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构建剧场性研究体系的开创之作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04:50:12 点击:

    与国内戏剧研究偏重从文学性入手的情形一样,曹禺研究既有的成果都是一种文学性探讨,专注于曹禺戏剧的结构形态、思想内容、文化背景以及人物的悲剧美学价值等。这样的研究,自然也可以进行,但是其局限也是明显的,很难有大的突破。而刘家思的专著《曹禺戏剧的剧场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11月版)则另辟蹊径,从剧场性角度切入,全方位地对曹禺戏剧文本的剧场性本质表现及特征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构建了戏剧剧场性研究的完整体系。它不仅是曹禺研究中的重大突破,而且是戏剧剧场性研究的开创之作。

    引论部分以六万多字对剧场性的理论作了精要阐述。作者对中外戏剧剧场性的发展历程做了全面梳理,对其特点、流脉逐一加以阐释,大量地利用中外相关戏剧史料及理论成果予以引证,进而对剧场性内涵和外延、分类和特征加以申述。

    首先,作者精辟地论述了剧场性与戏剧性、舞台性、表演性、综合性和假定性的联系与区别,澄清了学术界以往的模糊认识,是理论上的重要突破。以往,人们总是将戏剧置于文学整体范畴或整个艺术范畴,或整个美学理论范畴中去谈戏剧艺术的本质特征,而不将戏剧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去认知和把握,因此常常将文学的或者艺术的或者美学的共性当成了戏剧的特性,这自然容易忽视戏剧文学自身的本质,混淆各种文体和艺术样式的独特性。刘家思从本质追问开题,准确地把握并深入阐述了剧场性是戏剧文学的本质特征的独到见解,拨开了思想的云雾,使人对戏剧的本质有了清晰的认识。

    其次,对剧场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予以了新的把握。以往,人们对剧场性的理解,总是将它限定在演出阶段,且通常将它与戏剧技巧等同起来,自然有捉襟见肘之感。刘家思以极强的学术理性去对待这个问题。他在对中外戏剧理论系统考察的基础上,对以往剧场性概念予以了全面的梳理、分析与辨证,进而给剧场性以新的定义:“剧场性是剧作家预设的戏剧对受众所拥有的‘现实’审美裹挟力和‘剧场’审美感知度的规定性,是一种支配受众的艺术强度。”并认为它“是以人物为内核,以欲望、动作与冲突为基础,以场面性、舞台性和表演性为外在形态,融情境、题材、故事情节、思想意蕴、人物形象、艺术技巧、舞台画面以及音响效果为一体,与文学性相辅相成的主观性合成场力”。这种认识不仅持重稳妥,而且富于新意,纠正了以往剧场性论者的偏差。

    他指出,剧场性可分为文本的剧场性和演出的剧场性,内容的剧场性和形式的剧场性,审美的剧场性和自然的剧场性,内在的剧场性和外在的剧场性,正向的剧场性和反向的剧场性;从整体流程上说,剧场性具有整体性、审美性、主观性、层次性、渐变性、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现场性、娱乐性等几个方面的特征,这种新见解拓展和深化了剧场性理论的认识。

    在戏剧理论界,对剧场性展开系统深入的理论探讨,这是第一次。正是因为作者对于戏剧文学的剧场性本质特征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所以他指出戏剧文学既要重视其文学性,更要强调其剧场性,并提出剧场性是戏剧文学创作的轴心,剧场性是区分“戏剧文学”与其他类型文学之间的界限。这种见解突破了以往的习见,使戏剧的理论探讨回归了戏剧本体。这种扎实的阐述,使全书的立论有了坚实的基础。

    正文由戏剧情景、戏剧模式、戏剧人物、戏剧技巧与剧场性的关系,以及曹禺戏剧的剧场性特征及文体范式等五篇组成。

    第一篇论述曹禺戏剧情境的剧场性。作者提出,情境是戏剧中影响受众主体心灵的重要因素,是形成剧场性、增强戏剧效果的重要的剧场力量。他从象征性环境、紧急事件以及交错纠结的人物关系等三个方面进行系统探讨,阐析曹禺戏剧情境的剧场性张力。他指出,曹禺创设了一种郁闷压抑紧张的戏剧情境,产生了强烈的剧场性张力。一方面,他以象征隐喻的手法创设了一种郁热沉闷、边界不清的整体性时空背景,创造出极具心灵震撼力与情绪操纵力的总体情境;另一方面,他又以潜伏危机的方式推出紧急事件,形成紧张急迫的悖论式现实处境,营造一种支配心理与主导行动的具体而压抑的场域情势,使观众产生逼真的审美感受;同时,他又在复杂的人物关系的建构和变化中形成一种打动受众的审美机制,生成引人入胜的审美境界,不断刺激受众的审美心理。而且,作者还论述了曹禺戏剧情境的特征,这种独到的见解给人以新的启示。

