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信息化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关系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0 06:30:10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  要:随着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信息化视域下,人们开始重视和反思“以学生为中心”的核心关系:师生关系。笔者在论述“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内涵上,分析了师生角色重新定位的必要性,提出信息化视域下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师生角色的新的定位,并主张从政府、学校、学生、老师四个维度构建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关系。

    关键词:信息化;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关系

    一、引言

    师生关系是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教育领域中最基础的关系体系,处于至关重要的位置。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师生关系是衡量教育工作效果的很重要的一点。[1]当今,随者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和教育的结合,给大学的教学形式带来了极大的转变,MOOC、微课等的发展,颠覆了老师的教学主体地位,教育进入了一个学习的时代,学生变成教育的主体,教师也不再简单的充当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形势下,师生关系随之产生变化。应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形势下师生关系变化的研究必须重视起来,是非常值得也很有必要进行进一步探索研究。

    二、“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发展与内涵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论的内涵: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单纯的指老师围着学生转,也不是简单的抬高学生的身份地位。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分析学生的情况进行因材施教,成为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主导者;另一方面,学生才是学习的第一责任人,要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真正做到为自己学,自己想学,自己会学。

    “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论源起于20世纪50年代,1952年著名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在哈佛大学教育学院举办了一次主题为“课堂教学如何影响人的行为”的学术研讨会,首次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

    [2]之后在著名教育家杜威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皮亚杰的发展学习理论和马尔科姆的自我导向学习理论中,从不同视角提出“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1998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通过的宣言中指出:“在当今日新月异的世界,高等教育显然需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新视角和新模式。”至此得到全球教育理论界的高度重视与认同。

    在国内教育界,“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思想的研究稍迟,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2011年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中明确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关乎大学的核心理念,关乎大学精神与文化,关乎学校未来发展战略。

    [3]一场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革与践行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三、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师生角色重新定位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引起教育理念的变革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就是培养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既有着大学教育的理论知识,又具备进入职场第一线需要的操作技能,关键要有进入职场的综合素养和职业精神,所以依据这样的培养目标和方向,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范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学生欢迎的是具有实践知识与技能的“师傅式”老师,期待的是互动式、信息化的课堂,需要更好的培养自己的责任感、合作意识等综合素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改革势在必行。

    (二)信息化的发展引起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

    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引起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基于教学信息化、学习信息化和评价的信息化,教师的职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或者“一块白板+激光笔+多媒体”满堂灌的传授方式已经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搜索想知道的学习内容,甚至比老师讲的更全面,可以通过在线的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共享视频、微课视频享受专家级老师的课程盛宴,可以通过网络上的优质教学资源,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度挖掘,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授课受到严峻挑战,被质疑是否有存在的必要,因为老师不再是知识的主要提供和传播者。虽然笔者认为在线课程不可能取代传统课堂,但教育改革刻不容缓,未来的教师定位很可能更多的是知识探索、知识验证、技能操作的引导者。

    (三)高职院校学习现况堪忧引发学习模式变革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现状也是令人忧虑,引人反思。学生从高三过来后就像进入保险箱,没有升学的压力也没有前进的动力。在课堂上,逃课的学生、玩手机的学生、开小差的学生大有人在。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讲,消极学习的现象比比皆是。即使有些老师采用“项目式教学”或者“情景演练”,通常也只有几个表现好的学生(每堂课都是这几个人)参与或老师唱独角戏。学生普遍缺乏学习主动性和学习的责任感,学习的奴性思想和现象很严重。由此可见,学生本身的大学学习和生活中应当担当的角色必须明确和树立。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变革,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自己想去学习、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信息化视域下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师生角色的定位

    “以学生为中心”不是单纯的指老师围着学生转,也不是简单的抬高学生的身份地位,笔者认为“以学生为中心”是学生与老师角色的转变,尤其是新角色赋予内涵的转变,包括教育理念、课堂教学-学习模式、实践教学-学习模式、教学评价等的转变,目的是更好的促进学生成才。

    (一)修行靠个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刘献君教授指出,“学生学习了就有教育,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应该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没有学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已经是一条教育理论的悖论。学生才是自己学习的最终负责者。尤其在信息化教学下,丰富的数字资源为学生提供了灵活、自由、个性的学生机会和方式,学生必须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参与项目、实操等学习活动,自己去发现知识,掌握技能,培养素质,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师傅领进门:老师是学习的主导

