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一位会计学大家背后的故事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0 13:25:20 点击:

    我国著名会计学大家杨时展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会计的“受托责任”学说和有关会计发展、审计改革的贡献,还留下了许多感人的故事。为此,正值杨先生逝世十周年之际,作为杨先生的家乡人和一名普通的会计工作者,笔者采访了杨先生的亲人及同事,披露有关杨先生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以求共同缅怀这位中国会计史上的杰出大家。

    一、生平考证

    杨时展先生于1913年11月生于浙江宁波某旧军人家庭,祖籍衢州,1924年其父亲被派遣驻防新昌,故随父母定居新昌,遂为新昌人。杨先生曾就读于新昌南明小学,1928年毕业于新昌县立初级中学(现新昌中学前身);1931年毕业于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同年到新昌民众教育馆从事平民教育工作;1932年进人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财政系会计专业学习,同年在大学就读期间积极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36年毕业,留校任助教;同年末,参加高等文官(会计审计人员类)考试,以笔试第一、综合第三的优异成绩,分至国民政府主计处会计局工作;1937年,为照顾家庭,调浙江财政厅会计室,1938年任浙江财政厅会计主任;1943年兼授国立英士大学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课程;1944年任浙江省会计处专员室主任,于1945,年春应国立英士大学之聘,任该校正教授,同时兼任会计专修科主任,1946年改任英士大学经济系正教授;1948年秋,他因参加过1947年的反内战、反饥饿、返迫害大游行并救助过进步学生而被追查,前往广西桂林,是年冬天,应广西大学之聘,任会计银行系教授;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任中南财经学院教授;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底彻底平反;1980年恢复教学工作,任湖北财经学院、中南财经大学教授;1982年受财政部之托,与澳大利亚合办审计班,培养了我国恢复审计制度所需的第一批人才;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任中南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92年国务院授予其政府特殊津贴证书,终生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二、家庭传奇

    一位豁达耿直的好父亲。杨时展先生的父亲杨辅庭、又名杨左江,是早期孙中山革命的追随者、辛亥革命的优秀战士。1911年参加了辛亥革命,征战南北,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征讨军阀孙传芳,在国民政府任过职,后安居浙江新昌小县城,被人尊称为杨哨官。据传,解放前的新昌是一个多绿林好汉的山区小县,许多人因战乱被逼为盗。杨先生的父亲驻防新昌后,在对强盗、匪贼的拘捕管理中区别对待,对被逼为盗的,捕后给予一定补助后劝其弃恶从良;而对一些主观强盗,捕后必定加以严惩。自从“杨哨官”到新昌任职后,新昌的治安形势明显好转,居民们安于劳作,相安无事。杨先生的父亲是一个乐善好助、豁达开朗的人,接济过许多穷人,也能接纳进步思想,有许多进步人士与其为友。抗日战争爆发后,其家成为抗日进步人士聚集的场所。1938年其父去世后被葬于新昌的革命英烈墓群之中。

