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穿越高地的灵魂之旅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12:50:17 点击:

    摘要:杨海蒂是文学编辑,也是一位作家。她的散文集,有一种清水洗尘的感觉。游记也是她涉猎的创作主题。创作的角度看,她的作品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为成熟。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杨海蒂的美学修养和思想高度。

    关键词:杨海蒂 散文 灵魂之旅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09-0186-03

    杨海蒂是文学编辑,也是一位作家。經她手编辑推出的有名家大腕的精品力作,比如,贾平凹、陈彦的长篇小说《极花》《主角》,比如张承志、何士光的散文等;有重大题材的特稿,比如徐怀中、莫言、朱向前的精彩座谈,比如欧阳黔森备受关注的“精准扶贫”系列等。当然,也有很多名不见经传的文坛新秀的优秀作品。

    杨海蒂曾当过记者,同时还兼当过演员和节目主持人,这些工作给她带来过亮丽的光环和成功的喜悦,也成为她文学创作深厚的人生积淀。一个人在世上走一遭,能做好一件大事已非易事,能做好两件大事就很了不起了。令人敬佩的是,杨海蒂既是个好编辑,也写出了好作品。她闲暇时写作著述、锤炼修辞,洋洋洒洒中,一篇篇美文问世。她是一个柔弱的江南女子,她的心绪却时而摇曳生姿,时而宁静如水,时而大风起兮云飞扬,时而细浪飞来不染尘,只要她进入写作状态,就是思无旁鹜、心载八荒了。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我去地坛,只为能与他相遇》,可以说是杨海蒂迄今为止散文创作的结晶,也是她奉献给热爱她的读者的一份礼物。

    阅读她的散文集,有一种清水洗尘的感觉。“行有自由,心有孤傲,笔有真诚”,这是我读她的散文最深切的感受。

    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艺术就是真理的生成和发生。”生活是复杂的,也是单纯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散文就应该是什么样子。记得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过:“故有志深轩冕,而泛泳皋壤,心缠机务,而虚述人外。”生活是复杂的,也是单纯的,生活是什么样子,散文就应该是什么样子。真实、真诚是散文的生命。纵观杨海蒂的散文,不论是她趣味横谈,意味悠然的生活小品(即集子中的“横谈”),还是她述怀亲情、友情、爱情的情感美文(即集子中的“情感”),不论是她笔下的二月河、柳建伟,梁衡、韩石山、卫慧等名家,还是祖母、父亲、姐姐以及文朋诗友,都是呼之欲出的真实人格,都是她真情的流露,不假饰、不矫情,坦诚抒怀,真诚相见。真实、真诚是传统散文最根本的要件之一。当然这也是所有文学作品必须遵循的创作原则之一。作为生活忠实的摹写者,我欣赏她的真实、真诚。但是,仅有真实、真诚还是远远不够的。文学是表现的艺术,因此,我们怎样表现所写景物、人物,怎样表现自己,在散文创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这里的“表现”包含着你的想象、愿望、追求和梦想,还包含着智慧、创造。杨海蒂不论是写景,还是写人,描写日常生活中的男男女女、人情物事、时尚观感,都能在真实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发挥她艺术的才华和感悟,最大限度地表现笔下所写物事的“独特发现”。

    游记是很多散文作家都会涉猎的创作主题,杨海蒂也不例外。

    山水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如果你是一个“一生好入名山游”的人,有一颗颖悟敏感的诗心,你就能真正深入其中,品味其佳处,赏得其美好,你就能真正了解山水,热爱山水。这应该是现代社会人抗拒物化时代从而选择“诗意地栖居”的不错的生活方式之一。福楼拜在《包法利夫人》里说过:“大自然充满诗意的感染,往往靠作家给我们。”这句话说得好。不管是大自然还是大地,它的诗意和感染力是作家提供出来的。作家本应该是山水自然最亲密的朋友,他们用生华的妙笔,揭开了自然山水的朦胧面纱,唤醒了自然山水的神韵灵气,让爱好山水自然的人们,在欣赏他们精美的艺术作品中进行一次精神的畅游。

