制,言行举止要光明磊落,不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掩饰,“不以恶小而为之”,坦坦荡荡,真诚待人。

    (三)勤奋好学

    关于学习,中国古代文人,尤其是儒士,将学习看作是最重要的事情,并由此创作了大量的诗句。敦煌曲中也有类似的描述,如《十二时·发愤》:

    ……少年勤学莫辞贫。君不见朱未得贵。犹自行歌背负薪。……透光凿壁事殷勤。……读书不得辞辛苦。如今圣主招贤才。去耳中华长用武。……悬头刺股是苏秦。……莫惜黄金结朋友……

    这首曲子引用古人学习的典故,即“悬梁刺股”和“凿壁偷光”,劝诫世人应当珍惜学习机会,以苦为乐,在学习过程中,要乐交诤友,虚心求教。作为读书人,应当保持操守,不趋炎附势,应像松柏一样,坚忍不拔。这里的“如今圣主招贤才。去耳中华长用武。”基本符合“学而优则仕”的社会趋势,中国古代文人一直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情结,在他们看来,刻苦读书就是为了报效君王,完成自己的政治理想。

    此外,敦煌曲中还有不少内容教育世人要戒除恶习、慎重婚嫁、知晓廉耻等,总体来说,都是劝导世人向善向上,不扰乱社会秩序,这对处于民族文化融合的前沿阵地的敦煌而言,无疑起到了凝聚人心,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作用,因而进一步推动文化的传播和推广,敦煌壁画中出现的大量中外使者友好往来的政治外交的场景,可以说,是该时期政治文化发展的历史缩影。

    三、结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地域滋养一方文化,得天独厚的环境给了敦煌文化繁衍生息的养分和土壤,各少数民族的大融合,带来新的文化交流的契机。如今的敦煌文化作为华夏文化的典型代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焦点,尤其对于敦煌壁画的文化内涵的挖掘,是敦煌学研究的热点,作为关键的切入点的敦煌词曲将会越来越引起学者重视,为敦煌文化研究提供珍贵的灵感和丰富的资源。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

    推荐访问:敦煌 内蕴 文化 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