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顶层设计的构建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20 01:25:07 点击:

    [摘要]顶层设计是基于宏观视角的一种现代管理理念。为满足现代职业教育对教师人才能力与素养的复合式增长要求,实现我国高职教育价值体系向纵深发展,需要优化配置教师资源,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顶层设计。文章在明晰“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就观念、制度、培养机制三个顶层设计层面提出相关建议,为我国“双师型”人才队伍的优化建设提供助力。

    [关键词]高职教育 “双师型”教师队伍 顶层设计

    [作者简介]陈慧(1981- ),女,浙江上虞人,浙江醫药高等专科学校,助理研究员,硕士。(浙江 宁波 3151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5年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基于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201534605)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18-0080-04

    一、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概念界定

    1990年,王义澄先生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建设“双师型”专科教师队伍》一文,最早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1998年,原国家教委在《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首次正式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双师型”既要具备教师在传道授业中所需的科学知识素养,又要具备工程师在技术应用、技术研究方面所需的应用能力素养,同时还要将二者与教育教学实践相融合,使学生的理论能力与应用能力有机结合。

    (二)“双师型”教师素养界定

    “双师型”教师作为一种复合型教师人才,其素养体现在四个基本方面,即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素养和心理素养。(1)知识素养是教师具备的基本素养。在知识经济时代背景下,要求现代职业教育教师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素养,包括专业、学科、管理、心理、行业乃至市场、经济等相关知识。(2)能力素养包括教育、科研、实践、管理、创新等能力。能力素养是对现代职业教育教师素养的深化与发展,要求职业教育教师更好地将具备的知识、经验、价值认同应用到教学、科研和育人环节中。(3)“双师型”教师除了应具备敬业、治学、育人的职业素养外,还应具备相关行业的职业素养,这样在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中可以更好地传递行业相关信息,让学生提前了解企业的职业需求,增强学生的行业认同感。对于教师岗位来说,职业素养具有更深远的意义和更沉重的责任。(4)健康的心理状态、清晰的角色认知、稳定的情绪是心理素养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心理素养可以让“双师型”教师更好地将知识素养、能力素养、职业素养融合到日常教育中,促进自我不断发展。

    二、目前高职教育“双师型”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认知模糊

    对“双师型”教师概念认知模糊是造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方向混乱的主要原因。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存在“三补一改”的历史遗留问题。受“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思维固化影响,这些院校缺乏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认知,造成故步自封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将“双师型”与“双证”“双能”“双职”等概念混淆或简单地画等号,在教师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重视技术证书的取得、生产一线的实践或者企业人才的兼岗,而没有真正理解“双师型”的深层次内涵,造成建设方向出现偏差。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制度缺失

    “双师型”教师的考核、管理、评定模式与普通教师不同,具有新的特点。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缺乏规范的制度化管理,导致“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过程与建设目标出现偏离。例如,一些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职称评审仍然沿用原有的教师评审体系,侧重考察教师的理论研究水平和理论教学水平,而忽视对教师科研能力的考察。再如,一些院校采取外聘兼职教师的形式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外聘人员作为兼职人员,很多时候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加之缺乏对外聘人员的管理与考核制度,有可能造成内部教师与外聘教师管理上的失公、失衡。因此,制度层面的完善是“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保障。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不足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的培养,尤其是“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机制。从教师职前培养看,我国的师范专业教育缺乏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的培养规划,学生缺乏一线从业经验和岗前实训机会,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从教师职中培养看,高职院校提供给教师的继续教育机会和形式相对有限,在日常教学压力下教师很难主动寻找其他能力培养方式;从培养资源建设情况看,受经费、人员配比情况的制约,高职院校更希望采取以校内培养为主的方式来强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但是由于教材资源单一、设备资源匮乏、培训专家水平不高等原因,校内培养的效果并不理想。

    三、基于顶层设计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策略

    顶层设计源于工程学,即以系统论为基础,自上而下采用宏观视角进行各环节的基础设计和要素规划。基于顶层设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策略,可以以其宏观视角把握主要矛盾和方向,提高建设效率,同时可以以其系统论方法协调各环节之间的联系,促进治理层面上的有机统一。

    (一)以观念为先导,树立“双师型”教师职业理念

    1.加强内涵理解,找准角色定位。树立“双师型”教师职业观念,首先要明确内涵理解。“双师型”教师首先是教师,因此应当具备一般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和品德;同时,“双师型”教师又兼具复合型教师的人才需求,因此也要兼具相关专业的岗位知识、岗位技术和岗位经验。在明确“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两种素养和能力的基础上,回归到教师角色的身份认定上。“双师型”教师要求其在基本素养、理论能力、技术能力之间形成一种动态平衡,进而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在内涵理解上,“双证”“双元”“双能”都可以理解为“双师型”的某种表象形式。

    2.转变传统观念,加强专业建设。第一,要转变对职业教育的传统认知。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借助终身教育环境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契机,改变社会对现代职业教育的认知,是职业教育体系下“双师型”教师职业理念与职业信心建设的基础。第二,要转变“理论教育大于实践教育”的传统观念。尤其是在国家对应用型技术人才需求增强的情况下,职业教育应当发挥其优势,在“知能并重”的教育观念指导下开展教育教学和“双师型”队伍建设。第三,要转变“学历高于能力”的认知误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坚持多元化的发展思路,鼓励以能力论英雄、以绩效拼输赢,而不能仅凭学历“一刀切”,因为这会阻断一些教师自我提升的机会,也会打压人才多元化发展的积极性。

