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1 00:35:18 点击: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成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重要制约因素。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把“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础上提出的更高要求。

    循环经济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有效途径,是解决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根本性措施,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十一五”的重大战略任务,将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作为约束性目标。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这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纲领性文件。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发展循环经济工作。近年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积极进展,短短几年时间,循环经济从理念变为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迅速发展。

    一是立法取得显著进展。新修订的《节约能源法》已正式颁布实施;《循环经济法》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次审议,有望今年出台;有关配套法规正在抓紧制定,《废弃电子电器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即将颁布。北京、上海、山东、安徽等17个省市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和一些重要文件。

    二是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如将差别电价收入留给地方政府,用于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下调小火电机组上网电价,出台鼓励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垃圾发电政策。中央财政设立节能减排专项资金,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技术改造项目,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支持。修订调整了《资源综合利用目录》和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生活垃圾、污水处理收费及排污收费标准,增加了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等产品消费税等等,最近又研究出台了鼓励利用电石渣生产水泥政策。与国家开发银行建立了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合作机制,目前已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给予政策性贷款支持。

    三是示范试点工作深入开展。2005年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开展了两批循环经济示范试点。组织专家对示范试点单位实施方案及规划开展论证和评审工作。2006、2007年安排国债资金20多亿元,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给予支持。出台了《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管理办法》,废旧家电回收利用试点进展顺利。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引导下,全国大部分省市也结合本地区实际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四是技术支撑作用逐步增强。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特别是开发、示范和推广了一批对行业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共性和关键链接技术。纯低温余热发电、干法熄焦、高炉炉顶压差发电、钢渣水渣综合利用、电石渣干法制水泥、高炉回转炉消纳社会废物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汽车零部件等机械装备再制造技术,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一批成熟的农业循环经济技术也在广大农村得到推广应用。

    五是基础工作得到加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发布了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为编制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奠定了基础。编制发布钢铁、有色金属、建材等行业循环经济支撑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也取得新进展。到目前为止,已发布火电、磷肥、铅锌、轮胎、包装行业等24个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和25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组织对钢铁、有色金属、煤炭、氯碱、水泥五个行业和天津开发区、苏州高新区、蒙西园区三类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六是循环经济模式初步形成。在循环经济试点的基础上,探索企业、企业间或园区、社会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不同工艺流程的企业,在不同类型的产业园区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根据不同的土地、资源情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也积极探索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七是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近几年围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系列宣传教育活动,各类媒体加大了循环经济理念、实践和先进典型经验的宣传力度。通过论坛、培训、技术交流会、展览会及普及宣传等,循环经济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社会氛围愈加浓厚。

    经过各方面的努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试点单位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低,经济和环境效益明显提高,出现了一大批循环经济的典型。重点行业单位产值能耗物耗逐步降低,资源循环利用水平和“三废”综合利用率有较大提高,污染物排放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2007年,我国能源产出率为8621元/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7%,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已达62.8%,同比增长2.6%;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是144立方米,同比下降6.5%;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56%,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钢产量近1/4来源于废钢,水泥原料的20%来自于固体废物,纸浆产量近1/3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

    (二)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目前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尚未健全,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机制还不完善,循环经济统计监测、考核制度及标准体系不完善,缺乏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将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加快立法进程。《循环经济法》将于今年出台,今明两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循环经济法》的要求,抓好配套法规的研究制定。近期抓紧研究提出废旧轮胎、包装物回收利用、汽车零部件等机电产品再制造、餐厨垃圾资源化管理办法等配套法规。建立和完善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二是加强规划指导。在对“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的基础上,切实落实好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任务。抓紧编制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大纲,组织编制重点行业、再生资源集散市场建设、示范试点省市的循环经济发展规划。

    三是继续深化示范试点。对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进行全面系统总结,加强分类指导,宣传先进典型,加大支持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做好第二批试点单位循环经济实施方案和规划以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试点实施方案的评审论证,继续扩大规模和范围,利用国债资金对重点项目给予支持。

    四是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我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和创新能力。在循环经济高技术产业化专项中,组织实施一批循环经济关键和共性技术开发、重大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研究制定国家重点循环经济技术目录,加快循环经济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服务体系。

    五是完善政策机制。充分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政策,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近期重点研究出台鼓励脱硫石膏综合利用、烟气脱硫制酸,鼓励水泥、钢铁企业消纳废弃物,鼓励利用煤矸石、余热余压和低热值燃料发电的政策,鼓励废水“零”排放的排污收费政策,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的鼓励政策。研究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

    六是夯实循环经济基础。继续加强物质流分析等循环经济基础理论研究,逐步建立健全“可量化、可操作、可监督、可考核”的循环经济统计制度和评价考核体系。会同有关部门制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食品废物资源化等技术规范,完善再利用产品标识制度。

    七是加强宣传培训和国际合作。通过多种形式,在全社会广泛传播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及在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先进典型的宣传力度,带动更多企业、园区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加强国际合作,今年拟举办中国国际循环经济成果交易博览会,举办中美再制造产业发展论坛、中日“零”排放论坛,组织实施中日循环型城市合作,加强中德、中英之间就循环经济方面的合作,把国外好的经验引进进来,把我国的成功经验推广出去。

    (摘自作者在发展循环经济加速安徽崛起论坛上的讲话)

    推荐访问:落实科学发展观 发展循环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