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传统墓葬文化与现代生态墓园建设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12:00:31 点击:

    摘 要:墓园不仅是逝者灵魂安息的地方,也担负着其他如社会、景观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功能。通过传统生死观、丧葬习俗的解读,来阐述民族情感诸多复杂因素;对传统土葬的哲学诠释及形式特点的研究,解析墓园与自然、社会素质信仰间的桥梁作用,并呈现出它的多元化特征。结合历史人文背景来设计现代风景园林式墓园,在营造庄严肃穆环境的同时,也兼顾到市民的日常使用,使墓园具有一定的公园性质和功能。

    关键词:风景园林 生态性 生死观 丧葬风俗 墓地园林化 设计艺术

    中国墓葬,是伴随华夏文明诞生而同步发展的。从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洞的下室葬地,到新石器时代仰韶聚落遗址四周壕沟的南北两处的公共墓地;从氏族公社母系、父系社会葬式的嬗变,到被称之为“东方文明曙光”的红山文化遗存,大规模制度严明的石冢出现,华夏远古的先民们在创造华夏文明的同时,也在谱写着中国墓葬文化史。

    中国墓葬的起源与发展,是随着当时人们对生命终结思维方式变化而变化的。最初的墓葬,是出于先民们的灵魂不死观念而产生。美国学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一个墓穴,或以石冢为标记的坟丘,或是一处集体安葬的古冢,这些东西便成为地面上显而易见的人工目标,活着的人会时常回到这些安葬地点来,表达对祖先的怀念,或是抚慰他们的灵魂。”中国人避讳言死但又极其注重对死者的纪念,这个古老而又执拗的传统,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一、生死观

    宋代诗人苏东坡曾在悼亡妻的词中写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华夏文化是以求生为核心的文化,人们怕死却一直被死亡镇压与征服,以至于那些让人必须与死亡面对面的场所,从医院太平间到殡仪馆至坟场,只是一种让人短暂停留祭拜的空间,活着的人无事肯定不会去坟墓地转转。其实悼念死者、埋葬死者的地方并不令人恐惧,恐惧的是 人所想象出来的亡灵鬼魂作祟文化如此深入人心,让人从小就无法逃脱对于这些场所的负面情感。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产生一种观念:“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灵魂不死观念的产生,极大的满足了先民们的思亲之情,同时也给墓葬注入了文化的新内容。从这个时候起,人们不得不思考这种灵魂对外部世界的联系体,坟墓便是这种联系的物质体现。于是,从葬式、葬具、葬地的选择,以及随葬物品的多寡,都随着当时社会的伦理思想、经济文化诸现状的变化而变化。外人观察生者对死者的安排,尤其是墓地的形制景观,常作出道德判斷或各种评述,因此墓地也变成一种社会关系或地位的表现。

    一般人害怕接触死人,对陌生者的坟墓,一般回避,不主动接近。对于熟识的死者,则可能由生前的评价,决定要不要经常性接近。痴情的丧偶者,往往在爱侣过世的几年内,经常到坟前忆往神伤。但另一方面,那些宗教圣徒、得道高人的遗物、遗骸、坟墓,却因为信者认为充满灵力,可以造福后人,而经常前往膜拜。

