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总结
  • 工作计划
  • 心得体会
  • 述职报告
  • 事迹材料
  • 申请书
  • 作文大全
  • 读后感
  • 调查报告
  • 励志歌曲
  • 请假条
  • 创先争优
  • 毕业实习
  • 财神节
  • 高中主题
  • 小学一年
  • 名人名言
  • 财务工作
  • 小说/有
  • 承揽合同
  • 寒假计划
  • 外贸信函
  • 励志电影
  • 个人写作
  • 其它相关
  • 生活常识
  • 安全稳定
  • 心情短语
  • 爱情短信
  • 工会工作
  • 小学五年
  • 金融类工
  • 搞笑短信
  • 医务工作
  • 党团工作
  • 党校学习
  • 学习体会
  • 下半年工
  • 买卖合同
  • qq空间
  • 食品广告
  • 办公室工
  • 保险合同
  • 儿童英语
  • 软件下载
  • 广告合同
  • 服装广告
  • 学生会工
  • 文明礼仪
  • 农村工作
  • 人大政协
  • 创意广告
  • 您现在的位置:六七范文网 > 其它相关 > 正文

    对教育资源贫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思考

    来源:六七范文网 时间:2023-05-19 22:20:05 点击: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其价值与重要性不言而喻。受历史发展的影响,我国教育资源地区差异严重,而高职院校地区分布相对均匀。因此,高职院校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意义更为重大,其所承担的责任也更多。针对教育资源贫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育资源;高等教育;科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4-0118-04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区别于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国家的工业体系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而我国工业涉及领域广、种类多、分布不均匀的特点,使得职业教育呈现区域化特点。不同地区职业院校的分布、专业设置、招生数量与层次等均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多数情况下会和该地区的工业发展水平与总量相关,而经济状况又直接决定了该地区包括学校、教师与生源在内的教育资源情况。因此,不同地区职业院校的发展很难按照某一固定模板进行布局。对于经济发达、教育资源丰富的地区,普通院校承担通识教育,职业院校只需专门负责专业技术教育,因此其院系、专业设置相对明确,发展方向也较容易确定。而教育资源贫乏的地区,特别是缺少普通高校的地区,职业院校不仅需要满足当地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还需要针对当地生源承担通识教育,甚至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职责,其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容易产生一些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教育资源贫乏地区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思考,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我国教育资源分布与职业院校的重要性

    我国教育投入逐年增加,至2012年实现了教育投入占GDP比重4%的目标,近年一直保持该标准。但由于各地区经济状况差异较大,教育资源历史形成的不均衡性明显,因此教育资源的现状也呈现着极大的不均衡。据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共有普通高校2574所(含独立学院),在不同级别市级行政单位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以上数据显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共31个,占所统计市级行政单位数量的6.87%,所拥有高校数量为1424所,占所统计高校的55.32%。而在全国1232所本科院校中,数量占前五的北京、西安、武汉、广州、上海共238所,占总数约20%。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大学则绝大多数分布于直辖市与省会城市。相较于本科院校,职业院校(高职高专)的分布更能体现教育的公平性,我国1321所高职、高专相对均匀地分布于市级行政单位,即使是县级市也基本拥有1~2所,而拥有专科院校的县级市不足总数的10%。以上数据很直接地表明,在我国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严重不均匀的前提下,职业院校的分布相对均匀,因此,对于教育资源贫乏地区而言,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是教育公平的直接提现。发展好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的职业院校,不仅可以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相应的专业技术人才,更可以通过合理的院系和专业设置打通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上升渠道,弥补教育资源不足对有意愿接受普通教育学生的影响,为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的人才培养与人民素质提升提供机会。

    二、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及面临的问题

    我国职业教育经历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统筹兼容三次大的变革[3]。建国初期,因国家发展工业的需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一体化,职业教育由普通院校施行。这一过程由政府主导,效果很显著,在短短三十年时间内我国的工业体系迅速建立并完善。但弊端也很明显,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使学校所培养的人才适应性差,使社会缺乏相对独立的高等教育和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体系。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来的基础上,教育系统开始了反思,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的理念被树立,职业教育几乎从高校中消失。该过程在教育系统内部完成,普通教育迅速取代职业教育,虽然普通教育的发展逐渐回到正轨,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对职业教育的不认可与低质化认识。在这之后,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以及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职业教育进入了统筹兼容的发展阶段。该阶段既有政府的宏观规划与指导,也有教育体系和社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体现。而且,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就会对职业教育需求的层次也在逐渐提高,在传统的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之外,应用型本科、专业硕士等教育模式逐渐产生并得到认可。

