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别让教育理论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短板”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0 02:55:10 点击:

    新课程的实施为信息技术教学注入了活力。然而,主题活动式教学泛滥、处处附庸“人文”、任务驱动教学中的牵强附会、“生本”理念下的新式“放羊”、三维教学目标的随意拼凑、教学设计的主观臆断、教后反思的苍白浅薄等也渐显山露水,严重地阻碍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种种问题?我们首先得承认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队伍的年轻和经验不足、同校同学科的人数偏少等“先天不足”的因素。但尤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教师缺少深厚的教育理论根基。我们知道,“木桶中最短的一块板决定了它的容量”。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正面临这样的问题,如不能尽快将教育理论“这块板”加高,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将始终处于一个较浅的层次。

    不让教育理论成为教师专业发展中“最短”的那“一块板”,除了信息技术课程专家要经常性地引领,信息技术教育主管部门定期、有效地组织培训,更重要的是要靠广大信息技术教师有计划地加强自身教育理论的学习,并将所学的教育理论科学地运用到教改实践和教研中去。

    一、从知道“教什么”到学会“怎么教”

    近些年来,为了深化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全国各实验省区或组织省、市级信息技术教师专题培训,或基于网络平台进行全国范围的信息技术教师在线学习、研讨,再加上基层学校的不定期校本研修等,对提升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水平有很大的作用。然而成绩的背后,笔者也发现,许多教师在信息技术专业学习上非常积极主动,在培训中总期望多学点儿技术或技巧,而对于教育理论,则只希望被具体告知程序化的“怎么做”,希望能给出“灵丹妙药”式的操作模式,或者通过公开课获得可以仿照的教学经验。实际上,信息技术教师们忽视的是最重要也是最首要的问题。

    辽宁师范大学教授、辽宁师大附属中学校长杨骞博士在谈到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时,总结出了“五步曲”[1]:(1)学习——学习教育理论,在理性认识中丰富自己;(2)反思——反思教学实践,在总结经验中提升自己;(3)交流——尊重同行教师,在借鉴他人经验中完善自己;(4)研究——投身教育研究,在把握规律中超越自己;(5)实践——坚持教学相长,在师生交往中发展自己。他把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放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首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教育理论是人们在长期的教育实践过程中总结、归纳、抽象、概括而形成的理性认识,是由概念、命题、原则等构筑的系统的理论结构,反映了教育活动现象背后的必然联系。许多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总结其专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时,也均以不同的方式给出过类似的答案。他们认为,通过对信息技术专业的学习,将只能告诉我们“教什么”,而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则会使我们懂得“怎样去教”。

    二、信息技术教师亟需补充哪些教育理论

    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工作和研究特征来看,基于课堂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应是为其长期专业发展而进行行动研究的主要内容。具体来讲,就是要按照新课程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绩效。实践证明,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决定其教学行为的关键,而教学理念又是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形成和发展的,因此不同的教育理论影响下的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教学行为。显然,掌握并明确各种教育理论的特点,扬长避短、灵活运用,乃是提高教学绩效之根本。

    1.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着重说明学习是怎样产生的;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有哪些规律;学习的结果使学习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是外部的行为操作还是内部的心理结构;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等问题。

    描述如何学习的理论流派很多,一般概括为四大流派:即行为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各种学习理论各有千秋,我们只有在认真学习并深刻领悟它们各自不同的内涵之后,才能根据不同的教学条件(包括硬件、软件、学生和教师等)、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合理地选择和综合运用。

    2.教学理论

    教学理论来自教学实践,是人们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考的产物。它关注如何改进和指导教学实践。作为一种知识体系或观念体系,它以各种教学观念、主张和见解的形式出现,因而具有层次性和复杂性。常用的教学理论有发展教学理论和结构—发现教学理论等。

    3.教学设计理论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2]教学设计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实践的“预案”。其撰写流程可归结为以下几个环节:(1)学习课程标准,领悟其针对该部分内容的具体要求;(2)分析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3)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目标;(4)谋划教学策略;(5)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6)预设教学过程(可采用流程图、多项细目表或过程描述等形式);(7)设计教学评价方案。

    三、多种途径加强教育理论学习

    通过对优秀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成功案例分析发现,一线教师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形式因人、因年龄、因学科、因环境、因地域的不同可以多种多样。但总体来看,“成功的学习”还是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主要方面。