    二、传统土葬观及形式特点

    1.“入土为安”的信念。受传统居住环境、儒家思想、佛教道教、传统礼制、风水文化等的影响,中国几千年来认为“入土为安”——死者必须埋入地下的习俗已经根深蒂固。汉族尤其重视土葬,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同居住的自然环境有关。我国中原的广大地区,土地肥沃,农业文明悠久。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必须依附自然,与自然息息相通,“入土为安”实际上是这一哲学思想在丧葬上的反映。我们常用的汉字“葬”,也形象地说明了这一观念:死后放入土中,下面填些树枝,上面洒些土,种上纤草。《易经》中记载的“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后来的不少学者均从理论上阐说了这一习俗。他们认为:“万物不能越土而生,人亦万物中一物”,所以死后要归于土,又说“人由五土而生,气之用也,气息而死,必归葬于土,返本还原之道也”,所以“葬者,乃五行之返本还原,归根复命;而教化之变达也”,将人死后入土,提到教化的高度。所谓“入土为安,落叶归根”成为汉人的信念,影响至深。二是土葬符合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慎终追远的伦理情感。“生命是从泥土中来,再回泥土中去”这个观念根深蒂固。汉族崇尚黄色,历代帝王以黄色作为显贵之色,黄色实为土色,在阴阳五行中,“土”居于中位,是最稳定、最可靠的基础,因此土葬符合汉人的生活习俗和传统观念。“入土为安”土葬之俗,长期因袭。三是对封建制度而言,土葬是最能表现阶级和等级的差别。只有土葬才能长久地保存死者生前的权势和地位,活人对逝者遗体的尊重,也是把人与人活着时的社会关系延续到死者去世后。人们如何对待死者遗体、如何的处理,也表示生者对死者有着何种程度的最后责任。通过修建墓体、墓碑、石人、石兽、附属建筑,种植墓地植物,在目前进行各种象征性的纪念活动,表示生者对死者的追悼之情,满足宗法政治的需求。

    一般来说,人死后用一口棺材殓身或者直接埋入土中,这是属于墓葬或者土葬。但也有个别少数民族有各种不同的葬法,火葬、水葬、天葬等等。水葬过去一般船员和旧海军用得较多,这从影片中经常可以看到。从前船舶行驶速度慢,遇到水手或水兵死亡,短时间靠不了岸,尸体无法保存,只能水葬。水葬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葬法,即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葬法。水是人类生命之源,人们对水寄于无限美好的向往和遐想。在许多神话中,都把水和神、幸福、美好、不朽连在一起。所以在安葬死去的亲人时,人们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水葬。水葬在世界上大体有三种不同的方式:漂尸式、投河式、撒灰式,亚洲的印度和一些水边的国家即有此习。天葬只是少数民族采用的一种葬法,有专用的天葬台,由天葬师将尸体抬到天葬台,由秃鹫将尸体啄食,表明灵魂升天,天葬在西藏地区流行。但是土葬则被全世界大多数民族采用,而且绝大多数死者是土葬,这就有了“入土为安”一说。

    2.传统土葬的形式特点。土葬形式依字面的分类则计墓、坟、封、冢及丘不同的称谓。“墓”是指堀圹埋葬棺柩,积土与地平,不封不树者;“坟”是指封土且树碑,坟的本义是高高的土堆,堆积土高起之墓;“封”的意义与坟同,然制度等级不同于坟;“封”的意义与坟同,然制度等级不同于坟;“冢”乃大坟者,也是高高的土堆;“丘”乃大冢者。王公为丘,诸侯为坟,庶人为墓。

    从古至今,由名冢引发的历代名人墨迹、诗文及奇谲传说,不仅是珍贵的文物史料,也反映了中国墓葬文化精华的一部分。许多名冢与名山胜水相伴,两者互为映衬,成为中国山水文化的独特人文景观。

    三、墓葬景观的现代意义

    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墓地已由处理骨灰或遗体的主要功能演变为多功能的纪念景观集合体。充分认清墓地的功能意义对于传统墓地人文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及现代墓地园林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丧葬习俗是一个民族、一个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一个民族文化修养和道德水平。墓地作为一种传统的纪念性景观,凝聚着古老的文化和信仰并能反映出时代的特色,成为人们最为崇敬和关注的场所。就绝大多数人而言,不管是英雄人物,还是普通百姓,一生都或多或少地为社会留下了精神、物质财富。墓地是他们人生的归宿,也是他们的纪念形式。每一个地方都有值得纪念、缅怀的名人和普通人,精心设计其墓地景观,体现他们的贡献和价值,适当地加以宣传和策划,不但可以起到纪念作用,而且可以激励后人更加珍惜生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增强使命感和为后代留下财富的荣誉感、责任感。

