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工科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管窥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04:35:24 点击:

    [摘 要] “一带一路”倡仪的全面实施,为中俄多领域、多产业、多层次的合作提供了契机。俄罗斯高等教育最具优势的学科主要集中在核能源、航空航天、精密仪器等工科领域,“工科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战略意义。要培养“工科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需采取制定适合中俄合作办学的教学计划、开发专门的俄语教材、对俄语实行分级教学、搭建弹性学分制、加强师资建设等措施。

    [关键词]“一带一路”;“工科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存在问题;举措

    [中图分类号] G40-0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8)12-0001-04

    一、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研究现状

    20世纪 80 年代,我国开始恢复对俄(苏) 的教育合作。1992年9月,两国教育主管部门开始定期签署《中俄教育合作协议》,根据此项协议,双方每年互换國家公派留学人员。1995 年,两国签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相互承认学历、学位证书的协议》,为进一步深入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1995年,中俄两国第一个合作办学本科项目——中国东北农业大学与俄罗斯太平洋国立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教育项目成功举办,我国正式开启了对俄合作办学。2001年7月中国与俄罗斯签署 《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中俄合作办学事业如火如荼地开展着。中俄合作办学习归纳为三种模式:融合式、嫁接式和松散式[1],经历了尝试探索、迅速发展、复核调整、稳步发展四个阶段[2]。黑河学院采用 “3+3”、”3+2+2” 和 “3+2”培养模式,在“ 一带一路”倡议下发挥地缘优势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3]。孟繁红[4]研究了中俄联合办学背景下高校俄语专业本科生“双导师制”。刘芳[5]研究了我国高校中俄联合办学模式,指出在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改革、学生学习方法、学籍管理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刘丽辉[6]研究了中俄合作办学“2+2”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优势,指出俄语课程设置要充分考虑实用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适度兼顾原则。王书武[7]研究中俄合作办学教学管理现状,指出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师资、教学活动、学历学位证书等教学管理活动内涵逐渐发展,为完善合作办学教学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王霞[8]分析了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专业俄语教学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胡延新[9]介绍了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对接设置等环节。丛喜权[10]通过对中国和俄罗斯举办本科及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基础、现状以及未来发展重点解决问题的研究,为中国和俄罗斯加强高等教育交流与合作提供参考和借鉴。刘扬[11]研究了中俄合作实用型俄语人才的培养模式,提出中俄合作教学的具体方式,加快实用型俄语人才的培养。齐黎丽[12] 研究了中俄合作院校如何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引领人才。刘柏威[13]以中国与发达国家教育合作为研究基础,探索中俄联合办学的新模式,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两国教育合作质量和水平。兰昊[14]介绍了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合作办学情况,提出中俄合作办学存在问题的解决途径。郭强[15]研究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俄跨境高等教育现状、主要问题及解决途径。为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趋势的需要,大庆师范学院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学科优势,在中俄合作办学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16]。总之,中俄合作办学启动二十余年来,在外延发展方面,办学项目总量、在校生规模和参与院校数量逐年增长,双方合作取得了显著成绩[17];在内涵建设方面,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消化和吸收工作有待加强,如合作模式、院校层次、学科合作结构和地理分布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中俄合作办学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并且缺少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学科设置和专业结构不合理,师资培养有待改善,营利意识比较浓厚。此外,俄罗斯高等教育最具优势的学科主要集中在核能源、航空航天设备制造、精密仪器等领域,而我国与其在这方面的合作目前还处于稀缺的状态。

    二、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研究意义

    2010年 5月,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根据纲要,我国将加快教育国际化的进程,积极开展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水平[11]。教育的国际化要通过国际交流合作与中外合作办学等方式借鉴和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成功的办学经验,使我国的教育能较快地与国际教育水平接轨,培养真正适应经济全球化需要的国际化人才。

    2013 年,我国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俄罗斯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中俄边境线绵延4300多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以及国际公认的俄罗斯科教强国地位,使得加强中俄教育领域合作,共同培养国际型人才显得尤为重要[3]。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中俄经贸和能源合作迅猛发展,急需“专业+俄语”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俄语人才”,是指一个合格的俄语人才不仅应该精通俄语,还要具备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中俄合作办学是指中俄两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依据两国政府间的教育合作框架协议,遵守各自国家法律,由两国高等教育办学主体通过协商达成合作办学协议,在中国境内举办教育机构,培养中国受教育者的教育活动[7]。中俄合作办学的目标是培养以理工科等科技知识为主体知识结构的“工科专业 + 俄语 ”复合型人才,既具备较高水平的理工科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又精通俄语,满足中俄高端科技领域交流与合作的需要,这样培养的复合型人才才能助力“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