    老师是学习的主导,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真正关注学生学什么、怎么学。成为学习活动的首席设计师——设计项目,给学生提供独立学习和相互学习的机会;成为学习活动的引导者——通过引导和激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未知充满好奇和兴趣,使他们永远保持一颗追求知识、寻求真理的心;成为学习活动的指导者——答疑解惑,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和帮助者;成为学习活动的协调者——包括管理课堂,师生之间情感协调等;成为学习活动的主要评估者——通过及时反馈,实时采集学生的学习数据,形成以学生为本的过程评估模式,根据评估结果,更好的进行因材施教。

    五、信息化视域下构建高职院校“以学生为中心”师生关系的途径

    (一)从政府的层面

    教育部门做好顶层设计,成为“以学生为中心”改革的总设计师。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促进师生关系转变。应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形成专门的科室。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如硬件和软件的发展规划、教师如何培训、学生如何适应等。包括新型师生关系转变的实时监控、实时反馈、实时调整、实时推进等。

    (二)从学校的层面

    学校是信息化视域下“以学生为中心”师生角色内涵建设的具体执行人。高职院校领导层要制定“以学生为中心”的战略方案,部署改革计划,构建学生教育服务支持体系(详见图1),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需要,建立拉动“以学生为中心”的四驾马车,包括信息中心、实训中心、学生事务中心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信息中心担负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重任。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的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信息中心要从图书馆服务、信息化学习环境支持、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等多个方面给予支持。例如: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室,为老师从传统授课到“翻转课堂”提供软硬件支持。实训中心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重中之重,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甚至海外交流项目,实现做中学、做中教,为提高学生的“技能”、开拓国际视野服务。学生事务中心专职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之外的各项服务,包括课外活动、职业规划就业服务、创新创业基地等。例如:在课外活动中鼓励发展有益的学生社团:各种合唱团、舞蹈队、数学协会、诗歌协会、体操队等,鼓励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信息化改革和新型课堂的转型中,对教师的要求提出的更高的要求,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中心的核心任务就是提供技术咨询、培训和服务,帮助教师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提高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四驾马车”全面为学生服务,真正为学生成才提供保障。

    图1 学生教育服务支持体系

    (三)从学生的层面

    首要的任务是要改革学生的观念,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必须改变,应以更主动的态势,承担起学习的责任,成为学习的感兴趣者和掌控者。这个观念落实到学习环形流程中,一是要分析自我,看清自己的学习背景,优势在哪里,学习能力、学习特点是什么;二是根据自己的情况和需求,确定学习短期和中长期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制定学习计划,这个学习计划可以和老师商定,或取得老师的帮助;三是能积极主动的参与课程学习,尤其是自我学习;四是能提出问题、观点,乐于参加讨论,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五是能够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的情况下,评估自己的学习状态;六是根评估的结果,需求帮助和指导,之后再进行下一轮学习流程,当然这个循环是个螺旋形上升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学校、老师充分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成为学习的第一责任人。

    (四)从老师的层面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教育教学变化,围绕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改革,老师肩上的责任更上一个台阶,担负着教学的主导作用。所以在教育事业的未来,不但不会否定老师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老师被赋予了更多的职责和更新的工作内容,包括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资源库建设等。首先,在教育理念上,形成自由平等的师生对话课堂环境,摈弃传统的支配和控制的课堂氛围,真正把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出来,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探索、去合作、去动手、去思考、去创新。重点不是教学了学生什么,而是教学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其次,在这个充满乐趣和探索的学习过程中,加强沟通,促进合作,完善品格,成熟个性。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成长和发展,通过这个我们回归到教育的初衷。第三,在信息化的条件下,实现因材施教。教师可以通过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的数据,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分析,清楚了解每一个学生,制定适合个人发展的教学计划。信息化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难度更大,对老师的要求更高,所以教师也必须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掌握更新的信息化手段和知识,以及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信息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苏]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24.

    [2]李嘉曾.“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理论意义与实践启示[J].中国大学教育,2008,(4):54-55.

    [3]李培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变[J].中国高等教育,2011,(13):8-9.

    (作者单位:湖北财税职业学院)

    推荐访问:视域 师生关系 构建 信息化 高职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