    现代墓园运用景观营造手法,构成不同的记忆空间和场所,营造墓园特定的场所氛围。纪念景观是一个具有重要文化含义的景观,它将神圣的故事,那些揭示或治疗的故事重新插入公共开发空间。这些故事对社会有积极的影响,而且能够给予人们关于场所和历史知识的教育。纪念景观具有知性的、感性的、精神和公共的功能,它是一个记忆的场所、一个哀悼的场所、一个反省和康复的场所、一个举行仪式的场所以及一个集会的场所。而特定的设计元素,如艺术、建筑、景观和文字则进一步加强其功能。因而恶魔需要深层理解风景园林师所承担的重要文化景观的角色。

    四、墓地与绿地、休闲空间结合的模式

    墓地是人文景观,墓地生态园林化是我国墓地建设必由之路。在欧美,墓地是园林的一个类型,著名的墓地是旅游胜地。

    19世纪20-30年代,当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哲学的经验主义、英国自然主义造园风格以及美国本土对自然景观的赞美这四种社会力量交织在一起,便产生了一种新的美国景观类型——浪漫主义乡村墓地。而建于1840年的法国巴黎拉雪兹神甫墓园以安详抒情的氛围、田园式风景和古典雕塑纪念碑成为欧洲风景式墓园的范本。

    1.乡村花园式墓园。现代墓园的产生是从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时期的城镇规划开始的,最初基于公众健康考虑的乡村墓地规划思想与当时流行的英国自然主义造园风格结合起来,开创出具有浪漫主义特征的乡村墓地景观。一改传统教堂墓地形式,将墓地选址在城市外围或城乡结合、风景独特的地方,通常选择地形起伏多变、森林茂密或水面宽阔的自然环境为墓地建设用地。

    1831年建造的奥本山墓园是美国第一个也是最著名的浪漫主义乡村花园式墓园,是公认的美国最具有意义的设计过的、向公众开放的景观之一,它是之后兴建的乡村墓园地、美国第一个公园和郊区新社区的主要原型,它的美景和悠久的历史使其享誉国际。

    乡村墓地的景观特点是:(1)曲线行的道路和小径;(2)树木和植物种植采取曲线型的不对称布置;(3)建筑物和建筑小品体现古典主义设计风格;(4)在泥土裸露的地方种植草皮或灌木。

    乡村花园式墓园除了优美的自然风景外,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墓穴的大小、形状及墓碑的样式各异,充分反映出逝者和亲人的喜好,彰显个性。墓园就像掩映在绿荫丛中的雕塑园。

    2.草坪公园式墓园。当浪漫主义乡村墓地盛行于美国东部的时候,美国西部也发展出一种体现西部自然景观特色的“草坪式”乡村墓地。乡村花园式墓园中形态各异的雕塑式墓碑,虽然展现了丰富的文化、艺术魅力,但就视觉而言略显杂乱,而且不便于维护管理。于是,一种更简单、整齐,具有一定统一性的墓园空间——草坪公园式墓园形式出现了。

    俄亥俄州辛辛那提的春树林墓园是草坪公园式乡村墓园的典型代表。草坪公园式墓园的理念是由美国风景艺术家阿多夫·斯卓驰在进行辛辛提那的春树园墓园的“风景草坪规划”项目时提出并发展的,他把自己对“墓地要开发、舒展”的观点成为“风景式草坪”风格,他把杂乱的园塔、墓石和观赏植物改为大片的草坪、湖、石碑构成的景观,这成为1855年以后美国墓地设计的主流风格。斯卓驰提出的“风景草坪规划”具有革命性意义,它创造了风格统一的优美景观,在绿树环绕之中,矗立着一些精心雕琢的石质纪念碑和雕塑,寄托了人们对逝者的怀念。在他的规划中,传统的墓碑不能超过0.6m高,除非它是特別杰出的艺术品。设计者确定所有场地的坡度,创造出整体统一的种植效果。禁止私人建造围栏和种植植物。

    和乡村花园式墓园基于浪漫主义精神不同,这种墓园形式反映出人们受现实主义和印象派影响而对自然的态度发生转变,一切都趋于更加简洁单纯。它是景观设计和系统规范的结合体,要求园中各个要素有相对统一的总体规范作指导。墓地的使用者不能随意分隔、围合地块,不能按个人的意愿进行植物配置,一切由墓园所有者统一布局和管理,形成相对统一的场地和景观风格。