    作为一个爱好散文的读者,笔者曾对游记散文有过美好的阅读记忆。比如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像小说一样、无景色描述的速写式散记;荷兰著名作家塞斯·诺特博姆在寻常事物中灌注哲学思考的宏大主题;日本著名小说家芥川龙之介世风民情“风俗画”式的描述;我国著名作家阿成散淡逍遥而韵味绵厚的文笔;于坚那“寻根念旧”的情怀……这些文坛名宿大腕,或笔走龙蛇,思接千载;或借物抒情,托物言志;或智性而直觉,理趣相融;或闲情风致,而又人文昭著。但杨海蒂的游记散文,似乎与以上所列都有些不一样,集中录入的16篇“记游”,看起来她无处不在“写景”,无处不写文化,当然,感悟更是不少,但实际上,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除了在叙述风格上努力做到雅致,唯美,质朴,丰腴之外,她在如何打通历史与当下,过去与现在,也即实现某种“穿越”,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方面,进行了有益地探索。她的写景抒情,她笔下的文化和感悟,都能深入中华民族的文脉深处,穿越历史的风烟,写出它悠远沧桑的历史和人文,让读者聆听到那些寄游于这些名山大川之上高洁的灵魂。从她笔下的猎猎风云中,从她那唯美大气、锦心绣口的文字中,让读者领略中华民族的壮丽山河,浩浩血脉,风土人情,文化传承。即使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如果血性中没有一份豪气干云,没有一份笃定的信仰,定然也写不出如此豪放宏阔的文字。这是属于杨海蒂的气场,就如她这个人一样,在天地间行走,在人众中回眸,或往那里一站,立马就会吸引周围人的目光,这种心灵的气场,不是压迫感,而是玉树临风,洒脱自然。这种感觉来自于她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来自于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阅历,来自于她优雅爽朗的个性,当然,更来自于她对家国山水的一往情深。

    不论是《走在天地间》中所呈现“神于天,圣于地的三秦大地,“那是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那是一片英豪辈出的土地。”,还是《越王山下》看龙川的文史风流;不论是在与有“小麦加”之称的甘肃临夏,看大河家所呈现的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还是去神农架体验“百草药园”的奇观;不论是在《景东散记》中去体会“彩云之南”的神奇瑰丽,还是在《黔之南,黔西南,黔东南》去感受镇远、金州、大利中“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的古韵悠然、美丽仙境和异族风情。当然,随着作者灵动的文字,神游一回“仙人骑鹤之乡,神女吹箫之地”的扬州,做一回“千秋万载扬州梦”,也是人生一大快事了。……她摄笔成趣、写山水之灵秀,写世事之洞明,写人情之练达。她既写景,又写史,既写人文,又写风情,既写形而上的传统文化和精神,又融个体生命的独特审美和体验,读来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现实的颖悟和思考,同时,还有一种雅致才有的独特审美魅力。

    对于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陕西,杨海蒂情有独钟,着墨最多。她写到了延安,写到了吴堡、写到了秦岭、写到了汉中,那里的历史风烟,那里的风土人情,那里的革命传统,说起来都如数家珍。她说“山河之固,在德不在险。延安,是我青春岁月的心灵图腾;延安,是我仰之弥高的精神高地。延安窑洞的灯火,在我心中光焰万丈;枣园、凤凰山、杨家岭、王家坪、瓦窑堡、南泥湾,都是早已深入我灵魂的名称。”读这些文字,你能感受到她飞扬的思緒,充沛的激情和大气明丽的文字,更能体会到她坚定的信仰和感悟,你就会被她的挚爱和真情灌注其间的文字所感染。

    最能标示杨海蒂散文创作高度的是《纵论》一辑里的作品。虽然为数不多,但从创作的角度看,每篇都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更为成熟。从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杨海蒂的美学修养和思想高度。

    《我去地坛,只为能与他相遇》,是杨海蒂最有精神高度的佳作,读之令人心灵震颤。

    史铁生在中国文坛,已成为一种精神象征。史铁生作为文坛“崇高”的精神坐标,崇敬仰视者多,但能与他能同频共振者并不多见。要真正走进史铁生的精神世界,没有感同身受的遭遇,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透过杨海蒂的文字,让读者看到了他们的“相遇”在精神上产生的共鸣与共振。杨海蒂写道:“世界越发达,人类越渺小,物质越发达,人心就越孱弱;当今社会过于喧嚣浮躁,人的各种欲望空前膨胀,导致不少人心灵贫乏、精神荒芜、信仰没落。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期,在这个急需道德力量的时代,社会需要精神食粮,读者需要文学营养,需要关注灵魂、呼唤良知、震撼心灵、柔化温暖人心的作品,这是当代散文必需的精神归宿,这是时代赋予作家的文学使命。”

