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浅析《老子》中的“愚”含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11:35:20 点击:

    【摘要】《老子》中“愚”的含义是“大智若愚”的“愚”的意思,就是指人拥有大智慧却不张扬,“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在世风浮华的年代里,保持人的本心不被世俗的欲望所污染,憨厚纯朴,纠正不良的民风,使之醇厚,达到“自知者明”的境界。

    【关键词】《老子》;愚;纯朴;节欲

    《老子》“五千精妙”,分为“道篇”和“德篇”,思想博大精深,包括了老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我国古代哲学的宝典之一。它标志着我国战国时期的哲学思想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地步,它为我国的古代文化放出了灿烂的光辉。本篇主要论述《老子》中“愚”的思想内涵。前人有人认为老子的“愚”是大智若愚的“愚”,也有人认为是愚蠢、愚昧的“愚”,特别是涉及到所谓的“愚民政策”、“小国寡民”等这类的观点的时候,更是把老子的“愚”看成是愚蠢、愚昧,落后反动的思想,视之为洪水猛兽,大加伐挞。然是否如此呢?笔者认为不尽然。

    《老子》中的“愚”不是今天我们讲的愚蠢、愚昧的意思。它是“大智若愚”的“愚”。“老子说:‘我愚人之心也哉!’(二十章)道家说的‘愚’不是一个缺点,而是一个大优点。圣人的愚是一个自觉的修养过程的结果。它比知识更高;比知识更多,而不是更少。中国有一句成语‘大智若愚’。圣人的愚是大智,不是孩子和普通人的愚。后一类的愚是自然的产物,而圣人的愚是精神的创造。二者有极大的不同。”[1]真正的大智慧是对自己的了解,知道自己的优势与劣势,那才能无往而不利,才不至于为了对付别人损伤了自己。人往往对别人的优点缺点可以准确地把握,所谓“旁观者清”,而对自己却知之甚少,不能很好的拿捏自己的分量,所谓“当局者迷”,人贵有自知之明。“愚”是人的外在表现,要善于隐藏自己的锋芒,而内在却拥有大智慧,“是以圣人被褐怀玉”,就是要达到“自知者明”的境界(七十章)。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第六十五章)很多人从这一句话里就判定了老子提倡愚民政策,对他大加伐挞,这是不清楚老子所讲的“愚”的正确含义。老子“愚”的含义:“我独泊兮其未兆。纯纯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忽兮其若海,飘兮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似鄙。”(第二十二章)“愚”指的是如婴儿般的纯净,朴素憨厚,人之生而来的本心,不受世俗污染的纯净的本性,在别人都“昭昭”“察察”的时候,我独“昏昏”“闷闷”,有点傻的样子憨厚就是为了不与世俗的耍小聪明的人们同流合污,而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愚蠢,愚昧之意。

    “这句话的确切含义是,善于推行大道的人,是要让百姓归于憨厚,不要耍小聪明。有人说老子说‘将以愚之’,说明老子奉行的是愚民政策,但却不去分辨老子说的‘愚民’与我们现在说的‘愚民’有什么不同。也有人说老子不主张开发民智,也不去分辨老子说的‘民智’与现在说的‘民智’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误解百出了。老子不主张开发民智,那他还传经布道干什么?难道老子是惟恐天下不乱?”[2]

    战国时期社会纷争,战争不断,人心浮动,民风日趋落下,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老子提出了“愚”的方法,主张百姓应该纯朴些,憨厚些,不要有多余的心眼,提倡民风醇厚。社会是“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第五十七章)。民风不正于国于家都没有好处,希望能以此来改善社会的风气,使之回归淳朴,民风和谐。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欲望的膨胀可以让人为了满足欲望不择手段。世风是“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世人为了追逐功名利禄而做出的种种丑态,而这一切的驱使都是源于人们对自己欲望的不满足,不知足,导致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不知“愚”为何物,要“愚”来干什么,社会上是否还需要这个“愚”。

    面对世人对欲望的过度追求,老子提倡节欲。“老子不反对人类为了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去制造器物,但他要求人们在制造器物时要适可而止,要有一个限度,不要无限制的发展下去,这个限度就是吃饱穿暖,所谓‘虚其心,实其腹’,‘圣人为腹不为目的’就是这个意思。除此而外的东西,就没有必要了,而且这些多余的东西只会引起更多的欲望,从而破坏掉人类的美好天性。”[3]

    因此老子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十九章)。“见素抱朴”,素是指未染色的丝布;朴是指未经雕饰的木头。老子当然知道染色的丝布更美丽漂亮,雕饰后的木头会有各种用途。但老子为何还要求人们要“见素抱朴”呢?“因为素里有天然的洁白,朴里有沁人心扉的芳香。染色和雕饰虽有物利和实用,但对完美不能说不是破坏和中伤。物如此,人心更如此。”[4]人在生活中要保持自己的天性,纯朴善良,不要被外界因素勾起欲望,过度的欲望的膨胀,很容易丧失自我,提倡寡欲,才能保持人的天性不受世俗的污染。追名逐利的世风影响下,人们很难把持住不被外界的利益所惑,而迷失了自我,要想不被诱惑应当怎么做呢?老子没有禁止人们追求物利,只是要适度,提出“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的观点。

