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20世纪20年代中国电影小说的滥觞与发展钩沉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07:35:09 点击:

    摘要:

    电影小说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它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从早期的电影本事中孕育产生。电影市场竞争激烈营销宣传的需要、电影报刊媒介的兴起、满足电影观众及读者的客观诉求等因素进一步促进了电影小说在20年代的演化发展。电影小说的出现对早期电影文学形式的进化,促进电影的宣传营销,满足观众、读者的审美需要,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电影小说;电影本事;影戏小说

    作者简介:黄勇军,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副研究员,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文学、电影史学。柳谦,重庆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中国早期电影史(重庆 401331)。

    基金项目:重庆市“十二五”教育规划课题重点项目“电影电视媒介对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影响研究”(2014-GX-024);重庆市高等教育科学研究项目“移动新媒体在大学课堂的规制与应用研究”(CQGJ17069B)

    中图分类号:I23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398(2018)04-0141-12

    一引言

    电影文学是电影与文学两种艺术形式互融共生的结果,主要包括四种文体形态:电影剧本、电影小说、电影故事和电影连环画。而电影剧本与电影小说作为电影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电影艺术生产链上的重要一环,在电影界和研究界的遭遇却有天壤之差、云泥之别。电影剧本一直被电影界认为是电影的“灵魂”与“中心”,为电影的拍摄提供“蓝本”,在文学研究界也一直是重要关注对象。反观电影小说却从一开始就似乎被学界所遮蔽与忽略,很少有研究者梳理其演变发展脉络,探讨其文体特征与创作规律,总结其在电影史与文学史中的价值与地位,导致其最终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周斌:《论中国现代化电影小说的创作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79页。。就实际意义而言,电影小说“打破了从小说到电影的传统过程,而倒置为从电影到小说的新次序,是电影和小说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文学与电影的双重属性,既是电影文学的重要样式,也是小说艺术的全新品类,既为電影电视的创作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文学增添了新的创作样式。”黄勇军:《影视小说内涵的界定与辨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19日第5版。尽管自电影小说产生以来,研究界也零星出现了一

    些研究成果,但[KG(2x]对电影小说滥觞源头、兴起原因、基本情况、代表文本、价值作用等却付之[KG)]阙

    如。特别是对电影小说的界定存在诸多问题和不同认知,这是导致对电影小说的研究混淆羼杂、错讹混乱的重要缘由之一。在去芜存真、去粗取精的基础上,融入自己对之的考辨与理解,笔者将电影小说界定为:“电影小说是以电影作品或电影剧本为蓝本,借鉴影像叙事技巧,发挥小说艺术优长,将影像性与文学性相融合,通过把影视媒介的图像符号转换为印刷媒介的文字符号对电影进行改编和再创作而形成的一种小说文本形态。”黄勇军:《影视小说内涵的界定与辨析》,《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2月19日第5版。根据中国电影改编的电影小说滥觞于20世纪20年代,1940年代逐渐成熟,1950—1980年代相对沉寂,1990年代以来再度勃兴并在新世纪逐渐取代电影文学剧本成为电影文学的“最重要类型”。

    二源起与滥觞:从“电影本事”到“影戏小说”

    从1905年我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诞生到1920年之间的十余年中,由于多数导演、演员、摄影等电影主要创作者与文明戏有着密切联系,使得无声电影的创作理念和运作手法基本沿袭文明戏模式,只不过“以摄影机代替了看客,把表演从舞台搬到银幕而已”周晓明:《中国现代电影文学史(上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26—27页。,当时电影被称作“影戏”也源于此故。因此在拍摄电影时并没有事先写好的成熟的剧本作为拍摄之依,而只是在拍摄前构思出故事的梗概简略写在纸上或设计一个提纲挈领的与文明戏类似的幕表,简单交代人物关系及其剧情的大概,台词则主要靠导演、演员临场创作即兴发挥,具体内容只需在电影制作后期由专人根据剧情需要再度创作出字幕而添加到影片上即可。由于是无声的默片,这并不严重影响影片剧情表达及观影效果。但如此原始、粗糙的拍摄方法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影片最终的艺术品质,这也是导致我国早期电影水准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经历了这样一段“不问材料合不合,编法行不行,拉到篮里就是菜,只要有情节,不管什么样都可以摄成影戏”的“混乱时代”之后,徐卓呆:《影戏剧本应当向哪一条路上走》,《电影》1924年第1期。又特别是1910年代中期开始拍摄5本本是电影是电影放映的时间单位。按照24格/秒的放映速度,现代的35mm胶片,10分钟时长的电影约有1000英尺的长度。一部剧情长片如果时长90分钟,胶片长度则在九千英尺至一万英尺之间。这些胶片需要被分割成若干段,卷起来后便于存放携带,每一卷即俗称“一本”。一部电影的放映拷贝会分为若干“本”,以便于运输和放映。及以上的中长篇电影故事片之后,故事情节越来越复杂、牵涉人物越来越众多、拍摄手法越来越纷繁,既往简单粗糙的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电影艺术发展的需要,电影创作者逐渐认识到剧本的重要性,认为“中国现实之影片事业最缺乏者为剧本”马二先生:《中国影戏剧本的必要特点》,《电影》1924年第1期。。因此,用“文字扼要叙述电影基本故事内容”周斌:《论中国现代电影小说的创作发展》,《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第80页。的“电影本事”应运而生。但这种主要叙述电影故事内容的“新文体”在文体形态上却呈现出很大的模糊性,并没有我们后来所熟知的电影剧本所具备的场景、镜头、对白、表演形态、拍摄技法等基本元素,甚至剧本的基本结构和框架模式都阙如,而只是一个短则三五百字、长则一两千字“极其简单地叙述出影片”主要内容的“故事梗概”。比如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我国最早的电影本事就是1913年由美国人本杰明·布拉斯基(Benjamin Brodsky)投资经营的中国最早的制片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出品的《活无常》(又名《新娘花轿遇白无常》)的本事,全文仅300余字。笔者不妨全文录之于下。

    推荐访问:滥觞 钩沉 中国电影 年代 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