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后孙中山时代国民党人对革命的阐释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0 13:00:25 点击:

    摘 要 孙中山逝世后,围绕着权利继承问题,国民党内部分化出多种派系。其对革命做出了新的阐释,以求能够借此成为孙中山名正言顺的继承人,从而获得国民党内最高权力,然而,这种意识形态的分歧最终导致国民党革命的失败。

    关键词 国民党 革命 阐释

    一、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的分化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群龙无首,领导权的继承问题成了彼此间相互较量、争夺的主导因素。正所谓建党的第一代领袖去世后的权力接替问题,将导致党的裂变,在党内人员看来,只有成为孙中山名正言顺的继承人,才能够拥有党内最高领导地位,因此,国民党内的派系分化日益显现。蒋介石以黄埔“党军”为后盾,使得以他为首的中央派最终占据国民党高层。汪精卫不忍大权旁落,利用知识分子对蒋介石政府改组国民党、走中间路线的愿望,与蒋介石展开较量,改组派应运而生。与此同时,拥护胡汉民、孙科的国民党内知识分子在上海创办刊物,宣传其政治主张,形成了再造派与蒋抗衡。邓演达和部分共产党人,既反对以蒋介石为首的专制政权,又不满足中共的政策策略,提出了重组“第三党”的构想,希望在国共之间开辟出一条新的革命路线。

    二、国民党各派对革命的不同阐释

    以蒋介石为首的中央派传承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倡导国民革命。蒋介石把革命建设的思想上升到人生观的高度,提出,“革命就是创造,就是建设,而不是以动乱和破坏为目的的。我们知道动乱与破坏,乃是革命一时的现象和手段,而其目的,乃在于永恒的建设和不断的创造与进步”。吴稚晖指出,“革命建国之理论,中山先生教之已精尽无余,今而后只在实行而已”。由此可见,国民党革命建设思想的提出与其身份地位的变化密不可分。军政时期的国民党人忙于战争和权利争衡,无暇顾及革命建设,转为执政党后,作为当权者的国民党搬出革命建设的理论,以更好的适应其身份的转变。

    改组派以汪精卫为首,提出了一套自己的革命理念,将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作为革命对象。认为,“国民革命的唯一目标,便是帝国主义,明明白白,无有疑义”。不仅如此,汪精卫也认识到了封建军阀作为帝国主义危害国家的作用。在他看来,帝国主义掠夺农民的农产品,压榨工人的制造品,他们与帝国主义是绝对不能妥协的,他们是国民革命的最大势力。改组派所谓的国民革命,是由国民党领导,通过唤起民众,打倒帝国主义及封建军阀,实现中国的自由平等。改组派的革命观一直处于变化之中,如汪精卫曾明确提出要反对帝国主义势力,但当遇到日本帝国主义的威胁时,便干脆走上了叛国投日的道路,可见,改组派的革命主张是以权力斗争服务其政治野心。

    再造派以胡汉民为首主张全民革命。该思想传承了孙中山的衣钵,认为,“国民革命为的是全民族,不是为的少数人或某阶级”。指出,国民革命理论主张全民革命,既代表农工阶级的利益,又代表全民利益,革命是要唤起全国民众,达到国家为人民所有,利益为人民所享。要达此目标,蒋介石的军事独裁统治自然成为斗争的主要矛头。再造派指责蒋介石的恶行,认为,在蒋介石把持政权的情况下,国民党不但没有控制一切政治军事的力量,反时常受到军事政治的转移,党的本身已仅留躯壳。全民革命理论否认阶级斗争,认为只有大工业的社会才有阶级分立,当时的中国社会,只有职业的不同,这种解释实质上是为了避免造成各阶级之间的混战,从而稳固国民党的统治,他们所主张的全民革命,也只是想通过获得民众支持,达到争权夺利的目的。

    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对中国社会状况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最受压迫并对革命表示支持的只有农民、工人和小资产阶级,因此,以他为首的第三党将中国革命解释为平民革命。他说,“中国革命对外负着对抗帝国主义得到民族完全解放的任务”,“对内又必是受压迫受剥削的平民大众团结起来进行平民革命”。由此,邓演达把帝国主义以及封建军阀、土豪劣绅当作革命的对象。谭平山也指出,“地主阶级、买办和帝国主义,乃保持半封建的军事势力的基础,他们是国民革命的目标”。第三党革命的任务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势力和封建官僚政治,从而建立以农工为中心的平民政权。在革命的动力上,邓演达认为,中国的工、农、商人以及手工业者,是被剥削和压迫的阶层,其革命性最强,成为平民革命的动力。该思想将革命斗争的主要矛头指向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虽然认识到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性,但却未提出无产阶级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三、国民党各派对革命做出不同阐释所产生的影响

    国民党内纷繁复杂的派系斗争,使其内部很难达到思想上的统一,正所谓“共信不立,互信不生”,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国民党内部,几乎没有共信可言,就革命而言,有些人以为,国民革命仅仅是独立自强的民众运动,有些人以为,国民革命只是资产阶级的民生革命,还有些人以为国民革命要先行民族革命,次行民权革命,后行民生革命的。也正是因为这种思想上的分裂甚至对立,各派系纷争不断,使中央失去了统一指挥的效能,弱化了中央权威,最终使革命走向失败。

    参考文献:

    [1]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反共抗俄基本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52

    [2]时希圣.《戴季陶言行录》.上海广益书局,1929:24

    [3]三民公司.《汪精卫全集(三)》.三民公司出版.民国十八年,38

    [4]胡汉民.《胡汉民先生演讲集》.明智书局,1927:1

    (作者单位: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

    推荐访问:人对 阐释 国民党 革命 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