    1.有计划地学习教育理论的书籍和文献

    首先,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建立在全新教育理念上的,只有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才能深刻领悟其内涵。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依据是《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注:初中和小学可参照信息技术教育改革纲要),关于课程标准的研制过程及理解,可学习课程标准的解读等方面的书籍。其次,新课改实施以后,关于新课改的创新教学方法、成功案例解析及教学研究方面的书籍也是层出不穷,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专业发展及兴趣和需要等,有计划、有选择地学习。

    在进行教育理论书籍学习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各种教育研究类专业期刊的学习。因为,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研究类专业期刊新知识的及时性和前瞻性是书籍所远远不能比及的。尤其是在新课改日新月异的今天,教育研究类杂志将紧跟乃至引领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

    2.在教学实践中以用促学

    学习教育理论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绩效。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以用促学呢?

    批判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在教育改革实践中,既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又要批判性地接受外在的理论。教师不应满足于流行的观点和行动,不应满足于不假思索地、只凭习惯而接受的实践,而应在探究中思考和创造,从而获得自主性的增长和不断的解放。美国教育家施瓦布也曾指出,教师要注意系统比较不同的理论,根据教育实践的具体情境综合选择教育理论。

    在对成功教师的调研中,一位优秀教师的经验是:坚持以“读”促“教”,以“教”促“研”,以“研”促“读”,读、教、研循环互动。其做法可上升为:从教育理论书籍中汲取理论营养,指导自己的教学改革;在教改实践的探索和研究中将所学的教育理论内化,进而生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基础,形成自我反思、自我建构、自我创造和自我超越。

    四、运用教育理论开展教研的主要形式

    “教师即研究者”,“研究是提升教师素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些年来,针对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特点所开展的教研形式也层出不穷。比较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课例反思研究

    课例反思,通常是指教师对其所任教某节课的完整过程所进行的反思。其反思的内容应该包括从课前的教学设计、课中的教学过程到课后的教学研讨记录等。课例反思研究的目标是提高该课的教学绩效。

    课例反思研究除了个人反思、实验课和一课三议这三种常用的模式外,“基于网络平台的远程合作”模式也可以借鉴(具体流程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实践→网络发布课例→专家及同行点评→针对点评写出反馈)。

    2.信息技术课改小主题研究

    所谓主题研究,通常是指教师(或教师群体)根据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所要解决的问题而申报的教育研究项目或专题。其成果往往是以系列论文体现的。小主题研究则突出了“小”字,即针对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亟需解决的单一的问题所进行的研究。小主题研究的成果,可以是一篇论文,也可以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小主题研究项目的来源通常也比较灵活,它既可以来自于作为“行动研究者”的教师自身的教学,也可以从信息技术课程专家的网站或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招标”。在小主题的行动研究中,信息技术教师既可以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进行校本合作研究,甚至还可以发挥自身专业的优势,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跨区域的、校际间的同侪互助。

    3.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

    无论是从技术的优势上讲,还是从设备的占有率来看,信息技术教师均应在“整合”研究中发挥应有的骨干作用。实践表明,“整合”研究中信息技术的设计和运用,与信息技术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教师积极参与其中,将有利于其教育理论运用能力的提升。

    4.基于网络平台的U-S合作研究

    早在20世纪90年代,国外就有学者提出了“U-S”合作的教育研究和发展模式,主张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联合起来,优势互补,共同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全新课程,更是亟需课程专家的深入研究和亲自引领。以便少走弯路,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

    基于网络平台的U-S合作研究,使传统的“U-S”模式里的点对点合作“放大”为点(课程专家)对面(广大的信息技术教师群体)的合作,大大提高了合作研究的绩效,将更加有利于课程专家与信息技术教师对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沟通。

    参考文献

    [1]杨骞.教师专业发展“五步曲”[J].教育研究.2006,(4).

    [2]乌美娜.教学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施长乐.教学理论与教师行为[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2).

    [4]岳欣云.理论先行还是实践先行[J].教师教育研究.2004,(6).

    [5]冯伯虎.构建基于网络的信息技术课程交流平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12).

    [6]冯伯虎,李艺.课例反思研究:信息技术教师行动研究的新取向[J].中国电化教育.2006,(9).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推荐访问:别让 理论 教师 短板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