    第二篇论述曹禺戏剧模式的剧场性。作者用戏剧模式来概括本篇,意图十分明确,目的是要揭示曹禺戏剧的剧场学意义,论述它所具有的普遍性价值。作者论述了曹禺戏剧的传奇而现代的故事模式、激发兴趣与期待的结构模式、生命扭结与对抗的冲突模式、二律悖逆与复调交响的主题模式以及自足性与活力性交互的话语模式,剖析了曹禺戏剧模式所具有的情绪控制力和情感冲击力,由此开掘曹禺戏剧的剧场性内涵,对戏剧的剧场性形态予以了比较全面的探讨。作者指出,在曹禺的戏剧中,那种“现实性主题和现代性指向始终融合和交响着,形成了开放多向与二律悖逆的复调交响的主题模式,产生了宽泛的审美内基域,形成了广阔的接受空间,能够满足不同的审美期待视野”,使曹禺戏剧在主题深层预设了强烈的剧场性,令人警醒。这些论述鞭辟入里,既充分地回答了曹禺戏剧为什么感人至深的缘由,也显示了戏剧文学的剧场性本质。

    第三篇论述曹禺戏剧人物的剧场性。作者指出,人物是曹禺创作的重心,也是曹禺戏剧打动人的本质力量。曹禺倾心塑造人物,其出发点之一在于营造强烈的剧场性,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接受兴趣。他侧重论述了戏剧人物与剧场性的内在关联性以及曹禺为营造剧场性所呈现的独特性。他提出,曹禺不仅充分显示人物的性格张力与命运魔力,以强烈的悲剧意味或喜剧情调来感染受众,而且始终设计血缘、爱情、主奴等多种三维交织的动态的人物关系,又以声像造势和镜像映衬来增强人物的艺术张力,具有了很强的剧场性。这不仅是从曹禺戏剧创作的实际出发的,而且显示了作者的戏剧文学剧场学的核心观念:戏剧以人物为中心。作者在这里的论述尤其透辟,新见不断。从分析曹禺戏剧的人物配置到论述曹禺戏剧人物性格描写的力度与命运展示的强度,以及对于曹禺戏剧的声像造势和镜像互补的阐述中,新颖的观点扑面而来,显示了惊人的笔力与深刻的洞见。这种新颖的视角与见解,深化了对曹禺戏剧人物艺术的认识。

    第四篇论述曹禺戏剧技巧的剧场性。戏剧技巧是以往剧场性论者常常津津乐道的,作者并不因此而回避之,反而对此展开专门论述,不仅显示了对戏剧技巧的重视,而且显示了一个学者的学术理性及其求真的学术品格。作者集中论述了曹禺戏剧在运用悬念、发现、对比、反复、夸张、闹剧等技巧时对剧场性的执著追求。与众不同的是,作者不是片面张扬技巧的剧场性功能,而是致力揭示曹禺在运用技巧时如何把握受众的心绪节奏、突出戏剧的场势、构筑接受心灵空间,彰显了艺术技巧在剧场性营造中的重要作用,既避免了就技巧谈技巧的不足,也避免了鼓吹技巧至上的弊端。这是以其对戏剧本质的深刻把握为基础的,所论认识深刻,富于新意。

    第五篇论述曹禺戏剧的剧场性特征及其文体意义。作者深入分析了曹禺戏剧的剧场性的具体特征:整体性与仪式性、表现性与张力性、规定性与开放性、交流性与抒情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时代性与审美性交相统一,揭示了曹禺戏剧在中国现代话剧发展中所树立的诗化戏剧的艺术范式:雅俗兼备的审美定位、悲喜交织的审美形态、诗化戏剧的审美取向。这既是对曹禺戏剧创立了文体意义进一步的整体阐发,更是对有中国特色的戏剧文学剧场学的宏观把握,是对中国戏剧发展路向的理性审视和理想期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统观全书,作者从曹禺这一个典型的个案入手,对剧场性理论予以宏观架构,既逻辑严密又富于张力,建立了戏剧文学剧场学的理论体系。无论是对于新的戏剧研究领域的开拓,还是对于戏剧研究模式的革新和转换,或者是对于戏剧文本创作以至剧场排演实践,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责任编辑 陈蔚文

    推荐访问:之作 剧场 开创 构建 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