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建国三十年朝鲜和韩国文学译介研究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09:20:29 点击:

    [摘要]

    通过对1950-1978年的朝鲜(韩国)文学翻译的考察,可以发现这个阶段中国的一切文学翻译活动都是围绕“保卫和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时代主题展开的,而且冷战意识形态赋予了文学翻译以深厚的政治色彩,作品的艺术性退居衡量文学价值标准的次席,政治思想性成为第一标准。受这种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文学对韩国文学基本上持批判和否定的态度。

    [关键词]

    韩国文学;朝鲜文学;文化操纵;文学翻译

    [中图分类号]I210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007(2017

    )01003208

    [收稿日期]2016-09-21

    [作者简介]

    金鹤哲,男,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校区韩国语系副教授,文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韩文学比较、翻译学。(威海264209)

    50年代的中国掀起了外国文学作品翻译高潮,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被有组织、有计划地译介进来。这一翻译热潮在60年代初逐渐降温,到了60年代中期文革爆发时就基本上中断了,直到文革末期才开始逐渐恢复。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学翻译被罩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反帝反封建、阶级斗争、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改造个人、保卫和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这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而且国家话语和主流意识形态完全一致,形成了一元化的意识形态格局。本文主要考察在这种译入语环境里,朝鲜(韩国)文学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分析冷战意识形态和当时中国社会一元化的意识形态语境和国家权力,如何影响和利用朝鲜(韩国)文学作品的翻译。

    一、1949-1965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朝鲜文学翻译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五六十年代主导中国社会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是由走社会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反资本主义、反修、阶级斗争、改造知识分子等等概念集合而成的,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保卫社会主义”,即是一种典型的冷战争状态。

    在这种冷战意识形态笼罩下的中国,有组织有计划地改造文艺界,逐步形成了具有文化控制性质的文艺思潮,这种以左倾文艺思想为主流的文化统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一元论的进步观,即相信只有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才是历史发展中唯一的进步规律;(2)个人意识形态与主流政治意识形态高度统一;(3)集体主义至上,贬低个人和个性,甚至以政治化的伦理道德观念压抑人性;(4)意识形态的高度单一化和教条主义,造成思想和文化的保守封闭,排斥和扼杀异质文化。这种文化最终导致了对中国文化的彻底革命——文化大革命。这种单一性的文化形态反过来作用于文艺领域,以至于文学观念、文学形态、话语思维以及创作方法与美学原则等无不体现着单一性政治文化的内在制约。这种制约强制形成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突出集体主义压制个人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塑造典型人物”等等美学标准和创作潮流。

    在外国文学译介方面,1957年以前,中国主要关注苏联和欧美文学,50年末开始对亚非拉“小国”文学表现出了关心,朝鲜、越南、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印度、埃及、约旦、阿根廷、古巴、南非等国家的文学作品被译介进来,但是数量不多,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作品输出国的发展中的文学不能提供更多优秀作品,另一方面跟小语种翻译队伍的不足有关。进入60年代,随着中国与苏联的关系恶化,以及主流意识形态对欧美和苏联文学的抵制,朝鲜和越南等国的文学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翻译对象。

    中国在这一时期翻译的朝鲜文学以现代文学为主,17年间共有100多部作品(集)翻译出版,是同期我国翻译数量最多的外国文学之一,这与中朝两国的政治体制和在朝鲜“南北战争”期间结下的友谊有关,因此这一时期对于朝鲜民族文学的翻译只限于“北朝鲜”(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而与“大韩民国”几乎隔绝。[1](61)

    这一时期译介的朝鲜小说家主要有李箕永、韩雪野、崔曙海、千世峰、黄健、朴雄杰、李根荣、尹世重等人,译介的诗人有赵基天、朴世永、朴八阳、崔荣化、闵丙均、洪淳哲、韩明泉等人,译介的剧作家有宋影、赵白岭、金载浩、池在龙、金衡等人。

    这一时期译介外国文学作品的代表性期刊《世界文学》,从1959年《世界文学》首刊至1964年文革前,至少刊登了30篇(首)以上的朝鮮文学作品。包括冰心从英文版翻译的元镇宽《夜车的汽笛》、朴散云《寄情溪川》、郑文乡《你虽然静立着》。除了丁若镛《饥民诗》等几篇古典汉诗外,所选译的作品大多是歌颂朝鲜社会主义建设,描写朝鲜普通人民的战斗和工作,塑造英雄主义式人物形象的现代作品,特别是充满激情的诗歌体裁尤其突出,体现出了译者在作品选择上的倾向性,即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保卫、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时代主题服务。

    从单行本看,50年代初期译介的朝鲜作家作品有两个特点:其一,仍然有不少是第三语种译本转译到中国的现象。例如,50年代最早出版的朝鲜作家作品——赵基天的长诗《白头山》(大众书店,1950年),是俄国文学翻译家余振

    余振:本名李毓珍(1909.6-1996),俄国文学翻译家。

    根据俄文译本转译成汉语的。1953年,适夷

    适夷:本名楼适夷(1905.1.3-2001.4.20),俄罗斯、日本文学翻译家。

    根据日译本《白头山》转译成汉语,由作家出版社出版时,增收了一篇长诗《战斗的丽水》。1950年上海永祥印书馆再版了张赫宙的散文集《朝鲜风景》(范泉译本)。

    其二,反映朝鲜人民战斗生活的报告文学类作品比较多。

    1951年中国先后出版了《朝鲜在战斗——朝鲜诗选》(赵基天 等原著,韦旭升 等译)和《朝鲜卫国诗选》(黎风编辑)两部诗选集;出版了四部报告文学:赵正哲的《朝鲜游击队的女儿》(崔民秀译),金史良的《同志们,看见海了》(李烈译),金史良等的《英勇战斗的朝鲜人民》(金波译),《中朝人民英雄的故事》(金波译)等作品。

    推荐访问:朝鲜 韩国 三十年 建国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