    一位尽责的好兄长。杨先生家有姐弟兄妹五人,杨先生排行老二。其姐杨静芝,1932年曾接替杨先生从事民众教育馆工作,后一直从事会计工作,其姐夫是黄埔四期学生;三妹杨曰吟,一生贡献给了新昌中学的教育事业,终身为师;四弟杨时俊,参加革命后更名为陈山,被称为战士、诗人和剧作家,曾担任浙江省作协文联副主席;五妹杨曰筠(仍健在,现住上海),曾是上海某普通的街道干部。在杨家,杨先生虽排行老二,但作为长子深得父母疼爱,又因杨先生小时候擅长读书,姑姑对他也喜爱有加。但随着父亲的退职,家境渐落,杨先生不得不较早地承担起家庭责任。杨先生读高中时,家庭开支仅靠母亲做手工活挣钱维持已经十分困难,还时不时还需要接受姑母的资助(姑母经杨先生部下介绍,嫁给了杭州某金姓大家,后因姑父早逝,族群的挤压、战乱等原因,迁居新昌)。但杨先生发奋读书,获得的奖学金除支付读书费用外,全部寄回新昌贴补家用。1931年,杨先生高中毕业,为分担家庭压力,他并没有急于选择进大学读书,而是毅然回到新昌,到新昌民众教育馆从事平民教育工作,宣传抗日。同时,回新昌后,杨先生对弟妹进行了更加严格的教育,为弟弟今后成为记者、诗人、剧作家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932年,大姐杨静芝有了一个女儿,取名杨宜诚(杨宜诚1949年6月参军、当过苏联专家的翻译,1954年上海外国语大学本科毕业、后任教于东南大学,现住绍兴),这是杨家最早诞生的第三代。但由于特殊原因,杨宜诚的父亲并没能承担起抚养女儿的责任,弃母女而去,杨先生作为舅舅毅然担起了外甥女的教育和抚养责任。1932年,出于免缴学费并减少家庭负担的考虑。杨先生毅然报考了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选择了财政会计专业。此时,杨先生已经开始了对受托与责任的思考,萌生了受托责任学说的雏形。杨先生在读大学期间仍是杨家经济的主要支撑者,以后无论是在南京政府供职,还是到省财政厅任会计主任,他都带着自己的亲人,时刻体现出作为儿子、兄弟、舅舅的责任,即便在其受到迫害、只身逃离杭州、前往桂林后他仍未忘却这种责任。

    极具传奇的好兄弟。杨先生之弟杨时俊(1917年4月至1997年4月,后更名为陈山)被称为战士、诗人、剧作家,有着传奇的一生。1932年新昌中学初中毕业后,因具备较好的文学功底,杨时俊担任过乡村教师、记者等;1935年,他联合嵊县、新昌进步青年建立进步文化团体——南鹿学社,并被推为理事;1936年发起组织民众剧社,后扩大组成抗日流动宣传队,深入城乡公演救亡话剧,发动民众抗日,当时,杨时俊与俞菊生、叶宗淦、俞元亮被合称为“新昌四杰”;1938年3月,参加新昌县战时政治工作队,同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2月在绍兴促成三区政工队重新成立,并任中共绍兴县工委委员兼三区政工队中共联合支部书记;1941年,任《浙江日报》记者,从事抗日宣传,同时开始发表新诗,是中共永康县委派人报社的地下党实际负责人,同年冬被捕,后冒死越狱,并通知组织和同志转移。

    1942年后,杨时俊先后担任三北游击司令部四明山总办事处副主任、中共鄞慈县委代理书记和办事处主任、上虞县l临时办事处主任、统战部长、武装部长、代理县委书记。解放后,杨时俊长期担任文艺领导工作,1949年9月,被选为军队代表参加全国首届文代会,为中国文联及中国作家协会基本会员。他曾担任南京市文联秘书长、华东文化部党组成员、作协上海分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浙江省文联副主席等;并曾与黄源、伊兵等一同创造性地改革越剧,编写并出演越剧现代剧《儿女英雄》,写出战歌体长诗《浙江潮》和新越剧《红灯记》、《北撤余音》等,其中《红灯记》获华东野战军全军文艺首奖。杨时俊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并结成诗歌10部,其中已出版的有《救亡诗抄》、《浙江潮》(后改名《北撤行》)、《渡江战》、《开国集》、《报国集》、《星际时代的开始》、《擂鼓集》7部。此外还著有大型诗剧《中国海》、新编历史