    因为这样的发展过程,特别是自下而上“去职业化”的过程,使得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偏低,也使我国职业教育的生源较差,这间接导致了职业院校自我认同感较低。自我认同感低,培养学生的动力不足,教育质量越发低下。另一方面,对职业教育认可度低不仅影响了生源,也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人才引进。因为高学历人才在择业时,优先考虑认同感高、收益高、能體现个人价值的岗位,而职业院校对于高学历人才和优秀高校毕业生而言,吸引力较低。目前,国家和地区都在大力开展人才引进工作,博士学历已成为许多普通高校教职工的必备条件,而在职业院校教师的引进中,硕士学历人才仍然是主要目标,师资队伍中学历水平仍有待提高。生源和师资两方面的问题,都需要通过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来改善。这一方面需要政府通过政策、宣传等方式强化对专业技术人员的认可,也需要用人单位根据人员素质、能力与贡献,合理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待遇。但内部因素始终是最关键的,想要获得社会的认可和更高的社会地位,需要职业教育自身能够通过更为灵活、准确、前瞻性的专业设置,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更多的机会和更充分的发展。

    三、教育资源贫乏地区高职院校易出现的问题

    职业教育是为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产业调整等提供人力资源保证的教育组成。理论而言,职业教育应该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持和中坚力量。受我國经济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的限制,目前决定经济发展方向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政府和资本。政府需要从宏观上规划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资本则多出于对利益的追逐,而地方经济的发展除了宏观发展方向和商人利益,还有个人的、小众的需求。同时,地方发展也需要考虑因为科技、社会快速发展而产生的新产业、新业态。因此,地方发展除了考虑政府规划与企业的需求,还需贴合实际、高瞻远瞩,设置能够满足当地需求、与时代发展相吻合的专业。就这一点而言,职业教育不只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也可能会成为地方经济结构变革的驱动力。受到我国地域广、产业分布不均匀的实际情况,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及所存在问题也不尽相同。对于教育资源贫乏地区,因为普通院校的缺失,职业院校需要承担更多责任,包括通识教育、职业教育、文化传承,以及科学研究,但受到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制约,师资、生源和硬件设施可能会相对较差,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影响学校管理者对学校、学生的定位,从而在院系与专业设置上体现出来。

    (一)专业设置追逐“热点”

    虽然职业教育的地位在逐渐提高,但目前人们仍然更为认可普通教育,因此中学阶段更为优秀的人才多数都选择了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而许多不得已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仍然会按照接受通识教育的思考方式进行专业和院校选择。同时,因为地处教育资源贫乏地区,某些高职院校对于生源的吸引力弱,为了顺利完成招生工作,普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所谓的“热点”专业成了一些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主要参考,这使许多高职院校专业设置趋同。

    选择了热点专业后,某些有意愿继续文化学习、接受普通教育的学生,因为专业衔接较好,可以很容易在完成职业教育后,转入普通高校进行下一阶段的学习,这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人才培养的风险。但“热点”专业也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热点的转移也很难把握,这对于学校办学的稳定性会造成影响。同时,于职业院校而言,其承担更多的责任是为本地产业培养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所谓的热点专业未必全都符合当地发展的需要,也未必符合学校办学的沿革。如果仅以吸引生源为目的,而忽视了学生的培养质量以及学生未来的发展,那么这样的专业设置对学生培养和学校的长远发展都没有好处。

    (二)不重视基础教育

    因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且目前接受职业教育的生源质量普遍低于普通教育,因此,一些职业院校便片面强调技能培训而轻视对学生的基础教育。从教师角度,因为学生接受能力较差,进行基础知识教育的难度较大,所耗精力较多,但效果却并不明显,反而会受到一些学生的抵触。当教师自身对基础教育的热情被消磨之后,教学标准也逐渐降低。这样的结果使学生毕业后社会适应能力低下,未来发展受限,接受更高层次教育的机会降低。

    职业教育并非单纯的技能培训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教育部文件《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明确指出,职业教师的设立目标是为国家和地区培养: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人才。因此基础教育必须作为职业教育中重要的组成,决不能因为学生入学成绩低就轻视。

    (三)专业设置唯“企业需求论”

    职业院校本就是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专业技术人才保障的职责,因此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进行专业设置与学生培养,并无问题。职业院校作为主体,其存在并不只是为政府和企业服务,更要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正如下图所示,在政府、学校以及企业之外,必须有“市场”的辅助与调节。

    教育本就是授人以渔的工作,将知识与技能授予学生,如何利用与发挥需要学生凭借自己的天赋与智慧来施展。但,如果学生从未接触过某一知识,让他去施展,就有些强人所难了。因此,从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角度,从为学生积淀发展潜力的角度,职业院校都需要突破企业需求,从更高、更远处着眼,设计好学生的培养专业与方向。