    3.纪念墓园。纪念墓园的设计开始摆脱传统欧洲造园的影响,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并融合了实用主义精神,形成形式简练的纪念式墓园,一般以战争纪念墓园,烈士墓园居多。

    古希腊著名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为阵亡将士举行国葬的发表演说:“每一个在整个国家顺利进行的时候所能得到的利益,比个人利益得到满足而整个国家走下坡路的时候所得到的利益要多些,一个人在私人生活中,无论怎样富裕,如果他的国家被破坏,也一定会陷入普遍的毁灭之中,但是只要国家本身安全,个人就有更多的机会从私人的不幸中恢复过来。”基于此,伯里克利认为,为国捐躯的英雄是“生命的顶点,也是光辉的顶点”。无名战士之墓有哨兵全天候站岗执勤,向为国牺牲的无名英雄致敬,为他们曾经的“生命的顶点,也是光辉的顶点”而致敬。

    纪念墓地不分等级,将军与士兵,紧密相连,一排排样式简单的白色大理石墓碑一望无际,以一种突而又静默的姿态向人们述说,并清除地提醒人们不要遗忘这里所有的死亡所蕴含的勇气与酷虐、献身与陪葬、荣耀与阴暗以及正义与罪愆。在这里每个战士和将领一视同仁,所有的人生而平等、死而平等,歌颂、缅怀每个为国捐躯的生命。

    相对前两种的墓园形式,纪念墓园更注重整体环境氛围对生死主题的阐释,以抽象的手法进行表达。墓园更追求标准化和统一的形式,对于墓穴的形状、尺寸等都有明确的标准,易于复制和管理。

    4.自然埋葬式墓园。现代的天然埋葬是环境可持续观念对现存墓葬方式的一种改变。随着人们生死观的进一步科学化、环境意识的提高、生态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发展完善,绿色墓园的设计模式在最近几年中逐步得到广泛接受并迅速发展起来。

    提倡不用防腐剂、传统的棺木和墓石,而是采用更加简单、廉价、自然的墓葬途径,遵循“尘归尘,土归土”的理念,使实体自然有机地分解回到土中再循环到新的生命中。生态设计理念是自然埋葬区产生的主要契机,例如采用无棺木或者可降解材质的棺木土葬和火葬后骨灰无器皿直接入土的新式绿色殡葬方式,对墓园基址所具有的自然环境和资料进行最大限度的保留,墓园内尽量避免机动交通等。绿色墓葬不让坟墓或纪念碑入侵景观,采用自然的标记包括树木或者灌木、有雕刻的本土产的平石或能够为参观者提供坐憩空间的集中纪念结构放置在森林中。常使用GIS等现代勘察技术仔细记录每个埋葬点的精确位置,自然埋葬保护区是一个到处是树木、野花,还有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的区域。其自然的空间形态及自然随机的布局,使其具有更丰富的空间层次和多样的要素,更好地滿足了模糊性的情感需求和生态需求。

    五、结语

    墓园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体现了建筑、雕塑、景观、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在各个时期的特征和变化,是一本活的历史书籍。是一个历史博物馆。同时墓园体现地域文化和精神文化。墓园是一处人文景观,它让人们认识历史,获得对空间和文化的认同感。通过观赏、触摸、行走、呼吸在具体实物的展示空间中,穿越时空去感受和体会历史的厚重和沧桑。认清墓园的价值与功能,将有助于指导传统墓地人文自然景观的保护开发及现代生态墓园的景观建设。

    参考文献:

    [1]陈晓彤。传承 整合与嬗变……美国景观设计发展研究 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叶莺,高翅。墓园发展概述 广东园林,2008.

    [3]赵群,李桂文。城市公墓的可持续发展 华中建筑,2008.

    [4]余剑锋。谈传统文化在公墓规划设计中的应用 规划师,2005.

    [5]杨宝祥,郜月琴。殡葬园林文化学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推荐访问:墓葬 墓园 文化与 生态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