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时代与自觉:造就一代“教育大家”(上)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0 04:45:07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中国教育报》今年3月开辟了“回望·大家”栏目,陆续推出陶行知等七位“教育大家”。编者按说:“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曾经涌现出这样一些大家,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理想,执着追求,并以独到的教育实践,培养出一批又一批的杰出人才,也为中国教育留下一笔丰厚的财富。”本人怀着敬仰的心情逐一拜读,深刻体会,深受启迪,感慨良多。最深的感受是:时代与自觉造就了一代“教育大家”,是外因的时代要求与内因的个人自觉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线教学——体验性实践

    教育家需要有深厚的教育理论的基础,更需要坚实的教育教学实践;只有教育理论则空,只会教育实践则浅;只有把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起来,用教育理论指导教育实践,用教育实践丰富教育理论,并且在这样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逐步达到教育大家的巅峰。其实,具有“四海游学”的经历,具备丰富的理论素养的人很多,但是,能否具备一定的教育实践,这将是他们能否成为教育大家的关键,而七位教育大家都有基层教育教学的亲身实践,并且卓有成效。

    陶行知曾经坚辞大学教授之职,婉拒大学校长之职,婉辞教育厅长、“三清团”总干事等,带着自己编写的《平民千字课》、《老少通千字课》等奔走于市井和农村。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并成为一个喝过西洋墨水、穿着草鞋上课的“乡下教师”。只有这样的实践才能使陶行知深刻体会平民教育的内涵,他的平民教育才能深入实施和卓有成效。戊戌变法失败后,蔡元培离开翰林院,回到故乡绍兴,任绍兴学堂校长,在这里进行了他教育生涯中的第一次教育改革;1917年进入北大,在这里开始了他艰苦卓绝的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引来一批精英汇聚北大,使这里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的楷模”和“新思想漩涡的中心”。1898年 18岁的陈垣第一次登上讲台,就以他的出众文采受到学堂学生的欢迎。1906年,为了躲避清政府追剿,他又在簧庄小学教书半年,而正是这短短的半年教书,陈垣说:“在这个学校是一揽子课都教,国文、算术,并兼教体操、唱歌……在那时,这些都是很新鲜的课程,学生们都喜欢我这个从广州去的新老师。”91年人生,74载教书,生动的教育实践促使陈垣对于教育进行深入思考,对于中国教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甲午战争之后,张伯苓目睹了“国帜三易”,加上自己的习武救国的梦想破灭,1898年22岁的张伯苓去了严修家当了家塾的新学教师,两年之后又受天津盐商王奎章之请,去王家熟馆教西学,家庭教师一直持续到1904年,6年的私塾教学把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融合起来,为他办南开学校奠定了基础。马相伯虽然读的是耶稣会学校,获得的是神学博士学位,但是,举办的却是中国教育。1902年,当时还在南洋公学执教的蔡元培,无论严寒酷暑,风雨无阻,每天清晨5点都会步行至马相伯家,跟他学习拉丁文。之后,他上任上海徐汇公学校长,1905年创办了复旦公学,并任校长。无论是私学还是公学,马相伯为自己的办学兴国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1912年,叶圣陶从草桥中学毕业,就心怀“立国之本,首在教育”的愿望投身于教师的行业。1917年又应同学吴宾若之邀赴甪直镇吴县第五高等小学任教,走进了他的教育理想国,与同事们开展了农村教育改革实验,从此,以學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脑海里生根。直到1930年,叶圣陶在其它中小学,以及北大、复旦等担任过教师。晏阳初从耶鲁大学毕业的第二天,就远赴法国北部的一战战场,为那里的华工苦力做翻译。1923年,中华平民教育促进总会在北京成立,总干事晏阳初带着一批有识之士开始了乡村平民教育,河北定县10年,湖南、四川10多年,第三世界国家40年,他再也没有离开过乡村,再也没离开过平民教育。

    大厦要想建设得巍峨雄伟一定需要坚实的基础工程,此所谓深度决定高度。教育大家之所以我们只能望其项背,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教育实践扎实有效,而且,应该说基层教育实践越是丰富,越是扎实,其教育改革就越有创意,教育影响就大,特别是陶行知和叶圣陶两位教育大家,其基层的有效的教育改革实践大大促进了教育的理性思考,丰富了他们“生活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论,其基层教育影响也就更加突出。

    救国兴学——民族性思想

    教育救国,教育兴国,是那个贫穷落后、动荡不安时代知识分子的必然选择,许许多多有识之士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教育兴国之路,而且,在这些知识分子中,更有一批高瞻远瞩、志存高远的人,“他们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坚守理想,执着追求”,各自走出一条与众不同、卓有成效的“教育兴国”之路,对于提升国民素质、培养民族精英、传播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陶行知辞去大学教授,来到偏僻乡村,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社会大学等,成效显著,影响巨大而且深远。特别是晓庄学校的兴办更是与众不同,选址乡村,配备农田,实施生活教育,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至今依然影响着南京教育以及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蔡元培1902年前后,兴办爱国学社、爱国女学,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把教育实践和政治活动结合起来。而他最大的功绩还是1912年,他担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期间颁布了《中华民国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小学校令》、《中学校令》、《专门学校令》、《大学令》、《师范教育令》、《实业学校令》等等,为中国教育正规化奠定基础。陈垣在生活动荡、经济拮据的情况下,1908年和友人一道创办了“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取名“光华”,寓意“光我华夏”,这是我国第一所民办西医高等学校,这也是陈垣投身新式高等教育,认识西方高等教育的起点。1921年,陈垣又创办了北京孤儿工学园,学校专收贫苦学生,不收学费;陈垣一人兼校长、总务长、教务长等多个职务,还兼教国文、历史等多样课程。不久,还在工读园的基础上创办了平民中学,学校以功课好、纪律严而闻名北平。张伯苓更是以兴学救国为主要努力方向,在严修的支持下,1904年合并严馆、王馆(皆名人家庭私塾馆)的基础上,创办了天津第一所民立中学堂,这便是私立南开中学的开端。1919年创办了南开大学,以后又相继创办了南开女中、南开小学、重庆南渝中学等,使南开成为一个系列完整的著名学府,并在他去世后,南开全部交给国家。“为了叫醒中国”,马相伯1900年“毁家兴学”,将自己的全部家产共计3000亩田产捐给耶稣会,希望借助教会之力办学,虽然未能如愿,但是,“叫醒中国”的愿望没有泯灭。1903年创办震旦学院,取名“震旦”意为中国之曙光;1905年,在经费、师资非常匮乏的情况下办起了“复旦公学”,顾名思义就是“恢复震旦,振兴中华”。叶圣陶一生没有办过学校,而他的“兴学”方式不同,且卓有成效。在吴县第五高小,他创办“博览室”和“利群书店”;他建议学校建立音乐室、篆刻室,对学生实施特长教育;他为学校造戏台,自编自导自演新戏,既教育了学生,又教育了镇上男女;特别是叶圣陶先生的教材编写,为中国教育的课程改革奠定了基础,开创了先河。晏阳初的“兴学”对象主要是平民,而不是学生;“兴学”方式主要是建立“平教会”(平民教育促进总会),而不是大中小学校;“兴学”的范围不只是中国农村,而且遍布世界各地,他为中国和世界的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奋斗了整整70年。

    教育救国,兴学兴邦,是这一代教育大家的共同特征。应该说,没有“救国、兴邦”这样的教育志向,就没有教育大家今天的巨大影响;没有具体的兴学、办学的教育实践,就没有教育大家具备的突出贡献。(未完待续)

    (南京市教学研究室)

    推荐访问:造就 自觉 时代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