    “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二章)句谓,贪多不得,追求得少才能得到,追求得多了,反而会迷乱而无所得。一个人又要钱,又要权,又要房子,又要车,又要学位,又要职称,又要贡献,又要好名声等等,结果什么也得不着。这就是“多则惑”,“惑”是迷惑,自己的目标都迷惑了。事情总得一样样地去办才能办成,就是“少则得”。比如贪官,在其位不谋其政,手中有了权就忘了自己的职责,被权力、金钱、美色、豪宅、香车等迷惑了心性,疯狂的欲望吞噬了自己的良知,自以为精明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当冰冷的手铐戴上手时才幡然醒悟:昔日一个纯朴的农民的孩子何以沦为了阶下囚。懊悔风中立,惟有泪两行。

    任何人包括最高统治者都没有超越法律的权利,直接去决定人民的命运。人民中有人犯了罪,应该由主管刑杀的专职官吏,根据法律量刑和执行,如果不这样,人民就会反抗,使凌驾于法律之上的权力者受到惩罚。

    “‘我无欲而民自朴’。政治的作用都是上行下效,在上者如果能做到无欲的地步,民间风俗也就变为淳厚了。上无欲,下亦无欲,无欲即是朴。”[5]这是针对统治者提出的要求,统治者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让自己的欲望膨胀,使老百姓没有负担,顺应自然天性去生活,无欲无争,百姓自然变得纯朴,民风自然变得淳厚。

    假使民风淳厚,社会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老子说:“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俗,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这就是老子给我们描述的一个美好的生活图景,老百姓没有战争的混乱,没有繁重的生活压力,可以“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生活自由自在,顺应人的天性,美好而温馨。可就是这样美好的生活图景,被后人尖锐的攻击,说老子这“小国寡民”的思想是一种倒退、复古的社会历史观,与历史发展方向背道而驰,是一种落后的退步思想,事实是否就是如此呢?

    “老子举上古原始公社时期的例子,欣赏的是古代质朴无争的风气道德,要返回的也是这些东西,而不是让国家形态也逆转回去,要说老子的理想就得说是返归淳朴,至于大国小国,是不是完全按古人的方式去生活,这都不是老子要说明的问题,仅是他举的一个例证。”[6]

    “长期以来,一些人尖锐攻击老子的这一‘小国寡民’的安民思想,却没有很好考虑老子说过的‘毋闸其所居,毋压其所生’,坚决反对隔离人民,压制人民的话,更没有考虑它的锋芒所指,主要是那些不顾人民的利益和宝贵生命,拼命开疆扩土,不惜烽火连天,血流成河的帝王公侯;也没有考虑它的文化意义,正是要从当时的周朝天下‘一统化’的僵化礼仪文化体制中找开缺口,保留东西南北各地各族人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自由和民俗文化个性,以避免中华文化的单一抽象和苍白乏力。”[7]老子“小国寡民”的观点,只是为了说明老子希望百姓纯朴,民风淳厚,而不是使百姓变得愚昧,在小国依然可以推行他的大道,更不用说在大国了。战国时期社会纷争,天下动乱,老子希望统治者修身养民,恢复上古社会那种淳厚的社会风气,是取上古社会的精神,而不是要恢复到它的社会形态。在原始社会那样一种落后状态下,人民还可以淳朴,到了老子生活的时代,社会发展了几千年,反而变得世风日下,人心浇薄,老子当然欣赏小国寡民的时代,欣赏那种自由自在,人们互助互爱的现实生活图景。

    那人们在生活中可以做到“愚而不愚”。前一个“愚”是指大智若愚之“愚”,要人们拥有大智慧;后一个“愚”是指愚蠢、愚昧,耍小聪明。怎么样才可以既拥有大智慧又不锋芒毕露,这是一个大的哲学。

    “源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今若能净除心垢,开释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守根不离,名曰静定,静定曰久,病清命复,复而又续,自得知常。”[8]激浊扬清,平定心态,不为身外的物欲所吸引,努力保持自己天然的本性,孩童的纯净心灵,修身养性才能达到老子所谓“愚”的境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国家大师说老庄及道家》之《道家第三阶段:老子》[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33.

    [2]马恒君.老子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10.

    [3]张松辉.老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3.

    [4]刘长允.天不变道亦不变:老子纵横谈[M].北京:中华书局,2008.64.

    [5]陈樱宁.国家大师说老庄及道家》之《道家与道教》[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185.

    [6]马恒君.老子正宗[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253.

    [7]柯可.老子九观正义[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8.198.

    [8]张松辉.新译坐忘论.收心三[M].台湾三民书局,2005.22-23.

    作者简介:刘玉昭(1984—),女,广西南宁人,西南大学文学院2010级中国古代文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

    推荐访问:浅析 老子 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