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文化移植的成功:论《无间行者》的改编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0 09:25:19 点击:

    [摘要]近年来,好莱坞屡屡翻拍一些既叫好又叫座的亚洲电影,以弥补自身创作力的不足。能否弥合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实现文化对接是翻拍片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众多翻拍片中,改编自香港电影《无间道》的《无间行者》无疑是个中翘楚,其成绩得到了市场和评论界的一致肯定。其成功不仅来自于精彩的剧情、明星的阵容,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翻拍版从题材类型、文化背景、创作人员个人特色等方面加入了完美的文化移植。

    [关键词]《无间道》;《无间行者》;翻拍片;文化移植

    一、引言

    香港导演刘伟强的《无间道》系列影片,创造了香港电影的又一个辉煌,被誉为香港黑帮片的巅峰之作,其新颖的故事情节、深邃的寓意、对人性的深入剖析、演员的精彩表演,甚至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都使得《无间道》成为香港影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该片赢得了包括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电影奖等在内的若干重要奖项,同时也取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无间道》的辉煌成就使它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被改编翻拍成美版电影《无间行者》。

    借鉴、致敬甚至翻拍,在好莱坞电影界并不鲜见,从已经取得成功的作品中翻拍,对好莱坞电影工业来说,可以“吸纳有创造力的故事模板,以成熟的产业模式弥补原创力的不足”[1],属于方便、经济之举。好莱坞热爱翻拍本国经典作品。随着科技进步,电影特效技术突飞猛进,科幻、奇幻片被大量翻拍,有不少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如《金刚》《变形金刚》等动画片也搬上了大银幕,甚至还形成了系列电影。与此同时,深谙“拿来主义”的好莱坞导演们也不会放过其他国家的优秀影片,还有许多新鲜出炉的外国作品被换上新包装,在好莱坞翻拍上映。仅仅在2006年问世的就有《咒怨2》《触不到的恋人》《无间行者》《我的超人女友》等,[2]但引进作品并非总能在美国取得成功,如在亚洲引起轰动的《触不到的恋人》,改编成美版后,虽有明星担纲,却因题材无法得到美国人的理解和共鸣而惨遭票房滑铁卢。在众多令人失望的翻拍片中,《无间行者》却出人意料地成为一个亮点,它一举囊括第7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剪辑奖、最佳改编剧本奖四项大奖,并获得最佳男配角提名,在票房上也取得了全球2亿美元的佳绩,得到了市场和评论界的一致肯定。对文化背景依赖度较少的类型片票房惨淡,而翻拍自植根于中国文化和东方智慧,内敛沉稳的《无间道》的《无间行者》却票房大热,名利双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表露出这种现象的深层次问题是:如何让外国翻拍片适合本国观众的胃口——即如何做到不同文化的对接?可以说,《无间行者》的成功不仅来自于复杂的剧情、群星闪耀的演员阵容,还是文化因素的一次成功移植。

    二、先决条件:选择合适的类型片

    香港学者郑树森在其著作《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中提到,类型片可能被“越界”或“移植”。“两者的区别在于,能‘越界’旅行的类型他国可以轻易抄袭模仿,而且异地开花后大体无损,类型的特点可以在他国导演的手上完全保留。而对于只可‘移植’的类型而言,其类型特色只能被局部仿制,基本上不能全套成规都照抄。”[3]警匪片,就属于适合“移植”的类型。警匪片往往包含大量炫目的打斗、枪战和大场面,其中善与恶的对立、正与邪的交锋也展现了人性之中的共通性,因而适宜越界和移植。同样适合移植的还有恐怖片。恐怖片往往包含了人类对未知神秘力量的普遍恐惧与好奇、对伦理道德的共通探索,也能引起共鸣。但由于文化的差异,亚洲恐怖片一般对邪恶力量表现含蓄,重视恐怖氛围的营造,如《午夜凶铃》中的贞子,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出场,出现时也只是一个披头散发的形象,却让观众胆战心惊,影片的大部分篇幅都用来渲染诡异的气氛和冤魂索命的真正缘由;而翻拍成好莱坞电影时,则更追求感官刺激,包括血肉模糊的肢体和大量的尖叫,这一类直接又强烈的视觉刺激在西方恐怖片中必不可少。与之相较,爱情片的翻拍相对较少,改编幅度较大。而具有浓重地域特色的电影类型,如美国的西部片,则很难移植到其他文化中来。我国何平导演拍摄于1991年的《双旗镇刀客》就是一次将西部片“中国化”的尝试,电影贯穿了简洁冷峻的气氛,导演用极简的镜头替代了传统武侠片繁琐的打斗,这部电影虽然荣获了1991年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奖、1993年柏林电影节国际影评奖等国内外奖项,但从接受度和影响力来看,仍不算理想。与之类似,中国特有的武侠片也很难得到欧美观众的理解,欧美翻拍也几乎没有。