    (四)忽视科研工作

    一直以来,科研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都是崇高的,科研工作应该是科学家和拥有高学历的研究生做的事。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以培养技术工人为主,因此许多高职院校都忽视科研工作,甚至有些人认为高职院校不应该进行科学研究。同时,我国高职院校发展时间较短,多数是由中职、成教等机构合并而来,缺乏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团队,也缺乏规范系统的科研管理系统、科研工作管理办法、科研平台和奖励机制,这些都阻碍或限制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开展。此外,高职院校经费普遍不如普通高校充裕,而科研又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因此,从经费上也容易造成高职院校忽视科研的现状。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有些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也多是为了评职称或满足其他要求而进行的,并非出于自主。以上种种原因使得高职院校的科研工作难以规范顺利开展,缺乏示范性成果,更难受到学校和社会的重视。

    四、教育资源贫乏地区高职院校的发展对策

    相比教育资源丰富地区,职业教育对教育资源贫乏地区更为重要,高等职业院校对当地经济与社会的意义可能会大于普通高校。因此,学校与政府都需要把握好职业教育的定位与人才培养目的,办好当地的职业教育,以教育促进和带动经济社会发展。针对教育贫乏地区职业教育可能面临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

    (一)坚持职业教育定位,不断提高教育层次

    许多教育资源贫乏地区只建有高等职业院校而无普通高校,受到长期形成的普通高校优于高职院校认识的影响,某些地方领导和院校领导都有着努力发展高职院校,最终使其成长为“综合性大学”“研究型院校”等普通高校的想法。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并行的,职业教育以进行专业技能教育为主,普通教育以进行通识教育为主,对于国家和社会两者缺一不可,不应偏废。教育资源贫乏地区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对当地经济发展的意义显然更大。因此,当地政府与学校领导应明确职业教育办学的目的和对当地经济可能的促进作用,把握好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坚持做好高等职业教育,切勿盲目将职业院校转为普通高校。

    高职院校发展和努力的方向应该围绕职业教育的层次提升,即在办好大专和高职类本科的同时,通过学校科研水平的提升和师资队伍素质的提升,为承担研究生培养做好准备。条件比较好的专业,可以先与具有专业硕士招生的普通高校合作,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工作,在此过程中不断充实职业类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方案及相关的经验。以点带面,由科研能力和师资水平较高的专业带动,形成示范,逐渐将研究生培养拓展到学校各个可行专业,并逐渐形成校级研究生培养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层次与水平,从根本上提升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素质,及其社会服务能力。

    (二)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增强学生底蕴和提供更多机会

    技能教育是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必须,一直受到职业类院校的关注和重视,但常常被忽视的基础教育也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教育资源贫乏地区其普通中学也存在教育质量偏低的可能,因此职业院校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更要承担起基础教育的责任。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并行,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素质和理论素养,使其社会适应力更强,也为有意愿接受普通教育和更高层次教育的学生提供更多可能和机会。

    随着工业水平的不断发展,我国已经进入了创新式发展的新时代。企业和社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需求的层次越来越高,顺应这一需求,职业教育的层次也在提高,在高职普及的前提下,职业教育已经逐渐进入了研究生教育阶段,已经有许多高校开始招收、推广专业硕士。相信不久的将来专业博士的普及将成为职业教育层次提高的直观体现。而职业教育层次的提高,也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培养要求。只有加强基础教育,才能让学生更容易也更愿意接受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必须站在教书育人的角度,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加强基础知识的教育,使基础教育和技能教育和谐并重,使职业教育在为国家提供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底蕴,使学生拥有了更多发展机会。

    (三)关注专业和社会发展,通过专业调整引领当地产业革新

    为社会提供所需人才的同时,职业院校作为主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塑造的场所。职业院校,不仅要考虑国家、地方和具体企业的人才需求,还要结合专业和社会发展,进行专业调整,使人才培养顺应时代,使所培养学生具有开拓创业的专业能力,引领当地产业革新。

    目前社会发展迅速,许多新产业新业态产生,这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故步自封、裹足不前,就失去了参与新事物的机会,当然也就失去了一种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机会。如果职业院校能针对新兴产业进行合理的专业调整,则可能在短时间内培养出引领当地某些产业发展的力量,直接促进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也展示了学校的办学能力。当然,重大的专业调整或增设不仅需要眼光和魄力,还需要对专业培养所需软硬件条件的精准筹备,对相关产业落地可能性的考察和判断。

    (四)重视科研工作,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国工业水平的提升,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开展科研工作的讨论曾经让教育界特别是职业教育界对此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虽然政府层面并未对高职院校是否必须承担科研工作进行强制规定,但为了满足企业需求,高职院校必须要加强科研工作,以满足学生的科研训练需要和创新能力培养。

    科研工作可以简单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型研究,从职业院校承担的职责和学生培养方向看,职业院校的科研应该以应用型研究为主。所谓应用型研究是指为了实现某种应用目的而进行的研究,其成果多为某种技术或方法,以及在获得这些技术、方法过程中所取得的机理性认识。进行应用型研究可以为当地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可以為当地经济发展所需提供技术支持,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作为培养青年职业教育工作者成为”双师型”人才的手段。

