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浅谈奥尔夫学前音乐教育理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0 03:30:09 点击:

    中国的先民很早就已经认识到音乐对启迪人类智慧的重要性,尤其对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视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传统,这种对学前音乐教育的重视几千年来一以贯之,只是在不同的时代体现出不同的方式和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学前音乐教育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气象。但是受文革断代和长期应试教育影响,我国的学前音乐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以发展缺乏连续性、目标设定盲目性为代表的急功近利式的发展特点,这不仅有悖于学前音乐教育市场不断完善健康发展的趋势,更深层的是有悖于儿童对音乐教育积极性的保持,有悖于社会对学前音乐教育的诉求,有悖于学前音乐教育对儿童进行智力启迪、审美教育的初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为代表的西方先进教育理念的引进则为我们提供了审视自身,取长补短、健康发展的机会。本文希望通过系统的阐述对奥尔夫学前音乐教育理论的认知,为推动中国的学前音乐教育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发展历程

    卡尔·奥尔夫(1895—1982),当代世界著名的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凭借在音乐和戏剧方面的天赋与努力,奥尔夫在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两大领域都成绩斐然[1]。奥尔夫在学习音乐理论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音乐实践经验,从音乐创作的源头对音乐知识和音乐理论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还积极探索实现音乐与教育结合的途径,这些都为其随后开展音乐教育理论的研究提供了足够的理论积累和实践经验。

    阶段(一)形成和初步发展阶段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受维格曼学校启发,奥尔夫认识到音乐与动作是完美的结合体,不应该割裂开来,将音乐与音乐教育结合起来能够更好的发展音乐。随后,奥尔夫借鉴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理论,产生了“将音乐与舞蹈结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具有原始风格,富于表现力和主动精神的新型音乐的想法” [2]。为了实现他想要建立的一种可以使动作和音乐相互交融和补充的新的节奏教育的想法,他创办了“军特体育音乐舞蹈学校(Guntherschule)”,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奥尔夫在借鉴非洲和印尼民族器乐传统基础上,设计出了一套对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有着重要标志意义的节奏乐器------“奥尔夫乐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他的教学理念,先后出版了各类教学教材并于1932年出版了《学校音乐》,受到许多教育家们关注的教育在德国的小学较大规模试验和推广。

    阶段(二)发展完善阶段

    为建立真正适应儿童特征的音乐教育,奥尔夫在此后不断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自己的音乐教育理念并积极进行教育实践。他先尝试着做一系列的广播教学节目,取得很大的反响。1949年奥尔夫创作的作品《安提戈涅》首演,该作品融合音乐、戏剧、舞蹈为一体,就此奠定了他在国际上的声望。随后,奥尔夫陆续出版了后被各国竞相翻译出版并介绍到世界各地的教材五卷,名为《学校音乐教材》(Orff-Schulwerek),教材在其军特学校时的教育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将音乐教育与儿童教育的特殊性紧密结合起来,并创造性的提出了“元素性音乐教育” [3]的体系。

    阶段(三)在世界范围内传播

    在德国本土积极传播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同时,奥尔夫还去世界各国进行师范教学和讲演,音乐教育的对象范围也不断扩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际高等音乐院校校长会议在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院举行,会议上首次进行了学校音乐教材的表演,使得奥尔夫音乐体系首次与国外建立了联系。为了进一步传播和传扬音乐教材,奥尔夫积极运作,终于在1961年成立了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音乐学院奥尔夫教师培训中心,即我们现在的奥尔夫学院,这是国际上第一个奥尔夫教学法的研究和培训中心。该中心的建立,对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继续发展和壮大,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从形成至今己有近九十年历史,并凭借其深厚的根基和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其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被运用于指导各国的音乐教学实践,其学校音乐教材被翻译成几十种不同国家的文字;其奥尔夫乐器被各国学校音乐教学采用,这一体系在流传过程中被融入了各国的本土文化,逐步实现了在各国的本土化。1962年,在日本掀起研究和实践奥尔夫教学法的热潮。20世纪70年代末,上海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廖乃雄教授在德国最高权威性的洪堡奖金资助下,远赴德国考察当代德国音乐教育,受到了时年84岁的奥尔夫的热情接见 ,至此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与古老的中国之间擦出了新的火花,奥尔夫教学法与东方文化的结合开始了新的里程。

    二、核心思想

    奥尔夫学前音乐教育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被上海音乐学院的廖乃雄教授介绍到中国,此后,通过出版一些关于奥尔夫学前音乐教育理论的书籍和论述,如廖乃雄先生编著的《中华学校音乐教材》、李妲娜编著的《奥尔夫教学法》等,邀请部分外国专家来华讲座、举办奥尔夫幼儿培训班等途径,奥尔夫学前音乐教育理论在我国迅速传播[4]。1991年,专门的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成立,2000年,中国本土第一个奥尔夫音乐教育网()成立。在协会的统一组织下,多次派代表团出国进行交流学习,频繁在国内举办师资培训班并进行对奥尔夫教学法的传播与教学工作,加速了国内外关于奥尔夫教育信息的传递与交流,使得奥尔夫学前音乐教育体系为更多的中国民众所了解和接受。