    从表面上来看,《无间道》是一部典型的警匪片,其中刘建明和陈永仁的警匪对决,正邪之争,是人类历史上永恒的斗争主题;而二者彼此身份上的双重性,又为这典型的“差人捉贼”的简单故事加入了更复杂的人性考量,使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因此,这样一部具有典型特色的警匪片,又增加了人性的深度和哲学的思考。对于人性的探究和哲学的思索是不同文化共通的课题,因此,《无间道》具备被翻拍的先决条件。

    三、本土化:从帮派斗争到族裔斗争

    选择了合适的题材,如何让具体的故事更能为美国观众接受,则是下一步挑战。原作导演刘伟强曾经说过,《无间道》只有在香港这样的大环境下,才能拍出一种晦涩的绝望。

    而美国制片方在购买版权后,则将故事移植到了东海岸的著名城市波士顿。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作为世界著名的大熔炉,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和冲突是美国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原作中黑帮争抢地盘的纷争在这里变成了不同族裔黑帮之间的对立斗争,营造出了一个对美国观众来说可信又具有现实感的故事。

    爱尔兰人是最早来到美国的族群之一。他们在本土长期受异族奴役,所以抱着一去不返的心态来到美国。由于家境贫穷,抵达美国后多数人已经身无分文,只能在港口城市安顿下来,波士顿和纽约就是最早的两个爱尔兰人定居城市,也是本片故事的发生地和实际拍摄地点。疯狂的移民让波士顿人口暴涨,爱尔兰人聚居的南部地区,也即片中提及的“South Boston”,成了波士顿的贫民窟,也是暴力犯罪率较高的地区,而男主角则被称为“Southie project”。

    爱尔兰人笃信天主教,但其国家却长期受到信仰新教的英国侵略者的统治。长期被异族奴役让他们内部有着高度的团结性,也让他们形成了长期的地下斗争经验,有着良好的组织性。这些特性都给部分爱尔兰裔美国人后来向黑帮发展打下了基础。[4]

    禁酒时期有组织犯罪产生,第一个爱尔兰裔黑帮大佬就叫Frank。片中幕后老大和他同名,是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影射。意大利人移民美国的历史相对较晚,他们于20世纪初到来,并逐渐将爱尔兰人的地盘收入囊中。东北地区的意裔美国人黑帮有两大帮派,据点分别在North End和罗德岛的Providence。本片中,来自North End和Providence的“guineas”(对意大利人的蔑称),一直是Frank的眼中钉。Billy也是靠痛打两个意大利人递上投名状,获得Frank的赏识,一举打入其帮派内部。除了对意大利人恨之入骨,Frank对波多黎各人、黑人、中国人,亦各有蔑称。巧合的是,历史上那位Frank便是因意大利黑帮伏击丧生。