    人世间能够拯救灵魂的东西有三样:哲学、宗教、文学。哲学仅仅停留在意识形态和人生教科书的层面,在当下中国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由于各种观念纵横交错,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充满了矛盾和冲突,一些人的信仰已经迷失。再说宗教。我们说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国家。佛教传入中国之后被儒家思想所改造,也可以说是儒教化了,因此,世俗的烟火味太浓。有些甚至滑入迷信的泥淖。宗教大多已经世俗化和功利化,宗教在这里找不到真正向善救赎的使命。1917年,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主张。那么,我们用什么来拯救灵魂呢?我以为应该是文学。人毕竟是一种精神动物,“人的内在有一股原始动力,需要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人性中那种追求永恒和无限的精神需求肯定不会停止。如果不能满足人性的这种最高需求,人就不成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这里,除了宗教,只有“被美感动”也就是审美超越,一种自由的积极的超越,才能满足人性的这种需求。所以,我们的文学需要崇高,需要精神指引,需要安妥灵魂。史铁生的作品就是典型代表。他以惨痛的个人体验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叩问个体生存的终极意义,寻求灵魂的超越之路,形成了有着哲理思辨和生命诗意的生存美学。正如杨海蒂所言:“对史铁生来说,哲思不是沙龙里的讨论,它是生与死的搏斗。”“史铁生写的不是油滑遁世的逸情散文,不是速生速灭的快餐散文,不是自矜自吟的假‘士大夫’散文,不是撒娇发嗲的小女人散文,挫折、创痛、悲愤、绝望,固然在其作品中留下了痕迹,但他的作品始终祥和、安静、宽厚,兼具文学力量和人道力量。他用睿智的眼光看世界,内心则保持纯真无邪,正因为他返璞归真的赤子之心,他的作品体现出广博而深远的真、善、美、慧。”这是对史铁生散文独特的神性光芒的精辟概括,也是对史铁生散文之所以如此的精锐分析。“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史铁生语)。通过杨海蒂的美文,让我们看到了在精神层面“不一样”的史铁生,在灵魂之上苦修成道的史铁生;让我们看到作为文学殉道者,寻求精神超越的过程中,依靠的正是文学的力量,而地坛,这个史铁生生前的精神地标,也成为杨海蒂思考人生和叩问生死这一重大的人生命题、从而获取灵魂洗礼和精神升华的圣坛。

    再看《山南水北归去来》一文,这是一篇作者对著名作家韩少功精神世界的穿越之文,同样写得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韩少功先生是中国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应该说韩少功是中国当代文坛的一个另类,一个开创者。他创作的每一个阶段,都会给读者带来意外的惊喜。比如他第一阶段以《爸爸爸》为代表的寻根小说,表现了向民族历史文化深层汲取力量的趋向,饱含深邃的哲学意蕴。第二阶段以《马桥词典》为代表的新乡土小说,在打破传统叙事所进行的“词典”“地方志”“时间空间化” ,可谓开拓性尝试。第三阶段《暗示》为代表的思想笔记体小说,“用语言来挑战语言,用语言来揭破语言所掩蔽的更多生活真相”,而西方哲学史到了20世纪有所谓语言学转向,也是出于这样的目的。

    杨海蒂对这位中国文坛传奇人物的书写,大开大阖,张弛有度,既有散文的大写意,又有小说的小工笔。人物神态如在目前,精神世界深广厚重,分寸拿捏得很到位。她采访韩少功,问的第一句话是:“您的脆弱是什么?”杨海蒂懂得,从脆弱处抵达强悍,往往是打开一个精神强大者的捷径。她认识到,“韩少功强悍的最内部,是一个男子汉最柔软的心底。”确实,通过杨海蒂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少年时期的韩少功所遭遇的苦难,留下的对人性最初的痛感;中年时期的韩少功所遭受的严厉整肃和是非纷争。让我们不但领受了韩少功传奇的人生历程,他的为官,他的做人,他的作文,更让我们看到了个性独异的韩少功。他说:“我喜爱远方,喜欢天空和土地……我讨厌太多所谓上等人的没心没肺或多愁善感,受不了频繁交往中越来越常见的无话可说……”正如杨海蒂所写:“城市、农村,内陆、沿海,文坛、商海、官场……的不断循环中,韩少功经历了少年的劫难、大学的动荡、文场的纠纷、商海的操练、友人的反目、政坛的沉浮,他一次次腹背受敌,也一次次左右开弓;他一次次陷入激流漩涡,也一次次从横逆中跃上新潮头。”

    “大喜大悲大哀大痛,才能铸就生命的大格局,作品才能成其大有其美。”“这是一种西天取经历尽磨难后的平静,是一种孤独求道沧桑阅尽后的超然。”杨海蒂笔下的韩少功,呼之欲出,立体再现。透过杨海蒂灵秀锐敏的文字,让我们不但看到了生活世界里的韩少功,也看到了精神世界里的韩少功,当然也看到了哲学世界里的韩少功。

    杨海蒂认为,写散文主要不是为了表达看法,而是将生活的真实复述出来。当然这种复述不是简单的抄袭生活,而是从审美的角度重新认识生活。正是建立在这样的审美追求上,她笔下的人物才不会被现实的纷杂所遮蔽,她笔下的人物才会凸显出思想的张力。

    读杨海蒂的散文,应该说是一次穿越人生高地的灵魂之旅,对于我们这个身处浮躁尘世、被消费主义和资本逻辑所困扰的人们,无疑是一次“诗意的栖居”,静观花落,笑看云起。

    推荐访问:之旅 高地 穿越 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