    3.倡导能力本位,优化素质建设。能力本位是现代人才观的核心价值体现。以能力为本位既是指导高职教育坚持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发展思路,也是引进和培养“双师型”教师人才的战略思维。职业教育教师在学历层次上与高等教育教师相比不具备优势,因此,树立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发展观并以此规划职业教育教师的评聘考核方案,是鼓励职业教育教师不断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力本位的职业发展观不是否认学历教育的重要性,而是将学历作为能力的一方面,突出能力培养的多样性,通过校内校外培养、学校与企业结合、专职与兼职结合等多样化的方式扩宽“双师型”教师教育能力和应用能力双向发展的路径。

    (二)以制度为支撑,推动“双师型”教师标准化发展

    1.完善资格认证制度,优化人员构成。目前我国教师岗位的入口主要以学历制度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为支撑。国家对“双师型”教师缺乏专业的资格认证制度,不利于其标准化发展和职业地位的认可。国外对职业教育教师有严格的等级认证制度,我国教育部门也可以通过成立职业技能鉴定委员会对“双师型”教师应当具备的综合素养和职业技术能力进行定性规范和量化考核,并通过一定的流程形成体系,将资格评定制度化,使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建设工作有章可依、有制可循、规范开展。

    2.明晰职称晋升制度,规划发展路径。职称晋升是对教师工作能力的认可,职称晋升制度是对教师职业发展规划的潜在指导。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上应有差异。职业教育应依据其本身的教学特色设立教师职称晋升制度,而不能全盘借鉴普通教育的制度模式,这样会使职业教育的晋升制度丧失活力。为保证职称晋升制度与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师培养方向相统一,职业院校应注意晋升标准在理论科研能力和技术科研能力方面的指标比重,进一步细化实践经验、开发能力、合作成果、技术证书、项目经历等技术能力指标的评审体系,扩大技术能力认可的范围。

    3.细化绩效考评制度,增强发展活力。“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相比,在素质能力建设方面具有综合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为保证“双师型”教师绩效考核的公平性,可通过考评主体的多元化设置来细化绩效考评的内容和层次,包括学校层面的考评、教师层面的互评和自评、学生层面的考评以及教师所在专业的行业专家考评。通过“四位一体”的绩效考评体系,使“双师型”教师的业务绩效在满足学校管理标准、教师自我发展期望、学生教学能力期望、行业技术水平认可四重标准的基础上实现综合化的评价和认定,以增强“雙师型”教师的职业发展活力。

    (三)以培养为动力,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

    1.确立“双师型”教师培养规范。与国外职业教育相比,我国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疲软,在整体上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系统的规划。造成“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缺乏专业性的根本原因是在法律和制度层面上缺少对培养机制的有力保障。国外的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工作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是教师必须履行的义务。虽然我国在法律层面上还不能将教师参与培养作为一项义务来规定,但是为保障“双师型”教师培养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层次上的系统性,教育部门应当在制度层面加强对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工作的规划与管理。例如,对“双师型”教师在职前应接受的培养类型、培养标准,在上岗前依托岗位特点进行的岗前培训流程、培训周期,在从事岗位工作中学校应制订的培养方案和教师个人应形成的培养规划等进行具体的安排。再如,依据“双师型”教师培养在理论知识和技能方面应当掌握的内容,选用或制定具有一定规范性和实用性的系列教材,以支持培养工作在规范的资源支撑下运行。在国家形成培养规范的总体框架下,各类型高职院校再根据自身特点制定阶段性的“双师型”教师培养方针,在统一领导、多样发展的策略下,有序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

    2.丰富“双师型”教师培养内容。现代职业教育对“双师型”教师能力的期望向着综合化、开放化、更新化的方向转变,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在内容建设上也要与时俱进、不断丰富。总体来说,由于我国的教师培养工作长期以来以理论能力培养为主,因此,现阶段“双师型”教师培养应当以实践能力培养为导向。培养内容依据阶段可分为师范型培养和职业型培养,依据层次可分为实践型培养和开发型培养。其中开发型培养是对“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高层次要求,是在职业教育教师掌握丰富实践经验及技术能力的基础上,提高其技术创新能力和项目开发能力的一种培养,从而使“双师型”教师不但能从行业中汲取实践经验,还能服务于行业的发展与升级。

    3.创新“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打破“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单一性,就要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开创多元化培养模式。第一,可以建立“校校”合作模式。例如,职业教育机构与师范教育机构进行合作。通过了解高职院校对师资的要求,师范院校可以加强职业教育教师资源在校阶段的培养,这有利于保障其毕业生的对口输出;同时,高职院校还可以与师范院校合作开展教师脱产进修,为职业教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建立专门的渠道。第二,可以建立“校企”合作模式。高职院校以专业为依托,加强和对口企业的合作,通过在相关企业建立实践基地、附属公司等形式,丰富职业教育教师在一线岗位的工作经验,并通过长期合作实现职业教育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渠道与方式稳定化、流程化。第三,发挥网络培训的优势。以政府牵头、职业院校为主体、社会机构参与的形式建立起职业教育教师网络培养系统,使“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实现一站式的自助服务。通过优质培养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扩大“双师型”教师培养效益。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为巩固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现有成果,改革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观念和体制,就必须加强政府、学校和企业的联系,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对“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进行制度、政策层面的规划。

    [参考文献]

    [1]李德雄,齐会娟.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统计与管理,2016(5).

    [2]李洁,赵国丰.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16).

    [3]杨元庆,伍德勋.双师型师资建设的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中外企业家,2016(6).

    [4]张京红,孙刚.民办本科高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路径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6(17).

    [5]王锦,刘相龙.校企合作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6(21).

    推荐访问:教师队伍 构建 高职教育 设计 双师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