    京剧《梁红玉》,以及大量诗论、剧论、散文、回忆录等。

    三、杨家的天伦之所,革命的聚集之地——王家塘5号

    杨先生的父亲是军人,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因此杨先生一家一直生活在动荡和漂泊迁徙之中,直至1924年其父亲被派驻新昌县城后生活才得以安宁。此时,他们租住在王家塘5号,这里是杨家最享天伦的地方,也是父亲杨辅庭的终身归宿。王家塘巷是距离新昌县政府办公地点不过几十米远的一条小巷,出新昌县府,进入县前巷,右拐进入王家塘,再穿过一个小弄堂便到了王家塘5号正屋。这是一座面北的二层砖木结构房子,三开间,做工考究,一眼就能看出主人不俗的财力,中间是南方传统的堂屋,正屋左边也是二层砖木结构的偏房,正屋的前面是一个大天井,再不远处便是一片诺大的桑园,旁边还有一座静穆的基督教堂,咋看好似一派田园风光。王家塘5号原来是某天台大烟商的房子,杨先生的父亲为便于工作租住在此。后因姑父(郁达夫夫人王英霞的叔叔)早逝,姑姑一家因受到族群挤压、战乱等原因迁居新昌,随杨先生家一同租住在此。表弟金望平是新昌早期的地下党员之一,是建国后新昌中学的首任校长;表妹在杨先生的影响下,在浙江大学从事会计教学。

    由于杨先生父亲的豁达,王家塘5号也成为了进步青年学生聚集、谈国论事的好地方,在这里可以毫不忌讳地谈论毛泽东、共产党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怒潮席卷中华大地,这里更成为了新昌抗日宣传的据点。当时弟弟陈山、俞菊生、叶宗淦、俞元亮(当时号称“新昌四杰”)经常在这里聚会,还有吕家振(1916年-1967年,新昌人,早期共产党员,早年在上海打工,接受过话剧和电影艺术的熏陶,先后任省歌剧团团长和省越剧一团团长)等抗日先驱曾到杨先生家做客,或排演节目(如在此排演了《放下你的鞭子》等一系列剧目),杨先生的弟弟陈山等成为了主角,妹妹杨曰吟、杨曰筠等也曾参加演出。王家塘5号一度成为宣传革命、主张抗日的活跃场所,杨先生则与其父亲一样,成为王家塘5号人们生活的忠实保障者。

    四、至诚执着,人生无悔

    杨先生的一生可以说充满艰辛与坎坷,他经历了家境的起落,外敌的入侵,社会的动荡、战乱,还饱受了解放后被错划右派、“十年浩劫”的磨难,品尝过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感受过人民解放、改革开放的舒心,但不论悲喜,杨先生对人生真诚的追求依然执着,对党的信任、对为人民服务的信条更是痴心不改,对自己至诚执着,无怨无悔。

    早在1931年,杨先生以优异的成绩从高中毕业,就面临着人生的第一次选择——是读书还是工作?为了家庭,为了提高平民素质,为了抗日战争,杨先生毅然来到新昌民众教育馆,参加平民文化教育,在民众教育馆工作的2年多时间里,他担任教员,为提高新昌民众的文化水平、宣传抗日倾心尽力。其间,在他家里先进青年们频繁聚会,杨先生对青年们也给予了生活上的关心与经济上的支持,充分表达了救国愿望。1932年,他面临了人生的第二次选择,出于追求事业和减少家庭负担的双重考虑,他没有考虑其他大学,而是毅然报考了南京中央政治学校大学部,并选择了财政会计专业,从此与会计终身结缘。毕业后他先后在国民政府、浙江省财政厅工作,还曾担任会计专员,兼任会计教学任务,当时其名声已大。在英士大学期间,即便他因支持进步学生而受到排挤与追查,但始终没有放弃对会计事业的追求。

    新中国成立后,杨先生将满身热忱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针对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言献策。但在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因为他曾直书毛主席剖析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而被错划为右派,当时杨先生44岁。这一划就是22年,可惜,人生最辉煌的时间就在这种批判与劳作中度过,连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都很难得到保障。即便在如此艰难的日子里,他仍未丧失对生活的信念和对事业的追求,并坚信真理总能为人所接受。直到80年代恢复工作为止,他从未向组织申辩过。在与家人、朋友的交谈中,对这段历史他并没有计较,而总是笑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相信共产党的自纠能力,假不覆真,人生无悔!恢复工作后,杨先生将更大的精力投入改革开放之中,可谓老骥伏枥,为中国的会计、审计事业建言献策。