    为了让故事更有真实感,本片还借鉴了波士顿警界的一段真人真事。爱尔兰裔黑帮老大Bulger和电影中的Costello一样,是FBI的线人。不同的是,Bulger是为了自保,向FBI透露敌对的意大利黑帮Patriarca情报,FBI为“钓大鱼”而对Bulger团伙的违法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FBI探员John JConnelly,系Bulger儿时贫民窟旧识,向Bulger泄露调查资料,帮助Bulger逃避法律制裁,导致证人被杀。电影中的Colin Sullivan和Connelly一样,是黑帮老大的老邻居,因此相识。和他一样,Colin也是警界明星探员,也在Suffolk University毕业,并在哈佛取得法学学位。警匪勾结一事败露后,社会哗然,昔日明星探员沦为阶下囚。这段历史和电影剧情的真假虚实呼应,让它超越了一般的黑帮片,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四、合适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个人特色:黑帮情结 《无间行者》的导演马丁·斯科塞斯是当代好莱坞最伟大的导演之一,被誉为“电影社会学家”。在别的大导忙于拍摄大制作寻求商业成功时,他坚持用电影来展现自己对社会问题的思考。作为意大利移民后裔,他的作品是对移民及其后代生活的真实反映,如1973年的影片《穷街陋巷》,以其成长的纽约皇后区“小意大利”片区为背景,展现了意裔美国青年精神极度空虚的状态和终日无所事事、最终只能沦为黑帮斗争牺牲品的残酷生活现状;1974年以其父母为主角的纪录片《意大利裔美国人》,也是对移民后代身份的思考和探索;出生在虔诚天主教徒家庭的他,作品中充满对宗教意义中的罪与救赎的思考;由于成长在黑帮势力盘结的纽约曼哈顿的“小意大利”地区,从小的耳濡目染让黑帮题材成为贯穿他创作生涯始终的主题,从20世纪70年代的《穷街陋巷》到20世纪90年代的《好家伙》《赌城风云》,到21世纪00年代的《纽约黑帮》,每一部黑帮片都受到了好评并为其赢得大奖提名,但却与奥斯卡小金人屡屡擦肩而过。对于黑帮题材的熟悉,让他顺理成章地被选中来翻拍《无间道》。经历诸多磨炼的他终于以这样一部炉火纯青的作品问鼎奥斯卡,赢得多项殊荣。

    五、从香港到好莱坞:美国文化进一步渗透

    除了故事背景的本土化和明显的导演个人色彩以外,本片还有许多小的改动,这些元素都让它更加符合好莱坞审美和价值观,从而褪去香港警匪片的外衣,成为一部真正的美国电影。

    (一)暴力升级和暴力美学

    美版电影以Frank Costello的独白开始,他开宗明义地表明,绝不向环境臣服,他的人生要靠自己来控制,需要什么都由自己去争取——这是美国精神和价值观的体现。

    大量粗口、俚语的加入和画面暴力的升级,则是导演赋予影片的另一特色。粗俗语言是底层生活的真实体现,暴力的画面,则是好莱坞警匪片的一贯风格。在美版里,充斥着爆头、喷血、断肢等血腥暴力的画面,砸石膏验伤这一经典情节,在原作中只是含蓄表现,在此也被改编成若干下暴力的冲击。

    (二)俄狄浦斯情结

    和港版故事从警队开始不同,美版更是让Colin在小时候就认识了Frank,在其帮扶下长大。虽未明言,可以推断由其供养上了大学、安插进入警队。他们的关系比港版紧密得多。从港版大佬、小弟的江湖关系,变成了美版中类似父子的关系。这不仅体现在Colin打电话通风报信时以Dad称呼Frank,也体现在Frank在Colin面前说一不二的权威中。父与子的关系,是西方文艺作品中常见的主题。Colin急于摆脱Frank的控制,最终亲手杀死Frank,是对父权的反抗,也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再次体现。

    (三)感情关系

    而在副线方面,原故事中三个女性角色被精简、集中到美版的Madolyn一人身上。三角恋的设置,符合好莱坞剧情片经典的双线设计(主线和主人公的情感线),也让两位主角的故事暗中有了更加紧密的联系。但也难免让这个故事更加“世俗化”或者“庸俗化”。港版的刘建明的扮演者刘德华曾表示对这样设计的不理解。

    六、结语

    翻拍片往往取材于他国成功的作品。原作经过市场检验的故事情节,可以给翻拍片的成功提供基本的保障,也弥补了本国市场创造力的不足。然而翻拍的过程,除了照搬一个核心的情节,还必然涉及诸多文化概念的移植。东西方文化差异的鸿沟给这一移植过程造成了巨大困难。而《无间行者》正是从选材、故事背景、故事细节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而恰当的选择和改造,才取得了票房和评论上的肯定,堪称文化移植的一次成功案例。

    [参考文献]

    [1] 崔辰.质感、风格与“复制性”:《无间道风云》之于《无间道》[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7(04).

    [2] 王平,汪献平.拿来主义与全球攻略——从美国翻拍亚洲电影说起[J].福建艺术,2007(04).

    [3] 郑树森.电影类型与类型电影[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 [美]索威尔.美国种族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雍文瑾(1982—),女,四川南部人,硕士,成都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推荐访问:无间 移植 行者 改编 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