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香港电影竞争力的反思与重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0 08:00:22 点击:

    摘 要:20世纪70年代与90年代后期是香港电影在北美市场的辉煌时期,分别集中于李小龙和成龙两位动作明星,这导致其竞争力很难长期维持。新世纪以来,香港电影的海外竞争力衰落。动作设计作为香港电影的核心竞争元素,出现了三种演变趋势。第一种是试图重归李小龙式的故事情境,重现拳拳到肉的动作打斗;第二种是借助电脑特效与吊威亚特技,泛化武打动作的效果;第三种是与黑帮片、警匪片结合,成为快准狠的暴力展现。但这三种演变在当下的北美市场均遭遇失败。客观地说,香港电影管理制度存在自身的优势,但如果充分发挥则需要较长周期,并需要解决好电影观念、海外发行等五个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香港电影;北美市场;艺术电影;制度优势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8)01-0150-07

    北美电影市场具有世界最大的票房规模,其地位无须赘言。其中,好莱坞电影占尽绝对的优势,其他国家电影所占的空间极其有限,这反向加剧了竞争程度。作为华语电影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下香港电影经历了“97回归”与新世纪政治、经济的巨大变化,在资金撤出与人才分流的压力下,明星偶像的效应消散,在竞争激烈的北美市场中遭遇惨败。由于韩国、泰国等亚洲周边国家电影的崛起,香港电影也丢失了台湾以及东南亚等传统市场。毋庸讳言,当下香港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失去市场竞争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香港电影在“北上”分流之后,留守本土市场的电影创作在保持商业类型创作的同时,发生了从商业到艺术的观念转变:新的电影美学呼之欲出。香港电影目前虽然尚未直接产生市场力量,但在观念上逐渐摆脱了依赖于动作的传统类型和世俗的消费趣味。在保持原有制作水平的情况下,这种变化更加契合世界电影的发展思路。可以说,当下的香港电影在管理制度提供的多元化、类型化空间中,已然在积蓄力量,酝酿着整体的转变。

    一、香港电影在北美外语片市场的状况

    香港电影的特殊性在于,本地市场狭窄造成对外部市场的依赖;依赖于外部市场就转而要求电影制作质量与数量的双重提升。从20世纪70年代到鼎盛时期的90年代初,香港电影中“娱乐至上”的思路一以贯之(如黄梅调、武打片、喜剧片),在东亚、东南亚市场拥有突出的竞争力,但在北美市场的情况一波三折。20世纪70年代,嘉禾凭借李小龙一人之力掀起“功夫热”。1973年5月,李小龙的《唐山大兄》上映以来,连续数周位居北美票房前列,随后的《精武门》《龙争虎斗》向北美观众提供了“惊险不断的体验”①。李小龙英年早逝后,嘉禾继续与好莱坞合作,主推成龙的《杀手壕》(1980年)、《炮弹飞车》(1981年)、《炮弹飞车2》(1984年)、《威龙猛探》(1985年)等作品,但并未打开北美市场。直至《红番区》《超级警察》等系列功夫喜剧片,成龙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才成功确立了北美的市场地位②。与内地電影依赖于张艺谋、台湾电影依赖于李安相似,香港电影在北美市场的辉煌集中于李小龙和成龙这两位动作明星,这导致其竞争力在北美市场很难长期维持,新世纪以来陷入低谷。我们用表1来概括这一具体状况。

    截至2017年10月18日,BoxofficeMojo票房数据显示,北美外语片共发行2072部,香港电影从1980年以来共发行54部,其中具有票房纪录的51部,《PTU》《大事件》《新宿事件》3部影片缺乏票房纪录。需要说明的是,20世纪80年代打入北美市场的4部香港电影比较特殊。嘉禾为了延续李小龙模式力推成龙,继续出资与华纳合拍,但实际上是将其作为美国电影。如两部《炮弹飞车》,集中众多明星,虽取得千万美元的票房,但口碑较差;《杀手壕》斩获852万美元的票房,《威龙猛探》取得98万美元的票房,但随后的1990—1995年,却没有香港电影在北美上映,这一现象反向证明这种试图打开北美市场的失败。直到1996年《红番区》的大红,成龙才真正开拓了香港电影的北美市场。1996年后,香港电影在北美市场的发行数量略有增加,但与其他外语片(如法国、印度、中国内地)的发行数量急速增加相比,香港电影在数量上一直未见优势。

    从票房的情况看,成龙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形成高潮,5年在北美市场共发行10部影片。其中,成龙主演的《红番区》《超级警察》《警察故事4之简单任务》《一个好人》等5部动作片在北美市场的票房均超千万美元,《红番区》甚至创造了北美外语片的票房纪录。这一时期成龙在北美市场票房最低的《双龙会》,竟也能取得835万美元的佳绩。可以说,这是北美外语片市场不可多得的票房奇迹。“成龙神话”一直延续到2005年。在2000—2005年间,《醉拳2》《铁马骝》《飞龙再生》《功夫》等香港动作片均取得千万美元的票房。但此后,与中国内地古装武侠片(以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为标志)以及泰国动作片(以2005年《拳霸》为标志)的衰退时间非常相近,香港动作片在北美市场也失去消费热点。2006—2010年,香港电影在北美市场的票房最为惨淡:周星驰的《长江七号》虽仅取得20.7万美元的票房,但居然成为这5年中香港电影在北美市场的最佳票房;2007年的《黑社会以和为贵》和《放逐》在北美市场仅取得5万美元的票房;2008年的《旺角卡门》《导火线》《盲探》在北美市场的票房甚至低至数千美元;2010年成龙主演的《新宿事件》虽被引进北美市场,但连票房纪录都没有。这充分表明“成龙神话”已彻底消散,香港电影元气大伤。从2011年至今,虽然在《一代宗师》《叶问3》的提振下,香港电影在北美市场的情况略有好转,但仍未恢复到北美外语片的平均票房(102万美元左右)。

    “排名”一栏更能准确地反映出香港电影在北美市场竞争力的变化。在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前10年之间,片均排名从123名急剧滑落到1486名。在经历2006—2010年的低谷后,2011—2017年略有好转,但缺乏表现突出的演员或导演。在成龙失去竞争力后,周星驰、刘德华、黎明、甄子丹、郑秀文、舒淇等在“大中华圈层”中尚有号召力,但欧美市场对其较为隔膜;刘伟强、杜琪峰、陈嘉上、陈可辛、叶伟信、郑保瑞等香港导演都没有较稳定的市场表现。相形之下,王家卫的情况已有好转,在专门从事艺术电影发行的Kino公司坚持下,2000年《花样年华》出现转机,《2046》《一代宗师》等逐渐形成市场竞争力。③

    推荐访问:重建 香港电影 反思 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