    五、人生无小事,理论有大成

    杨先生是一位为人谦逊、治学严谨并有理论大成的人,他的“受托责任学说”为学界所普遍接受。受托责任学说指出,任何个人和单位,接受了委托人的资金、资源,具有代为保管和运用这些资金和资源的权利,就应对委托人负起责任:以最大的忠诚,最使委托人满意的方式;运用受托的资金和资源,完成委托人托付;向委托人报告,请求解除责任。这种责任是因受托而引起的,就叫受托责任。同时,杨先生还认为,所谓委托人,就是人民、股东、捐款人、其他各种出资人,而受托人,则是政府、董事、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及其他各种受资人。他从受托责任出发,对会计本质定义、,国家审计体制的建立、会计教学体系的完善等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甚至还对共产党的公仆论及为人民服务的论述也作了深入理解!为此,从受托论出发,杨先生注重自身修养,视人生无小事:杨先生在民国时期担任专员办主任时经常要下基层。但他从来不乘坐轿车,而是穿着“草鞋”下基层;在回到新昌拜亲访友时,杨先生必先通知,到家门则先轻敲、后脱帽并鞠躬,其称之为知礼节;杨先生十分注重节约,他穿衣、吃饭等都非常朴素和简单,青布衫、打布丁在他身上时常可见,他死后连坟墓也未建,可知其淡泊,而对学生朋友则十分慷慨,视人生无小事,真正做到了“修己爱群”。

    六、人生易苍老,促统情难易

    杨时展先生是武汉早期的民革成员,曾担任武汉市民革主任委员、湖北省民革副主任委员、武汉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随着两岸统一企盼的进一步升温,1993年10月,年届八十高龄的杨先生不顾年老,抓住学术交流的机会应邀访问台湾,拜会了自己耐老师陈立夫先生(1932年,陈立夫在中央政治大学讲授《唯生论》,其深入浅出的讲解给杨时展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对陈立夫先生以师生情、同乡情和曾在英士大学任教授的感情加以宣染,希望老师能在促统上作出贡献,真可谓是人生易苍老、两岸的统一情难易。他还利用多种机会与台湾管理会计学会的李宏健先生、东吴大学棱长蒋孝慈(原名章孝慈、蒋经国的儿子)先生等进行学术探讨,在以学术促交流、以交流促统一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七、亲情、乡情、人间晚晴

    杨先生对新昌有一份特殊的感情,虽不在新昌出生,但他对新昌却有割舍不下的亲情与乡情,不仅因为他在新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结识了许多小伙伴,还因为他曾在新昌生活、工作过,那里有生他养他的父母,有他的老师、同事,有爱他的姑姑,尊敬他的表弟与表妹,还有两个妹妹(都嫁给了新昌人)及外甥、外甥女们。新昌是杨先生父母的终身归宿,他的家就在新昌。可以说,杨先生与新昌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杨先生说他是一个真正的新昌人,平时讲话是满口乡音。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先生思亲恋乡的心情倍增,在他恢复工作后曾四次回过新昌。1981年,杨先生刚恢复工作不久,经济还很拮据,60多岁的他带着想与家人诉说的话语,怀揣着急切的心情第一次回到了家乡,祭扫父母的坟墓,与父母诉说心里话;探望弟妹、朋友和自己的小辈们;追忆童年的乐趣,驻足南明小学校门,留恋曾居住的王家塘旧宅,可谓感慨万千。而后,杨先生还于1987年、1991年和1996年三次回过新昌,1996年之行是他与家乡的永别之行。

    编辑 庞群雁

    推荐访问:会计学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