    三、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成果及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7年底,我国拥有了具有独立法人性质的中俄合作大学1个(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分别与江苏师范大学及渭南师范学院等学校合作举办的非独立法人办学机构5个。以江苏师范大学为例,中俄合作办学始于2007年,举办江苏省国家课程实验班,2012年、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先后合作举办金融工程、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本科教育项目,实行“3+2”培养模式。金融工程专业从2013年开始招生,现有该专业本科生409人;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从2014年开始招生,现有该专业本科生346人。2013年,学校设立“中俄学院”,负责我校“中俄合作办学项目”工作。2014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与莫斯科国立经济统计信息大学合作举办国际贸易学硕士教育项目。实行“1+1”培养模式,2014年开始招生,现有研究生38人。2016年4月,学校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合作举办首家非独立法人中俄合作办学机构 “江苏师范大学—圣彼得堡彼得大帝理工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简称江苏圣理工学院。机构下设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工业设计、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四个工科专业和机械工程、光学工程两个硕士专业,本科学制4年,研究生学制2年。本科专业于2016年秋季招生,当年招收本科生177人,2017年招收本科生201人,在籍研究生15名。2017年1月,学校对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两个学院进行合并管理,简称为江苏圣理工学院—中俄学院。

    中俄学院曾派出 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专业65名本科生、金融工程专业34人赴圣彼得堡国立交通大学交流学习一年。2016年暑假30名学生以“中俄梦,丝路情”为主题,赴俄罗斯进行了“一带一路”宣讲调研、红色文化缅怀参观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多位学生获得俄罗斯国家政府奖学金赴圣彼得堡国立信息技术机械与光学大学、诺夫哥罗德国立大学学习。2016年,23名研二的研究生去莫斯科国立经济统计信息大学攻读国际贸易学硕士学位,另外,我校还派出30名学生进行交流及双学位学习。

    工科专业中俄合作办学经过几年的运行,有如下问题需要解决:

    (一)俄语与工科专业基础课的致教学时间难以科学分配

    由于学生的俄语为零起点,学院专门为其安排了为期两年的俄语学习,每周俄语20学时,但俄语与专业课学习没有相互融合,导致学生学习任务重,俄语及专业基础课学习时间难以合理分配,从而影响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

    (二)聘请外教及专业学院师资困难

    跨境师资调度难度大,降低了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引进效果。同时与专业学院共享师资,师资跨学院调配难度大。个别专业师资相对薄弱,专业学院尚且自顾不暇,更加剧了高水平师资的调配难度。

    (三)缺少独立的中俄合作办学专业创新实验室

    与专业学院共享实验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活动。

    (四)教学过程管理不够灵活及相关问题

    合作办学课程资源比较丰富,但课程一年一轮排,学生选课余地小,同时重修课程安排受限制,不利于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暑假长假期导致俄语学习缺少衔接和连贯性;课程学习过程太长,使学生注意力分散,只能最后考试前突击复习,而多门课程集中考试则影响学生学习效果;与专业学院同步安排实践教学,争夺有限的实验实训资源,集中统一进行实验课程等实践环节困难很大。教学周期长达20周,高水平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活动时间安排冲突,影响其承担核心课程的积极性。

    因此,开展“工科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四、“工科专业+俄语”复合型人才培养举措

    (一)制订适合的教学计划

    学校应秉承以国际一流带动国内一流的办学理念,引进合作高校工科专业的教学计划,组织校内专业负责人与俄方专业负责人一起研究讨论,制订适合于中俄合作办学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计划。

    (二)开发专用教材

    开发实现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专门用途俄语教材,实现俄语与专业基础课学习的有机融合。基于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特点,学生需要学习俄语。但大部分学生俄语为零基础,需要开设俄语基础及视听说课程。俄语需要通过俄罗斯国家一级测试,后两年才有资格去俄罗斯进行双学位学习。在前两年每周开设20学时俄语,但这严重影响了学生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时间。如何把专业基础课与俄语课的学习有机结合,实现语言与专业学科的真正交叉融合,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中融合俄语语言学习,这是中俄合作办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因而开发一种非纯俄语语言性的教材尤其必要。经过研究,我们提出要建设俄语专门用途教材(如图1所示),开发了一批教材,目前已签订出版合同。

    此外,学校应引进和购买一批专业俄语教材,利用学校俄语教师的优秀师资,先翻译再交给本校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把关,联合开发可供学生学习的中俄双语专业教材。

    (三)实行分级教学

    学校应基于学生是否赴俄深造、个人兴趣及俄语学习能力对俄语实行分级教学。大学前两年在国内的俄语教学应分成基础班与强化班,强化班主要针对双学位学生,学生需要通过俄罗斯国家俄语水平一级测试才能去俄方合作高校学习。而基础班的俄语要求稍低些,只需要通过国内俄语四级或英语四级考试即可。基础班俄语学时可适当减少到每周10学时,同时采用前述俄语与专业知识融合的专门教材,进一步强化俄语教学及学习效果。