    从完善职业教育层次的角度,高职院校也应该开展科研工作。随着我国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需求增加,专业硕士的招生规模与专业数量逐年增加。而作为职业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阶段,专业硕士的培养目前仍由普通高校实施。这当然与我国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起步晚、水平较低的现状有关。但职业教育层次的提升是必然的,由高职院校实施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也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高职院校应该积极开展与当地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相关的科研工作,并积极完善学校相关的制度、规范,在提高科研能力的同时,也为将来开展专业硕士招生与培养奠定基础。

    (五)依托当地文化传承与定位,开展文化专业教育

    不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普通高校,他们都有文化传承的责任。在缺乏高等院校的地方,高职院校承担这一责任义不容辞。而且,有些侧重技术而非理论的专业,由高职院校开设更为合适。同时,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地域特色、有文化传承背景的技艺成为许多投资人与创业团队的选择。而经济落后地区更应把握这一机遇,在职业院校内根据地方特色与地区文化传承,设置相应的特色专业进行培养。如,北方草原地区的马术专业、内蒙古地区的马头琴专业、饮食文化浓厚地区的烹饪专业、历史文化深厚地区旅游类专业等。地方特色专业的设置不仅满足了当地文化传承的需要,也为当地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也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提供了专业知识储备和机会。

    我国有着门类众多的传统技艺,因为影响力小,传承范围小,很多都面临着失传的风险。在国家大力提倡工匠精神的今天,专业技术人员的地位和待遇将进一步提高,如果高职院校能够秉持培养工匠的精神,从基础文化、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与意识等方面,全方位精雕细琢地培养传统技艺的专业人才除了可实

    现文化传承外,也将为传统技艺的再次创新和改进提供机会。同时,让传统匠人和手工业者承担高职院校的教学任务,这本身也是提高技术人员层次地位,丰富技术人员工作机会的方式,也将成为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力量。

    (六)重视非学历教育,承担终身教育职责

    国家的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和终身教育,而终身教育的实施方案和教育方式目前并未完全定型。许多普通高等院校通过设立成人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的方式开展专业和职业教育,近年也已有普通高校为满足在职低学历人员对专业基础知识的需求而开设面向在职人员的教育。终身教育正是职业教育的本职工作,也应该成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目前职业院校多通过继续教育和电视大学等形式来完成终身教育的职责,学制类型较为丰富,自由度较高。

    之前提到,随着国家工业发展,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有所提高,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培养专业硕士进行补充,高职院校也应加强科研工作,以提高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我们不仅需要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也应该针对目前正在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术能力,使其可以适用于产业发展对人员的要求。因此,从完善终身教育、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的角度而言,非学历继续教育仍需加强,教育形式有待继续丰富。

    五、结语

    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系统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将长期存在,其自身也必然会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创新是各行各业发展进步的动力,职业教育也不例外,但创新必须建立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对教育资源贫乏地区而言,因为普通高校的缺乏,高职院校要承担起更多责任,以为社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要目的,基础教育与技能教育并重,依托当地文化承袭开展文化专业教育,都是教育资源贫乏地区高等教育需要重视的。而通过合理有策略地专业设置,引领当地产业发展,加强科研工作培养创新人才,解决当地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则更可以体现职业教育对于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本文对高职院校定位和专业设置的建议是为了强化高职院校的创新能力,使其更符合我国社会与产业发展,为职业教育在高职院校内的层次升级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王蓉,田志磊.迎接教育财政3.0时代[J].教育经济评论,2018(3):26-46.

    [2]石猛,蔡云,王一涛.市级行政区域高校分布的基本特征和规律[J].教育评论,2016(11):9-13.

    [3]周光礼.国家工业化与现代职业教育[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55-61.

    [4]汪亚明,谢征.结构性双师型:我国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之方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1(10):78-80.

    [5]杨彦.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多元化建设与协同创新路径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2):163-166.

    [6]潘荣江,姬瑞海,伍红军.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3):186-190.

    [7]朱德全,徐小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J].教育研究,2014(7):45-53,68.

    [8]汤爱丽.高职院校是否需要搞科研:2009年媒体关于高职院校科研问题的讨论综述[J].职教论坛,2010(27):25-27.

    [9]杜倩.淺析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现状及对策[J].电大理工,2017(272):59-60.

    [10]郑仕华.高职院校革新与科研人才培养的机制分析[J].人才资源开发,2018(1):53-55.

    [11]储祖旺,刘金锭.贫困地区高职高专院校发展问题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4):15-16.

    [12]徐莉亚.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适应性分析[J]. 教育与职业,2016(3):5-8.

    ◎编辑 尚思达

    推荐访问:贫乏 教育资源 思考 地区 高职院校