    在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不断丰富完善的过程中,尽管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过程不断发展变化,但奥尔夫的“原本性思想”始终是其音乐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事实上,音乐的原本性思想并非由奥尔夫首创,奥尔夫的贡献在于对此学说的独创性发展。对音乐原本性的认识,是奥尔夫原本性音乐教育体系的前提。奥尔夫说:“原本性的拉丁文是elementary,意即‘属于基本元素的,原始素材的、原始起点的,适合于开端的’” [5],“原本性的音乐绝不只是单纯的音乐,它是和动作、舞蹈、语言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是一种人们必须自己参与的音乐,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原本性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6]。简而言之,原本性音乐就是使用最简单的、最原始的素材所进行的最自然的音乐活动。

    三、主要特点

    奥尔夫学前音乐教育理论在中国快速传播得益于理论体系本身是一个开放性的体系。传播过程中,与多个欧亚国家的实际国情相结合,并进行完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所倡导的综合性、主体性、开放性以及创造性的“原本教育理念”对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现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其原本性的教育理念有助于我们建立系统的、有中国特色的学前音乐教育体系,其所倡导的学生主体地位,有助于改善学前儿童在学前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所强调的技巧、舞蹈、基础知识相结合的综合音乐教育有助于解决我国学前音乐教育片面发展的不合理局面。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与我国当前音乐教育改革的潮流是相适应,将“鼓励儿童亲自参与音乐、培养其创新精神、将获得音乐体验放在关键的位置、一切以儿童为出发点,这些都是现今我国音乐教育改革提出的中心理念” [7]。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在具体教学实践过程中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综合性

    综合性作为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中最显著的特点,起源于奥尔夫对音乐教育最初的思考并在后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强化和完善。首先,音乐活动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行为,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很少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而是在课堂上将声乐、器乐和舞蹈等融合起来, 让学生去体会歌曲、乐曲和舞蹈动作中节奏的奥妙所在,并灵活运用起来。奥尔夫认为“不是音乐配合某一个动作,或是动作配合音乐,这两者是自然地结合为一,我们不仅在儿童身上,也在原始民族身上,从他们的歌唱和舞蹈,从他们的奏乐中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8]。其次,奥尔夫认为音乐教育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在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深刻的认识音乐理念所蕴含的大量乐理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并使之成为自身的音乐素而非单单让学生学习所谓声乐、器乐、舞蹈等。再者,综合性还特别强调了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对于当今社会来讲,人才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学生要具有良好的团结合作能力、交流与创造能力以及高度的责任感和恰到好处的自信心等,音乐教育正是通过音乐对学生的熏陶和培养,着力的塑造这样一个全面而优秀的人才,使受教育者在情感、意志、思想上得到陶冶和净化,人格得到完善。

    (二)创造性

    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将创造性贯彻到音乐教育过程中,并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即兴演奏”等方式取得了突出的效果。所谓即兴,既是将音乐或者舞蹈视作表达自己真情实感和释放潜意识的有效渠道,从而达到激发潜能、促进人的发展目的。在奥尔夫的音乐教育课堂上,课程始终建立在学生自由发挥的基础之上,更看重学生即兴演奏的效果,学生自由选择乐器、课程和表达方式,或游戏、或演奏、或唱歌,这些自由发挥无所谓对错,重要的是借此使学生充分释放自身的情感并认识到自身潜能,并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走一条适合自身且独一无二的道路。

    (三)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奥尔夫的原本性教育理念中,学生是音乐教育活动中最原本的因素,是整个音乐教育活动的核心,奥尔夫在教学活动中要用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取概念,因此,课程的设置要以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为导向,教学方式要以学生的喜好和兴趣点为原则,教育目的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正所谓“课堂是学生的课堂,音乐是学生的音乐” [9]。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念还对教师及社会等角色进行了阐述。在奥尔夫看来,教师是音乐教育活动必不可少的,但其职能仅限于对学生学习行为的辅助和引导,而不应该越俎代庖,去决定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奥尔夫教学法要求教师用最少的材料,最简单的方法为学生搭建平台。通过以上定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和保持,而且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明确了适合自身发展的最有效途径。

    (四)开放性

    开放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的最根本属性。首先,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来源于多种音乐教育理论,这就决定了其开放性的本质。奥尔夫主张,必须从此时此地出发,必须结合本地区本民族的语言(甚至本地区方言)、音调,强调应当主要以当地的童谣、民歌为基本根据。其次,奥尔夫教育理念的开放性体现在他强调原本性,不设定标准,它更希望看到一种创新的教学方式是融合人们本国民族文化元素和特点而产生。再者,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其在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兼容并蓄,奥尔夫乐器在形成过程中,就借鉴了非洲和印尼的土著文化和乐器。在吸收各地不同文化的基础上,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形成近九十年来,始终与时代同步,先进的、优秀的教育理念通过大量实践不断充实到奥尔夫音乐教育理论中来,使其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引领新时期的音乐教育发展。

    推荐访问:学前 浅谈 音乐教育 理论 奥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