    (四)实施“2个长学期+1个短学期”的三学期模式

    由于俄方合作高校每年来我校对合作办学专业的新生要进行数学摸底测试,大二期间还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物理及俄语等课程的学业测试,为了保证俄语学习效果,避免暑假对俄语学习的影响,同时针对大学工科专业高等数学及大学物理基础的重要性,在大一结束后的暑假设置为期3周的小学期的教学(如表1所示),制定“秋、春两个长学期+暑假1个短学期”的教学计划。短学期中安排俄语及高等数学、大学物理课程强化、软件类课程、课程设计以及其他实践教学活动,如邀请学校及企业专家做讲座、组织参观企业等。

    (五) 搭建弹性学分制平台

    学校应改革课程一年一轮的排课制度,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实施分段集中排课,分解学生集中考试压力。以往教务排课系统,课程一般都是一年一轮排,学生选课余地小,同时重修课程安排受限制,学生本年没选上或没通过的课程,需要下一年同一个学期才能重选。这不利于实行弹性学分制。此外,以往教学学期一般为20周,课程授课周学时少,最后两周集中考试,考试周考试门数多,学生压力大,不及格率相对较高。基于此,我们改革了课程一年一轮的排课制度,如表1、表2所示,春、秋两个长学期分别设置19周,36学时左右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实施集中排课,8周授课,1周考试。然后再接下一批课程8周授课,1周考试。最后1周安排与学校同步的高等数学及大学物理等平台课程的考试。而接下来的第20、21周是为期两周的冬季小学期。

    (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加强“俄语+工科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引进具有俄语背景的工科专业人才,同时分期派送校内工科专业老师去俄方合作高校去进修交流。

    目前,我校有俄语教师33名,其中俄方外教13名。从去年开始学校每年都在积极招聘具有俄语背景的工科专业优秀人才、教学秘书及外事秘書,但此方面人才短缺,还需扩大宣传与招聘力度。同时每年有目的地选派几位青年专业教师去俄方高校学习交流一年,快速提升其俄语阅读或交流的能力。

    (七)加强中俄合作校际学生交流

    学校每年定期派遣学生去进行一年以上的交流及获取双学位学习,每年暑假组织赴俄交流夏令营活动。

    (八)建设联合实验室

    学校与俄方合作高校建设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构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激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及学科竞赛活动。中俄双方围绕专业建设及合作科研领域开展科研活动和成果产出。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将实行国际化管理,建设聚焦全球的世界开放式先进研究平台,力争五年内建设成为国家级国际合作实验室。制定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与学科竞赛奖励办法,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活动,提高实践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中俄宽松友好的政治大环境给中俄教育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很好的契机。我们要积极引进俄方高校优质的工科教育资源,以国际一流带动国内一流,通过国际化培养模式提升国内专业水平。我校积极探索“工科专业+俄语”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开发出版了俄语语言与专业基础知识有效融合的俄语教材;实施小学期教学试点,推进了学分制改革;加强了中俄双语专业教材建设,实现了俄语与工科专业知识的有机融合,为赴俄学生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俄语及专业基础,全面提升了中俄合作办学人才培养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李慶章.中俄合作办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北农 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3):1-3.

    [2] 吴凤莉.中俄合作办学下俄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文学教育(上),2017(6):134-135.

    [3] 颜凤辰,齐黎丽.中俄合作院校如何在“ 一带一路”战略下发挥地缘优势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J].商业经济,2016(3):162-163.

    [4] 孟繁红.中俄联合办学背景下高校俄语专业本科生“双导师制”的研究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12):114-115.

    [5] 刘芳.我国高校中俄联合办学模式刍议[J].中国俄语教学,2015(2):51-54.

    [6] 刘丽辉.中俄合作办学“2+2”模式下复合型人才培养研究[J].理论观察,2010(5):112-113.

    [7] 王书武,宋丽荣.中俄合作办学教学管理发展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6(1):55-57.

    [8] 王霞.中俄合作办学模式下专业俄语教学现状及对策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6):107.

    [9] 胡延新,张振丽.中俄合作办学项目人才培养方案对接模式的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4(26):37-38.

    [10] 丛喜权,宗希云.中俄合作办学项目研究与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15(2):55-58.

    [11] 刘扬.中俄合作培养实用型俄语人才模式思考[J].理论观察,2016(5):115-116.

    [12] 齐黎丽.中俄合作院校如何为文化产业发展培养创新型引领人才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6(13):22-23.

    [13] 刘柏威.中俄联合办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 ,2009(6):87-89.

    [14] 兰昊,何晓涛,金玲.“一带一路”国家战略背景下中俄合作办学研究[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7(9):23-26.

    [15] 郭强,赵风波.“一带一路”战略下的中俄跨境高等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7(7):57-62.

    [16] 赵丽,张国军.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俄合作办学的探索与实践[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6):132-134.

    [17] 王莉,侯铁建.中俄合作办学内涵建设管窥[J].继续教育研究,2017(10):104-108.

    [责任编辑:刘凤华]

    推荐访问:俄语 管窥 工科 人才培养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